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性污泥作用下固体碳源释碳及脱氮性能比选 被引量:5
1
作者 孙凤海 刘昱迪 +3 位作者 方远航 傅金祥 唐婧 张旭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118,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固体碳源在活性污泥作用下的释碳特性,优选出释碳性能良好的反硝化碳源种类,进而解决低碳氮比污水脱氮效果不佳的问题,并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方法采用室内静态试验,以玉米芯(有皮玉米芯和无皮玉米芯)、大豆壳、稻... 目的研究不同固体碳源在活性污泥作用下的释碳特性,优选出释碳性能良好的反硝化碳源种类,进而解决低碳氮比污水脱氮效果不佳的问题,并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方法采用室内静态试验,以玉米芯(有皮玉米芯和无皮玉米芯)、大豆壳、稻秆为外加固体碳源,通过比较各固体碳源沉降性、碳源浸泡液可生化性、及活性污泥作用下的水解释碳特性,优选出释碳品质良好,适宜作为反硝化外加碳源的固体碳源.结果有皮玉米芯和稻秆可在7 d和4 d内完全去除50 mg的硝酸盐氮,在浸泡过程中水解产生的累积葡萄糖质量浓度占COD释放量的37.11%和24.62%.结论有皮玉米芯和稻秆的释碳品质较大豆壳更佳,更适宜作为外加碳源应用于反硝化脱氮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碳源 释碳特性 可生化性 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递阶遗传神经网络的转炉温度预报 被引量:2
2
作者 杨为民 赵杰 +1 位作者 韦生勇 贾哲 《控制工程》 CSCD 2007年第B05期33-34,63,共3页
针对转炉控制中对吹炼终点温度的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混合递阶遗传RBF神经网络(HGA-RBF)的转炉炼钢终点温度预报模型。研究了RBF网络的特点,用递阶遗传算法克服了网络的结构和参数选择的随机性问题;并结合最小二乘法,提高了收敛速度。... 针对转炉控制中对吹炼终点温度的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混合递阶遗传RBF神经网络(HGA-RBF)的转炉炼钢终点温度预报模型。研究了RBF网络的特点,用递阶遗传算法克服了网络的结构和参数选择的随机性问题;并结合最小二乘法,提高了收敛速度。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RBF网络的优化收敛速度和训练测试精度。某钢铁公司提供的实际冶炼数据试验,也证明了该模型预报精度较高,对提高生产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 混合递阶遗传算法 RBF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铝工程化生产中某些技术问题的探讨及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国俊 王兴明 姚广春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将泡沫铝实验室生产工艺扩大了几百倍,进行了工程化生产泡沫铝的试验,发现了一些在试验室阶段不太明显和没有遇到的问题,如泡沫铝无泡层过厚和泡沫铝内部产生大裂纹和空腔等问题,讨论了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与抑制措施.
关键词 闭孔泡沫铝 工程 无泡层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硝化聚磷菌吸磷能力和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樊晓梅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26,共8页
目的研究反硝化聚磷菌在同一反应条件下的吸磷能力和生长特性,为污水脱氮除磷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反硝化聚磷菌的吸磷试验,确定各菌株的含磷量及吸磷速率;通过拮抗试验构建复合菌群,采用浊度法绘制各菌群的生长曲线,进... 目的研究反硝化聚磷菌在同一反应条件下的吸磷能力和生长特性,为污水脱氮除磷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反硝化聚磷菌的吸磷试验,确定各菌株的含磷量及吸磷速率;通过拮抗试验构建复合菌群,采用浊度法绘制各菌群的生长曲线,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种群特性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结果韦荣氏菌属在缺氧培养3 h时,磷质量浓度出现最大降幅,出水PO3-4-P质量浓度均低于2.00 mg/L.菌株F8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最强.对数期时,菌株F3、F9、F13的生长速率最小.菌株F5的稳定期持续时间比较短,处于144~168 h;F11持续时间最长,处于144~216 h.菌株F16对数期最短,最先进入稳定期,且稳定期持续时间最长.各种复配菌株处于稳定期时菌体数量从小到大依次为F9、F8、F3、F10、F7、F2、F4、F14、F16、F6、F11、F1、F5、F12、F13、F15.结论反硝化聚磷菌单菌吸磷速率与其菌株整体吸磷量大小无关,复合菌株较强的适应能力使其调整期比任何一株单菌的时间都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聚磷菌 吸磷能力 生长曲线 单菌吸磷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源种类对双泥生物膜亚硝化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樊晓梅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8-725,共8页
目的研究碳源种类对双泥生物膜亚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程度.方法以甲醇、淀粉、葡萄糖、乙酸钠、丙酸钠、污泥水解酸化液六种碳源模拟废水,通过间歇运行方式对不同碳源的反硝化除磷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研究.结果六个系统中,... 目的研究碳源种类对双泥生物膜亚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程度.方法以甲醇、淀粉、葡萄糖、乙酸钠、丙酸钠、污泥水解酸化液六种碳源模拟废水,通过间歇运行方式对不同碳源的反硝化除磷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研究.结果六个系统中,淀粉的COD去除率最小,为45%,其余系统相差不大,去除率最大的是污泥水解酸化液,为88%;缺氧结束时系统出水PO_4^(3-)-P质量浓度分别为2.24 mg/L、3.00 mg/L、3.81 mg/L、1.40 mg/L、2.46 mg/L、1.18 mg/L;各系统每克M LSS的亚反硝化速率分别为1.27 mg/(g·h)、1.15 mg/(g·h)、1.58 mg/(g·h)、2.91 mg/(g·h)、2.60 mg/(g·h)、2.03 mg/(g·h).结论碳源种类对双泥生物膜亚硝化反硝化除磷系统有很大影响,淀粉类大分子碳源不利于反硝化除磷,乙酸钠类小分子物质有利于磷的释放和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化反硝化除磷 亚硝化反硝化聚磷菌 碳源种类 双泥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