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8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张学良研究中心成立
1
作者 邱秀华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东北大学 研究中心 法学院 张学良 中国近现代史 成立仪式 学科建设 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专业人才高质量就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亓红强 刘晓瑜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93-1698,共6页
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关乎学科发展和社会稳定。聚焦高校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环节,以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为依据,提出了自动化专业人才就业质量提升思路。同时,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二三”就业... 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关乎学科发展和社会稳定。聚焦高校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环节,以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为依据,提出了自动化专业人才就业质量提升思路。同时,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二三”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为例,阐述了自动化专业人才就业实践新举措,以期为相关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改革提供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 高质量就业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就业指导工作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大学多科性目标定位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喜梅 周建民 +1 位作者 韩立新 刘晓华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375-378,共4页
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东北大学必须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努力建成多科性大学。分析了多科性大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阐述了多科性大学建设的意义,明确了学科建设的定位及其目标,探讨了学科建设的体系及学科结构布局问题。在分析东北... 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东北大学必须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努力建成多科性大学。分析了多科性大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阐述了多科性大学建设的意义,明确了学科建设的定位及其目标,探讨了学科建设的体系及学科结构布局问题。在分析东北大学学科结构布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实现学科发展目标与学科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继续重点支持优势学科;积极建设应用理科与应用文科;调整院系设置,按学科门类进行学院设置;把硕士点、博士点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调整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大学 多科性 学科建设 学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在东北大学召开
4
作者 邢怀滨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国际学术会议 东北大学 第6届 科技 东亚 中国社会科学院 “985工程” 中国人民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口收缩的东北三省土地财政可持续程度估算
5
作者 王玉波 史烨锌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90,共16页
东北三省人口2010—2022年呈现显著收缩趋势,导致对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减少,土地财政可持续性减弱。文章系统梳理东北三省人口与土地财政发展趋势,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对比,运用灰色—加权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分析2023—2035年城镇人口变化... 东北三省人口2010—2022年呈现显著收缩趋势,导致对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减少,土地财政可持续性减弱。文章系统梳理东北三省人口与土地财政发展趋势,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对比,运用灰色—加权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分析2023—2035年城镇人口变化及其对土地财政的影响。结果显示:辽宁、吉林、黑龙江年均城镇人口增长率较2010—2022年分别下降1.2、0、4个百分点,符合当前人口收缩趋势。在此基础上估算东北三省土地财政可持续程度:最大土地财政情境下,辽宁、吉林年均土地财政收入分别为各自2011年和2019年峰值的56.4%、27.5%;黑龙江因人口负增长,预测期内土地财政收入为0。最小土地财政情境下,辽宁、吉林年均土地财政收入为2019年的78.3%、14.2%;黑龙江同样难以实现土地财政增长。综上,人口收缩导致建设用地需求减少,进而使土地财政下降、人地关系失衡,滞缓土地财政发展进程。因此,应通过差别化人才政策、财政体制改革和因地制宜的土地财政运行机制等措施,推动土地财政转型与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收缩 东北三省 土地财政 可持续程度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振兴视域下辽宁大学生返乡创业路径探析
6
作者 甘霖 刘欣彤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28,共4页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以大规模、高质量、全方位的人才资源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下,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其返乡就业创业的战略...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以大规模、高质量、全方位的人才资源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下,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其返乡就业创业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大学生返乡创业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分析辽宁大学生返乡创业优势机遇与现实梗阻,从政策辐射、教育引导、能力提升三个方面探索辽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实现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 大学生返乡创业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东北黑土地保护研究可视化分析
7
作者 牛子昂 吕晓 +1 位作者 徐雨颀 孙晓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04-110,共7页
为揭示东北黑土地保护的内在规律,为东北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以2000-2024年北大核心与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中456篇社会科学领域东北黑土地保护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梳理研... 为揭示东北黑土地保护的内在规律,为东北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以2000-2024年北大核心与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中456篇社会科学领域东北黑土地保护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梳理研究热点、历史脉络及现存问题。结果表明,研究历程分为3个阶段,研究热点从早期“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延伸至“耕地质量”“生态补偿”,近年聚焦“价值感知”“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进一步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黑土地保护研究呈现由问题导向转向问题与目标并重、黑土地保护主体行为研究较为单一化、黑土地保护政策研究欠缺耦合协同的局面。面向未来,我国黑土地保护未来研究可朝向问题与目标双重引领构建东北黑土地保护研究新格局、注重黑土地保护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构建央地协同的黑土地保护政策体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保护 CITESPACE 人文与社会科学 可视化分析 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型大学之路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8
8
作者 高明 史万兵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0-173,179,共5页
麻省理工学院作为美国第一所创业型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开创的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产业相结合的模式,正在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大学的榜样。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外部建设与企业、政府和军方建立合作关系以及内部的组织转型实... 麻省理工学院作为美国第一所创业型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开创的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产业相结合的模式,正在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大学的榜样。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外部建设与企业、政府和军方建立合作关系以及内部的组织转型实现了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通过回顾麻省理工学院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历程,借鉴其成功经验,指出我国大学在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应主动变革、准确定位、努力争取自治权、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建设、在大学内部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中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省理工学院 创业型大学 自主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耕地质量退化影响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作用效应——以富锦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隋虹均 任高锋 +3 位作者 于会胜 王全喜 杨斌 杨希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3-93,共11页
研究目的:探索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耕地质量退化主控影响因子的综合性空间非平稳作用效应,为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以富锦市为研究区,采用增量空间自相关、探索性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改进的结构方程模型(GWR-SEM... 研究目的:探索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耕地质量退化主控影响因子的综合性空间非平稳作用效应,为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以富锦市为研究区,采用增量空间自相关、探索性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改进的结构方程模型(GWR-SEM)识别并诊断耕地质量退化的最优空间尺度和主控影响因子,揭示因子间多重空间驱动后的分异性作用规律。研究结果:(1)2000—2020年研究区耕地质量退化的比例约为1/3,不同乡镇之间的退化态势具有显著区别,退化速率较大,并呈现出以中、西、东部梯度递减为主基调的耕地质量退化特征。(2)研究区耕地质量退化的最优空间尺度为1390 m,主控影响因子分别为植被覆盖度、地均用电量、年蒸发量、地均GDP以及秸秆覆盖度。(3)各主控因子经单一和交互作用后对研究区耕地质量退化的空间非平稳性综合作用效应具有显著的差异,主控因子之间的空间交互对因子单一非平稳性作用效应同时具有协同和拮抗的驱动关系。研究结论:研究区在基于主控因子单一空间非平稳性作用效应开展针对性分区治理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因子交互对单因子作用效应的协同与拮抗关系,构建“主+辅”式的治理模式,实现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治理的双轮驱动,阻控和扭转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退化 影响因素 空间非平稳性 地理加权回归改进的结构方程模型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育假期政策设计的时间性、经济性与平等性及其政策效应——基于30个OECD国家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满小欧 杨扬 李志新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6,共13页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高龄少子化特征日益凸显,适龄人口生育意愿不断降低,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生育假期政策作为生育支持政策的“三驾马车”之一,通过提供“照料时间”来减轻生育养育成本与家庭照料负担,已成为应对低生育风险的关...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高龄少子化特征日益凸显,适龄人口生育意愿不断降低,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生育假期政策作为生育支持政策的“三驾马车”之一,通过提供“照料时间”来减轻生育养育成本与家庭照料负担,已成为应对低生育风险的关键性策略工具。研究系统分析了OECD国家生育假期政策体系的政策设计与内容,发现其呈现出兼具灵活休假与弹性工作的制度安排、差异化补偿与成本共担的责任机制以及鼓励父母双方共同育儿的价值取向等政策特征。此外,研究构建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利用30个OECD国家1990—2020年家庭数据库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时间性”“经济性”以及性别“平等性”生育假期的政策效应,即“假期时长”“带薪假期时长”以及“设立父亲育儿假”对生育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作为时间政策工具的生育假期具有积极的生育效应,但兼具经济杠杆属性的带薪假期对生育率产生了抑制作用,建立性别平等取向的父亲育儿假政策亦是提振生育率的有效途径。对此,我国生育假期政策设计应灵活配比不同生育假期组合,适当延长父母育儿假,科学设置父母育儿假薪酬水平并形成合理的成本共担机制,同步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与父亲假配额,促进“单系抚育”向“双系抚育”转变,以实现助推生育的政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 生育假期政策 政策设计 政策效应 性别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政策学习”到“知识生产”:政策再生产推动政策有效执行的生成逻辑及功能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满小欧 薛增鑫 《求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4,M0004,共13页
政策再生产作为层级治理体系下政策传递的关键机制,不仅是政策目标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更是对政策议题的精准回应与政策方案的理性补充。既有研究多从组织维度解释政策再生产的行为逻辑,关于其如何生成及推动政策有效执行的传导机制尚... 政策再生产作为层级治理体系下政策传递的关键机制,不仅是政策目标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更是对政策议题的精准回应与政策方案的理性补充。既有研究多从组织维度解释政策再生产的行为逻辑,关于其如何生成及推动政策有效执行的传导机制尚未被揭示。本研究立足于政策过程,基于“知识生产”视角,从理论层面阐释了政策再生产的概念内涵、结构性要素、生成过程及其推动政策有效执行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政策再生产既具有知识生产的功能,也具有价值选择或锚定的属性,其通过求解性、嵌入性和融合性等3个阶段完成了从政策学习到组织知识形式的改变,本质上是政策知识的多元化生产与适应性重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目标群体建构机制、决策理性平衡机制和条块政策统筹机制下共同推动政策有效执行。当前,我国治理结构中仍存在部门权责模糊化等问题,导致政策再生产行为易产生特定的政策风险。因而,应从政府决策者的能动过程和治理结构维度建构政策再生产的可行性场景,以规避政策再生产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政策 政策再生产 政策执行 政策学习 知识生产 目标群体构建机制 决策理性平衡机制 条块政策统筹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数字化公共服务非均衡性困境的生成机理与破解之道——基于“空间—技术—制度”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海军 沈博仟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共10页
城乡数字化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性困境折射出技术赋能愿景与技术鸿沟现实之间的深层矛盾。空间分异、技术鸿沟与制度排斥的交互作用构成城乡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难以持续推进的内在机理,城乡空间分异引发资源错配并催生技术鸿沟,数字权力运... 城乡数字化公共服务的非均衡性困境折射出技术赋能愿景与技术鸿沟现实之间的深层矛盾。空间分异、技术鸿沟与制度排斥的交互作用构成城乡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难以持续推进的内在机理,城乡空间分异引发资源错配并催生技术鸿沟,数字权力运行失衡反向加剧空间分异程度,制度的结构性排斥与路径依赖固化了城乡在空间资源与技术能力上的差距。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系统性治理路径,通过物理空间调适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布局,依托社会空间整合完善数字技术赋权体系,借助制度空间重构打破治理惯性与政策壁垒,实现技术赋能与制度变革的协同演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公共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 空间正义 非均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智慧平台治理的堵点与纾解:要素嵌入与网络链接——基于X街道智慧街区试点改革的个案研究
13
作者 杨扬 张雷 吴子靖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4,共11页
数字时代背景下,智慧平台治理过程中技术“赋而不能”的悖论现象层出不穷。研究深度剖析H市S区X街道智慧街区云平台建设的典型个案,以“纵横联动”行动者网络的分析视角解析当前基层智慧治理成效颇微的原因。一方面,压力型体制下的模糊... 数字时代背景下,智慧平台治理过程中技术“赋而不能”的悖论现象层出不穷。研究深度剖析H市S区X街道智慧街区云平台建设的典型个案,以“纵横联动”行动者网络的分析视角解析当前基层智慧治理成效颇微的原因。一方面,压力型体制下的模糊性治理、形式主义下的绩效偏离以及情感动员缺失下的离散性网络等结构要素“嵌入失灵”;另一方面,行动目标组织向心力弱化、行动主体数字素养水平有限、行动主体难以协同等行动要素“链接失效”,共同限制了行动者网络的作用发挥。因此,基层智慧平台治理应以结构与行动互构的行动者网络为纽带,推进“纵横联动”的基层智慧平台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治理 基层治理 行动者网络 结构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组合强度何以影响政策效能:基于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组合的分析
14
作者 张晓杰 刘晓瑜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37,199,共21页
适度的政策组合强度安排是政策设计的理论要点,也是政策效能高效释放的实践难点。论文以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组合为研究样本,利用改编的政策活动指数对政策组合强度展开测度,并基于2010—2022年31个(不包括中国台湾省及中国香港、中国... 适度的政策组合强度安排是政策设计的理论要点,也是政策效能高效释放的实践难点。论文以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组合为研究样本,利用改编的政策活动指数对政策组合强度展开测度,并基于2010—2022年31个(不包括中国台湾省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政策组合强度对政策效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策组合强度与政策效能呈非线性的倒U形关系,资源效应与信息效应是政策组合强度发挥作用的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二者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倒U形关系较为明显,在西部地区则呈现正向线性相关;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政策组合强度对政策效能的作用更为显著。此外,区域合作网络中心性可显著调节二者的关系,增强网络中心性有使倒U形关系发生翻转的可能。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明晰不同情境下政策组合强度对政策效能的作用效果与影响机理,亦能够为完善政策组合设计、实现政策效能可持续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组合强度 政策效能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 资源效应 信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沈阳市为例
15
作者 宋戈 苏锐清 +1 位作者 蔡钊阳 孙君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04,127,共13页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不同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结构,明确耕地利用竞争类型,阐明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变化特征,揭示耕地空间利用的影响因素与农作物耕地利用竞争格局的内在关系和本质联系,以期为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不同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结构,明确耕地利用竞争类型,阐明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变化特征,揭示耕地空间利用的影响因素与农作物耕地利用竞争格局的内在关系和本质联系,以期为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竞争指数模型,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1997—2022年研究区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结构呈现粮食作物竞争区域比例下降、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竞争区域比例上升趋势,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类型以平衡型竞争和退化型竞争为主。(2)研究区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区西南部、东部以及中部、北部分别呈现水稻—玉米和玉米—其他作物的竞争结构;北部的耕地利用竞争类型以退化型竞争为主,中部的竞争类型多样且转型较快,南部表现出稳定的多类型共存状态。(3)不同要素对研究区农作物的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影响呈现明显差异,降水、气温、土壤和坡度等立地条件是重要基础因素,农机化程度和灌溉水平等技术要素是核心驱动要素,粮食价格、农业补贴政策等市场和政策要素对农作物耕地利用竞争格局的影响显著且持续,GDP、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呈现阶段性特征。研究结论:调整不同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种植规模,协同优化耕地利用竞争格局和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是实现粮食安全与其他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竞争 空间格局 农作物 影响因素 下辽河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老龄化:理论意涵、政策设计与政策组合策略——基于欧盟国家的NCA与动态QCA分析
16
作者 满小欧 姜石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81,共13页
在厘清积极老龄化理念变迁与政策意涵的基础上,基于欧盟国家积极老龄化政策设计与政策内容进行系统比较与分析,并应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动态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实证检验实现高积极老龄化水平的政策组合路径。研究发现:健康促进—... 在厘清积极老龄化理念变迁与政策意涵的基础上,基于欧盟国家积极老龄化政策设计与政策内容进行系统比较与分析,并应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动态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实证检验实现高积极老龄化水平的政策组合路径。研究发现:健康促进—参与赋能驱动型、参与赋能—保障托底驱动型、三维一体驱动型路径有助于实现高积极老龄化水平,兼具保护性和激励性的老龄就业参与政策是提升积极老龄化水平的必要条件。中国应建构促进生产老龄化的积极老龄就业支持政策体系,完善兼具预防性和针对性的老龄医疗与健康促进政策服务体系,搭建兼具支撑性和包容性的老龄友好环境政策体系,注重发挥政策组合的联合效应与政策体系的渐进式推进,以推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和积极老龄化制度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 政策设计 政策组合 NCA 动态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公共服务何以降本增效:基于消费诉求的实证研究
17
作者 曹海军 许子贤 《新视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6,共11页
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政府治理体系效能提升的重要驱动力。如何实现数字化公共服务降本增效?理论层面需突破单一时间成本局限,对服务过程中不同的必要执行成本、关注成本、行政成本等进行系统分析。实证层面通过LDA概率主题模型,... 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政府治理体系效能提升的重要驱动力。如何实现数字化公共服务降本增效?理论层面需突破单一时间成本局限,对服务过程中不同的必要执行成本、关注成本、行政成本等进行系统分析。实证层面通过LDA概率主题模型,挖掘S市政务服务热线中消费维权的诉求数据,分析诉求处理过程的关键要素,量化公共服务成本对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必要执行成本、维权关注成本和行政成本对公共服务效率均具有负向影响,精准削减三类成本能够有效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公共服务 成本效率 LDA概率主题模型 消费维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种公共数据开放生态促进高水平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
18
作者 孙萍 胡珍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73,共13页
基于公共数据开放生态系统与组织生态视角构建研究框架,以2019—2023年16个省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探究不同生态要素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发现:从时间维度来看,单个公共数据开放生态要素并非构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 基于公共数据开放生态系统与组织生态视角构建研究框架,以2019—2023年16个省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探究不同生态要素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发现:从时间维度来看,单个公共数据开放生态要素并非构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政策准备力度与需求回应能力的必要性呈动态增长趋势。从空间维度来看,单个公共数据开放生态要素构成部分省市高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地区效应在统计上不显著。形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态有三类:单一群体主导下的受益者需求驱动型、部分互利共栖下的“发布者—受益者”供需驱动型、完全互利共栖下的“发布者—使用者—受益者”供需驱动型。形成非高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态有两类:“生态待育”型与“使用者—受益者”需求缺位型。所有组态均不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地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数据开放生态系统 新质生产力 组织生态 动态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经验如何跃升为国家政策?——基于知识管理视角
19
作者 魏淑艳 武育芝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60,共12页
地方经验跃升为国家政策是政策过程研究的重要议题,目前学术界较少从知识管理视角系统厘清这一过程。基于情境互动论、知识创造理论和资源编排理论,构建“知识创造-知识编排-知识吸纳”分析框架,依循“情境-需求-行动-结果”的逻辑进路... 地方经验跃升为国家政策是政策过程研究的重要议题,目前学术界较少从知识管理视角系统厘清这一过程。基于情境互动论、知识创造理论和资源编排理论,构建“知识创造-知识编排-知识吸纳”分析框架,依循“情境-需求-行动-结果”的逻辑进路,对典型案例河长制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地方经验跃升为国家政策是政府间在差异化需求牵引下开展知识管理的过程。具体而言,在模糊情境、清晰情境和确定情境下,内外部向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依次输入突破性知识创造需求、整合式知识编排需求以及选择性知识吸纳需求,通过概念要素构建、结构要素组合和核心要素提取等政府行动,知识实现从初始地方政策知识、系统地方政策知识到整体国家政策知识的进阶。进一步构建以“情境定义-知识管理需求输入-政府行动-政策知识输出”为基本程式的递链式情境互动模型,厘清地方经验跃升为国家政策的过程特征及深层逻辑,能够拓展学理认知,为国家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的智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经验 国家政策 知识管理 递链式情境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变迁与优化策略
20
作者 李月娥 高晨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94,共14页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经了事业起步与产业缺失期、事业稳步推进与产业兴起过渡期、事业与产业协同共进期三个阶段,呈现养老事业“保基本”和养老产业“促发展”的协同发展局面。在政策变迁历程中,二者围绕制度均衡、福利多元和合作...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经了事业起步与产业缺失期、事业稳步推进与产业兴起过渡期、事业与产业协同共进期三个阶段,呈现养老事业“保基本”和养老产业“促发展”的协同发展局面。在政策变迁历程中,二者围绕制度均衡、福利多元和合作生产三条逻辑线索,使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迈向协同。由于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养老服务体系尚存中间层级的空白。受制度惯性的影响,政府以行政逻辑强化制度供给,衍生了政府缺位、越位等现实问题,导致银发经济的整体性政策支持和发展视野存在局限,未能实现政府引导市场、产业反哺事业、生产社会价值、补强家庭养老进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远景目标。为突破发展瓶颈,应立足养老需求,从整体化视角出发,建立用地设施、财税金融、人才队伍和技术应用的全要素支持发展格局,以平台化理念协调供给与需求,实现银发经济的整体发展,进而打造立体化综合管理体系。同时,以社区和家庭为主要着力点,推动服务场景拓展、养老顾问制度发展,激发慈善与志愿服务的“老年友好”活力,构建银发浪潮下“老年生活新常态”的全新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事业 养老产业 银发经济 人口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