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定价机制研究——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例 被引量:19
1
作者 宋戈 林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51,共8页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定价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为合理确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价格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区间价格模型,Hurwicz准则,层次分析法,收益现值法。研究结果 :克山县...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定价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为合理确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价格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区间价格模型,Hurwicz准则,层次分析法,收益现值法。研究结果 :克山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的价格区间为6380元/hm^2到9155元/hm^2;通过对比供需双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计算得土地流转价格系数为0.498;在价格区间内引入Hurwicz准则,测算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价格是可行的。研究结论: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中介代理人、以维护流转双方利益为准则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定价机制不仅体现利润分享原则,也丰富了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的实践应用,符合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政策改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流转 定价机制 价格区间 东北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重目标的东北粮食主产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宋戈 邹朝晖 陈藜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8-46,共9页
研究目的:确定以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双重目标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研究方法:Translog生产函数。研究结果:(1)研究区粮食作物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2)研究区土地细碎化程度和土地流转现状情况对玉米和大豆的生产不利,土地转入规模不合理... 研究目的:确定以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双重目标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研究方法:Translog生产函数。研究结果:(1)研究区粮食作物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2)研究区土地细碎化程度和土地流转现状情况对玉米和大豆的生产不利,土地转入规模不合理及转入成本过高是土地流转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3)当玉米、水稻和大豆的达到本文确定的适度经营规模,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二者并行不悖。研究结论:构建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降低土地转入成本,是促进研究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 东北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维图论聚类法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路昌 雷国平 +3 位作者 周浩 张傲 张康康 杨雪昕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5-164,共10页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关键内容,对于确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策略,实现区域土地差异化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表征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qu...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关键内容,对于确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策略,实现区域土地差异化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表征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状态的指标体系,运用两维图论聚类法对东北地区184个县级行政单元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并提出差异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清晰地反映土地利用的自然本底条件、开发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特征;两维图论聚类法和GIS定性分析法相结合得到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分区结果具有较好的空间连续性和区划完整性;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城市综合发展区(3个)、土地利用区(2个农牧、1个农林和1个农林牧)和林农生态区(5个),针对不同类型区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指标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分区 县域 东北地区 粮食主产区 两维图论聚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户调查的江汉平原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萌萌 宋戈 +3 位作者 黄善林 聂学海 刘璐璐 徐四桂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9-103,共5页
农户是参与农地流转的主体之一,实现土地合理流转必须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研究区278户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较低,流出土地... 农户是参与农地流转的主体之一,实现土地合理流转必须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研究区278户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较低,流出土地的农户比例为17.99%,流入土地的农户比例为25.17%;(2)影响农户土地流出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农地收入功能、外出务工劳动比例和耕地面积,农地收入功能越高,外出务工人数越少,耕地面积越多,农户的土地流出意愿越强;(3)影响农户土地流入意愿的主要因素是户主文化水平、农地政策了解程度、是否具备耕种能力、农地收入功能、耕地质量和村集体经济状况,户主文化水平越高,对农地政策越了解,耕种能力越强,农地收入越高,农户的农地流入意愿越强,而耕地质量越高,村集体经济状况越好,农户的农地流入意愿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卷调查 农村土地流转 农户意愿 LOGISTIC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胡国霞 雷国平 +2 位作者 周浩 路昌 赵宇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87-292,共6页
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是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为探究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碳排放效应问题,本文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能源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为基础,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核算碳排放/吸收量及其强度并进行区际差异... 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是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为探究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碳排放效应问题,本文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能源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为基础,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核算碳排放/吸收量及其强度并进行区际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004—2012年用地类型中以耕地面积增长最快,其动态度为3.73%,园地大量减少;期间碳排放量逐年递增,年均增长量为6 020.85万t;建设用地是影响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应重点从建设用地上着手控制碳排放;黑龙江省碳排放区际差异明显,碳排放大部分集中于南部的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哈尔滨市4个地级市,2010年四者碳排放量占到全省的58.17%;全省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但年均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当前碳排放量增加不会因为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而有所减缓,倘若今后不采取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黑龙江省净排放量将会居高不下。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区际效应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空间关联下城乡结合部边界界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周浩 雷国平 +1 位作者 张红梅 苗智博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88,共8页
研究目的:在沈阳市2005和2015年两期TM/OLI数据支持下,提出并验证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关联理论假设和界定城乡结合部边界的新方法。研究方法: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1)由城市核心区到外围乡村,土地利用变化先低—... 研究目的:在沈阳市2005和2015年两期TM/OLI数据支持下,提出并验证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关联理论假设和界定城乡结合部边界的新方法。研究方法: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1)由城市核心区到外围乡村,土地利用变化先低—低聚集,后不显著,但局部表现低—高、高—低或者高—高态势,至城乡结合部外缘逐渐表现低—低聚集;(2)实证分析认为,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内边界大致在二环和三环之间,外边界的北部、西部和南部主要分布在四环线之外,东部分布在三环和四环之间,总面积1234 km^2。研究结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空间关联理论假设成立,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关联性来界定城乡结合部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乡结合部 土地利用动态度 局部空间自相关 边界界定 沈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gentLA模型的农田精准灌溉管理分区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浩 雷国平 +2 位作者 杨雪昕 马庆 金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4-279,285,共7页
依据农田水资源利用与土地资源开发的耦合特性,开展农田精准灌溉管理分区研究,划定需灌溉管控的农田利用对象区。以三江平原典型流域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 OLI影像、DEM数据和气象台站等多源数据为基本信息源,结合遥感和GIS... 依据农田水资源利用与土地资源开发的耦合特性,开展农田精准灌溉管理分区研究,划定需灌溉管控的农田利用对象区。以三江平原典型流域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 OLI影像、DEM数据和气象台站等多源数据为基本信息源,结合遥感和GIS技术定量探讨该流域农田水分盈亏状态,最后利用多智能体的空间优化配置模型(AgentLA)划定出农田灌溉区。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密度分割法相比,AgentLA模型不仅考虑了农田水分盈亏状态,也兼顾空间形态属性,使得所划定的灌溉区既覆盖了高水分亏缺状态农田,也具备较高的紧凑性,避免其空间格局过于凌乱和破碎。模型运行结果显示,在20%的农田灌溉目标面积下,挠力河流域内83.40%的中度、99.86%的重度、0.71%的正常和100%的严重缺水的农田需进行灌溉管控。研究结果为农田精准化灌溉管理提供思路借鉴,为相关学者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entLA 灌溉 农田 分区 水分盈亏 挠力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典型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周浩 雷国平 杨雪昕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2-151,共10页
以遥感和DEM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基于网格采样研究方法,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异质性规律,并从集水小区角度出发研究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格局。结果表明: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1990—2002年耕地面积增幅最大,... 以遥感和DEM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基于网格采样研究方法,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异质性规律,并从集水小区角度出发研究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格局。结果表明: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1990—2002年耕地面积增幅最大,且以水田增加为主,2002—2014年整体面积变化趋于缓和;1990—2002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显著强于2002—2014年,前后以趋缓为主,加剧区域较少;流域不同方向上动态度均具有较好的拟合趋势,不同时间段拟合趋势差异大,但基本保持东北方向变化剧烈程度强于西南方向的态势;1990—2002年,各集水小区动态度呈现明显的高-高型和低-低型集聚趋势,空间自相关关系显著,2002—2014年,高-高型数量显著减少,且多为旱地水田化发生区,动态度集聚性变差,差异逐渐趋于缓和,未来应根据集水小区的空间自相关格局进行土地利用开发管理,应重点关注高-高型土地利用问题,适当挖掘低-低型开发潜力,对高-低型进行开发控制,对低-高型进行重点开发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变化 动态度 集水小区 空间自相关 挠力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耕地发展权价值的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宋戈 柳清 王越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64,共7页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为合理确定国家征地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假设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法,通过建立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模型,测算耕地发展权价值大小,进而建立耕地保...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为合理确定国家征地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假设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法,通过建立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模型,测算耕地发展权价值大小,进而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结果:(1)巴彦县耕地总面积约1/5可以满足该区域的自身粮食需求,其余约4/5为耕地盈余面积,耕地发展权总价值最高为303.72亿元;(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限制区域耕地转为他用,国家应给予失去发展权的权利主体相应补偿;(3)对无法完成耕地"占一补一",委托区域代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地区,应购买区域耕地发展权;(4)对确需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占用区域耕地,国家或用地单位应给予失去发展权的权利主体相应补偿。研究结论:耕地保护补偿实质是向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购买耕地发展权权力的价值。在满足区域自身粮食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以耕地发展权价值为载体,应建立集粮食安全补偿、区域性差别补偿以及因建设占用耕地等补偿为一体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东北粮食主产区 巴彦县 耕地发展权价值 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的宁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凤海 程光大 +3 位作者 王盼盼 邸延顺 赫轩 吕景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0-286,共7页
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研究区,以1991—2010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分形理论,在RS、GIS技术支持下,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和综合因素分析法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以期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1—... 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研究区,以1991—2010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分形理论,在RS、GIS技术支持下,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和综合因素分析法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以期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1—2010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发生了普遍的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逐年增加,林地和草地的面积逐年减少,水域和其他用地的面积保持相对稳定。耕地面积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林地;建设用地主要增量来源于耕地,林地转移方向主要为耕地,其增量主要来源于草地。草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主要转移方向是耕地和林地,其增量主要来源于林地。(2)1991—2010年宁安市整体的分维数值处于上升趋势,稳定性是下降态势,水域的空间结构最复杂,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较为简单。水域结构复杂,稳定性强;耕地和林地结构先复杂后趋向稳定;草地和建设用地结构越来越复杂,趋于不稳定;其他用地结构简单,趋向稳定。(3)引起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灾害与气候特征,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居民生活水平和技术进步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人为驱动力,人为因素的驱动力度在逐年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分形特征 宁安市 分形理论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齐齐哈尔市土地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宋戈 韩天宇 王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4-40,共7页
以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区,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运用生态足迹方法,修正耕地和建设用地产量因子,对齐齐哈尔市2001-2012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盈余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①齐齐哈尔市耕地和建设用地产量因子均为1.78... 以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区,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运用生态足迹方法,修正耕地和建设用地产量因子,对齐齐哈尔市2001-2012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盈余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①齐齐哈尔市耕地和建设用地产量因子均为1.78,人均生态足迹增长幅度较大,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足迹需求量大幅提高;②区域土地承载力略有增加,增加幅度较小,土地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有限,增长潜力不大;③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度下降,生态压力指数大幅增加,出现严重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不断扩大。结果显示,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已处于不安全状态,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应走集约化工业道路,采用严格控制耕地质量以及提高人口素质等对策,改变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不合理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土地承载力 生态赤字 齐齐哈尔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尺度识别及其关联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宋戈 王越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8-96,共9页
研究目的:实现由传统的人工识别到自动识别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尺度的方法创新,为优化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分形理论,采用二阶导数对计盒维数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研究结果:(1)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在900 m×900 ... 研究目的:实现由传统的人工识别到自动识别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尺度的方法创新,为优化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分形理论,采用二阶导数对计盒维数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研究结果:(1)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在900 m×900 m尺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2)1991年、2003年和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表现为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空间作用力、分布均匀程度和内部联结性的大小不同,并呈现出空间相互关联关系复杂性;(3)1991—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空间相互关联关系变化特征明显,表现为土地利用格局中竞争强度强弱的差异。研究结论:(1)改进的计盒维数模型能够实现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尺度的自动识别;(2)建立的计盒维数自动识别尺度模型,确定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尺度900 m×900 m是独立最小地理单元,也是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最优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尺度识别 空间关联关系 松嫩高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萍 盖兆雪 曲长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9-96,共8页
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合理利用土地并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热点问题。文章以湿地面积缩小、水土流失、功能退化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地区—黑龙江省煤电化基地为研究区域,选取2004~2013年指标数据,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合理利用土地并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热点问题。文章以湿地面积缩小、水土流失、功能退化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地区—黑龙江省煤电化基地为研究区域,选取2004~2013年指标数据,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函数、协调度模型评价两者之间关系,运用GM(11)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复杂非线性动态协调关系,2004~2013年黑龙江省煤电化基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呈上升趋势,经历"中度失调—濒临失调—初级协调—中度协调"四个阶段;2004~2008年属波动调整期;2009-2010年处于平稳过渡期;2011~2013年为稳步发展期;2004年空间上呈中间高,南北低特点;2007年出现南低北高状态;2010年呈现两极分化特点;2013年协调等级全部达到中度协调状态;未来五年6个城市协调等级逐渐趋向优质协调发展类型并具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协调性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因子空间分异的巴彦县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盼盼 宋戈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6期321-327,333,共8页
[目的]探究黑龙江省巴彦县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为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奠定基础。[方法]运用AutoLogistic回归模型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引入空间自相关因子,构建AutoLogistic回归模型,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时比传统Log... [目的]探究黑龙江省巴彦县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为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奠定基础。[方法]运用AutoLogistic回归模型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引入空间自相关因子,构建AutoLogistic回归模型,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时比传统Logistic模型更为适用和可靠。(2)研究区黑龙江省巴彦县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是基于特定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的,高程、地貌类型、pH值、土壤有机质、距城镇中心距离、距水域距离、距道路距离、区位指数、集中化程度、土地利用多样性和土地利用强度是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受影响因子的限制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水田、水域和草地主要分布在高程1级区域;旱地、水田、园地、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土壤有机质2,3级区域;旱地、园地、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距城镇中心距离1级区域和土地利用强度4,5级区域。[结论]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在各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空间分异 黑龙江省巴彦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年来东北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路中 雷国平 +3 位作者 王居午 郭晶鹏 马鑫鹏 杨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6-195,共10页
为了精确分析研究区域内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分异特征,本文在借鉴USLE的理论基础上,参考研究区域的实际特征,重新构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嫩江平原北部典型黑土区近30年来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1985年~201... 为了精确分析研究区域内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分异特征,本文在借鉴USLE的理论基础上,参考研究区域的实际特征,重新构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嫩江平原北部典型黑土区近30年来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1985年~2015年间研究区域水土流失的敏感性逐年增强,其水土流失危险性指数分别为2.08、2.10、2.27和2.31,且侵蚀沟密度逐渐增大,加剧了研究区域水土流失态势;②30年来耕地的面积以47.1km^2/10a的速率增加,但是耕地的水土流失敏感性也随之增强,其中度敏感性区域增长最快,为34.3km^2/10a,其次为重度敏感区域,增长速率为27km^2/10a;③近30年间研究区域内其水土流失敏感性增加最为严重的区域为3°~5°坡度带内的坡耕地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敏感性 东北典型黑土区 RS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杜旭 宋戈 +2 位作者 李瑞雪 曲炳佳 杨怡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9-144,共6页
在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成为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鹤岗市为研究区,从经济潜力、社会潜力、生态潜力3... 在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成为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鹤岗市为研究区,从经济潜力、社会潜力、生态潜力3方面构建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确定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2004—2013年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6年,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处于不集约状态,属于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层次中的Ⅳ级,2007—2013年,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处于集约状态,属于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层次中的Ⅲ级;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GDP、煤炭开采机械化率、煤炭产值、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煤炭挖掘面平均月进度指标是影响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 土地集约利用 煤炭型城市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肇源县土地利用结构低碳优化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路昌 雷国平 +2 位作者 周浩 宋嘉艺 苏成信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10-315,321,共7页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实现低碳经济型发展模式的关键途径之一,以松嫩平原区肇源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土地碳排放量最小化两方面出发,基于多目标规划方法,得到了2020年肇源县土地利用结构低碳优化方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实现低碳经济型发展模式的关键途径之一,以松嫩平原区肇源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土地碳排放量最小化两方面出发,基于多目标规划方法,得到了2020年肇源县土地利用结构低碳优化方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低碳优化方案中,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相对面积比例依次为65.60%,7.24%和27.16%,与规划方案相比,碳排放量共减少2.62万t,对应经济效益增加量2.45亿元,与2005年相比,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46%,有效实现了碳减排目标。优化方案中,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其碳排放量占总量的98%以上;最主要的碳汇是林地和水域,二者碳吸收量之和为89%以上。以上结果表明以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土地利用碳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低碳优化方案可以较好地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有效减少城市碳排放量。研究为该地区未来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土地利用 结构优化 松嫩平原 肇源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以宁安市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彭越 宋戈 +1 位作者 王盼盼 王学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02-306,325,共6页
选择黑龙江省宁安市为研究区,以1991年和2010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利用修正后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系数及评估方法,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宁... 选择黑龙江省宁安市为研究区,以1991年和2010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利用修正后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系数及评估方法,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宁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进行估算。研究表明:1991—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增加,林地、草地、水域和其它用地减少的"2增4减"的趋势;20a间宁安市生态服务总价值从149.14亿元下降到144.04亿元,减幅为3.42%,大量林地和草地转化为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较低的耕地是其减少的主要原因;敏感性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评估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并将其纳入区域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对加快宁安市的生态建设,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宁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定与项目区选址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孙茜 牛海鹏 +3 位作者 雷国平 赵玉领 张捍卫 张合兵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37-346,共10页
以河南省新郑市为例,基于GIS和改进突变级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指数,并以耦合协调度模型统筹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从而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区域,在此基础上通过冷热点分析遴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以河南省新郑市为例,基于GIS和改进突变级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指数,并以耦合协调度模型统筹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从而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区域,在此基础上通过冷热点分析遴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结果表明,研究区较为适宜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建设区、重点建设区、全面整治建设区和不宜建设区的面积分别为27 004.83、17 040.40、4 361.16、5 761.55 hm2。其中优先建设区应大力发展特色优质安全高效现代农业,重点建设区以整治项目为依托提升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整治建设区以优化耕地布局和提升潜力为主,不宜建设区应注重修复提升地力、增强防灾抗灾能力。通过冷热点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的联系模式,实现了快速识别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结合研究区实际遴选了10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同时,基于障碍度模型诊断识别各项目区的主要障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各项目区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改进突变级数模型 耦合协调度 冷热点 新郑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协同演化机制研究——以阜新市为例 被引量:44
20
作者 林佳 宋戈 张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7,共9页
研究目的:探索优化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协同演化机制的理论框架、分析模型和实现途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实现对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演化的仿真,将仿真模型中测算的"‘三生’功能指数&qu... 研究目的:探索优化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协同演化机制的理论框架、分析模型和实现途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实现对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演化的仿真,将仿真模型中测算的"‘三生’功能指数"动态变化值作为关键变量带入哈肯模型中,从而实现序参量的识别和协同演化机制的分析。研究结果:(1)"驱动—反馈"机制和"协同作用—序参量—支配原则"机制,共同组成了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的协同演化机制,序参量的产生是系统协同演化机制形成的标志。(2)1990—2016年,在成立的运动方程中,γ_1为0.204,γ_2为0.697,γ_2>γ_1,说明土地生产功能是土地生活功能的序参量;a和b均大于0,说明二者形成具有偏利共生关系的协同演化机制;但二者与土地生态功能子系统并未形成协同演化机制。(3)2017—2030年"三生"功能形成了三者协同演化机制,但其中未形成土地生产功能子系统与土地生态功能子系统的直接协同演化机制,这是未来进行协同演化机制优化的关键问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协同演化机制的建立和优化,是实现国土空间系统整体功能稳定发展和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也将是未来国土空间统筹规划实践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系统 “三生”功能 协同演化机制 阜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