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区冬季户外运动资源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关吉臣 关儒茜 隋东旭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3-45,共3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我国东北地区的冬季户外运动资源。冬季户外运动深受人们喜爱,在我国也发展较快,但开展的项目以在西方普及程度较高的项目为主,这些项目不能体现我们民族的文化特点。东北地区独特的寒带文明留下了丰富的体育文化遗...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我国东北地区的冬季户外运动资源。冬季户外运动深受人们喜爱,在我国也发展较快,但开展的项目以在西方普及程度较高的项目为主,这些项目不能体现我们民族的文化特点。东北地区独特的寒带文明留下了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有众多冬季体育项目资源,这些项目主要由草原文化、森林文化、渔猎文化、移民体育文化和侨民体育文化产生。挖掘民族冬季户外运动项目既能传承民族文化,又能丰富冬季户外运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户外运动 冬季运动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辑佚学研究百年 被引量:8
2
作者 曹书杰 《东南学术》 2001年第5期98-107,共10页
中国的辑佚学研究是从本世纪开始启动的。本文沿着历史的轨迹 ,总结了近百年间辑佚研究发展的基本特点、历史过程 ,对各个历史时期辑佚学研究发展的基本状况、代表学者、主要成果和观点 ,加以总体的概括和系统的评介 ,揭示了辑佚学作为... 中国的辑佚学研究是从本世纪开始启动的。本文沿着历史的轨迹 ,总结了近百年间辑佚研究发展的基本特点、历史过程 ,对各个历史时期辑佚学研究发展的基本状况、代表学者、主要成果和观点 ,加以总体的概括和系统的评介 ,揭示了辑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演讲形成过程 ,最后对21世纪的辑佚学研究做出展望。近百年的辑佚学研究可相对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发轫时期(清末—民初) ,主要是皮锡瑞“辑佚之学”的提出和叶德辉对辑佚起源问题的探讨 ;二是创始时期(30-40年代) ,主要是梁启超的泛化研究、刘咸的探微研究、王重民的个案研究 ,辑佚现象开始受到研究者的一定关注 ;三是叙介时期(1950 -1985年) ,主要是前辈学者 ,把辑佚学视为一种专门知识和文献现象进行泛化叙介和个案研究 ,又相对分为“文革”前17年(1950-1966)和“文革”后9年(1977 -1985) ;四是理性探讨时期(1986年以来) ,“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一些青年学子 ,把辑佚学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理性思考和学科体系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辑佚学 古文献学 20世纪的传统文化 学术百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古文献学论略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德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90,共5页
一直以来,东北古文献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轻理论、重实践。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且还影响到了东北古史的深入研究。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必须要对东北古文献学的学科理论进行重新架构。只有如此,才能为... 一直以来,东北古文献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轻理论、重实践。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且还影响到了东北古史的深入研究。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必须要对东北古文献学的学科理论进行重新架构。只有如此,才能为现实条件下东北古史的研究提供详实可靠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古文献学 古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慕容鲜卑社会农耕、游牧经济转型实态与边疆特征——以公元3—4世纪的辽西地区为中心
4
作者 李路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07,共8页
在迁居大棘城之前,慕容鲜卑的社会经济以游牧经济为主,与东汉时期差别不大,在迁居大棘城之后则开始迅速进入农业社会。在农业经济上,慕容鲜卑最初学习西晋占田法,使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慕容皝统治后期,又改占田为屯田,基本满足了... 在迁居大棘城之前,慕容鲜卑的社会经济以游牧经济为主,与东汉时期差别不大,在迁居大棘城之后则开始迅速进入农业社会。在农业经济上,慕容鲜卑最初学习西晋占田法,使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慕容皝统治后期,又改占田为屯田,基本满足了急速扩张的人口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游牧生产弱化了经济功能,强化了政治与军事功能,从以输出生产工具为主要目的,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经济链条之一部。慕容鲜卑这一社会经济转型过程具备混合性、边缘性、跟随性等边疆特征,在历史上具有典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容鲜卑 农耕经济 游牧经济 边疆 辽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殷周禘祭探真 被引量:16
5
作者 董莲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75-78,共4页
殷周禘祭探真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祭是盛行于殷周时代的一种重要祭典。其重要性竟达到被儒家视为“治国之本”的程度,认为如能明乎其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①。但传世的先秦文献却没有记载殷周(指西周)实际举行的... 殷周禘祭探真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祭是盛行于殷周时代的一种重要祭典。其重要性竟达到被儒家视为“治国之本”的程度,认为如能明乎其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①。但传世的先秦文献却没有记载殷周(指西周)实际举行的祭,这就给探索殷周祭带来困难。自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合集 禘祭 王国维 殷周 先公先王 商甲骨文 古籍整理研究 卜辞 殷历 《尚书·无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句丽族人口去向考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德山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6-151,共6页
根据文献的记载,结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可以推断高句丽亡国时高句丽族的总人口达100多万,约占其国内总人口数的1/3左右。这100余万人的流向大致有四:其一,被迁徙至中原内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朝三次迁徙高句丽人入内地... 根据文献的记载,结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可以推断高句丽亡国时高句丽族的总人口达100多万,约占其国内总人口数的1/3左右。这100余万人的流向大致有四:其一,被迁徙至中原内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朝三次迁徙高句丽人入内地,总计约34.5万人;其二,入居朝鲜半岛的新罗地区,自乾封元年始至高句丽灭国前后,因主动投顺、战争掳获等原因,总计约有19万人入居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其三,投入突厥和族中,据保守估计,自高句丽灭国,高句丽首领及民众投入突厥者至少10万人,投向以及后来的渤海国者亦不少于15万人;其四,流入日本,高句丽亡国后,流入日本者不到2000人。此外,隋唐以来,高句丽国军队因战争原因战殁人数亦绝不少于20万人。这样,在高句丽故地之高句丽人就仅存万余,以后星散播迁,高氏君长遂无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句丽族 人口去向 中国 历史文化 民族政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稷孕生与周人的祖先崇拜及后世观念的变异 被引量:1
7
作者 曹书杰 齐发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2-38,共7页
《诗·大雅·生民》是周人追述始祖后稷的一篇传略 ,世述后稷的故事皆源于此。由于对《生民》某些字句的理解不同 ,而时代观念的变化也影响着对《生民》的理解 ,所以在解释《生民》和撰写后稷史传时就产生了诸多分歧 ,特别是关... 《诗·大雅·生民》是周人追述始祖后稷的一篇传略 ,世述后稷的故事皆源于此。由于对《生民》某些字句的理解不同 ,而时代观念的变化也影响着对《生民》的理解 ,所以在解释《生民》和撰写后稷史传时就产生了诸多分歧 ,特别是关于姜怀孕、生育后稷的过程 ,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说法 ,这些分歧也反映了周人及后世思想文化、社会道德等观念上的变化和差异 ,也反映了姜后稷时代的婚姻形态、部族民俗的某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生民》 后稷 姜Yuan 祖先崇拜 生育过程 周朝 思想文化 社会道德 婚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朝下层士人社会交往特征及其心态 被引量:3
8
作者 黄云鹤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105,共5页
唐朝下层士人的社会交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以科举和入幕为社交中心,以上层权贵、名士及地方官为社交对象,展开觅举、游丐、游幕等社交活动,并在这些社交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心态。
关键词 唐代 下层士人 社会交往 特征 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寿入晋任官及其年代考证 被引量:1
9
作者 曹书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21-27,共7页
:以《三国志》垂名后世的西晋著名史学大家陈寿,史籍对其入晋后的任官间有抵牾,年代多语焉不详,歧异滋生。通过大量的史料、史实的考辨,对其入晋后任官年代、序次进行了逐一证实:泰始五年任巴西郡中正;泰始七年调任佐著作郎;泰始九年授... :以《三国志》垂名后世的西晋著名史学大家陈寿,史籍对其入晋后的任官间有抵牾,年代多语焉不详,歧异滋生。通过大量的史料、史实的考辨,对其入晋后任官年代、序次进行了逐一证实:泰始五年任巴西郡中正;泰始七年调任佐著作郎;泰始九年授平阳侯相;咸宁元年授著作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寿 仕晋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10
作者 黄云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5-100,共6页
游历是唐代很多落第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朝科举制度设计本身不完善、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唐朝特有的政治格局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所致。落第士人大规模的无序流动,给社会稳定带... 游历是唐代很多落第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朝科举制度设计本身不完善、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唐朝特有的政治格局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所致。落第士人大规模的无序流动,给社会稳定带来危害;同时,也造成自己家庭在经济上、日常生活上的诸多困顿。但落第士人游历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对唐朝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落第士人 游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