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W磁性薄膜应变对其有效磁晶各向异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秦高梧 肖娜 +1 位作者 李松 任玉平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0,85,共5页
利用磁控溅射在250℃的MgO(220)单晶基片上先后沉积Cr(100 nm)下底层和不同厚度(9~80 nm)的Co-11%W(原子分数)磁性层,二者取向附生生长关系为Cr(112)[111]∥Co-W(1010)[1210]和Cr(112)[110]∥Co-W(1010)[0001].随着膜厚的增加,Co-W在薄... 利用磁控溅射在250℃的MgO(220)单晶基片上先后沉积Cr(100 nm)下底层和不同厚度(9~80 nm)的Co-11%W(原子分数)磁性层,二者取向附生生长关系为Cr(112)[111]∥Co-W(1010)[1210]和Cr(112)[110]∥Co-W(1010)[0001].随着膜厚的增加,Co-W在薄膜面内的压应变(ε<0)由-0.388 4%减小到-0.271 1%,Co-W在薄膜法线方向拉应变(ε>0)从0.781 3%减小到0.544 5%,相应地其有效磁晶各向异性能一级常数Ke1ff由3.82×106减小到2.58×106erg/cc.该结果表明通过设计磁性层和下底层之间的应变状态,可以达到调节磁记录介质有效磁晶各向异性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 磁记录介质 磁晶各向异性能 取向附生 C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FeCoBZrGa合金各向异性磁粉的制备
2
作者 尤俊华 连法增 +1 位作者 王继杰 裴文利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53-856,共4页
HDDR(氢化-歧化-脱氢-再结合)工艺是一种用于生产各向异性Nd2Fe14B基磁粉的有效方法.主要研究了真空HDDR工艺(即合金在真空中以较快速率加热到820℃左右,然后在一定的氢气压力下吸氢歧化)及添加合金元素Ga对Nd13Fe64.4-yCo16B6.5Zr0.1Ga... HDDR(氢化-歧化-脱氢-再结合)工艺是一种用于生产各向异性Nd2Fe14B基磁粉的有效方法.主要研究了真空HDDR工艺(即合金在真空中以较快速率加热到820℃左右,然后在一定的氢气压力下吸氢歧化)及添加合金元素Ga对Nd13Fe64.4-yCo16B6.5Zr0.1Gay(y=0.1,0.3,0.5,1.0)合金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真空HDDR工艺的吸氢歧化阶段是促使材料产生磁各向异性的关键,脱氢阶段采用低真空高温制度是材料获得高各向异性的保证;合金元素Ga有助于细化主相晶粒,提高材料的综合磁性能,其最佳原子分数添加量为0.5%;成分为Nd13Fe63.9Co16B6.5Zr0.1Ga0.5的合金经真空HDDR工艺处理,其最佳磁性能为:iHc=1 018 kA.m-1,Br=1.32 T,(BH)max=118.6 kJ.m-3,DOA=0.7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2FE14B 真空HDDR 磁粉 晶粒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化氢压对Nd12.5Fe80.4-xCoxGa0.5Zr0.1B6.5各向异性HDDR磁粉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赵康军 付猛 +2 位作者 尤俊华 连法增 陈志刚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3-566,共4页
主要研究了d—HDDR工艺及添加合金元素Co对Nd12.5Fe80.4--xCoxGa0.5Zr0.1B6.5(x=0、4、8、12、15)合金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氢压是HD—DR磁粉吸氢歧化产生磁各向异性的重要敏感因素,0.025MPa的歧化氢压对提高磁粉的各向... 主要研究了d—HDDR工艺及添加合金元素Co对Nd12.5Fe80.4--xCoxGa0.5Zr0.1B6.5(x=0、4、8、12、15)合金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氢压是HD—DR磁粉吸氢歧化产生磁各向异性的重要敏感因素,0.025MPa的歧化氢压对提高磁粉的各向异性具有最好的效果,磁能积达到:Br=1.252T,jHc=768.7kA/m,(BH)max=253.4kJ/m^3,DOA=0.58。(合金元素Co的添加有益于HDDR磁粉磁性能改善,在0~15%(原子分数),随着Co含量增加d—HDDR磁粉的磁能积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2FE14B d—HDDR 各向异性粘结磁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p粒径级配对55%SiCp/6061Al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王梦奇 刘越 +1 位作者 肖春林 刘春明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2-807,共6页
采用真空热压法制备了55%SiCp/6061Al(55%为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研究SiCp粒径级配对复合材料SiCp分布均匀度、致密度和抗弯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粒径级配复合材料组织致密、SiCp分布均匀且SiCp与6061Al合金基体界面结合强度高.双粒径... 采用真空热压法制备了55%SiCp/6061Al(55%为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研究SiCp粒径级配对复合材料SiCp分布均匀度、致密度和抗弯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粒径级配复合材料组织致密、SiCp分布均匀且SiCp与6061Al合金基体界面结合强度高.双粒径(60+25)μm、质量比4∶1复合材料热处理后抗弯强度由395 MPa提高为548 MPa;三粒径级配为(120+60+25)μm、质量比为1∶1∶1的复合材料热处理前抗弯强度最高,为397 MPa;双粒径级配(106+25)μm、质量比4∶1的复合材料致密度>99.0%、均匀度>90.00%、热处理后抗弯强度>400MPa,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5%SiCp/6061Al复合材料 真空热压 粒径级配 均匀度 致密度 抗弯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铍及含铍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5
作者 许德美 秦高梧 +4 位作者 李峰 王战宏 钟景明 何季麟 何力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12-1223,共12页
综述近20年来国外铍及含铍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铍的冶金制备、铍合金、铍和氧化镀金属基复合材料、铍金属间化合物等。概括我国在铍材料方面取得的研究与生产技术进展,以及与国外研发水平的差距。并展望未来10年我国铍及含铍材料需... 综述近20年来国外铍及含铍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铍的冶金制备、铍合金、铍和氧化镀金属基复合材料、铍金属间化合物等。概括我国在铍材料方面取得的研究与生产技术进展,以及与国外研发水平的差距。并展望未来10年我国铍及含铍材料需要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以及突破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铍雾化粉 铍铝合金 氧化铍金属基复合材料 近净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网络SiC陶瓷/金属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茹红强 曲翔宇 +1 位作者 马丽萍 里景阳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2,共4页
以三维网络SiC陶瓷/Fe—Cu合金复合材料作为静片、三维网络SiC陶瓷/40Cr复合材料作为动片,研究了法向载荷、摩擦时间和pv值对该材料体系摩擦因数的影响以及摩擦次数对静片磨损量的影响,并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和... 以三维网络SiC陶瓷/Fe—Cu合金复合材料作为静片、三维网络SiC陶瓷/40Cr复合材料作为动片,研究了法向载荷、摩擦时间和pv值对该材料体系摩擦因数的影响以及摩擦次数对静片磨损量的影响,并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磨损表面形貌,分析了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和磨损机理.结果表明:该摩擦副的稳定摩擦因数在0.33~0.35之间,摩擦过程中材料的磨损机理以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为主,材料表面摩擦形成的氧化层硬度较高,是该材料耐磨性能优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网络SiC陶瓷/Fe-Cu合金复合材料 三维网络SiC陶瓷/40Cr复合材料 摩擦因数 摩擦磨损性能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时间对IF深冲钢板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赵骧 何长树 +1 位作者 徐俊 左良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43-1346,共4页
借助于三维取向分布函数(ODF)分析,研究了IF深冲钢板在750℃和800℃退火时不同保温时间对其再结晶织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750℃和800℃退火试样的再结晶γ纤维织构({111}〈uvw〉)的强度随退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再结晶α纤维织构中... 借助于三维取向分布函数(ODF)分析,研究了IF深冲钢板在750℃和800℃退火时不同保温时间对其再结晶织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750℃和800℃退火试样的再结晶γ纤维织构({111}〈uvw〉)的强度随退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再结晶α纤维织构中从{001}〈110〉至{112}〈110〉的强度随着退火保温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然后再回升.同时800℃退火试样的γ纤维织构的强度明显高于750℃退火试样的γ纤维织构的强度,与之对应800℃退火试样的α纤维织构的强度显著低于750℃退火试样的α纤维织构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 IF深冲钢板 再结晶织构 保温时间 三维取向分布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4C陶瓷材料的无压烧结与性能 被引量:10
8
作者 岳新艳 应伟峰 +1 位作者 喻亮 茹红强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6-59,共4页
以碳化硼微粉作为原料,选用SiC和C为烧结助剂,研究了SiC和C对无压烧结B4C材料的体积密度、硬度、抗折强度和断裂韧性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烧结温度为1975℃,保温时间是30min.SiC和C的质量分数对材料密度、硬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都... 以碳化硼微粉作为原料,选用SiC和C为烧结助剂,研究了SiC和C对无压烧结B4C材料的体积密度、硬度、抗折强度和断裂韧性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烧结温度为1975℃,保温时间是30min.SiC和C的质量分数对材料密度、硬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都是先增大后减小.烧结助剂SiC和C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6%和5%(质量分数)时,得到相应的无压烧结B4C陶瓷材料的最佳力学性能:体积密度为2.45g/cm3,维氏硬度为35GPa,抗折强度为240MPa,断裂韧性为3.0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4C 无压烧结 SiC C 烧结助剂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形状对铝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8
9
作者 徐娜 宗亚平 +1 位作者 张芳 杨玉芳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3-216,共4页
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用平面应变和轴对称两种单胞模型,分析了形状不同的SiC增强颗粒对经T6处理的铝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两种单胞模型的模拟结果均显示,对于颗粒是多边形状的铝基复合材料,随着颗粒边数的逐渐增大,颗粒的平均受... 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用平面应变和轴对称两种单胞模型,分析了形状不同的SiC增强颗粒对经T6处理的铝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两种单胞模型的模拟结果均显示,对于颗粒是多边形状的铝基复合材料,随着颗粒边数的逐渐增大,颗粒的平均受力逐渐减小,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也逐渐降低.平面应变单胞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三角形颗粒对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贡献最大;而用轴对称单胞模型模拟时,矩形颗粒对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增强颗粒 有限元分析 颗粒形状 铝基复合材料 屈服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钛网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8
10
作者 修稚萌 崔建东 +1 位作者 白华 孙旭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1-824,共4页
以Ca(OH)2和H3PO4为反应物,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羟基磷灰石(HA)粉体;用机械混合法制备了TiH2包覆HA的粉体;用热压法制备了纯HA陶瓷材料及HA/Ti复合材料.XRD相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的HA粉体,经过900℃煅烧2 h后,粉体的主... 以Ca(OH)2和H3PO4为反应物,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羟基磷灰石(HA)粉体;用机械混合法制备了TiH2包覆HA的粉体;用热压法制备了纯HA陶瓷材料及HA/Ti复合材料.XRD相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的HA粉体,经过900℃煅烧2 h后,粉体的主晶相为HA,有少量的CaO;HA/TiH2包覆粉末经1 050℃热压后,复合材料中的主要相是HA和Ti,同时出现了Ca2P2O7和Ca3(PO4)2相.1 050℃热压的HA/25%Ti(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为2.4 MPa.m-1/2,抗弯强度为54 MPa,均高于纯HA材料.显微组织的观察表明金属钛在材料中呈网状分布,网状分布的金属相能够通过裂纹桥接机制阻止HA基体中的裂纹的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网状结构 生物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铜基自润滑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岁元 邢蕊蕊 +1 位作者 刘常升 张双定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85-1288,共4页
实验设计以Cu—Ni—sn—Pb雾化合金粉末为基体,添加钨、纳米Al2O3强化相,以二硫化钼和1.5%,2.0%,2.5%,3%,4%不同质量分数石墨作为固体润滑相组成新的复合材料体系,利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一种新型铜基自润滑材料.应用数... 实验设计以Cu—Ni—sn—Pb雾化合金粉末为基体,添加钨、纳米Al2O3强化相,以二硫化钼和1.5%,2.0%,2.5%,3%,4%不同质量分数石墨作为固体润滑相组成新的复合材料体系,利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一种新型铜基自润滑材料.应用数码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显微硬度仪等分析技术,对实验样品的制备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的烧结工艺为温度880~900℃,烧结时间3h;随着石墨增加使得样品的硬度和强度降低;2%石墨铜基自润滑材料的密度为6.41g/cm^3,硬度为38HV,可以初步满足低速运转条件下机械自润滑零件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合金 自润滑 固体润滑剂 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复合材料碳化硅粒子混合尺寸增强作用机理 被引量:9
12
作者 庄伟彬 宗亚平 +1 位作者 张跃波 曹新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41,共6页
采用粉末冶金电流直加热动态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混合尺寸粒子增强SiCp/Fe复合材料,研究了四种不同尺寸增强粒子的混合对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地设计混合尺寸强化粒子利于提高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标称粒度为13... 采用粉末冶金电流直加热动态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混合尺寸粒子增强SiCp/Fe复合材料,研究了四种不同尺寸增强粒子的混合对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地设计混合尺寸强化粒子利于提高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标称粒度为13μm与23μm的粒子组合,增强粒子体积含量10%时,小粒子与大粒子的最佳质量混合比为2∶1,而含量为20%时最佳为1:1。与13μm单尺寸颗粒增强SiCp/Fe复合材料相比,采用最佳比例混合尺寸粒子增强,10%SiCp/Fe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提高了9.7%,而与23μm单尺寸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相比,其抗拉强度提高了38.3%。混合尺寸粒子优良的增强作用是由于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减少增强粒子间的直接接触,有利于载荷从基体向强化粒子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复合材料 SICP FE复合材料 混合尺寸粒子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对比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杰 宗亚平 +1 位作者 王耀勉 庄伟彬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0-664,共5页
采用动态电流直加热制备,提出了分段加热工艺,研究了陶瓷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磨损性能和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四种不同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磨损量均在#45钢磨损量的15%以下;Ti(C,N)对改善材料磨损性能作用最强,表明与基体界面可经... 采用动态电流直加热制备,提出了分段加热工艺,研究了陶瓷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磨损性能和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四种不同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磨损量均在#45钢磨损量的15%以下;Ti(C,N)对改善材料磨损性能作用最强,表明与基体界面可经受一定变形量的强化粒子最有利于提高耐磨性;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均在强化粒子体积分数为10%时达到最好.铁基复合材料表现出高摩擦系数时耐磨性反而更好的特性,在耐磨材料应用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复合材料 磨损性能 增强粒子类型 热压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40Cr3Mn3Ni3Si2Mo超高强度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孙优 陈雄 +3 位作者 胡家锋 赵卓 王立军 刘春明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213,共9页
本研究设计制备一种中碳合金钢40Cr3Mn3Ni3Si2Mo,通过对实验钢热轧态直接回火、冷处理后回火及淬火态冷处理后回火试样进行组织表征和性能测试,探索组织演变规律,建立工艺-组织-性能的关系并分析强韧化机理,为高强塑性淬火-配分(Q&P... 本研究设计制备一种中碳合金钢40Cr3Mn3Ni3Si2Mo,通过对实验钢热轧态直接回火、冷处理后回火及淬火态冷处理后回火试样进行组织表征和性能测试,探索组织演变规律,建立工艺-组织-性能的关系并分析强韧化机理,为高强塑性淬火-配分(Q&P)型超高强度钢的成分设计与工艺优化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实验钢热轧态回火可以获得回火马氏体+富碳奥氏体的复相组织,但由于残余奥氏体含量较高,钢的强度未达到超高强度钢的要求。将热轧态实验钢冷处理后低温回火,改善了组成相的比例和分布状态,使强塑性明显提高。实验钢进行紧密衔接的油淬、深冷及回火处理可以降低奥氏体稳定化的不利影响,获得更加优异的综合性能,此时钢的屈服强度为1506 MPa,抗拉强度为1895 MPa,伸长率为16.7%。同时提出一种提高1800~1900 MPa级超高强度钢强塑性的有效途径:通过成分和工艺优化控制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在马氏体组织中保留20%左右的残余奥氏体,利用回火辅助配分处理提高其稳定性,此时钢的屈服强度小幅下降,降至1400~1600 MPa,但伸长率可以达到15%~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度钢 强塑性 残余奥氏体 淬火-配分 回火辅助配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颗粒含量和尺寸对SiC_p/Fe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耀勉 宗亚平 +1 位作者 庄伟彬 李杰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1,57,共6页
利用电流直加热动态热压烧结工艺,分别制备了增强颗粒体积含量从5%到15%,尺寸从3μm到45μm的SiCp/Fe复合材料,研究了粒子含量与尺寸对复合材料硬度、强度、延伸率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强颗粒的体积含量从5%提高到10%,可以明显... 利用电流直加热动态热压烧结工艺,分别制备了增强颗粒体积含量从5%到15%,尺寸从3μm到45μm的SiCp/Fe复合材料,研究了粒子含量与尺寸对复合材料硬度、强度、延伸率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强颗粒的体积含量从5%提高到10%,可以明显提高材料的性能;随着增强颗粒含量进一步提高,颗粒团聚将导致材料性能降低;增大颗粒尺寸,可以改善复合材料中的粒子分布均匀性,提高材料性能;但当粒子尺寸大于临界尺寸时,较低的粒子强度将使复合材料性能降低.增强颗粒含量为10%,尺寸为13μm的SiC颗粒强化的铁基复合材料,可获得高达949 MPa的屈服强度和501HV5的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粒子含量 粒子尺寸 SiCp/F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取向硅钢形变储能取向依赖性及其对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储双杰 沈侃毅 +1 位作者 沙玉辉 陈曦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7-153,共7页
采用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无取向硅钢冷轧过程中不同初始织构组分的取向流动与形变储能累积。结果表明:冷轧后形成了较强的α,γ形变织构和较弱的λ形变织构。再结晶织构由γ,α,η和λ织构组成,其取向密度依赖于... 采用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无取向硅钢冷轧过程中不同初始织构组分的取向流动与形变储能累积。结果表明:冷轧后形成了较强的α,γ形变织构和较弱的λ形变织构。再结晶织构由γ,α,η和λ织构组成,其取向密度依赖于冷轧压下率。随冷轧压下率增大,λ再结晶织构逐渐增强,η织构先增强后减弱,γ织构先减弱后增强,α织构稍有弱化。冷轧过程中形变储能累积具有明显的初始取向依赖性,初始γ取向储能累积速率在低于50%压下率时与初始α取向接近,高于50%压下率时则明显大于后者,初始λ取向储能累积速率始终显著低于γ和α取向,转至同一形变取向的不同初始取向间的储能累积也会产生差异。冷轧过程中不同初始织构组分的取向流动与形变储能累积规律,决定了无取向硅钢再结晶织构组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再结晶织构 形变储能 取向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陶瓷颗粒对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杰 宗亚平 +1 位作者 庄伟彬 张跃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1-326,共6页
采用电流直加热动态热压制备,研究了不同类型陶瓷颗粒(SiC、Cr3C2、TiC和Ti(C,N))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应用Eshelby等效夹杂方法来考察不同类型增强粒子载荷传递的贡献,用以解释实验现象和揭示强化机理。结果表明,SiC颗粒对改... 采用电流直加热动态热压制备,研究了不同类型陶瓷颗粒(SiC、Cr3C2、TiC和Ti(C,N))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应用Eshelby等效夹杂方法来考察不同类型增强粒子载荷传递的贡献,用以解释实验现象和揭示强化机理。结果表明,SiC颗粒对改善复合材料抗拉强度的作用最好,Cr3C2粒子次之;TiC/Fe和Ti(C,N)/Fe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以增加粒子承担载荷的方式为主,而SiC/Fe和Cr3C2/Fe复合材料的增强机理除载荷传递外,还存在增强铁基体本身强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复合材料 Eshelby方法 不同类型颗粒 力学性能 强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拉拔纯铁丝在退火过程中的显微组织与织构演变 被引量:6
18
作者 姚旭升 刘沿东 +2 位作者 张正贵 蒋奇武 左良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17,21,共5页
对截面减小率为80%的冷拉拔纯铁丝分别在723,823,923 K进行退火处理,采用精确线材织构测定方法测定了纯铁丝在退火前后的织构组成,并研究了纯铁丝在退火过程中的显微组织与织构演变。结果表明:退火前纯铁丝的主要织构组分为〈110〉丝织... 对截面减小率为80%的冷拉拔纯铁丝分别在723,823,923 K进行退火处理,采用精确线材织构测定方法测定了纯铁丝在退火前后的织构组成,并研究了纯铁丝在退火过程中的显微组织与织构演变。结果表明:退火前纯铁丝的主要织构组分为〈110〉丝织构,取向分布函数(ODF)分析发现〈110〉丝织构主要包括{001}〈110〉,{113}〈110〉,{112}〈110〉,{111}〈011〉,{233}〈011〉等织构类型;退火后,纯铁丝的织构类型与拉拔织构相同,主要织构组分仍为〈110〉丝织构;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织构强度有增加趋势,同时织构强度沿着线材径向分布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在退火处理过程中,纯铁丝的显微组织由纤维状逐渐向多边形块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铁丝 冷拔 退火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石墨铜基复合自润滑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岁元 刘义杰 +1 位作者 梁京 刘常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83-1286,1291,共5页
以Cu-Ni粉末为基体,添加定量的W,SiC,Y2O3和MoS2相,以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石墨质量分数分别为3%,3.5%,4%,4.5%和5%的高石墨含量铜基复合自润滑材料.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共聚焦成像仪和摩擦试验机对样品的组织结构和性... 以Cu-Ni粉末为基体,添加定量的W,SiC,Y2O3和MoS2相,以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石墨质量分数分别为3%,3.5%,4%,4.5%和5%的高石墨含量铜基复合自润滑材料.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共聚焦成像仪和摩擦试验机对样品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材料的最佳烧结温度为910℃,烧结时间为4 h;材料的组织由铜的α固溶体,Cu0.8Ni0.19,WMoS2,SiC和石墨等组成.力学性能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但自润滑效果比较好.在保证材料基体具有高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提高材料中固体润滑相的含量,是制备高耐磨自润滑材料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铜基合金 自润滑 固体润滑剂 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步轧制对高压电解电容器用铝箔织构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磊 翟新生 +1 位作者 刘杨 左良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5-249,共5页
利用异步轧制技术对高压电解电容器用高纯铝进行冷轧,研究了异步轧制参数对铝箔冷轧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异步轧制的搓轧区效应,可使铝箔形成不同于同步轧制的6种主要织构的含量与分布.慢辊侧的织构总体含量高于快辊侧总体含量;S{123}〈... 利用异步轧制技术对高压电解电容器用高纯铝进行冷轧,研究了异步轧制参数对铝箔冷轧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异步轧制的搓轧区效应,可使铝箔形成不同于同步轧制的6种主要织构的含量与分布.慢辊侧的织构总体含量高于快辊侧总体含量;S{123}〈634〉织构、C{112}〈111〉织构的变化趋势相同,立方织构{001}〈100〉、旋转立方织构{001}〈110〉的变化趋势相同;Goss织构含量较低,且对快慢辊、形变量、速比都不敏感.织构的体积分数对速比敏感,同时调整速比与终道次形变量,可提高冷轧织构的含量.结合实际要求形变量,速比控制在1.06和1.13,可获得含量高于同步轧制的冷轧织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步轧制 高纯铝箔 织构 速比 形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