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钴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于楚瑶 寇鹏祖 +5 位作者 张志贵 王健行 王志远 左昌玲 汪宽镕 刘政宇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4,共8页
为了满足未来动力市场对于高比容量和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优化无钴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MO)的合成条件对于实现其商业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高温固相法研究了Li_(x)(Li_(1.2)Mn_(0.6)Ni_(0.2)O_(2))(1.04≤x≤1.16)的最佳烧结温度... 为了满足未来动力市场对于高比容量和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优化无钴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MO)的合成条件对于实现其商业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高温固相法研究了Li_(x)(Li_(1.2)Mn_(0.6)Ni_(0.2)O_(2))(1.04≤x≤1.16)的最佳烧结温度及配锂比,结合SEM、XRD等仪器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采用电池测试系统对样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1000℃,配锂比为1.65时得到的二次颗粒大小均一,结晶性良好,电化学性能较佳。10 mA·g^(−1)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260.5 mAh·g^(−1),100 m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钴正极 富锂锰基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M622正极材料结构形态和储锂特性的同步演变
2
作者 李坤 黄锐 +3 位作者 丛君 马海涛 常龙娇 罗绍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1-1840,共10页
当前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二次电池已经步入主流。LiNi_(1-x-y)Co_(x )Mn_(y )O_(2)(NCM)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较大的商业市场,是一种具备极大应用价值的正极材料。根据镍的含量不同具备不同的性能。镍比例的增加能使比容量提高,也会导... 当前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二次电池已经步入主流。LiNi_(1-x-y)Co_(x )Mn_(y )O_(2)(NCM)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较大的商业市场,是一种具备极大应用价值的正极材料。根据镍的含量不同具备不同的性能。镍比例的增加能使比容量提高,也会导致热稳定性下降,对于高镍材料需要对制备工艺有更高的要求确保其性能。相对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Li[Ni_(0.6)Co_(0.2)Mn_(0.2)]O_(2)(NCM622)在具备较高比容量的同时热稳定性更优秀。对纯相NCM622材料使用水热法进行制备,通过控制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得出最佳制备方案。所制备的NCM622材料在最佳条件下能够达到最高191.3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充放电循环有最高88.74%的容量保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层状氧化物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系锌离子电池MnO_(2)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综合教学实验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伊廷锋 张楠 +2 位作者 朱彦荣 王鹏飞 柳宗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2-169,共8页
设计了水系锌离子电池δ-MnO_(2)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综合教学实验。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水钠锰矿型δ-MnO_(2)材料,借助XRD、SEM和HRTEM等现代检测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利用电化学性能表征培养学生... 设计了水系锌离子电池δ-MnO_(2)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综合教学实验。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水钠锰矿型δ-MnO_(2)材料,借助XRD、SEM和HRTEM等现代检测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利用电化学性能表征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水系锌离子电池水钠锰矿型δ-MnO_(2)正极材料形貌设计这一科技前沿进展,设计的这一综合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电化学综合实验,能够使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达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锌离子电池 δ-MnO_(2) 物理化学 综合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冬季典型污染时段PM_(2.5)中重金属和PAHs的污染特征
4
作者 周秀艳 李娜 +1 位作者 刘明华 王申博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67-1672,共6页
为了探究近年来秦皇岛市大气中PM_(2.5)污染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采集冬季重污染时段城区和开发区PM_(2.5)样品,使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仪,分别测定城区样品中6种元素(Cu,Pb,Zn,Cr,Ni,Cd)和PAHs.结果表明,秦皇岛城区PM_(2... 为了探究近年来秦皇岛市大气中PM_(2.5)污染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采集冬季重污染时段城区和开发区PM_(2.5)样品,使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仪,分别测定城区样品中6种元素(Cu,Pb,Zn,Cr,Ni,Cd)和PAHs.结果表明,秦皇岛城区PM_(2.5)日平均质量浓度186μg/m^3,开发区平均质量浓度为118. 88μg/m^3,城区PM_(2.5)中各重金属元素的浓度水平排序为Zn> Pb> Ni> Cr> Cu> Cd,其中Cd为强-极强污染,Pb为中-强污染,Zn属于中等污染,Ni,Cu,Cr等其他元素基本无污染. PM_(2.5)中定性的检测到奈(Nap)、菲(Phe)、荧蒽(Fla)、芘(Pyr)、苯并(k)荧蒽(BkF)等单体. PM_(2.5)日浓度与风速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污染特征 重金属 多环芳烃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塑性力学类课程体系设计与评价
5
作者 梅瑞斌 包立 张欣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0,共6页
利用专业课程的课堂主渠道实施课程改革和创新思维培养,对培养具有时代品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塑性力学类课程内容为出发点,立足专业教学、科学素养培育与创新思维培养深度融合理念,对三维度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与描述,构建... 利用专业课程的课堂主渠道实施课程改革和创新思维培养,对培养具有时代品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塑性力学类课程内容为出发点,立足专业教学、科学素养培育与创新思维培养深度融合理念,对三维度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与描述,构建了可推广的“一核三融”课程教学体系,并围绕课程知识点针对性地设计了创新教学工程案例,阐述了课程教学实施方法和流程;设计并实施了侧重过程考核的考核评价和侧重实施反馈的效果评价,以《材料成型力学》为例进行了3年的追踪调查,工程案例分析和创新思维培养深入人心,融入效果和课堂评价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该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应用于同类课程改革与实践,助力深化新工科课程改革和一流课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力学 新工科 教学体系 教学评价 案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铸造升液管用Si_3N_4/SiC复相非致密陶瓷材料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宇红 罗绍华 +3 位作者 翟向乐 耿桂宏 腾飞 汪应玲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25-1229,共5页
以低压铸造用升液管为研究目的,磨切单晶硅废料Si粉和SiC为原料,Y2O3-Al2O3-Fe2O3为复合烧结助剂,反应烧结法制备Si3N4/SiC复相陶瓷。研究了Y2O3含量对复合材料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对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观形貌进行分析... 以低压铸造用升液管为研究目的,磨切单晶硅废料Si粉和SiC为原料,Y2O3-Al2O3-Fe2O3为复合烧结助剂,反应烧结法制备Si3N4/SiC复相陶瓷。研究了Y2O3含量对复合材料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对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烧结后试样生成Si3N4结合SiC晶粒为主相的烧结体,并含有少量Sialon晶须及未反应的Si。Y2O3含量对复相陶瓷力学性能影响很大,在分析稀土Y2O3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得到2.5wt%Y2O3优化试样的力学性能优良,相对密度达到88%,维氏硬度达到1.1 GPa,常温抗弯强度5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3N4 SIC 切割废料 反应烧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遗态分级孔结构碳负极材料及其储锂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庆 罗绍华 +5 位作者 张亚辉 王志远 刘延国 郝爱民 王玮 林明卫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5-318,共4页
以橙子皮为原材料,通过高温热解制备出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生物遗态碳材料,并以这种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考察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橙子皮基碳为无定型碳材料,从SEM照片可以看出,其具有相互连通的蜂窝状孔结构,孔径约在1-4μm。BE... 以橙子皮为原材料,通过高温热解制备出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生物遗态碳材料,并以这种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考察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橙子皮基碳为无定型碳材料,从SEM照片可以看出,其具有相互连通的蜂窝状孔结构,孔径约在1-4μm。BET测得的比表面积约为52 m^2·g^(-1)。以橙子皮碳为原材料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在电流密度100 mAg^(-1)下,具有832 m Ahg^(-1)、393 mAhg^(-1)的首次放充电比容量,首次循环库伦效率为47.2%。20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在343 mAhg^(-1),库伦效率在95%以上,在2 Ag^(-1)的电流密度下仍具有149 mAhg^(-1)的比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遗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分级孔结构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及其絮凝体——松辽盆地古龙页岩轻质油的主要贡献者
8
作者 何文渊 白雪峰 +5 位作者 张金友 付秀丽 赵莹 钟建华 孙宁亮 圣朋朋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0-1710,共21页
通过岩芯精细观察描述、薄片鉴定和场发射、能谱、XRD及色质联用等分析,研究了古龙青山口组页岩及其轻质油,发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中发育了大量硅藻及硅藻絮凝体,是古龙青山口组轻质页岩油的主要贡献者。能谱分析表明,硅藻及硅藻絮... 通过岩芯精细观察描述、薄片鉴定和场发射、能谱、XRD及色质联用等分析,研究了古龙青山口组页岩及其轻质油,发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中发育了大量硅藻及硅藻絮凝体,是古龙青山口组轻质页岩油的主要贡献者。能谱分析表明,硅藻及硅藻絮凝体硅氧含量很高,Si/Al比值介于2.88~15.20,平均6.65,远大于伊利石Si/Al比值(1.82)(实际测定),揭示了有较多的Si是以SiO_(2)的方式存在,是硅藻多胺诱导形成的生物石英,其颗粒极其细小,直径多在数微米,是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中超细石英(直径<3.9μm)的主要来源。古龙青山口组页岩中的沥青和渗出油富N,N含量介于7.26%~46.40%,间接地证明了古龙青山口组页岩中有大量硅藻。硅藻含有丰富的多胺和脂肪酸,通过成岩作用多胺形成了古龙页岩轻质油中的汽油,脂肪酸形成了柴油。硅藻多胺通过成岩作用去硝基化形成N-二甲基丙胺,进一步去硝基和脱甲基聚合形成古龙青山口组轻质油中的C_(12)以下的烷烃,其中C_(8)为主峰;古龙页岩轻质油还有另一个主峰(C_(15)),是由硅藻的以C_(16)为主的脂肪酸脱羧基还原形成的。硅藻中C_(16)脂肪酸占总量的55.4%,其经过脱羧加H可以形成C_(15)烷烃(柴油的主峰),从机理上解释了柴油的主峰是C_(15)的原因。古龙页岩轻质油中的柴油峰与现代硅藻不饱和脂肪酸的C数和质量都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故推测古龙轻质页岩油的柴油是由硅藻脂肪酸形成的。古龙青山口组页岩中的轻质油是一种分馏轻质油,不是热裂解轻质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硅藻絮凝体 多胺 脂肪酸 汽油 柴油 分馏轻质油 页岩 古龙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生植物中微纳塑料来源、吸收途径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9
作者 蔺满凤 陈芳 +4 位作者 么强 王荣吉 周可欣 米世灿 赵博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3-567,共15页
微纳塑料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对陆地生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植物是该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微纳塑料对其产生负面效应,直接关系到陆生生态系统及食物链的安全。本文综述了陆生植物中微纳塑料的来源、吸收途径和毒性效应,着重介绍了微纳塑料... 微纳塑料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对陆地生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植物是该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微纳塑料对其产生负面效应,直接关系到陆生生态系统及食物链的安全。本文综述了陆生植物中微纳塑料的来源、吸收途径和毒性效应,着重介绍了微纳塑料对陆生植物的直接和间接毒性效应,以及对其他污染物在植物体内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及毒性机制的影响,以期为微纳塑料在陆生植物体内的环境行为及毒性效应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由于微纳塑料对陆生植物影响的复杂性,本文提出未来应更关注环境中微纳塑料的长期动态变化和效应研究,建立陆生植物-微纳塑料污染响应机制模型,以更好地预测和评价微纳塑料对陆生植物的毒性效应和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生植物 微塑料 纳米塑料 来源 吸收途径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掺杂诱导NCM622局域电子重构抑制阳离子混排的改性机制研究
10
作者 李欣然 常龙娇 +4 位作者 罗绍华 李永兵 杨瑞芬 侯增磊 邹杰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33-3741,共9页
LiNi_(0.6)Co_(0.2)Mn_(0.2)O_(2)(NCM622)为锂离子电池高镍正极材料,镍含量为其带来了更高的比容量,同时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但材料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镍锂混排现象抑制了其比容量的进一步增加且影响晶格稳定性。为了缓解这种现象以得... LiNi_(0.6)Co_(0.2)Mn_(0.2)O_(2)(NCM622)为锂离子电池高镍正极材料,镍含量为其带来了更高的比容量,同时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但材料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镍锂混排现象抑制了其比容量的进一步增加且影响晶格稳定性。为了缓解这种现象以得到更高性能的NCM622材料,用镧系元素钬(Ho)掺杂进行改性,Ho元素具备高能级的d、f层电子,能够显著增加材料内部的电子离域程度,抑制镍锂混排,通过降低电荷集中程度提高晶格稳定性。Ho掺杂NCM622能够达到196.82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并且在多次充放电循环下仍有92.6%的容量保持率。最后通过循环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与第一性原理计算探讨了Ho掺杂的具体改性机理,可为锂离子电池稀土掺杂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电化学 优化 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根际修复研究进展
11
作者 周可欣 王小瑞 +4 位作者 米世灿 蔺满凤 刘梦琦 赵博 陈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9-782,共14页
土壤污染问题直接影响了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根际修复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环境友好的生物修复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根际微环境具有独特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特性,因此,根际修复在土壤污染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在这一过程中,... 土壤污染问题直接影响了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根际修复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环境友好的生物修复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根际微环境具有独特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特性,因此,根际修复在土壤污染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在这一过程中,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针对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的修复作用以及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污染响应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土壤污染根际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系统阐述了该技术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及应用现状,分别从根系分泌物、根表铁膜和根际微生物3个方面对根际修复机理进行了探讨。根系可以通过释放根系分泌物和在根表面形成铁斑块来实现污染物的吸附、固定、降解和转化,使其成为土壤污染修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自然驱动力。根系分泌物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促进植物生长来促进污染土壤修复;根表铁膜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可以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植物抗逆性,影响污染物的形态转化和迁移;根际微生物作为根际修复的核心,可以通过其生理生化作用促进污染物降解、转化和固定;同时,也可以分泌活性物质来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缓解污染对植物的胁迫,以此来实现污染土壤的修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根际修复作用机理,本文深入剖析了根际微生物对污染的响应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随着污染组分的不同,一些耐性菌株和降解菌数量增多,根际微生物会形成特殊的群落结构,以应对污染环境;而不同植物类型、不同基因型以及不同根系生态位均会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污染物的吸收富集产生影响,可以通过添加外源物质、改变植物种植模式和加强电场等调控措施,强化根际效应,以提高土壤污染修复效果。为精准评估土壤污染水平与修复效果,揭示其分子生物学过程,实现精准修复,未来研究应更侧重于污染条件下根系分泌物指示物体系的构建,根际修复微观机理的深入探索,以及与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结合,以期为土壤污染修复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修复 土壤污染 根系分泌物 根际微生物 根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相高熵合金的组织结构调控及高温性能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姚惠文 马庆爽 +3 位作者 余黎明 李会军 于驰 高秋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8-394,共27页
多相高熵合金具有灵活且多样的多相组织结构,在高温下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热稳定性,并能有效平衡高温强度和塑性,使其在高温结构材料方面具有显著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室温性能领域,其高温性能,尤其是多相组... 多相高熵合金具有灵活且多样的多相组织结构,在高温下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热稳定性,并能有效平衡高温强度和塑性,使其在高温结构材料方面具有显著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室温性能领域,其高温性能,尤其是多相组织结构与高温性能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系统分析和阐明。本文整理了近期国内外多相高熵合金的组织结构调控和高温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合金的相组成、微观结构、高温性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调控手段,深入探讨了其热变形行为和强化机制,并对多相高熵合金在高温环境应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高熵合金 双相高熵合金 高温性能 相组成 相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LiMnPO_4正极材料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来东 田勇 +4 位作者 李辉 贾富春 林宇航 黄红波 罗绍华 《有色金属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5-39,共5页
以廉价无机盐为原料、柠檬酸为碳源,采用水基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iMnPO_4/C正极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得到了纯相的LiMnPO_4/C正极材料。在二段式烧结、烧结温度为650... 以廉价无机盐为原料、柠檬酸为碳源,采用水基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iMnPO_4/C正极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得到了纯相的LiMnPO_4/C正极材料。在二段式烧结、烧结温度为650℃时得到的正极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其在室温0.05 C倍率下,首次放电容量为142.8(m A·h)/g,2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为112.4(m 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锰锂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EO调控多硫化物的高比能锂硫电池设计
14
作者 王鹏飞 梁运超 伊廷锋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1-347,共7页
采用机械研磨法成功制备了S@KB/PEO正极材料,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XRD分析揭示了S@KB中硫的结晶性有所减弱,而SEM观察则确认了复合材料中硫的均匀分散。经过循环伏安测试,该材料展现出了良好的可逆性。在0.5 C倍率的充放电测试中,S@KB... 采用机械研磨法成功制备了S@KB/PEO正极材料,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XRD分析揭示了S@KB中硫的结晶性有所减弱,而SEM观察则确认了复合材料中硫的均匀分散。经过循环伏安测试,该材料展现出了良好的可逆性。在0.5 C倍率的充放电测试中,S@KB和S@KB/PEO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53.1和921.9 mAh/g,表明PEO的添加提高了电池的可逆比容量。此外,电化学阻抗谱测试也证明了PEO的加入有效降低了电荷转移电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PEO 吸附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粮关系的鄂尔多斯砒砂岩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瑞杰 吴林荣 闫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148,154,共8页
[目的]分析2000-2015年鄂尔多斯砒砂岩区人口数量与粮食产量关系,研究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状态,为砒砂岩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000,2005,2010和2015年Landsat影像进行鄂尔多斯砒砂... [目的]分析2000-2015年鄂尔多斯砒砂岩区人口数量与粮食产量关系,研究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状态,为砒砂岩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000,2005,2010和2015年Landsat影像进行鄂尔多斯砒砂岩区土地类型分类提取,结合土地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口数据等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研究砒砂岩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特征。[结果]①2000-2015年鄂尔多斯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波动下降;②粮食产量呈逐渐增加趋势,人粮关系基本处于粮食盈余状态,人口容纳能力尚有一定的增长空间;③旗区间土地资源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胜区和准格尔旗土地资源承载力较高,人粮矛盾相对严重;鄂托克旗和伊金霍洛旗土地资源承载力中等,大部分年份粮食盈余;鄂托克前旗、杭锦旗、乌审旗和达拉特旗处于粮食盈余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较低。[结论]鄂尔多斯砒砂岩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上仍有一定增加空间,但各旗区内部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粮关系 砒砂岩 土地承载力 土地承载指数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材料在水体有机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6
作者 孙耀胜 么强 +3 位作者 刘竞依 陈芳 梁超 杨天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大量有机物被排入水体,造成水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生物炭及其改性材料以其优良的理化特性,在水处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分别从去除机理、影响因素、改性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大量有机物被排入水体,造成水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生物炭及其改性材料以其优良的理化特性,在水处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分别从去除机理、影响因素、改性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低成本高吸附性能新型生物炭的研发、生物炭与催化剂及微生物联合应用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生物炭对新型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等将会成为今后生物炭在污染治理领域的研究重点。通过对生物炭及其改性材料在水体有机污染处理中研究进展的综述,以期为生物炭及其改性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污染物 吸附解吸 微生物降解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零价铁及其改性材料在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梁超 么强 +3 位作者 杨天宇 赵博 孙耀胜 陈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8-715,共8页
纳米零价铁(nZVI)具有粒径小、反应活性高、还原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单一nZVI存在易钝化、易团聚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而nZVI的改性是突破这一局限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总结分析,概述了nZVI及其改... 纳米零价铁(nZVI)具有粒径小、反应活性高、还原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单一nZVI存在易钝化、易团聚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而nZVI的改性是突破这一局限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总结分析,概述了nZVI及其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着重介绍nZVI及其改性材料在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深入探讨了其修复机理和影响因素。最后,针对目前nZVI类修复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该项技术在土壤修复领域中的实际推广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改性技术 土壤修复 有机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用高性能锑基负极材料的调控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莹 来雪琦 +2 位作者 曲津朋 赖勤志 伊廷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71,共27页
锑(Sb)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较小的电极极化、合适的Na^(+)脱嵌电位、价格低廉以及环境友好的优势,而成为一种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是,Sb基负极材料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在循环过程中高比容量伴随着大的体积变化,进而... 锑(Sb)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较小的电极极化、合适的Na^(+)脱嵌电位、价格低廉以及环境友好的优势,而成为一种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是,Sb基负极材料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在循环过程中高比容量伴随着大的体积变化,进而导致活性材料粉化,并从集流体上脱落,这大大限制了其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如何解决Sb基负极材料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问题对于高性能的钠离子电池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详细综述和讨论了Sb基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及其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钠离子电池Sb基负极材料在氧化还原反应机理、形貌设计、结构-性能关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本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影响Sb基负极材料性能的决定因素,从而提出有前途的改性策略,以提高其可逆容量和循环稳定性。最后,对Sb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可为Sb负极材料的构建和优化提供具体的观点,阐明了Sb基负极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钠离子电池的快速发展和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反应机理 SB 负极材料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改性对铁尾矿基复合材料吸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牟文宁 辛海霞 +2 位作者 雷雪飞 康雪 罗绍华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9-143,148,共6页
以铁尾矿为原料,采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表面改性经交联反应制备铁尾矿基复合材料。通过研究改性过程中铁尾矿粒度、改性剂浓度、改性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制备的铁尾矿基复合材料吸水性能的影响,得到各因素影响复合材料吸水率的主次顺... 以铁尾矿为原料,采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表面改性经交联反应制备铁尾矿基复合材料。通过研究改性过程中铁尾矿粒度、改性剂浓度、改性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制备的铁尾矿基复合材料吸水性能的影响,得到各因素影响复合材料吸水率的主次顺序为:改性温度>改性剂浓度>改性时间>矿粉粒度,最佳改性条件为:矿粉粒度95~105μm,温度20℃,搅拌时间6 h,改性剂浓度0.25%。所制备的铁尾矿基复合材料的吸水率可达76.8%,保水性能随着时间增加和温度升高呈降低趋势;吸盐水率为68.6%,耐盐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铁尾矿 表面改性 吸水性能 保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重力坠落砂脉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万百 张祥国 +1 位作者 钟建华 孙宁亮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0-198,共19页
古龙页岩油是松辽盆地重要的接替资源,资源量可达151亿吨之多。从沉积和岩石学特点上看,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广泛发育了一种很特殊的砂脉,所以这也是探讨古龙青山口组页岩形成环境的一个重要信息。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 古龙页岩油是松辽盆地重要的接替资源,资源量可达151亿吨之多。从沉积和岩石学特点上看,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广泛发育了一种很特殊的砂脉,所以这也是探讨古龙青山口组页岩形成环境的一个重要信息。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砂脉总体规模较小,宽度多在1~2 mm,可见长度(或高度)多在1~2 cm,大部分弯曲如肠,少数微曲;多倾斜产出,倾斜方向有一定规律,隔180°对称;一般发育在灰黑色的泥页岩中,少量发育在粉砂岩和白云岩(结核)中。砂脉的上部或顶部一般都有一层粉砂,与砂脉紧密相连,是砂脉的“根”;而砂脉的底部一般都是灰黑色的泥页岩,见不到粉砂层,所以揭示形成砂脉的源物质是来自于顶部的粉砂层,而不是底部。初步研究认为,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岩脉有两种成因:第一种是高压液化充注,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砂脉;第二种由密度倒置引起的重力沉降形成风暴把(粉)砂级颗粒快速搬运到刚沉积的黏土之上,由于风暴浪的振荡,使粉砂液化流动,再加上黏土的密度较小和粉砂层的密度较大,使得粉砂在重力的驱动下沉降到黏土中形成砂脉。研究古龙页岩油储层中的砂脉具有4个意义:1)可以研究砂脉形成时的沉积环境、沉积过程和沉积物状态;2)可以研究泥页岩的成岩压实率;3)辅助确定白云岩(结核)的形成时间;4)可以辅助储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脉 液化 重力坠落 页岩油 青山口组 古龙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