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与社会:重新关照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总体性与问题域 被引量:4
1
作者 宋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共13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无疑是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文化思想范式转换。马克思以宏阔的历史视野、锐敏的时代意识、辩证的批判精神、深切的人文关怀,开启了在思想中把握世界并在实践中改变世界的崭新...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无疑是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文化思想范式转换。马克思以宏阔的历史视野、锐敏的时代意识、辩证的批判精神、深切的人文关怀,开启了在思想中把握世界并在实践中改变世界的崭新理论视域,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革命性意义在于,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继承西方美学尤其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扬弃了传统形而上学美学,将文化艺术生产创造与社会历史的生成发展,辩证有机地理解为“总的合力”的历史结果,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崭新视域,实现了美学史与艺术学史上的转型变革,并由此生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美学的文化政治美学范式。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依然是当今时代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文化政治理论,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依然是我们建构当代艺术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视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辩证批判依然具有解释当今时代的有效性,其核心命题“艺术与社会”依然是当今时代文化艺术生产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总体性问题”。本文认为,如何理解“艺术与社会”对于我们回顾和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百年历史具有关键决定意义,有助于我们从“历史总体性”视域来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理论实质和知识谱系,以激活或焕发马克思主义阐释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理论活力,有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当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与社会 艺术史哲学 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学 历史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谓经典 如何建构——“走向经典的中国当代文学”学术论坛述评 被引量:4
2
作者 谢纳 宋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2,共6页
古往今来,无数作品被湮没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唯有经典犹如苍穹中的恒星闪耀着永恒的魅力。经典的创造是文学家至高无上的追求,经典的不朽是艺术价值的终极确证。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怀有创造经典的冲动,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渴... 古往今来,无数作品被湮没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唯有经典犹如苍穹中的恒星闪耀着永恒的魅力。经典的创造是文学家至高无上的追求,经典的不朽是艺术价值的终极确证。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怀有创造经典的冲动,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渴望创生属于自己时代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学术论坛 述评 历史时代 文学发展 艺术价值 文学家 艺术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视域中的新时期文艺理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宋伟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7,2,共5页
新时期文艺理论因为经历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转折点,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要求研究者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变革的历史、现状及目标方向进行批判性的总结与反思,而文学理论作为文学艺术活动的理论反思和精神自觉,则需要从理论的... 新时期文艺理论因为经历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转折点,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要求研究者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变革的历史、现状及目标方向进行批判性的总结与反思,而文学理论作为文学艺术活动的理论反思和精神自觉,则需要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分析文学艺术活动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与自身规律,建构当代文化价值。"转型研究"作为一种宏观的理论视域和理论方法,它又具有一定复杂性,既是社会历史研究,又是一种文学思想史研究,作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文化理论、文学理论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变迁进行全方位、整体性地描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文艺理论 新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城市文学的“在地性”与“在地者”——以“铁西三剑客”相关创作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哲 牛党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2-217,共6页
得益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辽宁城市文学起步较早且起点较高。城市书写的关键,一方面是对“在地性”特征的描绘,另一方面则是对“在地者”形象的塑造。近年来,青年作家双雪涛、郑执和班宇的相继崛起,成为辽宁城市文学发展的一个... 得益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辽宁城市文学起步较早且起点较高。城市书写的关键,一方面是对“在地性”特征的描绘,另一方面则是对“在地者”形象的塑造。近年来,青年作家双雪涛、郑执和班宇的相继崛起,成为辽宁城市文学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铁西三剑客”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熔“在地性”与“在地者”于一炉,显示出东北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他们的部分作品过于偏重地域特色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在地者”形象的艺术感染力。辽宁乃至全国城市文学的发展,应以深入挖掘“在地性”为基础,着力于“在地者”形象的有效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城市文学 在地性 在地者 铁西三剑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