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45篇文章
< 1 2 1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适应改进遗传算法在土木工程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1
作者 范鹤 张延年 +1 位作者 范泽 刘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5-867,共3页
为了改进基本遗传算法的早熟收敛、随机漫游,验证改进后的算法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提出4点改进措施,形成自适应遗传算法。利用混沌序列的"遍历性、随机性、规律性"的特点生成初始种群;引入适应度的指数尺度变换;提出自适... 为了改进基本遗传算法的早熟收敛、随机漫游,验证改进后的算法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提出4点改进措施,形成自适应遗传算法。利用混沌序列的"遍历性、随机性、规律性"的特点生成初始种群;引入适应度的指数尺度变换;提出自适应的交叉、变异概率公式;幅度系数调节交叉率、变异率。改进后的优化结果与基本遗传算法进行了对比,在进化时间、收敛精度上得到提高。通过土木工程中桁架结构非对称受荷的数值算例,证明自适应改进遗传算法是现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设计 基本遗传算法 自适应改进遗传算法 数值算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矿在环保、建材领域资源化利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长青 冯亚亚 +8 位作者 刘冠男 刘欢 李德先 宫晨琛 柯尊壮 黄菲 张乙飞 王志刚 王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7,共14页
随着我国矿业行业的绿色转型,尾矿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科技挑战。当前我国尾矿存储总量已超过200亿t,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拓展尾矿在环保、建筑材料领域的高效利用,减轻尾矿处理的环境和经济负... 随着我国矿业行业的绿色转型,尾矿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科技挑战。当前我国尾矿存储总量已超过200亿t,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拓展尾矿在环保、建筑材料领域的高效利用,减轻尾矿处理的环境和经济负担,开辟尾矿的资源化创新路径,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聚焦尾矿在环保和建筑材料领域的资源化利用,研发了尾矿基环境功能材料和高附加值建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涵盖尾矿脱色剂、重金属吸附材料、陶瓷釉料、发泡陶瓷和高密实混凝土等技术。首先,尾矿与偏高岭土和表面活性剂混合,通过碱溶工艺研发高效食品废水脱色剂,脱色效率超过95%。针对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通过高温焙烧和后处理工艺提升尾矿的吸附性能,可有效去除污水中的铅、镉等重金属。其次,尾矿被用作陶瓷釉料的替代原料,通过优化配方和烧制工艺,开发低成本且环保的陶瓷釉料。通过优化发泡陶瓷的配方和烧制工艺,成功制备出具有优良强度、保温性和防火性的材料,其尾矿掺入量高达65%,节省原料成本40%~50%。通过将尾矿与其他矿物原料结合,开发出耐腐蚀、低孔隙的新型高密实混凝土,强度提升5%~20%,水渗透系数减小10%~35%,适用于海洋工程等恶劣环境。尾矿在环保、建筑材料领域的资源化利用不仅解决了环境问题,还为绿色矿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技术路径。研发的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将尾矿资源化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环保(废水脱色、重金属吸附)和建筑材料(陶瓷釉料、发泡陶瓷、高密实混凝土)。通过优化尾矿的配方和工艺,显著提高了尾矿的环保性和性能,特别是在食品废水脱色、污水中重金属吸附和发泡陶瓷强度、保温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开辟了尾矿高效利用的新途径,不仅提升了尾矿的附加值,还为环保和建筑材料行业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了绿色矿山建设,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将尾矿替代传统材料,成功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提升了环保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助力绿色矿业的发展,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创新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资源化 环境材料 建筑材料 高附加值 绿色矿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学院一级科研管理工作的探讨
3
作者 范柏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2期827-829,共3页
结合工作实际体会.从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超前工作意识与科研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学院级的科研管理工作,就几个具体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 学院一级 科研管理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P-PVA混杂纤维的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干缩性能试验研究
4
作者 陈猛 洪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7-414,共8页
为研究回收轮胎聚合物(recycled tyre polymer,RTP)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混杂纤维对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ECC)干缩性能的影响,对RTP-PVA混杂纤维总体积分数为2.0%的ECC进行流动性、直... 为研究回收轮胎聚合物(recycled tyre polymer,RTP)和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混杂纤维对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ECC)干缩性能的影响,对RTP-PVA混杂纤维总体积分数为2.0%的ECC进行流动性、直接拉伸和干缩试验,并分析混杂纤维作用机理和干缩计算模型.结果表明:RTP纤维替代率为12.5%~50%对ECC流动性影响不大,比单掺PVA纤维的ECC流动性降低1.09%~3.69%.ECC的抗拉强度随RTP纤维替代率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比例的混杂纤维比单掺PVA纤维的ECC抗拉强度降低了23.6%~56.6%.不同比例混杂纤维ECC干缩率曲线趋势相近,7 d时干缩率为28 d时的80.92%~82.77%.ECC的干缩率随RTP纤维替代率的增加而降低,28 d时不同RTP纤维替代率的混杂纤维比单掺PVA纤维的ECC干缩率降低了0.80%~2.09%.RTP-PVA混杂纤维可在ECC中协同发挥作用抑制基体干缩,结合试验结果得到适合RTP-PVA混杂纤维ECC的指数型干缩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轮胎聚合物纤维 聚乙烯醇纤维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 干缩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道路结构地下管线探测与力学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芮勇勤 袁健玮 +1 位作者 金生吉 许立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3,共8页
【目的】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与既有运行管线产生交互。地下管线具备给水、雨污水处理、化石能源运输、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电能输送等功能,担负着水、电、信息和能量的供给与传... 【目的】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与既有运行管线产生交互。地下管线具备给水、雨污水处理、化石能源运输、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电能输送等功能,担负着水、电、信息和能量的供给与传输,被称为城市的“神经”和“血管”,更是稳定城市运行的“生命线”。管线的渗漏、破裂甚至引发路面塌陷,不仅严重影响交通,还为城市排水系统埋下重大安全隐患。每年各地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地下管线的探测与维护。【方法】针对市政道路中地下管线分布、损伤及渗漏的普遍问题,基于探地雷达技术,提出了一种地下管线探测方案。通过探测不同种类管线的数据,结合原理分析、试验和数值模拟验证,研究管线渗漏引发路面沉陷的机理。【结果】该方案基于探地雷达的探测原理,通过图谱特征识别方法获取地下管线的分布、埋深、管径、材质、管线内部介质以及空洞等参数。结合伪彩色电平图、灰色电平图及波形堆积图等信号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对管线渗漏特性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研究揭示了渗漏发展的趋势及其对道路结构的损伤机理。【结论】研究表明,道路损伤受多因素影响,包括路面车辆荷载、管道内部压力、管道埋深和直径等。通过探地雷达反射图像的逆向分析,结合路面的病害动力固结数值模拟,可评估管线运行状况及受力特征,从而优化管线布置点位和材质,强化管线上部结构设计,加强路基的防沉陷保护,避免工后路面沉降开裂。研究建议通过调整受力点位置、扩大受力面积和避免应力集中,预防路基结构与管线的破损。本文基于探测数据与数值模拟,对比不同种类管线的变形特性,总结管线渗漏的作用规律,为后续地下工程的定向开挖和城市道路灾害的排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道路结构 地下管线 地质雷达 探测 道路损伤 渗漏机理 力学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酸钙对聚乙烯醇纤维混凝土静动态劈裂抗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康玉梅 李月兰 +1 位作者 高雪 黄蔚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171,共10页
聚乙烯醇(PVA)纤维能抑制混凝土裂缝扩展,但抑制效果局限于基体内部的微裂缝,对纳米级裂缝的抑制效果甚微.本文研究纳米CaCO_(3)对PVA纤维混凝土静动态劈裂抗拉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试验分析其增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CaCO... 聚乙烯醇(PVA)纤维能抑制混凝土裂缝扩展,但抑制效果局限于基体内部的微裂缝,对纳米级裂缝的抑制效果甚微.本文研究纳米CaCO_(3)对PVA纤维混凝土静动态劈裂抗拉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试验分析其增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CaCO_(3)掺量为1.5%时,PVA纤维混凝土的静动态劈裂抗拉性能显著提高.当养护时间为28 d,纳米CaCO_(3)掺量为1.5%、PVA纤维掺量为0.6%时,与未掺加纳米CaCO_(3)的同掺量PVA纤维混凝土相比,静态劈裂抗拉强度提高了8.6%,在2.25~3.08 s^(-1)应变率下的动态劈裂抗拉强度和耗散能分别提高了11.2%和12.4%.SEM图像分析表明,加入纳米CaCO_(3)能够促进水化产物的生成来填补PVA纤维与基体的结合界面以及水泥基体内部的孔隙和微裂缝,增强纤维与基体之间的黏结度和PVA纤维的阻裂作用,从而提高混凝土材料的静动态劈裂抗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酸钙 聚乙烯醇纤维 动态测试 纤维混凝土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型稀土精矿低温浓硫酸焙烧-水浸过程有价元素的浸出行为
7
作者 邓永春 王亮 +6 位作者 辛文彬 沈成 李文博 张小龙 姜银举 李健飞 李龙博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针对高温浓硫酸焙烧工艺处理混合型稀土精矿时存在酸用量大、有酸性气体逸出和放射性渣难处理等问题,开发了低温浓硫酸焙烧-水浸工艺,系统研究了焙烧时间、焙烧温度、酸矿比以及铁磷比对混合型稀土精矿中各元素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针对高温浓硫酸焙烧工艺处理混合型稀土精矿时存在酸用量大、有酸性气体逸出和放射性渣难处理等问题,开发了低温浓硫酸焙烧-水浸工艺,系统研究了焙烧时间、焙烧温度、酸矿比以及铁磷比对混合型稀土精矿中各元素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时间60 min、焙烧温度300℃、酸矿比2.0、不调铁磷比的条件下,RE和Th浸出率分别达94.34%、95.05%,显著减少了放射性废渣的生成,但浸出液静置后会有白色沉淀生成,造成浸出液中RE和Th含量下降;通过加入Fe_(2)O_(3)调控焙烧原料中铁磷比至3.0,RE、Th浸出率分别为94.80%、71.20%,有效抑制了浸出液中焦磷酸稀土的析出。结合热力学分析可知,低温(≤300℃)条件下,硫酸与稀土矿物的反应更易进行,且能抑制SO_(2)、SO_(3)酸性气体的排放。相较于高温浓硫酸焙烧法,低温浓硫酸焙烧工艺兼具环境友好性与资源高效性,为混合型稀土精矿绿色提取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稀土精矿 低温浓硫酸焙烧 水浸 铁磷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成家庄地区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前缘露头构型分析
8
作者 师学耀 高超利 +7 位作者 孟旺才 赵逸 陈立军 王彩霞 冷丹凤 马洪志 马裕武 孙宁亮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9,共15页
通过野外露头精细解剖,基于露头的岩性、沉积构造、颜色及沉积环境,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柳林成家庄地区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10种岩相类型及7种沉积单元,根据沉积旋回特征及岩相组合类型,识... 通过野外露头精细解剖,基于露头的岩性、沉积构造、颜色及沉积环境,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柳林成家庄地区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10种岩相类型及7种沉积单元,根据沉积旋回特征及岩相组合类型,识别出了分流河道、分流砂坝、潮汐砂坝、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6种4级构型单元,它们又以复杂的组合方式构成三角洲前缘5级构型单元。构型单元的组合样式可分为垂向叠置、侧向拼接及孤立式3种。通过实地测量对构型单元进行了定量表征,分流河道、分流砂坝、河口坝、远砂坝砂体厚度和宽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能够为地下构型单元建模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山西组 三角洲前缘 岩相类型 露头构型 组合样式 定量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土镍矿开发利用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9
作者 余建文 郭壹泽 +3 位作者 王家奇 韩跃新 李艳军 高鹏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0,162,共10页
概述了镍资源概况,梳理了红土镍矿的资源特征,总结了传统湿法工艺(高压酸浸、常压酸浸、还原焙烧-氨浸、硫酸化焙烧-水浸等)和火法工艺(回转窑预还原-电炉熔炼、高炉熔炼镍铁、回转窑直接还原-磁选等)的技术特征与应用情况,特别介绍了... 概述了镍资源概况,梳理了红土镍矿的资源特征,总结了传统湿法工艺(高压酸浸、常压酸浸、还原焙烧-氨浸、硫酸化焙烧-水浸等)和火法工艺(回转窑预还原-电炉熔炼、高炉熔炼镍铁、回转窑直接还原-磁选等)的技术特征与应用情况,特别介绍了悬浮焙烧预还原-电炉熔炼新工艺,并对红土镍矿的高效开发与清洁提取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镍矿 湿法提取 火法冶炼 酸浸 还原焙烧 悬浮焙烧 电炉熔炼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压缩下饱水黑云变粒岩损伤程度与裂纹扩展特性研究
10
作者 田欣 路燕泽 +5 位作者 李志鹏 马德文 韩强 杨天鸿 邓文学 刘洋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47,共10页
露天爆破采矿或边坡爆破成型均可能导致边坡岩体不同程度损伤,加之渗水作用将严重威胁边坡稳定性。为探究研山铁矿东帮边坡岩石损伤程度与边坡稳定性关系,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初始损伤程度饱水黑云变粒岩的单轴压缩与声发射监测试验,研究... 露天爆破采矿或边坡爆破成型均可能导致边坡岩体不同程度损伤,加之渗水作用将严重威胁边坡稳定性。为探究研山铁矿东帮边坡岩石损伤程度与边坡稳定性关系,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初始损伤程度饱水黑云变粒岩的单轴压缩与声发射监测试验,研究了不同初始损伤程度饱水黑云变粒岩的裂纹扩展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初始损伤程度增加,饱水黑云变粒岩的微裂隙压密阶段的变形程度增加,弹性模量呈减小趋势。起裂应力、损伤应力及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与初始损伤程度呈二次函数关系,且三者均随初始损伤程度增加而减小。初始损伤程度由0 mV,经50 mV、60 mV到70 mV,饱水黑云变粒岩的微裂纹稳定扩展阶段的扩展角先由0.28°增加到0.9°后减小至0.34°,非稳定扩展阶段的扩展角先由5.98°增加到7.73°后减小至7.69°;微裂纹由充分扩展向不完全扩展方式发展,其破坏模式由单一剪切破坏过渡到剪切为主、劈裂为辅的破坏,岩样破坏更加剧烈。试验结果可为露天矿边坡岩体安全维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黑云变粒岩 单轴压缩 初始损伤 微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拜耳法赤泥酒石酸脱碱提钛试验研究
11
作者 刘文宝 丁睿 +3 位作者 李维超 刘文刚 沈岩柏 张覃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46,共6页
以酒石酸为浸出剂,考察了不同浸出条件对赤泥中钠、钛浸出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结合浸出动力学和浸渣性质分析其浸出机制。浸出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酒石酸浓度1.00 mol/L、浸出温度90℃、液固比8 mL/g、浸出... 以酒石酸为浸出剂,考察了不同浸出条件对赤泥中钠、钛浸出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结合浸出动力学和浸渣性质分析其浸出机制。浸出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酒石酸浓度1.00 mol/L、浸出温度90℃、液固比8 mL/g、浸出时间60 min条件下,赤泥中钠和钛浸出率分别为93.50%和76.66%。酒石酸浸出前后赤泥的XRD分析结果表明,浸出液中的钠主要来自钙霞石和拜耳法工艺中的氢氧化钠,钛主要来自钙钛矿和拜耳法工艺中溶解并重新沉淀在赤泥表面的次生钛。浸出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赤泥脱碱和钛浸出符合未反应收缩核模型,且脱碱和钛浸出过程主要受界面化学反应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拜尔法 脱碱 酒石酸 浸出动力学 有机酸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区修复对阜新主城区热环境效应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张永利 张开 +2 位作者 刘家良 姚玉增 付建飞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4-161,共8页
阜新矿区是我国东北地区典型的露天煤矿区,其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直接影响到阜新市的热岛效应。本文采用2001—2022年间9幅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阜新市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并分析了二十余年来阜新市主城区热岛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阜新... 阜新矿区是我国东北地区典型的露天煤矿区,其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直接影响到阜新市的热岛效应。本文采用2001—2022年间9幅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阜新市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并分析了二十余年来阜新市主城区热岛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阜新市主城区的热场环境明显受到煤矿开发过程的影响。空间上,阜新市主城区热场环境稍有缓解,中高温分布区域呈现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的趋势,但热岛效应最强的区域始终集中在建成区和煤矿露天采场;时间上,阜新市热场环境基本稳定,但海州煤矿露天采区热岛效应于2018年后显著降低,与海州露天矿山地质公园建设的现实相吻合。本文研究结果为阜新矿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矿业型城市的转型和产业调整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露天采场 地表温度 遥感影像 阜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FT的氢基竖炉内H_(2)和CO在Fe_(2)O_(3)(0001)表面反应的机理
13
作者 唐珏 储满生 +1 位作者 刘西财 刘杰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147,共9页
氢基竖炉工艺可显著减少CO_(2)排放,是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深入研究了氢基竖炉冶炼过程中H_(2)和CO与Fe_(2)O_(3)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H_(2)分子最稳定吸附构型的吸附能为-1.65 eV,CO分子为-2.... 氢基竖炉工艺可显著减少CO_(2)排放,是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深入研究了氢基竖炉冶炼过程中H_(2)和CO与Fe_(2)O_(3)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H_(2)分子最稳定吸附构型的吸附能为-1.65 eV,CO分子为-2.10 eV,CO分子吸附占优.H_(2)分子反应时的能垒为0.64 eV,CO分子为1.40 eV,H_(2)分子与Fe_(2)O_(3)反应在动力学上占优.升高温度虽然不利于气体分子的吸附,但有利于还原反应的进行,因此升高温度可以弥补H_(2)分子吸附及反应在热力学上的劣势.对于富氢或纯氢竖炉,可以提高操作压力,同时适当提高还原温度以加快反应速率,但应确保吸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基竖炉 密度泛函理论(DFT) Fe_(2)O_(3) 反应机理 吸附能 能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性能混凝土高温后动态劈裂抗拉性能
14
作者 陈猛 冯珺 张通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6,共9页
为了研究高温和应变率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劈裂抗拉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温度(20、105、200、300、400℃)作用后UHPC的质量损失率、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静态和动态(应变率为1.8~6.8 s^(-1))劈裂抗拉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以2~10℃/... 为了研究高温和应变率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劈裂抗拉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温度(20、105、200、300、400℃)作用后UHPC的质量损失率、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静态和动态(应变率为1.8~6.8 s^(-1))劈裂抗拉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以2~10℃/min的加热速率升温至400℃后,所有试件均在保温期间发生爆裂性剥落;U H P C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静态劈裂抗拉强度均随温度增大而提高,300℃作用后比常温时分别提高了13.2%、19.1%和17.3%;动态劈裂抗拉强度和耗散能均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当应变率从1.8~2.2 s^(-1)增加到6.3~6.8 s^(-1)时,20~300℃作用后的UHPC动态劈裂抗拉强度和耗散能分别提高了69.1%~74.1%和146.7%~177.6%;高温作用后UHPC中C-S-H表面的吸附水、孔隙内自由水和凝胶结合水先后分解,增大了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基体内高温和高压环境促进了水泥水化反应和硅灰火山灰反应,提升了UHPC的致密程度,增强了钢纤维的桥连作用;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基体开裂速度的加快和由钢纤维拔出所致基体摩擦效应的增强导致耗散能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高温 动态劈裂抗拉 力学性能 爆裂性剥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溜井卸矿冲击气流与诱导粉尘控制研究现状及展望
15
作者 常德强 孙照宾 +3 位作者 赫伟东 林秀丽 王俊杰 柳静献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5-174,共10页
溜井卸矿过程中高速冲击气流诱导的粉尘扩散是金属矿山井下作业环境污染与职业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系统梳理了溜井卸矿冲击气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粉尘的协同运动规律,总结了密闭控尘、泄压井分压、喷雾降尘、通风除尘、泡沫降尘与除尘... 溜井卸矿过程中高速冲击气流诱导的粉尘扩散是金属矿山井下作业环境污染与职业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系统梳理了溜井卸矿冲击气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粉尘的协同运动规律,总结了密闭控尘、泄压井分压、喷雾降尘、通风除尘、泡沫降尘与除尘器除尘6类主流控尘技术的原理及适用性。研究表明,现有技术虽能有效缓解粉尘污染,但由于溜井结构限制,部分降尘手段应用困难,存在风流控制措施有限、喷嘴可靠性低、除尘器能耗高、设备维护频繁及风流与粉尘协同控制不足等瓶颈问题;尤其缺乏对气流—粉尘耦合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针对当前瓶颈问题,提出了深化多因素耦合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优化溜井断面尺寸与支岔溜井角度、长度,开发高效气流控制技术,研发符合溜井卸矿产尘特征的降尘技术与装备,以及构建“气流卸放—封闭隔离—粉尘净化”多元协同控制体系等未来研究方向。通过上述研究与实践,有望进一步提升溜井粉尘控制水平,为矿山作业人员创造更健康、更安全的工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溜井 冲击风流 诱导粉尘 协同控制 降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激发剂作用下矿渣-钢渣胶凝体系的宏微观特性
16
作者 顾晓薇 王营 +3 位作者 孙殿兴 孙瑞珩 刘剑平 王青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5-386,共12页
普通硅酸盐水泥是尾砂胶结充填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胶凝材料,然而普通硅酸盐水泥生产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碱激发矿渣-钢渣胶凝体系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是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潜在替代品之一。为明确矿渣-钢渣胶凝体系在复合激发... 普通硅酸盐水泥是尾砂胶结充填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胶凝材料,然而普通硅酸盐水泥生产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碱激发矿渣-钢渣胶凝体系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是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潜在替代品之一。为明确矿渣-钢渣胶凝体系在复合激发剂作用下的宏微观特性,采用石灰-碳酸钠作为复合激发剂对矿渣-钢渣胶凝体系进行活化,制备低碳环保的矿渣-钢渣碱激发胶凝材料,讨论复合激发剂掺量、钢渣掺量对胶凝体系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并通过XRD、FTIR、SEM等检测手段表征石灰-碳酸钠复合激发剂作用下矿渣-钢渣胶凝体系的水化特征与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石灰-碳酸钠复合激发矿渣-钢渣胶凝体系凝结时间在255min以内,并未受到钢渣掺量的显著影响,胶凝体系3、28d抗压强度分别达到23.0、30.4MPa。钢渣掺量未影响胶凝体系水化产物种类,胶凝体系水化产物主要为C-(A)-S-H凝胶、水滑石和方解石。钢渣掺量增加会减缓胶凝体系的水化放热速率,降低胶凝体系的水化放热并促进胶凝体系的后期水化,提升基体中无害孔比例,掺量在20%时胶凝体系中C-(A)-S-H凝胶生成量最高。然而,钢渣掺量超过40%时,胶凝体系中C-(A)-S-H凝胶随钢渣掺量增加持续减少,胶凝体系基体出现微裂缝,抗压强度降低。研究可为新型低碳胶凝材料的制备以及钢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渣-钢渣胶凝体系 复合激发剂 工作性能 力学性能 水化特征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条件下NCM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释放气体的爆炸特性
17
作者 李刚 张修鹏 +1 位作者 常伟达 周伟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6,共9页
为了解Li(NixCoyMn1-x-y)O2(NCM)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释放气体(BVG)在高温环境下引发爆燃的危险性,利用8L爆炸测试装置和本生灯分别对BVG在不同初始温度θ0(25~120℃)下的爆炸特性和层流燃烧速度进行了测试.同时,利用软件CHEMKIN数值模拟... 为了解Li(NixCoyMn1-x-y)O2(NCM)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释放气体(BVG)在高温环境下引发爆燃的危险性,利用8L爆炸测试装置和本生灯分别对BVG在不同初始温度θ0(25~120℃)下的爆炸特性和层流燃烧速度进行了测试.同时,利用软件CHEMKIN数值模拟分析了常温和高温条件下层流燃烧速度SL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爆炸下限(LFL)随初始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明显,爆炸上限(UFL)增大;当θ0升高到120℃时,最大爆炸压力pmax由0.62 MPa降至0.45 MPa,且与θ0呈指数衰减关系;受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影响,最大爆炸上升速率(dp/dt)max随θ0的升高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极限氧浓度(LOC)从7.39%呈指数下降至7.03%;SL随θ0的升高而增大.同时发现C2H4和H2含量是影响BVG燃烧及爆炸破坏程度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可为NCM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环境爆燃的危险性评估与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爆炸特性 极限氧浓度 层流燃烧速度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锅炉受热面飞灰沉积腐蚀特性研究
18
作者 姚锡文 许克强 +1 位作者 杨婉婷 许开立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89-2197,共9页
为探讨生物质锅炉受热面飞灰沉积腐蚀特性,通过腐蚀增重研究生物质灰对锅炉受热面常用12Cr1MoV钢材高温腐蚀的影响,并结合X射线图谱(X-Ray Diffraction, XRD)分析和扫描电镜-能谱(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Spect... 为探讨生物质锅炉受热面飞灰沉积腐蚀特性,通过腐蚀增重研究生物质灰对锅炉受热面常用12Cr1MoV钢材高温腐蚀的影响,并结合X射线图谱(X-Ray Diffraction, XRD)分析和扫描电镜-能谱(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SEM-EDS)分析系统研究了金属表面有无积灰、积灰中KCl无机盐的质量浓度、生物质水洗预处理等因素对锅炉受热面金属腐蚀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任一腐蚀工况条件下,金属的腐蚀增重曲线均随着腐蚀时间的变化呈现半抛物线趋势:即腐蚀增重先迅速增加,而后趋于平缓;生物质灰中高质量浓度的KCl无机盐有助于促进低温共熔物的增多,进而加速腐蚀;试验温度600~700℃条件下,12Cr1MoV钢材表面发生Ⅱ型热腐蚀,热腐蚀初期KCl以固态形式存在,腐蚀速率较低,当Cr_(2)O_(3)氧化膜失去保护作用后,KCl-K_(2)CrO_(4)和KCl-FeCl_(2)低温共熔物增大腐蚀速率;KCl质量浓度越高,反应初期腐蚀更均匀,反应速率越小,但腐蚀后期速率更快;水洗预处理制成的灰通过降低KCl的质量浓度,可以有效减轻积灰对金属腐蚀的影响;在600℃无水蒸气条件下,水洗预处理腐蚀速率能够下降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生物质 钢材 KCL 灰沉积 高温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RTPF混凝土冲击压缩性能
19
作者 陈猛 于航 +1 位作者 王瑜婷 张通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3,共7页
为探寻回收轮胎聚合物纤维(RTPF)混凝土的冲击压缩性能与破碎后碎块尺寸分布规律的关系,利用直径100 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不同RTPF体积分数(0,0.05%,0.1%,0.2%和0.4%)的混凝土进行冲击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应变率在38.2~122.2 s^(-1)... 为探寻回收轮胎聚合物纤维(RTPF)混凝土的冲击压缩性能与破碎后碎块尺寸分布规律的关系,利用直径100 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不同RTPF体积分数(0,0.05%,0.1%,0.2%和0.4%)的混凝土进行冲击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应变率在38.2~122.2 s^(-1)时,不同掺量RTPF混凝土的分形维数范围为1.422~2.401;分形维数随应变率增加而增大,具有应变率效应;分形维数随RTPF掺量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RTPF体积分数为0.1%时混凝土的分形维数最小;不同应变率下RTPF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及耗散能均随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分形维数下,RTPF体积分数为0.1%时纤维与基体协同作用效果最佳,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和耗散能提升幅度最大.利用分形理论建立RTPF混凝土的宏观损伤与冲击压缩性能的关系,可以确定混凝土中RTPF的最优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混凝土 回收轮胎聚合物纤维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分形维数 冲击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高温传热性能多尺度计算模型
20
作者 陈猛 杨新明 +1 位作者 王瑜婷 张通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7,共7页
聚丙烯纤维被广泛应用于高性能水泥基材料中以减轻结构的高温损伤,但是其高温传热参数的计算与预测仍缺乏有效的模型.基于复合材料均一化方法,提出了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高温传热性能的精细化多尺度计算模型,充分考虑了聚丙烯纤维高温下的... 聚丙烯纤维被广泛应用于高性能水泥基材料中以减轻结构的高温损伤,但是其高温传热参数的计算与预测仍缺乏有效的模型.基于复合材料均一化方法,提出了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高温传热性能的精细化多尺度计算模型,充分考虑了聚丙烯纤维高温下的体积变化以及纤维熔化后的松弛效应对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的验证可知,提出的计算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高温下的传热性能.此外,通过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聚丙烯纤维的传热性能和纤维形状对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不大,而纤维掺量是影响等效导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对于纤维混凝土的传热性能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混凝土 传热性能 高温 均一化方法 松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