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社会学在中国的理论诉讼——以1930年代“普列汉诺夫—弗理契主义”批判为对象 被引量:1
1
作者 宋伟 吴泽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7-173,共7页
20世纪初,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被全面译介到中国。1932年苏联“普列汉诺夫—弗理契主义”批判运动影响中国,弗理契艺术社会学在中国由大量译介转向全面批判。以“普列汉诺夫—弗理契主义”批判为核心议题,艺术理... 20世纪初,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被全面译介到中国。1932年苏联“普列汉诺夫—弗理契主义”批判运动影响中国,弗理契艺术社会学在中国由大量译介转向全面批判。以“普列汉诺夫—弗理契主义”批判为核心议题,艺术理论界围绕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理论基础、庸俗社会学批判以及普列汉诺夫、列宁和弗理契之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文艺论争。从艺术社会学在中国的建构与反思看,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为中国早期“唯物史观艺术论”提供了体系和范本。1930年代这场批判运动又为当下的庸俗社会学反思敞开了再批判的空间。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看,这场批判运动呈现了1930年代中国理论界对普列汉诺夫和列宁艺术理论的不同接受状况。从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看,“普列汉诺夫—弗理契主义”批判运动最终指向艺术理论的“列宁阶段”和党性原则。今天,回顾或还原这一文艺论争的历史原像,对于当代中国艺术社会学理论建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 艺术社会学 左翼艺术运动 弗理契 普列汉诺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读的“复兴”与“繁荣”的困境——“东北文艺复兴”的话语解读 被引量:5
2
作者 胡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4-88,共5页
自《野狼Disco》的作者董宝石于2019年提出“东北文艺复兴”这一口号后,东北文艺发展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既包括董宝石、梁龙等在音乐上的探索与尝试,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东北作家对东北阵痛的勾勒与诉说,还包括《白日焰火》(... 自《野狼Disco》的作者董宝石于2019年提出“东北文艺复兴”这一口号后,东北文艺发展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既包括董宝石、梁龙等在音乐上的探索与尝试,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东北作家对东北阵痛的勾勒与诉说,还包括《白日焰火》(刁亦男)、《钢的琴》(张猛)等影视剧的挣扎与突围,甚至还包括赵本山式、短视频式的东北幽默。然而,这些因口音、方言而被娱乐化、消费化、定型化的东北形象是否能够代表真实的“东北”?这些仅呈现“东北日常记忆”的文艺作品是否算得上“文艺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复兴 赵本山 短视频 探索与尝试 文艺作品 东北作家 消费化 定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翼的流亡:东北作家群的革命情结与家国情怀 被引量:4
3
作者 谢纳 林静怡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6-211,共6页
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流亡作家与左翼文艺运动之间构成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而以往的文学研究多关注其“救亡”主题,却较少关注与之相关的“革命”主题。“东北作家群”得“俄苏”风气之先,较早接受左翼文化思想资源。东北流亡左翼作家在切... 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流亡作家与左翼文艺运动之间构成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而以往的文学研究多关注其“救亡”主题,却较少关注与之相关的“革命”主题。“东北作家群”得“俄苏”风气之先,较早接受左翼文化思想资源。东北流亡左翼作家在切身经历国破家亡和流离失所之后,描述了生命的流亡历程,记述了生民的苦痛灾难,发出了抵抗的呐喊呼叫,凸显了“救亡”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并使之融入抗日统一战线的文艺运动之中,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值得铭记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 流亡文学 东北作家群 救亡与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上语言生活”多人谈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玮 王本华 +5 位作者 陈卓铭 祝有肉 杨雪 张羽思 王辉 宋伟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77,共6页
当语言遇到互联网,两者相互作用,出现语言网络化,产生了大量与网络空间相适配的新的语言现象,并催生出网络语言这一新概念。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是一种符号;从文化与传播视角看,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媒介,传递出网络社会从形式到内容的... 当语言遇到互联网,两者相互作用,出现语言网络化,产生了大量与网络空间相适配的新的语言现象,并催生出网络语言这一新概念。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是一种符号;从文化与传播视角看,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媒介,传递出网络社会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媒介环境学派的保罗·莱文森曾提出“玩具-镜子-艺术”的媒介技术演进论。从媒介进化的角度看,网络语言的发展变迁也可以作如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技术 新媒介 媒介进化 网络语言 网络空间 互联网 媒介环境学派 网络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历史”与悲剧现代性: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悲剧美学 被引量:3
5
作者 宋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100,共7页
马克思将悲剧美学的思考置于现代性历史视域之中,其最鲜明的特征是"巨大的历史感"--宏阔的"世界历史意识"。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将"世界历史变革"作为现代悲剧冲突的... 马克思将悲剧美学的思考置于现代性历史视域之中,其最鲜明的特征是"巨大的历史感"--宏阔的"世界历史意识"。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将"世界历史变革"作为现代悲剧冲突的根本矛盾,阐发了现代悲剧的本质及其特征,赋予悲剧美学全新的现代性历史意义与价值。马克思紧密围绕"历史与悲剧"这一核心议题,深刻地探讨了悲剧美学的现代性问题,使西方传统悲剧观念获得了现代性的转换,为当今时代的悲剧理论探讨提供了极富启发意义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悲剧现代性 黑格尔历史哲学 世界历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缘政治图像学视域中的中国现代性转型 被引量:2
6
作者 谢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2-168,共7页
近年来,伴随地缘政治学与图像政治学的不断交叉与融合,地缘政治图像学研究已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地理空间图景对于塑造现代国家观念具有特殊的文化空间生产意义。传统空间图景的裂变与现代空间图景的重构,使古老的中国最终... 近年来,伴随地缘政治学与图像政治学的不断交叉与融合,地缘政治图像学研究已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地理空间图景对于塑造现代国家观念具有特殊的文化空间生产意义。传统空间图景的裂变与现代空间图景的重构,使古老的中国最终不得不重新审视和确立自身在整个世界图景中的位置,并在维护和捍卫本土国家观念的同时,重新定位中国的地理空间形象。因而,从地缘政治图像学的角度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空间图景进行历史性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性转型的艰难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图像学 中国现代性 空间政治 讽喻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文学中的小镇青年“新人”形象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33,共7页
文学“新人”是文学创作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新人物形象,代表着某一时段的社会风尚。自五四以来,现实主义始终是文学创作的主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一度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方法。从文学革命时期的... 文学“新人”是文学创作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新人物形象,代表着某一时段的社会风尚。自五四以来,现实主义始终是文学创作的主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一度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方法。从文学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与农民,到革命文学时期的民族资本家,再到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始终注重对文学“新人”形象的刻画。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等多元思潮的大量涌入,使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逐步让位于对文学形式的探索,现实主义一度湮没于文学的多声部话语中。直到21世纪以来,现实主义题材文学创作的可能性才逐渐得到更加全面的审视。对文学“新人”形象的开掘和分析再次成为作家关注的重点。与以往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概念有所不同,孟繁华认为当下文学创作中呼唤的文学“新人”“不是文学史画廊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也不是美学意义上的‘新人’。而是那些能够表达时代要求、与时代能够构成同构关系的青年人物形象”。孟繁华:《历史、传统与文学新人物——关于青年文学形象的思考》,《文艺争鸣》2020年第2期。文学“新人”是新的时代环境发展的产物,反映全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人物形象成为21世纪文学的写作特色。小镇青年作为青年形象的一个分支,不仅存在于以往青年形象的塑造中,并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成为一种类型化的景观,成为文学“新人”的重要构成部分。当下对于文学“新人”形象的呼唤,既是“典型人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接续和发展,也成为新时代条件下文学发展的重大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创作 现实主义文学 文艺争鸣 文学形象 民族资本家 西方现代主义 小镇青年 写作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的“密码”与“解码”——周鹏文学批评印象
8
作者 胡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与周鹏初相识,还是在学生时代。纯净的双眸、锐利的思考和对学术的极大热忱,是这位少年书生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我也坚信这位少年书生将来会成为有所建树的学者。今天,周鹏所取得的学术成绩也印证了我当初的判断,只是他成熟得如此之快,让... 与周鹏初相识,还是在学生时代。纯净的双眸、锐利的思考和对学术的极大热忱,是这位少年书生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我也坚信这位少年书生将来会成为有所建树的学者。今天,周鹏所取得的学术成绩也印证了我当初的判断,只是他成熟得如此之快,让我备感惊叹和汗颜。仔细解读他的文学批评文章,一切又显得如此自然、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学术成绩 周鹏 书生 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