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的制药废水处理专利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
作者 成璐瑶 曾萍 +4 位作者 魏健 宋永会 刘瑞霞 刘国峰 梁素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4,共8页
为了解制药废水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以与Web of Science同源的DII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对1985—2017年的制药废水处理专利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采用Excel和End Note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 为了解制药废水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以与Web of Science同源的DII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对1985—2017年的制药废水处理专利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采用Excel和End Note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制药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制药废水处理的主流技术及专利领先的国家和组织,讨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方向.结果表明:制药废水处理专利数量持续增长,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增速显著;制药废水处理专利以过滤技术、非生物滤池的好氧技术、混凝技术为主,它们是制药废水处理工艺中常用和必须的单元;我国在制药废水处理领域发表的专利数量居世界第1位,并且对主流技术研究的关注度和需求很高,但专利授权数量相对较少,研究深度有待提高.研究显示,面对我国类型复杂的制药废水,建议加强技术创新,以解决我国制药废水处理的技术难题,使我国制药废水处理技术向着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药废水 处理 专利 文献计量 态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作用机理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岩梅 杨舒然 +4 位作者 孟晓东 许鸣杨 张博暄 郭晓春 付国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42,共8页
不同来源生物质炭表面和理化性质差别很大,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不同.以3种不同来源生物质炭(椰壳粉末、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为研究对象,应用被动采样技术监测治理过程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揭示生物质炭理化性质及其与吸附固... 不同来源生物质炭表面和理化性质差别很大,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不同.以3种不同来源生物质炭(椰壳粉末、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为研究对象,应用被动采样技术监测治理过程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揭示生物质炭理化性质及其与吸附固定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生物质炭粒径相差不大,但椰克粉末的BET比表面积比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高2个数量级,孔隙结构发达.(2)吸附固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静态模拟试验结果显示,椰克粉末对3类有机物(多环芳烃、苯系物和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均很强,投加10个月,沉积物孔隙水中3类有机物的质量浓度降低92. 7%以上,与其属于非极性吸附剂、BET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发达有关;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对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较弱,分别为62. 5%和59. 6%,与其表面积小、孔隙结构不发达有关.(3)生物质炭吸附固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对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能很快达到平衡,也与其BET比表面积小、孔隙结构不发达相关.研究显示,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如BET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等)是影响有机物污染沉积物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污染沉积物 多环芳烃 苯系物 酞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活性炭原位修复有机物污染底泥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岩梅 任传华 +4 位作者 孟晓东 汪述宁 蒋佳益 杨楠 赫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51,共9页
污染底泥是水体中重要的内源污染,生物质活性炭作为原位修复技术的覆盖材料,正在逐步应用于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应用椰壳颗粒活性炭与果壳颗粒活性炭对有机物污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测定2种生物质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表面官能... 污染底泥是水体中重要的内源污染,生物质活性炭作为原位修复技术的覆盖材料,正在逐步应用于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应用椰壳颗粒活性炭与果壳颗粒活性炭对有机物污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测定2种生物质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表面官能团等理化性质,并应用2种生物质活性炭进行了原位治理污染底泥的实验室静态模拟试验和实地现场试验,在实地现场试验中增加煤基活性炭与2种生物质活性炭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2种生物质活性炭的表面性质与化学组成相似,但椰壳颗粒活性炭比表面积较大,微孔孔隙结构略微发达,极性基团较少.(2)实验室静态模拟试验中,2种生物质活性炭对底泥中的PAHs (多环芳烃)、PAEs (酞酸酯)和苯系物(benzenes) 3类有机污染物均有很好的稳定化修复效果,投加生物质活性炭10个月后,底泥孔隙水中3类污染物的质量浓度降低93. 2%以上;对不同种类有机污染物,孔隙水降低率略有差距,与2种生物质活性炭理化性质的差异有关.(3)实地现场试验中,2种生物质活性炭和煤基活性炭对3类有机污染物的稳定化修复效果均呈现PAEs>PAHs>苯系物,煤基活性炭的修复效果略高于2种生物质活性炭.研究显示,在10个月的修复时间下,生物质活性炭对有机物污染底泥有明显的修复效果,可使底泥孔隙水中PAHs、PAEs和苯系物类有机污染物质量浓度降低90%以上,并且与煤基活性炭相比,生物质活性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印迹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活性炭 有机物污染底泥 原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淀粉为模板多孔纳米氧化铈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
作者 赵国峥 李长波 +3 位作者 廉畅 裴芳 王晨昊 付国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57,共6页
为获得多孔纳米CeO_2(氧化铈),以淀粉为生物模板,以Ce(NO_3)_3·6H_2O为铈源,在温和条件下制备出海绵状的多孔纳米CeO_2,同时考察了焙烧温度、碱液、铈源投加量对样品形貌的影响.利用XRD (X射线衍射光谱)、SEM (扫描电镜)、N2吸附-... 为获得多孔纳米CeO_2(氧化铈),以淀粉为生物模板,以Ce(NO_3)_3·6H_2O为铈源,在温和条件下制备出海绵状的多孔纳米CeO_2,同时考察了焙烧温度、碱液、铈源投加量对样品形貌的影响.利用XRD (X射线衍射光谱)、SEM (扫描电镜)、N2吸附-脱附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的多孔纳米CeO_2进行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及孔径大小分布的分析.通过湿式催化过氧化试验,探究其对腈纶废水中有机物CODCr的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1)所制备的多孔纳米CeO_2具有多孔结构,孔径分布范围为2~4 nm,孔容为0. 225 cm3/g,BET比表面积为256. 426 m2/g;(2)多孔纳米CeO_2的最佳制备条件为1 g淀粉溶解于20 m L水中,加入0. 02 mol Ce(NO_3)_3·6H_2O,以5%的氨水调节前驱体混合液p H,以1℃/min升至400℃,焙烧4 h,得到海绵状的多孔纳米CeO_2.(3)以不同形貌的CeO_2作为湿式催化反应中的催化剂,催化降解腈纶废水中有机物,其中以制备的多孔纳米CeO_2催化性能最佳,CODCr去除率可达82. 5%.研究显示,焙烧温度、碱液、铈源投加量均可影响样品的形貌,在湿式催化过氧化处理腈纶废水试验中,多孔纳米CeO_2能显著提高废水CODCr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多孔纳米CeO2 催化剂 湿式催化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