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耕地发展权价值的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宋戈 柳清 王越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64,共7页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为合理确定国家征地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假设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法,通过建立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模型,测算耕地发展权价值大小,进而建立耕地保...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为合理确定国家征地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假设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法,通过建立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模型,测算耕地发展权价值大小,进而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结果:(1)巴彦县耕地总面积约1/5可以满足该区域的自身粮食需求,其余约4/5为耕地盈余面积,耕地发展权总价值最高为303.72亿元;(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限制区域耕地转为他用,国家应给予失去发展权的权利主体相应补偿;(3)对无法完成耕地"占一补一",委托区域代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地区,应购买区域耕地发展权;(4)对确需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占用区域耕地,国家或用地单位应给予失去发展权的权利主体相应补偿。研究结论:耕地保护补偿实质是向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购买耕地发展权权力的价值。在满足区域自身粮食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以耕地发展权价值为载体,应建立集粮食安全补偿、区域性差别补偿以及因建设占用耕地等补偿为一体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东北粮食主产区 巴彦县 耕地发展权价值 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齐齐哈尔市土地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宋戈 韩天宇 王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4-40,共7页
以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区,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运用生态足迹方法,修正耕地和建设用地产量因子,对齐齐哈尔市2001-2012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盈余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①齐齐哈尔市耕地和建设用地产量因子均为1.78... 以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区,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运用生态足迹方法,修正耕地和建设用地产量因子,对齐齐哈尔市2001-2012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盈余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①齐齐哈尔市耕地和建设用地产量因子均为1.78,人均生态足迹增长幅度较大,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足迹需求量大幅提高;②区域土地承载力略有增加,增加幅度较小,土地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有限,增长潜力不大;③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度下降,生态压力指数大幅增加,出现严重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不断扩大。结果显示,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已处于不安全状态,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应走集约化工业道路,采用严格控制耕地质量以及提高人口素质等对策,改变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不合理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土地承载力 生态赤字 齐齐哈尔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杜旭 宋戈 +2 位作者 李瑞雪 曲炳佳 杨怡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9-144,共6页
在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成为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鹤岗市为研究区,从经济潜力、社会潜力、生态潜力3... 在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成为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鹤岗市为研究区,从经济潜力、社会潜力、生态潜力3方面构建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确定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2004—2013年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6年,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处于不集约状态,属于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层次中的Ⅳ级,2007—2013年,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处于集约状态,属于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层次中的Ⅲ级;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GDP、煤炭开采机械化率、煤炭产值、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煤炭挖掘面平均月进度指标是影响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 土地集约利用 煤炭型城市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城市土地整理分区及整理模式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媛媛 宋戈 +1 位作者 周晓飞 王越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146,共6页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建成区为研究区,以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阿城区八大主城区为评价单元,从整理潜力、整理能力、整理迫切度3个方面研究构建了城市土地整理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最优组合赋权法...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建成区为研究区,以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阿城区八大主城区为评价单元,从整理潜力、整理能力、整理迫切度3个方面研究构建了城市土地整理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获取了哈尔滨市各城区城市土地整理分区的综合值.结果表明:松北区、呼兰区、阿城区的城市土地整理分区综合值处于[0.60,1.00]之间,属于评价标准中的优先整理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平房区的城市土地整理分区综合值处于[0.40,0.60]之间,属于适度整理区;南岗区城市土地整理分区综合值处于[0,0.40]之间,属于专项整理区.在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整理潜力大、整理能力较强、整理迫切度高的优先整理区应采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整理模式;整理潜力较大、整理能力强、整理迫切度较低的适度整理区应采用旧城改造、盘活土地的整理模式;整理潜力小、整理能力弱、整理迫切度低的专项整理区应采用退二进三和多维空间开发的整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整理 整理分区 整理模式 哈尔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粮食安全的黑龙江省耕地压力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璐璐 宋戈 +2 位作者 黄善林 聂学海 王萌萌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8-143,共6页
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分析了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数量、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测算了14年间黑龙江省及13个地级市的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黑龙江省耕地压力与粮食安全水平的时空... 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分析了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数量、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测算了14年间黑龙江省及13个地级市的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黑龙江省耕地压力与粮食安全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000—2002年耕地资源数量缓慢减少,2002—2006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增加,2006—2013年耕地资源数量平稳增长.(2)2000—2013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粮食单产与人均粮食产量均在波动中上升,变化趋势趋同.(3)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压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3年气候发生变化,粮食产量大幅减少,耕地压力上升,粮食安全因此而出现不安全的趋势;其余年份耕地压力逐年下降,粮食安全态势良好.(4)2013年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含副省级市)的耕地压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森工城市大兴安岭地区和伊春市耕地压力最大,煤炭型城市鹤岗市和七台河市耕地压力较小,其他城市基本无耕地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压力 粮食安全 时空特征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聂学海 宋戈 +2 位作者 王蓓 王萌萌 刘璐璐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6-211,共6页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衡量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从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衡量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从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对内蒙古自治区近15年耕地利用效益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指数整体呈波动变化状态,经济效益指数呈上升趋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指数在波动中有所下降,综合效益指数略有上升。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表现为耕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指数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较高水平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及自治区中部,生态效益指数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丘陵区。综合研究发现,在耕地利用效益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处于主导位置,生态效益受环境影响大,在今后的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注重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利用效益 时空特征 综合评价 内蒙古自治区 合理利用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地级市耕地利用生态效益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漫琳 宋戈 +2 位作者 刘海礁 张雪 闫飞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147,共7页
以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区,从生产、生活和生境3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突变级数法对研究区2003—2012年耕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益可分为4个变化时期,即2003—2004... 以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区,从生产、生活和生境3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突变级数法对研究区2003—2012年耕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益可分为4个变化时期,即2003—2004年的下降期,2004—2005年的上升期,2005—2007年的二次下降期,2007—2012年的缓慢上升期,耕地利用生态效益水平呈现波动发展的变化趋势.(2)2003—2008年,高效区、较高效区、较低效区的城市数量变化依次表现为减少、增加、保持不变;2008—2011年,高效区、较高效区、较低效区的城市数量变化依次表现为增加、减少、保持不变.(3)2003—2008年,高效区分布由东部、西北部向中部、东南部延伸;较高效区分布由南部、中部向东西部边沿延伸;较低效区分布由北部、东南部边沿向西部边沿延伸;2008—2011年,高效区分布由中部、东南部向中部四周延伸;较高效区分布由南部、东西部边沿向东南部变化;较低效区分布由西部边沿向南部、北部边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级数法 耕地利用 生态效益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