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60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茶道通识课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构建——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瑕 谢凤英 +2 位作者 孙立娜 穆莹 崔立雪 《中国食品》 2024年第6期50-52,共3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鉴于中国茶道文化蕴含的价值取向和内在精神属性对于当代大...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鉴于中国茶道文化蕴含的价值取向和内在精神属性对于当代大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众多高校开设了中国茶道文化课程,并将其作为文化素质类通识选修课程。茶道通识课第二课堂将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蕴含在各项茶道文化活动中,成为课程第一课堂育人功能的重要补充,具备对学生开展思想价值引领的重要现实意义,也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课 思想政治工作 课堂育人 价值引领 教学全过程 校园文化活动 第二课堂建设 能力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在食品真实性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碧莹 隋雨萌 +4 位作者 张鑫 李永杰 孔保华 刘昊天 陈倩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7-236,共10页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是一种灵敏的检测、鉴别和监测不同基质中痕量物质的分析技术,能够通过气相色谱和离子迁移谱对分析物质进行二次快速分离和高精准定性。由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具有环保、使用便捷、操作简单及适用于工业大量连续...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是一种灵敏的检测、鉴别和监测不同基质中痕量物质的分析技术,能够通过气相色谱和离子迁移谱对分析物质进行二次快速分离和高精准定性。由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具有环保、使用便捷、操作简单及适用于工业大量连续检测等优点,近年来逐渐成为食品真实性鉴别的热门分析技术。本文主要介绍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重点综述其在食品真实性鉴别中的应用,以期为食品真实性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真实性鉴别 食品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电纺丝的生物活性物质封装体系及其在食品抑菌包装中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任洁 谭中美 +6 位作者 田子豪 武高云 刘永辰 王浩 姜瞻梅 马佳歌 侯俊财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6-256,共11页
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微生物污染食品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保障食品品质和延长其保质期已成为学者们迫切关注的问题。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封装生物活性物质开发食品抑菌包装是一种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方法。本文首先概述了... 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微生物污染食品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保障食品品质和延长其保质期已成为学者们迫切关注的问题。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封装生物活性物质开发食品抑菌包装是一种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方法。本文首先概述了静电纺丝制备食品抑菌包装的基本原理、分类、影响因素和材料,系统总结了封装在电纺纳米纤维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基于静电纺丝的生物活性物质共封装体系。最后论述了封装生物活性物质的电纺纳米纤维在禽畜肉、乳制品和果蔬抑菌包装方面的应用进展,总结并展望了基于静电纺丝的食品抑菌包装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旨在为食品工业中利用电纺纳米纤维封装生物活性物质从而有效抑制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微生物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生物活性物质 封装 食品抑菌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郭兴 孙莹 +3 位作者 刘树萍 杨雪欣 赵钜阳 江连洲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9,共10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高效、准确和可靠检测的需求。因此,寻求一种更高效、便捷的检测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高效、准确和可靠检测的需求。因此,寻求一种更高效、便捷的检测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技术即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围绕深度学习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了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原理,阐述深度学习在食品原产地追溯以及食品品质中对食品缺陷、新鲜度、掺假和病原体等检测中的应用,并对深度学习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领域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溯源 品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微胶囊技术的优缺点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5
作者 田缘 闫更轩 +5 位作者 段文靖 邓星星 夏海华 吴皓琼 田洁萍 于冲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1期217-224,共8页
随着人们对功能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益生菌产品的销售额在世界范围内有了巨大的增长。微胶囊技术可以为益生菌提供物理屏障,有效减少益生菌损伤、提高存活率,使其到达特定位置释放并发挥作用,使其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该文综述了益... 随着人们对功能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益生菌产品的销售额在世界范围内有了巨大的增长。微胶囊技术可以为益生菌提供物理屏障,有效减少益生菌损伤、提高存活率,使其到达特定位置释放并发挥作用,使其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该文综述了益生菌微胶囊目前的研究进展,对几种常见的益生菌微胶囊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介绍了益生菌微胶囊技术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情况,并基于此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微胶囊技术 功能食品 包封 壁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的微生物降解及单宁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段文靖 闫更轩 +4 位作者 刘春燕 夏海华 张淑梅 田缘 于冲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3期115-122,共8页
单宁是一种存在于植物界多酚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医药和化妆品生产中。由于单宁的苦味或酸味特性,其含量的多少对提升食品品质极为关键。在单宁降解过程中,微生物依赖单宁酶的催化作用来降解单宁。单宁酶主要由微生物来源的... 单宁是一种存在于植物界多酚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医药和化妆品生产中。由于单宁的苦味或酸味特性,其含量的多少对提升食品品质极为关键。在单宁降解过程中,微生物依赖单宁酶的催化作用来降解单宁。单宁酶主要由微生物来源的细菌和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其在单宁降解中的作用不仅在于解除单宁对微生物的抑制效果,而且还促进了单宁降解产物的进一步代谢循环。鉴于单宁酶的生物化学多样性和稳定性,它们在食品、饲料、制药和化学工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简述了单宁的结构分类和降解途径,并对微生物途径获取单宁酶用于降解单宁的机制进行阐述。总结了单宁酶在坚果、茶、果汁和面类等食品领域的应用,并对当前筛选出高产、高活性和高降解率的单宁酶菌株的方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优质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拓宽酶催化功能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 微生物降解 单宁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的关系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岩春 于国萍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04年第3期30-34,共5页
通过探讨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进一步论述了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关系及发展它们的具体措 施,最后提出生态农业将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绿色食品将成为人们大量需求的更加安全、营养健康无污染的未 来食品。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绿色食品 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 市场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侯俊财 马佳歌 +1 位作者 姜瞻梅 韩翠萍 《中国科技产业》 2023年第7期60-63,共4页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专门人才,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实践型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平台条件不完善、实践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等...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专门人才,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实践型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平台条件不完善、实践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培养的研究生不能满足国家对食品安全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食品安全风险发现和防范能力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从如何提升实践型导师资的水平、完善实践教学平台条件、健全实践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全面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水平,服务于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迫切的人才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加工与安全 农业硕士 实践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肉类食品贮藏及复热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骞 张靖铭 +3 位作者 孔保华 曹传爱 孙方达 张宏伟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2,共12页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转变,预制肉类食品因其便捷性和多样性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预制肉类食品生产、销售及消费过程中,贮藏和复热是2个关键环节。阐述了预制肉类食品在贮藏和复热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转变,预制肉类食品因其便捷性和多样性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预制肉类食品生产、销售及消费过程中,贮藏和复热是2个关键环节。阐述了预制肉类食品在贮藏和复热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在贮藏期间,预制肉类食品常因为多种因素导致品质劣变,例如持水性降低、质构特性下降、色泽劣变、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等。这些变化不仅影响食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还可能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进而减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在预制肉类食品复热过程中,不同复热方式对预制肉类食品的品质产生不同的影响。传统的蒸煮、烤制和油炸复热方式虽然使用广泛,但可能导致风味和质地的下降,而微波复热则能更快速、均匀地加热,尽管微波复热也可能引起某些品质的下降。提出了提升品质的策略,包括添加天然抗氧化剂、升级包装技术、采用新型杀菌和辅助冷冻技术等,旨在推进预制肉类食品行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肉类食品 贮藏 复热 品质变化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粮食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良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年第12期135-136,共2页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粮食工程专业的核心目标之一,文章对粮食工程专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从拓展知识领域夯实创新理论基础;引进先进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学生创新交流更新创新理念;改变考...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粮食工程专业的核心目标之一,文章对粮食工程专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从拓展知识领域夯实创新理论基础;引进先进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学生创新交流更新创新理念;改变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工程专业 创新能力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浓度对东北农家酱品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解双瑜 毛文颖 +2 位作者 李智 刘东傲 孙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19,共6页
文章研究了东北农家酱发酵过程中盐浓度对其品质变化的影响。通过控制东北农家酱的盐浓度(8%、10%、12%),在其发酵过程中(0,15,30,45,60 d)测定其品质变化,包括感官品质(滋味、气味、色泽、体态)、理化与微生物指标(总酸、氨基酸态氮、... 文章研究了东北农家酱发酵过程中盐浓度对其品质变化的影响。通过控制东北农家酱的盐浓度(8%、10%、12%),在其发酵过程中(0,15,30,45,60 d)测定其品质变化,包括感官品质(滋味、气味、色泽、体态)、理化与微生物指标(总酸、氨基酸态氮、菌落总数),同时采用电子鼻对产生的风味物质种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盐浓度为10%的样品感官品质评分最高,其各项评分分别为35.90,25.90,17.30,9.00。电子鼻结果表明,东北农家酱在发酵过程中,会生成甲基类、醇类、醛酮类化合物,而盐浓度的增加会抑制烷烃类、醇类与氢化物类化合物的产生。酱中的总酸、氨基酸态氮与菌落总数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盐浓度为10%的样品的理化与微生物指标最为适宜,其各项指标分别为1.06 g/100 g,1.68 g/100 g,8.10 lg CFU/g。由此可知,过高或过低的盐浓度都会降低东北农家酱的品质,结合感官品质评价与理化指标可知当盐浓度为10%比较适合东北农家酱的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农家酱 盐浓度 感官品质 电子鼻 理化指标 微生物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条件下东北农家酱品质变化及其货架期预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天一 孙波 +2 位作者 解双瑜 柳凯 李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9-214,共6页
该文通过对4、25、37℃贮藏条件下东北农家酱中感官评分、氨基酸态氮、总酸、总酯、菌落总数的分析来研究其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贮藏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感官评分逐渐减少,氨基酸态氮、总酸、总酯、菌落总数含量逐渐增加。并... 该文通过对4、25、37℃贮藏条件下东北农家酱中感官评分、氨基酸态氮、总酸、总酯、菌落总数的分析来研究其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贮藏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感官评分逐渐减少,氨基酸态氮、总酸、总酯、菌落总数含量逐渐增加。并将感官评分和其他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出菌落总数这一关键指标,建立菌落总数与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相关联的数学模型对东北农家酱的货架期进行预测,并与货架期的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通过计算得出4、25、37℃贮藏条件下东北农家酱的货架期预测值分别为243、130、101 d,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表明构建的数学模型可以对该产品的货架期达到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农家酱 贮藏 货架期 预测模型 菌落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东北农家酱中的5种生物胺 被引量:9
13
作者 郝宇 孙波 +3 位作者 张宇 马艺荧 解双瑜 李天一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343-349,共7页
建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东北农家酱中的生物胺。采用5%的三氯乙酸提取东北农家酱中生物胺,正己烷除脂,丹磺酰氯作为柱前衍生试剂。采用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和水混合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在2... 建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东北农家酱中的生物胺。采用5%的三氯乙酸提取东北农家酱中生物胺,正己烷除脂,丹磺酰氯作为柱前衍生试剂。采用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和水混合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在254 nm紫外检测波长处进行生物胺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东北农家酱中的5种生物胺(组胺、酪胺、β-苯乙胺、腐胺、亚精胺)在40 min内能很好地被分离。方法中5种生物胺的线性范围为1~50 mg/kg,相关系数R2不小于0.99;检出限(RSN=3)为0.02~0.06 mg/kg,相对标准偏差低于5%,在添加量为5.0、10.0 mg/L和15.0 mg/L时,样品的平均回收率在82%~105%之间。本方法线性范围较广、重复性好、准确性高,能快速简便地对东北农家酱中的生物胺进行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胺 东北农家酱 高效液相色谱 提取 衍生物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盐对东北农家酱中生物胺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解双瑜 孙波 +2 位作者 刘丽 李天一 丛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2-97,共6页
目的:研究减盐对东北农家酱中生物胺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正常食盐添加量与减盐条件(在正常食盐添加量的基础上分别减少10%、20%、30%、40%)下的东北农家酱中总胺与8种生物胺(精胺、腐胺、色胺、苯乙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的含... 目的:研究减盐对东北农家酱中生物胺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正常食盐添加量与减盐条件(在正常食盐添加量的基础上分别减少10%、20%、30%、40%)下的东北农家酱中总胺与8种生物胺(精胺、腐胺、色胺、苯乙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的含量进行分析,相应地对理化指标(氨基酸态氮、总酸含量)、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进行分析,并进行感官品质评分。结果:与正常食盐添加量的对照实验组相比,随着食盐添加量的减少,减盐实验组中除精胺与亚精胺外,总胺与其他生物胺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尸胺与组胺含量的增加最为明显。同时,减盐实验组中总酸含量、菌落总数及感官品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氨基酸态氮含量则无明显变化。当减盐实验组中食盐添加量分别减少10%、20%时,总胺及各生物胺的含量无明显增加,且组胺含量分别为58.00、64.32 mg/kg,低于欧盟委员会的建议限量(100 mg/kg);同时总酸含量、菌落总数无明显增加,但感官品质评分却有所升高。而当减盐实验组中食盐添加量分别减少30%、40%时,总胺及各生物胺含量明显增加,组胺含量分别为103.46、107.42 mg/kg,高于欧盟委员会的建议限量(100 mg/kg);同时总酸含量、菌落总数明显增加,且感官品质评分则有所降低。结论:减盐东北农家酱生产时其食盐添加量在正常食盐添加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时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盐添加量 东北农家酱 减盐 生物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自然发酵酸菜细菌多样性及其与生物胺的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隋雨萌 王家旺 +5 位作者 马子涵 王慧平 孔保华 刘鑫 任皓威 陈倩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1,共11页
酸菜是我国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发酵食品。酸菜发酵过程中复杂的微生物代谢过程会产生潜在的危害物——生物胺。以东北不同地区自然发酵酸菜为对象,研究酸菜细菌多样性及其与生物胺的关系。研究表明,6个地区的酸菜样品总酸、亚硝酸... 酸菜是我国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发酵食品。酸菜发酵过程中复杂的微生物代谢过程会产生潜在的危害物——生物胺。以东北不同地区自然发酵酸菜为对象,研究酸菜细菌多样性及其与生物胺的关系。研究表明,6个地区的酸菜样品总酸、亚硝酸盐、食盐、还原糖、游离氨基酸、生物胺含量,菌落总数及乳酸菌总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菌落总数、乳酸菌总数及生物胺含量分别为5.11~5.81 lg(CFU/g)、4.09~5.12 lg(CFU/g)、59.22~131.34 mg/kg。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对东北自然发酵酸菜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酸菜样品中的优势细菌属主要包括乳杆菌属和节杆菌属。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相对丰度排名前10位的细菌属中,不溶螺杆菌属与尸胺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组胺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弓形杆菌属与精胺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丛毛单胞菌属与亚精胺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小球菌属与酪胺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溶螺杆菌属和节杆菌属与酪胺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普雷沃氏菌属与精胺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以通过分离纯化与生物胺呈负相关的菌株作为功能性发酵剂,抑制发酵蔬菜中生物胺的产生及积累。研究旨在为了解生物胺形成规律及机制,有效控制酸菜生物胺生成,提升自然发酵酸菜品质及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酸菜 细菌多样性 化学成分 生物胺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发酵食品中基于微生物多样性的生物胺形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隋雨萌 王慧平 +3 位作者 刘嘉琪 孔保华 秦立刚 陈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6-363,共8页
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复杂,代谢途径多样,其中具有脱羧酶活性的微生物可代谢游离氨基酸形成潜在的危害因子—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BAs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低分子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由氨基酸脱羧酶脱羧产生。BAs根据其含... 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复杂,代谢途径多样,其中具有脱羧酶活性的微生物可代谢游离氨基酸形成潜在的危害因子—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BAs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低分子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由氨基酸脱羧酶脱羧产生。BAs根据其含氨量可分为单胺、二胺和多胺,根据其化学结构又可分为脂肪类胺、芳香类胺和杂环类胺,其主要形成途径包括微生物脱羧作用以及醛、酮氨基化和转胺作用。传统发酵食品中含有脱羧酶活性的乳酸菌、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等微生物是主要产胺菌。少量的BAs可以调节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但摄入过多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因此,传统发酵食品中的BAs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解析微生物多样性与BAs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探明发酵食品中BAs形成途径和机制,可以有效控制BAs的产生与积累,以期为提高传统发酵食品安全性及品质提供参考,保证食品安全。本文重点综述了发酵蔬菜、发酵豆制品、发酵乳制品、发酵肉制品以及发酵水产品等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与BAs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了各种发酵食品中的主要产胺菌株,解析BAs形成机制,以期为提高传统发酵食品安全性及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微生物多样性 生物胺 形成机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食品中微生物交叉保护策略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欣然 田缘 +3 位作者 孔保华 张欢 秦立刚 陈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32-241,共10页
微生物在发酵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环境胁迫因子(酸、热、盐、氧化等)的影响。交叉保护是指微生物在受到某种胁迫后,诱导增强对这种胁迫及其他胁迫耐受能力的现象。利用交叉保护提升微生物环境耐受性对于改善微生物的功... 微生物在发酵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环境胁迫因子(酸、热、盐、氧化等)的影响。交叉保护是指微生物在受到某种胁迫后,诱导增强对这种胁迫及其他胁迫耐受能力的现象。利用交叉保护提升微生物环境耐受性对于改善微生物的功能特性、推动发酵食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交叉保护作用进行了综述,并围绕细胞成分、胞内pH值及蛋白质氨基酸调节系统对交叉保护作用下细胞的反应机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提升微生物耐胁迫能力的相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交叉保护 机制 胁迫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盐浓度东北农家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分析
18
作者 刘东傲 解双瑜 +3 位作者 李智 李天一 彭媛 孙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356-363,共8页
本文研究了东北农家酱发酵过程中盐浓度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与电子鼻技术对不同盐浓度(8%、10%、12%)东北农家酱发酵过程中(0、30、60 d)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与风味特征... 本文研究了东北农家酱发酵过程中盐浓度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与电子鼻技术对不同盐浓度(8%、10%、12%)东北农家酱发酵过程中(0、30、60 d)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与风味特征进行检测,同时通过PCA与聚类分析对样品间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分析。HSSPME-GC-MS检测结果表明,发酵0 d时OAV≥0.1的风味物质有2种;发酵30 d时8%、10%与12%盐浓度样品其OAV≥0.1的风味物质分别增加至12、8和8种,发酵60 d时8%、10%、12%盐浓度样品其OAV≥0.1的风味物质分别增加至19、11和10种。且大部分风味物质的OAV值都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这表明盐浓度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与含量都会产生影响。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盐浓度的增加会促进有机硫类化合物的产生,抑制烷烃类、醇类与氢化物类化合物的产生;随发酵时间的增加甲基类、醇类、醛酮类化合物会相应增加而氨类物质、短链烷烃与有机硫化物会相应减少。PCA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发酵0 d时不同盐浓度样品之间差异很小;而随发酵时间的增加不同盐浓度样品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综上所述,盐浓度对东北农家酱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会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农家酱 不同盐浓度 顶空固相微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挥发性风味物质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椒中天然成分提取工艺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屈岩峰 郭晓婵 +2 位作者 唐嘉瞳 万芮宁 张寒冰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4-240,共7页
花椒原产于中国,是中国传统的食品调味料与中药药材,在食品加工和疾病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近年来花椒及其提取物的研究进展,分别从花椒的活性成分、提取物的提取方法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主要论述了花... 花椒原产于中国,是中国传统的食品调味料与中药药材,在食品加工和疾病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近年来花椒及其提取物的研究进展,分别从花椒的活性成分、提取物的提取方法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主要论述了花椒提取物的生理活性及其提取方法,以及花椒提取物在食品贮藏、调味品及其他食品方面的应用,并对花椒及其提取物在食品行业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 提取物 活性成分 应用 食品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菊糖苷在食品中的应用以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莹 徐渐 《现代食品》 2024年第15期59-65,共7页
甜菊糖苷是一种从甜叶菊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甜味剂,具有耐热、稳定、无毒无害等特点,目前已被应用到食品行业中。甜菊糖苷代替蔗糖能够减少人体糖分的摄入,适合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食用,且甜菊糖苷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可应用于医药等领域... 甜菊糖苷是一种从甜叶菊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甜味剂,具有耐热、稳定、无毒无害等特点,目前已被应用到食品行业中。甜菊糖苷代替蔗糖能够减少人体糖分的摄入,适合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食用,且甜菊糖苷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可应用于医药等领域中。本文综述了甜菊糖苷在饮料、调味品以及酸奶等食品中的应用,介绍了甜菊糖苷的抗氧化、降血糖、降血压、抗肿瘤以及治疗失忆等生物活性,为甜菊糖苷以及甜叶菊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菊糖苷 天然甜味剂 应用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