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94篇文章
< 1 2 2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观凹坑软磁材料极薄带拉伸过程疲劳模拟与分析
1
作者 陈谭秋 梅瑞斌 +1 位作者 包立 李广林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0-227,共8页
以带微凹坑的软磁材料极薄带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凹坑形状和深度条件下极薄带拉伸过程的等效应力特征和疲劳寿命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模拟预测平均疲劳寿命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平均误差为8.4%。随着凹坑深度增加,等效应力集中... 以带微凹坑的软磁材料极薄带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凹坑形状和深度条件下极薄带拉伸过程的等效应力特征和疲劳寿命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模拟预测平均疲劳寿命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平均误差为8.4%。随着凹坑深度增加,等效应力集中区域扩大,平均疲劳寿命逐渐降低。矩形凹坑的等效应力集中区域产生在心部;椭圆形和圆形凹坑的等效应力集中区域产生在心部以及与外力拉伸方向垂直的凹坑边部区域。相同凹坑分布下,矩形凹坑、圆形凹坑和椭圆形凹坑对软磁材料极薄带平均疲劳寿命的影响依次增加。尽管较少凹坑点的存在使平均疲劳寿命有所增加,但变形不均匀产生的等效应力集中导致局部疲劳失效的风险显著提升,所以带材生产中应尽量避免凹坑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磁材料极薄带 数值模拟 微凹坑 疲劳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冶金法制备泡沫铝材料 被引量:30
2
作者 魏莉 姚广春 +1 位作者 张晓明 罗洪杰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71-1074,共4页
研究了粉末冶金法制备泡沫铝材料的方法·讨论了发泡过程中的保护方式、制坯压力、发泡温度等参数对泡沫铝体积质量、孔隙率、孔结构的影响,并对发泡机理进行了探讨·增大制坯压力使得金属坯致密,可以得到孔结构均匀的泡沫铝材... 研究了粉末冶金法制备泡沫铝材料的方法·讨论了发泡过程中的保护方式、制坯压力、发泡温度等参数对泡沫铝体积质量、孔隙率、孔结构的影响,并对发泡机理进行了探讨·增大制坯压力使得金属坯致密,可以得到孔结构均匀的泡沫铝材料;发泡温度是影响发泡的主要因素之一,发泡温度控制在高于铝或铝合金熔点,同时保持熔体具有一定粘度的范围内,能够得到孔结构均匀、高孔隙率的泡沫铝材料·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熔盐保护方式,在300MPa的压力下,温度在675~680℃时,可得到孔径均匀、孔隙率高的泡沫铝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法 泡沫铝 制坯压力 发泡温度 体积质量 孔隙率 孔均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体颗粒粒度对粉末冶金法制备泡沫铝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志强 姚广春 +1 位作者 尉海军 李红斌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63-1166,共4页
采用自制的Al-Si合金粉末为原料,将粒度为d<74μm,74μm<d<147μm,147μm<d<295μm的合金粉末分别与发泡剂(TiH2)混合,然后压制成金属坯,进行发泡实验.实验表明,随着粉末粒度的减小,TiH2的团聚现象减少,分布逐渐由"... 采用自制的Al-Si合金粉末为原料,将粒度为d<74μm,74μm<d<147μm,147μm<d<295μm的合金粉末分别与发泡剂(TiH2)混合,然后压制成金属坯,进行发泡实验.实验表明,随着粉末粒度的减小,TiH2的团聚现象减少,分布逐渐由"线-团"状变为"点"状.当合金粉末粒度为d<74μm时,TiH2呈"点"状,均匀分布在金属坯中.此时制得的泡沫铝材料,密度低、孔隙率高、泡孔分布均匀、泡体发育完全、泡壁较薄,是理想的泡沫铝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泡沫铝 TiH2 粒度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碱度和镁铝比对低硼高铝渣冶金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梁子明 柳政根 +1 位作者 储满生 李淑宝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6-464,共9页
以国内某钢铁企业现场高炉渣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w(CaO)/w(SiO_(2))(即二元碱度R_(2))和w(MgO)/w(Al_(2)O_(3))(即镁铝比M/A)对低硼高铝渣黏度η、熔化性温度T_(Br)、黏流活化能E_(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_(2)从1.10增至1.30时,η先... 以国内某钢铁企业现场高炉渣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w(CaO)/w(SiO_(2))(即二元碱度R_(2))和w(MgO)/w(Al_(2)O_(3))(即镁铝比M/A)对低硼高铝渣黏度η、熔化性温度T_(Br)、黏流活化能E_(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_(2)从1.10增至1.30时,η先显著降低,之后趋于平缓,当R_(2)为1.25时,炉渣的高温(1773K)黏度η_(1)最低,为0.227 Pa·s,在此期间,炉渣中的硅铝酸盐网络结构发生解聚,T_(Br)和液相线温度均呈现升高趋势,高熔点基础物相黄长石的衍射峰强度增大,E_(η)先显著升高,再缓慢降低;当M/A从0.40增至0.65时,η先显著降低,之后趋于平缓,当M/A为0.55时,渣系的冶金性能趋于稳定,η_(1)为0.226 Pa·s,在此期间,炉渣中的硅铝酸盐网络结构发生解聚,T_(Br)和液相线温度总体均呈现降低趋势,高熔点基础物相黄长石相的衍射峰强度减小,E_(η)先缓慢降低,再显著升高.综合考虑,当R_(2)为1.25,M/A为0.55时,低硼高铝渣的η_(1),T_(Br)和E_(η)均较低,此时炉渣具有良好的冶金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硼高铝渣 二元碱度 镁铝比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土镍矿开发利用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5
作者 余建文 郭壹泽 +3 位作者 王家奇 韩跃新 李艳军 高鹏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0,162,共10页
概述了镍资源概况,梳理了红土镍矿的资源特征,总结了传统湿法工艺(高压酸浸、常压酸浸、还原焙烧-氨浸、硫酸化焙烧-水浸等)和火法工艺(回转窑预还原-电炉熔炼、高炉熔炼镍铁、回转窑直接还原-磁选等)的技术特征与应用情况,特别介绍了... 概述了镍资源概况,梳理了红土镍矿的资源特征,总结了传统湿法工艺(高压酸浸、常压酸浸、还原焙烧-氨浸、硫酸化焙烧-水浸等)和火法工艺(回转窑预还原-电炉熔炼、高炉熔炼镍铁、回转窑直接还原-磁选等)的技术特征与应用情况,特别介绍了悬浮焙烧预还原-电炉熔炼新工艺,并对红土镍矿的高效开发与清洁提取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镍矿 湿法提取 火法冶炼 酸浸 还原焙烧 悬浮焙烧 电炉熔炼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60MPa级工程机械用钢热轧过程的氧化铁皮演变研究
6
作者 吴浩鸿 赵文聪 +3 位作者 王皓 汪宏兵 陈强 曹光明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11,116,共8页
针对高强工程机械用钢960QT热轧全流程的工艺,设计了高温氧化动力学、氧化铁皮热变形、氧化铁皮结构转变等实验,系统研究了热轧过程中目标钢种高温氧化行为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960QT经过高温氧化后,Cr发生选择性氧化,提升了氧化激活能... 针对高强工程机械用钢960QT热轧全流程的工艺,设计了高温氧化动力学、氧化铁皮热变形、氧化铁皮结构转变等实验,系统研究了热轧过程中目标钢种高温氧化行为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960QT经过高温氧化后,Cr发生选择性氧化,提升了氧化激活能,其氧化激活能为168.96 kJ/mol。随轧制温度升高,氧化铁皮塑性也提高,在高温下氧化铁皮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轧制变形后氧化铁皮的完整性更好。根据氧化铁皮的结构转变实验,发现在氧化皮中的FeO会经历先共析Fe3O4析出以及共析组织生成两个阶段,并系统绘制了氧化铁皮结构转变TTT曲线,发现结构转变过程符合C型规律,共析转变的鼻尖温度在450℃左右。结合以上实验结果,对热轧全流程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960QT表面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60QT 高温氧化 热变形 结构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约束的变厚度控制模型及应用
7
作者 孙涛 纪良鑫 +1 位作者 杨先理 胡贤磊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1,共6页
在冷轧差厚板(TRB)带材轧制过程中,厚度呈现出周期性、连续性和多段变化的特点,针对厚度难以精确控制的问题,提出密集采点、逐点调控的厚度控制策略.为防止控制系统产生振荡,提出了基于时间和空间约束的变厚度控制(VGC)模型,成功在变厚... 在冷轧差厚板(TRB)带材轧制过程中,厚度呈现出周期性、连续性和多段变化的特点,针对厚度难以精确控制的问题,提出密集采点、逐点调控的厚度控制策略.为防止控制系统产生振荡,提出了基于时间和空间约束的变厚度控制(VGC)模型,成功在变厚度冷轧机控制系统中实现应用.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使用变厚度控制模型前,等厚区厚度波动相对稳定,过渡区的厚度偏差较大,趋厚轧制时呈正偏差,趋薄轧制时呈负偏差.使用变厚度控制模型后,能够快速有效地调整过渡区的厚度偏差,确保TRB的厚度偏差在±0.025 mm以内,优于现有汽车行业TRB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厚板 变厚度控制 自动厚度控制 轻量化 冷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退火过程中再加热速度对C-Mn-Si-Al钢组织演变的影响
8
作者 肖洋洋 冷德平 +1 位作者 崔磊 彭飞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5,共4页
以Nb/Ti微合金化C-Mn-Si-Al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双退火过程中再加热速率对组织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氏体基体再加热过程中发生回火析出渗碳体,随着再加热速率的增加,渗碳体析出区间逐渐增大,但析出量逐渐减小,到再加热速率为80... 以Nb/Ti微合金化C-Mn-Si-Al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双退火过程中再加热速率对组织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氏体基体再加热过程中发生回火析出渗碳体,随着再加热速率的增加,渗碳体析出区间逐渐增大,但析出量逐渐减小,到再加热速率为80℃/s时,基本不析出渗碳体。最终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其中部分板条马氏体存在自回火析出的碳化物。此外,存在两种不同形态和尺寸的夹杂物,一种是由TiN和Al2O3组成的块状复合夹杂,另一种是由Nb单质为主体微溶Ti的长方形夹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退火 马氏体 渗碳体 再加热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轧制碳钢/不锈钢复合板残余应力分布的数值模拟以及调控
9
作者 冯莹莹 周俊甫 +1 位作者 郭学浩 孙晓倩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1,共6页
对轧制14Cr1MoR碳钢/316L不锈钢复合板中不锈钢层的残余应力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通过对比复合板应力场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准确性;对复合板进行不同温度(400,500,600℃)下保温2 h的热处理,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残余应... 对轧制14Cr1MoR碳钢/316L不锈钢复合板中不锈钢层的残余应力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通过对比复合板应力场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准确性;对复合板进行不同温度(400,500,600℃)下保温2 h的热处理,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残余应力消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可得经过6道次往复轧制后,接近轧辊的碳钢侧应力大于远离轧辊的不锈钢侧,且应力在轧后空冷过程中均随着温度的快速降低而大幅度增加;随着深度增加,不锈钢层的轧向和横向残余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在近界面附近达到最大,复合板试样近心部的残余应力大于边部;空冷后复合板的应力场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15%,证明了有限元模拟准确;热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碳钢/不锈钢复合板的残余应力,且热处理温度越高,复合板的轧向和横向残余应力消除率越大,轧向残余应力消除率超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应力 电解剥层法 X射线衍射法 热处理 ABAQUS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塑性力学类课程体系设计与评价
10
作者 梅瑞斌 包立 张欣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0,共6页
利用专业课程的课堂主渠道实施课程改革和创新思维培养,对培养具有时代品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塑性力学类课程内容为出发点,立足专业教学、科学素养培育与创新思维培养深度融合理念,对三维度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与描述,构建... 利用专业课程的课堂主渠道实施课程改革和创新思维培养,对培养具有时代品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塑性力学类课程内容为出发点,立足专业教学、科学素养培育与创新思维培养深度融合理念,对三维度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与描述,构建了可推广的“一核三融”课程教学体系,并围绕课程知识点针对性地设计了创新教学工程案例,阐述了课程教学实施方法和流程;设计并实施了侧重过程考核的考核评价和侧重实施反馈的效果评价,以《材料成型力学》为例进行了3年的追踪调查,工程案例分析和创新思维培养深入人心,融入效果和课堂评价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该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应用于同类课程改革与实践,助力深化新工科课程改革和一流课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力学 新工科 教学体系 教学评价 案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高纯五氧化二钒中11种元素的含量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美丽 王少娜 +3 位作者 刘金玉 杜浩 张懿 祁健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8-823,共6页
取0.0500~0.1000 g高纯五氧化二钒样品置于铂金坩埚中,加入1.0000~1.2000 g助熔剂(质量比1∶2的硼酸-碳酸钾混合物),搅拌均匀,于950℃熔融15 min,冷却后将坩埚置于含40 mL 20%(体积分数)盐酸溶液的烧杯中,浸出完毕后转移至100 mL容量瓶... 取0.0500~0.1000 g高纯五氧化二钒样品置于铂金坩埚中,加入1.0000~1.2000 g助熔剂(质量比1∶2的硼酸-碳酸钾混合物),搅拌均匀,于950℃熔融15 min,冷却后将坩埚置于含40 mL 20%(体积分数)盐酸溶液的烧杯中,浸出完毕后转移至100 mL容量瓶,用水定容,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钠、铝、钙、铁、镁、锰、铬、砷、钛、硅、磷等11种元素的含量,其中钠、硅、钙采用基质匹配法定量,其余8种元素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各元素的质量浓度在2.0 mg·L^(−1)以内与对应的响应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为0.0013~0.027 mg·L^(−1)。实际样品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0)均小于0.50%,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5.5%~100%。采用标准样品进行准确度验证,测定值与认定值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高纯五氧化二钒 基质匹配 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元素掺杂对力学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勃 陈银萍 +8 位作者 王彧 陈卉 史振学 宋洋 张逢洋 MATEO Carlos Garcia CARABALLO Isaac Toda 杨泽南 于皓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4,共13页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体与强化相之间的界面。本工作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o、Cr、Mo、W、Re和Ta合金元素对γ-Ni/γ′-Ni_(3)Al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界面结构的收敛性分析,确定合理的计...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体与强化相之间的界面。本工作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o、Cr、Mo、W、Re和Ta合金元素对γ-Ni/γ′-Ni_(3)Al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界面结构的收敛性分析,确定合理的计算模型层数。通过合金弹性性能的研究,发现Re和W元素在γ和γ′相中表现出最为显著的强化效果,其中Re元素使γ相杨氏模量和剪切模量分别提升27GPa和11GPa,使γ′相杨氏模量和剪切模量分别提升16GPa和6GPa;而Ta元素分别使γ和γ′相体模量增加21GPa和14GPa。界面拉伸性能的研究表明,Re元素掺杂体系具有最高的理想抗拉强度(约25GPa)和变形能(约1.84J·m^(-2)),合金元素对界面抗拉强度的强化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Re>W>Cr>Mo>Ta>Co>未掺杂界面。通过对差分电荷密度和电子态密度分析,得到合金元素的强化作用归因于掺杂原子与最近邻主原子之间化学键强度的增加。电子轨道分布特征表明,合金元素通过维持局部结构稳定性来延缓界面断裂。这些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γ/γ′界面 力学性能 电子结构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钢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4
13
作者 李宝绵 李兴刚 +1 位作者 许光明 崔建忠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2-24,30,共4页
介绍了铜/钢复合材料的种类、用途及主要生产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对近年来铜/钢复合材料生产方法的新进展及发展动向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机械包覆 复合材料 液固复合 热轧复合 冷轧复合 爆炸复合 热浸镀 反向凝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56
14
作者 金鹏 刘越 +1 位作者 李曙 肖伯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4-27,39,共5页
详细介绍了制备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较为成熟的4种工艺,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综述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在国内外航空航天领域中的一些成功应用,同时对我国发展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颗粒增强 制备方法 航空航天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碳在钢铁材料细晶强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春明 王建军 +2 位作者 林仁荣 崔文芳 白玉光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01-304,共4页
通过调节热处理条件使微量碳处于完全固溶状态、析出状态或偏析在晶界 ,利用室温拉伸实验和光学显微组织观察 ,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状态下碳对高纯铁细晶强化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Hall-Petch关系式中的σ0 项只受晶内固溶碳量和碳化物析... 通过调节热处理条件使微量碳处于完全固溶状态、析出状态或偏析在晶界 ,利用室温拉伸实验和光学显微组织观察 ,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状态下碳对高纯铁细晶强化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Hall-Petch关系式中的σ0 项只受晶内固溶碳量和碳化物析出支配 ,而k项受碳在晶界的偏析量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纯铁 细晶强化 晶粒尺寸 钢铁材料 Hall-Petch关系式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4C/Al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7
16
作者 王东山 薛向欣 +1 位作者 刘然 张淑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F05期388-390,397,共4页
综述了国内外B4C/Al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反应产物、结构及主要性能。指出B4C/Al复合材料的主要反应产物为B4C、Al、Al4BC(Al3BC)、AlB24C4、AlB2、Al3B48C2及Al4C3,并讨论了B4C/Al复合材料界面反应产物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和解决途径。同... 综述了国内外B4C/Al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反应产物、结构及主要性能。指出B4C/Al复合材料的主要反应产物为B4C、Al、Al4BC(Al3BC)、AlB24C4、AlB2、Al3B48C2及Al4C3,并讨论了B4C/Al复合材料界面反应产物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和解决途径。同时指出B4C/Al梯度复合材料必将成为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4C/Al 复合材料 润湿性 反应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硼资源加工工艺与硼材料应用进展 被引量:22
17
作者 刘然 薛向欣 +3 位作者 刘欣 王东山 查峰 黄大威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107,116,共7页
分析了我国硼矿资源的分布和特点,着重阐述了硼矿资源综合利用的途径及现状。介绍了硼及其化合物冶金、陶瓷、高新材料、农业等领域对硼及其硼材料的利用情况。并指出,开发和利用硼铁矿资源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硼矿资源 硼铁矿 硼及其硼材料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孔泡沫铝材料制备过程中气泡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罗洪杰 姚广春 +2 位作者 张晓明 魏莉 吴林丽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377-1381,共5页
以熔体直接发泡法制备闭孔泡沫铝材实验为基础,通过获得不同实验阶段的泡沫铝样品,以及对实验样品切面或断面进行观察和分析,描述了在熔体发泡法制造泡沫铝过程中TiH2加入熔体后的分解过程,原始气泡的形成方式以及产生的气泡和未分解TiH... 以熔体直接发泡法制备闭孔泡沫铝材实验为基础,通过获得不同实验阶段的泡沫铝样品,以及对实验样品切面或断面进行观察和分析,描述了在熔体发泡法制造泡沫铝过程中TiH2加入熔体后的分解过程,原始气泡的形成方式以及产生的气泡和未分解TiH2的存在状态;解释了气泡进一步长大的原因和未分解的TiH2如何释放气体;表述了气泡的合并和无泡层的形成。结果表明:未分解的TiH2颗粒粘附在熔体内形成的较小气泡表面,即气/液相界面上;在恒温发泡过程中气泡壁上吸附的尚未分解的TiH2颗粒进一步分解并向气泡内释放气体,使气泡长大;相邻气泡壁上的TiH2局部浓度较高并集中释放气体,导致气泡壁破裂及气泡间的合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铝 闭孔型 熔体发泡法 气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厉英 王淑兰 +1 位作者 张大勇 姜茂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3-25,共3页
随着能源的日益紧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热电材料作为一种热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受到人们的重视。系统阐述了传统热电材料和新型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各系列热电材料的热电性能及适用范围等,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热电材料 SEEBECK系数 电导率 功率因子 掺杂 热导率 现状 环境污染问题 功能材料 相互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SiC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11
20
作者 艾红军 修稚萌 +1 位作者 秦小梅 王际超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1-454,共4页
采用一次粒径分别为 10nm和 15nm的α Al2 O3 和SiC粉体为原料 ,制备了Al2 O3 /SiC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纳米SiC颗粒明显抑制Al2 O3 基体晶粒的长大 ,SiC体积分数超过 4 %时 ,材料的断裂方式由沿晶断裂变为穿晶断裂·随SiC含量的... 采用一次粒径分别为 10nm和 15nm的α Al2 O3 和SiC粉体为原料 ,制备了Al2 O3 /SiC纳米陶瓷复合材料·纳米SiC颗粒明显抑制Al2 O3 基体晶粒的长大 ,SiC体积分数超过 4 %时 ,材料的断裂方式由沿晶断裂变为穿晶断裂·随SiC含量的增加 ,Al2 O3 /SiC纳米复合材料的硬度增大·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在SiC体积分数为 5 %时达到最大值·最大三点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 6 4 1MPa和 4 7MPam1/2 ,明显高于热压单相Al2 O3 陶瓷 (344MPa和 3 1MPam1/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SiC纳米陶瓷复合材料 制备 力学性能 氧化铝 碳化硅 纳米陶瓷复合材料 强化机理 内晶颗粒强化 晶粒细化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