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普遍率和严重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学敏 张明厚 《东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333-338,共6页
在田间自然发病的条件下,1989~1990年调查不同地区3个大豆品种大豆灰斑病的普遍率和严重度,证明普遍率和严重度的关系都可用 Gompertz 衍生模型描述,而以普遍率小于65%时拟合最好。3个品种的 I-S 关系可用一个通式描述。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同源寄主细胞系中复制和连续传代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国勋 《东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135-140,共6页
本文研究了粉纹夜蛾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TnSNPV)在同源寄主细胞系Tn5B_(1—4)中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接种36h 后,无包涵体游离病毒(TnSNPV—NOV)的增殖达到高峰;在60代的连续传递过程中,TnSNPV-NOV 毒力随传递代数的增加而减低,但... 本文研究了粉纹夜蛾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TnSNPV)在同源寄主细胞系Tn5B_(1—4)中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接种36h 后,无包涵体游离病毒(TnSNPV—NOV)的增殖达到高峰;在60代的连续传递过程中,TnSNPV-NOV 毒力随传递代数的增加而减低,但不明显。传至60代时仍可保持感染力1×10~5TCID_(50)(组织感染中量)/mL;而多角体的毒力变化十分显著,前几代能使粉纹夜蛾幼虫死亡率迭95%以上,传递到30代以后产生的多角体对粉纹夜蛾的幼虫几乎失去毒力;多角体的产量也明显降低,前几代病毒在每个细胞中可达670PIB,但20代以后,每细胞中多角体的产量仅在100PIB 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连续 传代 粉纹夜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卵巢细胞系克隆株Tn5B_(1-4)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国勋 《东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328-332,共5页
通过有限稀释法由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Tn 5 B_1细胞系中分离出多个细胞株,经筛选获得一个理想的克隆株Tn 5 B_(1-4),该克隆株的特性不同于原细胞系Tn_5B_1。该克隆株的细胞形态一致,细胞群体倍增时间较原细胞株短.而且细胞活力强... 通过有限稀释法由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Tn 5 B_1细胞系中分离出多个细胞株,经筛选获得一个理想的克隆株Tn 5 B_(1-4),该克隆株的特性不同于原细胞系Tn_5B_1。该克隆株的细胞形态一致,细胞群体倍增时间较原细胞株短.而且细胞活力强,特别是在维持粉纹夜蛾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Tn SNPV)的复制能力方面高于原细胞系。另外经生物测定看出,在该克隆株中增殖的病毒毒力与虫体内增殖的病毒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纹夜娥 细胞系 无性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对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黑腐病的抗病性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许蕊仙 王超 +1 位作者 秦智伟 李永镐 《东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235-237,共3页
本文是全国“七五”攻关课题:“甘蓝优质、多抗、高产新品种选育”的一部分内容,从1986年到1990年期间,我院甘蓝抗病育种课题组对现有的甘蓝育种材料(包括自交系、自交不亲和系、杂种一代和品种)500多份进行抗TuMV和黑腐病的抗病性筛选... 本文是全国“七五”攻关课题:“甘蓝优质、多抗、高产新品种选育”的一部分内容,从1986年到1990年期间,我院甘蓝抗病育种课题组对现有的甘蓝育种材料(包括自交系、自交不亲和系、杂种一代和品种)500多份进行抗TuMV和黑腐病的抗病性筛选。所用TuMV的毒原是“甘—83—8”号毒株,黑腐病菌也是本地区的代表菌株。采用攻关组统一制订的方法,筛选出双高抗的优良材料1份,其它有价值的抗病材料70多份,同时也对大量的育种材料作了抗病性方面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抗病性 芜菁花叶病毒 黑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大豆花叶病毒危害的种子带毒率临界水平 被引量:3
5
作者 郭井泉 《东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220-225,共6页
控制SMV危害的种子带毒率临界水平,因年度间介体蚜量发生程度不同而变化。大豆田有翅蚜大量迁飞活动的年份也是蚜虫大发生的年份。播种感病品种,蚜虫轻发生年控制SMV危害的种子带毒率临界水平为0.5%;中等偏轻年份为0.2%;中等发生年份... 控制SMV危害的种子带毒率临界水平,因年度间介体蚜量发生程度不同而变化。大豆田有翅蚜大量迁飞活动的年份也是蚜虫大发生的年份。播种感病品种,蚜虫轻发生年控制SMV危害的种子带毒率临界水平为0.5%;中等偏轻年份为0.2%;中等发生年份为0.1%;而中等偏重发生年份为0.04%;大发生年则为0.01%。因此,可根据不同年份介体蚜虫发生的程度决定所播种子的带毒率水平,控制SMV危害。文中还讨论了获得低带毒率种子的方法,并提出应该将种传率的高低,作为鉴定大豆品种抗感SMV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V 种子 带毒率 防治 大豆 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小麦病毒病的鉴定——Ⅱ 生物学特性及血清学鉴定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洪义 吕军 张明厚 《东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219-223,共5页
试验证明,春小麦病毒病毒原的传毒介体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Fallen),不能经卵传毒。土壤、种子、蚜虫、叶蝉及汁液磨擦接种均不传毒。生物学测定及田间调查表明,该病毒的症状为矮化、丛生、叶片有条纹花叶、条点及植株早枯... 试验证明,春小麦病毒病毒原的传毒介体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Fallen),不能经卵传毒。土壤、种子、蚜虫、叶蝉及汁液磨擦接种均不传毒。生物学测定及田间调查表明,该病毒的症状为矮化、丛生、叶片有条纹花叶、条点及植株早枯。症状表现与感病时期及温度有关,日温高于30℃则隐症。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与日本 Toriyama 的报道一致。黍(Panicummiliaceum),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野稗(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为新确定的寄主。该病毒在谷子及黍上造成大面积危害,并在谷子上表现特殊症状。ELISA 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与小麦丛矮病的抗血清呈阳性反应。以上结果及电镜观察(已报道)确定该病毒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CMV),又名小麦丛矮病毒(WR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病毒病 灰飞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种子处理防治大麦条纹病(Drecheslera graminea)的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力强 张明厚 《东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328-332,共5页
1988~1989年在温室和大田分别进行了药剂筛选和药效试验。温室内药剂筛选的结果,扑海因和福美双湿拌种子处理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大田药效试验结果,扑海因和福美双防效分别为98.5%和93.3%,增产率分别为22.4%和15.2%。福美双可大面... 1988~1989年在温室和大田分别进行了药剂筛选和药效试验。温室内药剂筛选的结果,扑海因和福美双湿拌种子处理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大田药效试验结果,扑海因和福美双防效分别为98.5%和93.3%,增产率分别为22.4%和15.2%。福美双可大面积推广防治大麦条纹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条纹病 种子处理 药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小麦病毒病的鉴定——Ⅰ.电镜观察及病细胞超微结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洪义 张明厚 《东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226-234,共9页
小麦病叶中观察到大小为50~55nm×330~450nm的病毒粒体,粒体大多为弹状,少数为两端削平的杆状;粒体横切面有3层同心环结构;本病毒粒体主要存在于感病细胞的细胞质中及细胞核的周围;在个别细胞的核质中发现无被膜粒体。细胞质中的... 小麦病叶中观察到大小为50~55nm×330~450nm的病毒粒体,粒体大多为弹状,少数为两端削平的杆状;粒体横切面有3层同心环结构;本病毒粒体主要存在于感病细胞的细胞质中及细胞核的周围;在个别细胞的核质中发现无被膜粒体。细胞质中的病毒粒体常聚集成团粒体结构,此结构的外缘有膜状物包围。未成熟的筛管分子中和胞间连丝附近的病毒粒体呈散乱无规则分布。观察到病毒粒体通过胞间连丝运转的状态及粒体运转对胞间连丝的影响,还发现高尔基体囊胞增生现象和粒体在细胞质中的出芽现象。将电镜观察结果同已报道的有关文献进行比较,认为该病毒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国内称小麦丛矮病毒)(NC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镜观察 超微结构 小麦 病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某些生化特性的测定
9
作者 倪艳松 张履鸿 《东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141-145,共5页
本文报道不连续系统的 SDS-PAGE 法对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mestrabrassica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MbNPV)的多角体蛋白,病毒粒子结构多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热处理和温和碱解的多角体蛋白呈现一条带,分子量为28.2×10... 本文报道不连续系统的 SDS-PAGE 法对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mestrabrassica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MbNPV)的多角体蛋白,病毒粒子结构多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热处理和温和碱解的多角体蛋白呈现一条带,分子量为28.2×10~3±500道尔顿。病毒粒子至少有15种多肽.MbNPV 多角体蛋白富含天门冬氨酸、谷氨酸。未检出色氨酸、限制性内切酶 ECoR Ⅰ,HindⅢ,BamH Ⅰ和 Pst Ⅰ分别把 MbNPV-DNA 酶解成15,13,7和10个限制性片段.由片段积加法计算得平均分子量为95.905±2.164K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定 甘蓝夜蛾 核型多角体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