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人的本质”三重论断的内在整体性研究
1
作者 陈浩阳 苗贵山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5,共9页
1844年夏到1845年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有着明确的三个出处。一是在《〈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提出的真正共同体论,二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本质论,三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1844年夏到1845年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有着明确的三个出处。一是在《〈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提出的真正共同体论,二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本质论,三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人的现实性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总和论。这三重论断之间具有内在的理论整体性关系。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叙述方法来加以把握,能够展现出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劳动基础上的、具体的社会关系总和的、历史地发展着人的共同体存在的本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劳动 社会关系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朱春艳 孙安洋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0,共3页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将劳动与人的存在方式二者统一,肯定了劳动是人追求与创造“真、善、美”的价值实践活动的过程,蕴含着人与社会发展的双维教育旨趣。通过“认识”“认真”“认同”的三大劳动教育基本环节的实施,健全当前劳动教育评价...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将劳动与人的存在方式二者统一,肯定了劳动是人追求与创造“真、善、美”的价值实践活动的过程,蕴含着人与社会发展的双维教育旨趣。通过“认识”“认真”“认同”的三大劳动教育基本环节的实施,健全当前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长效多元化劳动教育机制,使学生深刻理解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本质,精准把握劳动教育价值,自觉遵循劳动教育导向,实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化于心”与“外显于行”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劳动观 大学生 劳动教育价值 劳动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 被引量:6
3
作者 田鹏颖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7-32,共6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论争旷日持久的世纪难题,这不是一般的文化问题,而是关乎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理论视角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论争旷日持久的世纪难题,这不是一般的文化问题,而是关乎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理论视角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大视野,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间接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需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交融 互鉴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推进——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阐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秦书生 杨斌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3-27,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习近平提出要学习掌握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习近平提出要学习掌握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系列重要讲话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历史演进 被引量:1
5
作者 曾薇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98,共6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从宏观层面对消费价值、消费行为、消费制度形成了系统认识,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演进时期:萌芽与艰难探索时期、发展与体系完善时期、丰富与系统创新时期。思想萌芽阶段确立了节俭建国持家的消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从宏观层面对消费价值、消费行为、消费制度形成了系统认识,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演进时期:萌芽与艰难探索时期、发展与体系完善时期、丰富与系统创新时期。思想萌芽阶段确立了节俭建国持家的消费理念、统筹兼顾积累消费的消费方针等;艰难探索阶段提出了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消费政策、按劳分配制度和正确运用商品经济规律的思想。发展与体系完善时期提出了节俭和适度消费、发展差异化和多样化消费、优化消费结构的基本观点。丰富与系统创新时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纬度实现了消费思想的系统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消费思想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确证”的批判性超越 被引量:1
6
作者 高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自我确证不仅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将自我确证等同于自我异化的扬弃的抽象逻辑,指出自我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命力量和对象的本质力量,从而确证... 自我确证不仅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将自我确证等同于自我异化的扬弃的抽象逻辑,指出自我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命力量和对象的本质力量,从而确证自身的存在。进而马克思创造性地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第三者”相结合,提出了“第三存在物”是主体与对象相互确证的中介,超越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绝对对立,从而突破了黑格尔自我确证的封闭圆圈,为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提供了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确证 辩证法 对象性 第三存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数字劳动的价值走向——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被引量:19
7
作者 姜耀东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8-113,共6页
数字经济疾速发展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生产要素,推动世界发展迈向数字时代。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数字劳动的理论本质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深度契合,这为认识数字劳动的价值走向奠定理论基础。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 数字经济疾速发展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生产要素,推动世界发展迈向数字时代。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数字劳动的理论本质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深度契合,这为认识数字劳动的价值走向奠定理论基础。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数字资本的发展镜像,折射出数据商品向数字资本转化的新样态以及数字资本对数字劳动异化的新特征,印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在场,洞悉数字资本发展的新界限。数字劳动依然遵循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进路,其价值走向是去资本中心化的协同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数字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价值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的本质考察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浚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4,共5页
人类精神交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为基础,考察了精神交往与物质活动的关联,揭示了人对自我本质的全面占有。信息时代精神交往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呈现出信息化的精神交往特征,从原初形态、... 人类精神交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为基础,考察了精神交往与物质活动的关联,揭示了人对自我本质的全面占有。信息时代精神交往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呈现出信息化的精神交往特征,从原初形态、普遍形态、现代形态三个方面,深刻反映出信息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交往实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观的发展与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时代 马克思主义 精神交往 本质 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技术赋能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2
9
作者 秦书生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数智时代为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智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便捷的交流平台、多样化的实践途径和智能化工具,促进了道德认知的拓展、道德观念的碰撞、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反思与自我提升。然而,网... 数智时代为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智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便捷的交流平台、多样化的实践途径和智能化工具,促进了道德认知的拓展、道德观念的碰撞、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反思与自我提升。然而,网络信息繁杂、数字社交异化、技术依赖以及虚拟世界与现实道德的割裂等问题也给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带来了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应当优化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加强社会实践引导,促进大学生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大学生 道德人格 人工智能 道德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1世纪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田鹏颖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7,共8页
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前提整体性、过程整体性、成果整体性特征... 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前提整体性、过程整体性、成果整体性特征。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浪潮、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蔓延等重大风险,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前提整体性 过程整体性 成果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被引量:5
11
作者 田鹏颖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1期3-15,195,共13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和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人类共有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人类探索21世纪世界治理方案,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和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人类共有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人类探索21世纪世界治理方案,实现共生、共担、共建、共享的伟大实践智慧,是人类逐渐实现从"虚幻共同体"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历史跨越的战略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上克服了资本主义"修昔底德陷阱",在战略上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实践上为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创造了现实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正确处理自觉坚持与自我发展的关系、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类命运共同 体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革命观视域下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薇 汤沁蒙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44,共7页
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要范畴,是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在推动历史发展中领导和完成革命任务,实现自身改造、发展与解放,促进世界的革命性飞跃的历史性进程的关键方法。自我革命是无产阶级历史出场及发展进步的必然产... 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要范畴,是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在推动历史发展中领导和完成革命任务,实现自身改造、发展与解放,促进世界的革命性飞跃的历史性进程的关键方法。自我革命是无产阶级历史出场及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是无产阶级政党履行使命担当的必要内驱,是无产阶级政党擘画革命策略、实现斗争目标的重要保证。以马克思主义革命观考察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自我革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与时俱进,发挥人民伟力,把握伟大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继承和发扬革命的精神与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革命观 中国共产党 自我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贡献、探索及启示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文慧 秦书生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4-80,共7页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革和本国革命实践的需要,以独特的视角重新深刻阐释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等基础理论问题,首创“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系统阐述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对发...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革和本国革命实践的需要,以独特的视角重新深刻阐释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等基础理论问题,首创“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系统阐述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列宁还对精英(政党)自觉性与大众自发性的关系、外部硬权力与内在软权力的关系、政党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或直接或间接的初步探索。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准确把握世情和国情并以此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抓手,在坚持中发展和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研究
14
作者 冯靖哲 何林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8-31,共4页
当前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面临常态化流于形式、长效化悬置表层等现实困境,需要以制度赋能、系统协同、内生驱动与技术适配的构建原则,创新设计虚实融合的闭环学习生态、数据驱动的精准评估体系及三维联动的长效保障机制。通过显性教育与... 当前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面临常态化流于形式、长效化悬置表层等现实困境,需要以制度赋能、系统协同、内生驱动与技术适配的构建原则,创新设计虚实融合的闭环学习生态、数据驱动的精准评估体系及三维联动的长效保障机制。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浸润的时空拓维、知识内化与价值认同的协同转化,构建起贯通“教育链—资源链—保障链”的实践范式,为破解传统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育人模式中资源碎片化、参与异化及可持续动力不足等难题提供实践进路,切实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党史学习教育 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协同育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学文化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逻辑理路
15
作者 孙雷 梁耀淞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0,共6页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大学是公民教育与文化创造的重要场域,大学文化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文化强国事业前进.从价值逻辑看,中国大学文化的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为人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大学是公民教育与文化创造的重要场域,大学文化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文化强国事业前进.从价值逻辑看,中国大学文化的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作为共同的价值旨归.从历史逻辑看,大学文化的发展状况深刻影响着国民的思想启蒙与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从理论逻辑看,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为理论前提,通过构建“教育—模范—反哺”的文化育人模式,可推进大学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并举发展.从实践逻辑看,大学可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以及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联动两方面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 文化强国 文化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技术现代化引领东北全面振兴的三重向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
16
作者 陈凡 李东洺 朱春艳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8,共8页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从历史向度看,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发展的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人类历史经验,揭示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本质要求;从理论向度看,中国式现...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从历史向度看,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发展的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人类历史经验,揭示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本质要求;从理论向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诠释了科学技术现代化与东北全面振兴互动的理论缘由;从实践向度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四个面向”,指明了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逻辑进路。基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向度探讨科学技术现代化与东北全面振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深刻把握东北全面振兴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现代化 东北全面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17
作者 梅可欣 秦书生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1,共11页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围绕党的领导、共同富裕以及人的现代化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素构成,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围绕党的领导、共同富裕以及人的现代化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素构成,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发展动力、发展理念、发展的精神状态三个方面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全人类价值共识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科学社会主义 原创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翼与先锋:作为“新兴艺术论”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思潮——以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为中心
18
作者 王庆全 谢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4-131,共8页
1930年代,“新兴艺术论”思潮成为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坛着眼于“新兴艺术论”所内涵的新潮性、前沿性、尖端性和先锋性,开启了“新兴艺术论”的理论热潮。一方面,左翼文艺阵营在“新兴艺术论”的... 1930年代,“新兴艺术论”思潮成为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坛着眼于“新兴艺术论”所内涵的新潮性、前沿性、尖端性和先锋性,开启了“新兴艺术论”的理论热潮。一方面,左翼文艺阵营在“新兴艺术论”的探索中,力图获得“科学的社会学”的方法论,传播和建构马克思主义艺术科学;另一方面,部分具有审美先锋派性质的艺术学群则在追求新兴艺术潮流乃至艺术趣味的文化立场和理论构境中,将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纳入“新兴艺术论”之中,继而共时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总之,重新审视“新兴艺术论”思潮的理论内涵与发生逻辑,厘清左翼与先锋、审美与革命等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完善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史,赓续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谱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艺术论 左翼文艺运动 马克思主义 审美先锋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生态幸福思想探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宽 秦书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8-313,共6页
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异化劳动、社会制度形态及共产主义四个维度上渐次展开了对"幸福"与"生态"的阐述,并据此把生态幸福理解为人的一种体现了其本质的、生态化的生存形式,为当下中国人勾勒出了其应该追寻的生态幸福... 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异化劳动、社会制度形态及共产主义四个维度上渐次展开了对"幸福"与"生态"的阐述,并据此把生态幸福理解为人的一种体现了其本质的、生态化的生存形式,为当下中国人勾勒出了其应该追寻的生态幸福是何模样;揭示了生态幸福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为当下中国人准确地诊断其生态幸福处境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提出了生态幸福的历史唯物主义实现逻辑,为当下中国人获取生态幸福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幸福论 生态观 生态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孙民 齐承水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67,共7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球现代性难题的中国方案,具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特质,开创了21世纪人类的新文明。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前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球现代性难题的中国方案,具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特质,开创了21世纪人类的新文明。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前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根基也是源于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在逻辑关联、内涵意蕴、价值理念、实践路径等方面保持一致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立足马克思科学交往理论的视野,积极扬弃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交往模式,走出全球现代性的困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困境的最终解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交往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