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凯湖灌区农业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宋林霖 王红姝 许耀文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7-450,共14页
为揭示三江平原地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和用水结构,实现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本文引入水足迹计算的理论模型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量化了兴凯湖灌区2001-2021年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规律、主控影响因素以及内在驱动机制;预测了规划年... 为揭示三江平原地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和用水结构,实现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本文引入水足迹计算的理论模型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量化了兴凯湖灌区2001-2021年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规律、主控影响因素以及内在驱动机制;预测了规划年内不同类型作物的灌溉用水量,并进行了作物生产用水供需平衡及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评价。结果表明:作物生产总水足迹和蓝水足迹呈现逐渐降低变化趋势,而绿水足迹和灰水足迹呈现波动变化趋势。玉米水足迹总量无显著变化,整体保持相对稳定水平,而水稻、大豆和其他作物水足迹总量在不断减少。兴凯湖灌区作物生产水足迹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年降水量相对较高,作物生产蓝水足迹相对较低,绿水足迹和灰水足迹则相对偏高,需要特别关注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使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中,除了兴凯湖农场为临界超载外,其余农场用水总量评价、地下水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为超载或严重超载,存在较为严重的缺水情况,而八五六农场缺水最严重。兴凯湖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时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仍需结合区域内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湖灌区 水足迹特征 用水供需平衡 水资源承载力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雪变化对东北农田黑土盐基离子及有效硅铝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子龙 滕怀淏 +3 位作者 姜秋香 刘传兴 单家珣 王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6,164,共11页
[目的]为探究冬季积雪深度变化下东北农田黑土盐基离子及有效硅铝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方法]采用人工控制积雪深度的方法,通过测定除雪处理组(SR)、减雪处理组(SL)、自然积雪对照组(C)、增雪处理组(SA)的东北农田黑土环境因子(温湿... [目的]为探究冬季积雪深度变化下东北农田黑土盐基离子及有效硅铝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方法]采用人工控制积雪深度的方法,通过测定除雪处理组(SR)、减雪处理组(SL)、自然积雪对照组(C)、增雪处理组(SA)的东北农田黑土环境因子(温湿度、含水率、pH、总有机碳)、盐基离子、有效硅以及活性铝,分析土壤盐基离子及有效硅铝的含量变化过程,以及两者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积雪深度的降低使季节性雪被覆盖下黑土受到积雪的保温作用减弱,0-30 cm土壤温度及湿度(未冻水含量)显著下降,使水盐运移过程中未冻水携带的HCO_(3)^(-)含量减少,土壤平均pH受HCO _(3)^(-)含量影响分别变化-0.06,-0.04,-0.02,0.01。土壤的碱性降低,低价阳离子对高价阳离子在土壤胶体吸附电位的置换能力增强,使得交换态一价阳离子(Na^(+)、K^(+))含量升高,同时使交换态及碳酸盐态二价阳离子(Ca ^(2+)、Mg^(2+))含量降低。碳酸盐态二价阳离子与交换态Na+分别对TOC含量构成正向和负向的影响,使土壤平均总有机碳(TOC)含量随积雪深度的降低分别增长0.87,1.09,1.32,1.48 g/kg。盐基离子与土壤pH、TOC的相互影响关系使在积雪深度降低的条件下土壤pH与TOC含量降低,进而对土壤有效硅铝含量构成间接影响。TOC含量的降低削弱了土壤对低活性腐殖酸铝(Al-HA)的固持作用,pH的降低促进低活性铝向高活性交换态铝(Ex-Al)与单聚体羟基铝(Hy-Al)的转化,土壤铝毒性提升,同时促进有效硅的溶解,造成土壤硅的流失。[结论]气候变暖引起的中高纬度地区季节性积雪覆盖面积减少将影响冬季东北地区农田黑土的物质能量分布状态,并由此改变生长季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环境,研究提示为冬季东北黑土区土壤矿质元素的季节性变化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变化 农田黑土 盐基离子 有效硅 活性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加生物炭对东北黑土区土壤结构及融雪水入渗的影响
3
作者 刘超 付强 +1 位作者 侯仁杰 李天霄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3,共13页
东北黑土区季节性冻融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退化严重,融雪水入渗能力下降,不利于农业生产。为调节东北黑土区土壤结构,缓解融雪水春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依托,设置4种不同调控措施(CK-对照组、B20-施加2.0 t·hm^(-2)... 东北黑土区季节性冻融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退化严重,融雪水入渗能力下降,不利于农业生产。为调节东北黑土区土壤结构,缓解融雪水春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依托,设置4种不同调控措施(CK-对照组、B20-施加2.0 t·hm^(-2)生物炭、B45-施加4.5 t·hm^(-2)生物炭、B70-施加7.0 t·hm^(-2)生物炭),测定不同梯度生物炭对土壤团聚体、孔径分布、土壤累计入渗量和入渗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加生物炭可显著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其中B70处理效果最佳,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WR0.25)分别提高36.47%、29.25%、20.91%,团聚体破坏百分比(PAD)下降17.34%。(2)冻结期,B70处理分别降低土壤空隙和极微孔隙至50.09%、4.13%,增加中等孔隙18.93%;融化期,B70处理分别增加土壤空隙和中等孔隙至16.32%、36.47%,降低极微孔隙17.97%。(3)B70处理土壤累计入渗量在冻结期前较CK增加149.24%、融化期末较CK增加117.48%;不同张力值下,B70处理的稳定入渗速率均为最高。综上,B70处理对提升寒区农田土壤结构稳定性和融雪水入渗速率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生物炭 土壤结构 融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作用下土壤改良剂对东北典型土壤磷素的综合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付强 王子怡 +3 位作者 李天霄 侯仁杰 何泽 李旭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444,共11页
全球变暖加剧了季节性冻土区冻融格局的变化,磷(Phosphorus,P)是农田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暖的主要限制性元素。本研究以室内试验为基础,以黑龙江省3种典型土壤(黑土、黑钙土、白浆土)为研究对象,以腐熟秸秆(F)和生物炭(B)为外源介质,进... 全球变暖加剧了季节性冻土区冻融格局的变化,磷(Phosphorus,P)是农田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暖的主要限制性元素。本研究以室内试验为基础,以黑龙江省3种典型土壤(黑土、黑钙土、白浆土)为研究对象,以腐熟秸秆(F)和生物炭(B)为外源介质,进行为期50次的冻融循环试验,评估冻融循环作用下外源土壤改良剂对黑龙江省3种典型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冻融循环过程中,3种类型土壤中外源介质的施加显著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并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土壤磷素有效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壤速效磷(Olsen-P)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趋势,在黑土、黑钙土、白浆土中增幅最大的处理分别为F、F+B、F+B;土壤pH值、含水率、冻融循环次数及酸性磷酸酶活性是影响土壤Olsen-P含量的重要因素。根据HEDLEY磷分级结果发现,在冻融循环条件下,黑土、黑钙土、白浆土中F、F+B、F处理活性磷组分平均含量最高;不同活性磷库中,稳定磷组分含量在3种土壤中均显著高于活性磷含量与中等不稳定磷组分含量。研究结果对于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有效性 冻融循环 活性磷组分 秸秆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被去除对东北农田黑土水溶性盐分含量的影响
5
作者 王子龙 滕怀淏 +3 位作者 姜秋香 刘传兴 王凯 单家珣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707,共11页
为探究积雪覆盖对东北地区农田黑土水溶性盐分含量的影响,在野外人工除雪后,对雪被去除试验组(B)与自然积雪对照组(N)0~30 cm农田黑土的7种土壤水溶性盐组分(Na^(+)、K^(+)、Ca^(2+)、Mg^(2+)、Cl^(−)、SO_(4)^(2−)、HCO_(3)^(−))的含... 为探究积雪覆盖对东北地区农田黑土水溶性盐分含量的影响,在野外人工除雪后,对雪被去除试验组(B)与自然积雪对照组(N)0~30 cm农田黑土的7种土壤水溶性盐组分(Na^(+)、K^(+)、Ca^(2+)、Mg^(2+)、Cl^(−)、SO_(4)^(2−)、HCO_(3)^(−))的含量变化过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覆雪期B组与N组平均盐分总量(质量分数)相较于试验期初分别增长107.22、129.54 mg/kg。土壤温度对Na^(+)、Ca^(2+)、Mg^(2+)、HCO_(3)^(−)的含量具有显著影响,B组土壤的4种盐组分相比N组分别增加10.47%、−5.79%、−10.29%、−7.60%。融雪期B组与N组土壤盐分总量基本持平,该时期土壤含水率对Na^(+)、Mg^(2+)、HCO_(3)^(−)的含量具有显著影响,B组土壤的3种盐组分相比N组分别增加16.33%、−33.60%、−10.38%。试验期内,雪被去除处理下土壤HCO_(3)^(−)和二价阳离子(Ca^(2+)、Mg^(2+))含量显著减少,一价阳离子(Na^(+)、K^(+))与两种酸根离子(Cl^(−)、SO_(4)^(2−))含量显著增加。HCO_(3)^(−)对盐分总量的影响程度最高,雪被去除处理引起的HCO_(3)^(−)含量减少将导致覆雪期与融雪期的土壤pH值分别降低0.04、0.03。总体而言,冬季雪被去除处理使作物生长季前的东北地区农田黑土原有的盐组分含量重新分布,引起土壤碱性的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被去除 土壤盐分 土壤离子 农田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模式对东北黑土地大豆土壤理化特性及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6
作者 杨宏泽 付强 +3 位作者 李天霄 侯仁杰 李茉 周照强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8-302,共15页
[目的]为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松嫩平原黑土区大豆根系生长发育和根系分泌物分泌速率的影响,明确不同耕作模式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性状影响作物产量的差异性传递过程。[方法]以东北黑土区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免耕秸秆覆盖(no-t... [目的]为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松嫩平原黑土区大豆根系生长发育和根系分泌物分泌速率的影响,明确不同耕作模式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性状影响作物产量的差异性传递过程。[方法]以东北黑土区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免耕秸秆覆盖(no-tillage straw mulch,NTS)、免耕(no-tillage,NT)、深耕(seep tillage,DT)和常规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CK)4种耕作模式,研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大豆根系型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1)NTS和DT处理通过外源秸秆添加提高土壤氮、磷养分水平,与CK处理相比,NTS处理无机氮和有效磷分别提高35.8%和42.1%,DT处理无机氮和有效磷分别提高26.3%和33.7%。2)土壤养分水平和土壤紧实度共同决定大豆植株根系形态特征指标,土壤紧实度对根系形态的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89)大于土壤养分对根系形态的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86)。与CK处理相比,NTS处理在高土壤养分高土壤紧实度情况下对大豆根系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NT处理在低土壤养分高土壤紧实度的情况下对大豆根系生长发育起到抑制作用;DT处理在高土壤养分低土壤紧实度情况下对大豆根系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3)在不施加肥料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物的分泌速率与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养分浓度呈显著负相关。4)耕作模式对大豆品质特征的解释作用为81%,与CK处理相比,NTS、NT、DT处理产量分别提高24.7%、14.8%、36.2%。[结论]NTS处理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减少耕作,提高土壤抗性,促进土壤有效养分的恢复与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土壤理化性质 大豆根系型态 根系分泌物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秸秆和生物炭混施对土壤氮素与大豆氮素利用的影响
7
作者 杨爱峥 迟浩诚 +3 位作者 王秋菊 王小芳 沙炎 李茉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3-533,共11页
为探究秸秆和生物炭混施还田对土壤氮素含量、大豆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对照(CK,无还田)、秸秆全量还田(SF)、生物炭和秸秆混施还田(BS)3种还田方式,并设置75 kg/hm^(2)(N1)、60 kg/hm^(2)(N2)和45 kg/hm^(2)(N... 为探究秸秆和生物炭混施还田对土壤氮素含量、大豆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对照(CK,无还田)、秸秆全量还田(SF)、生物炭和秸秆混施还田(BS)3种还田方式,并设置75 kg/hm^(2)(N1)、60 kg/hm^(2)(N2)和45 kg/hm^(2)(N3)3种施氮量处理,于2022—2023年开展2年大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和生物炭混施能缓解施氮量减少对土壤氮素含量和大豆植株生长的不利影响,且对N2处理影响更显著。与CK和SF处理相比,BS处理促进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7.58%~78.08%和19.02%~95.56%,显著提升大豆净光合速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提高大豆产量38.62%~60.97%。此外,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BSN2处理综合表现最优,在施氮量60 kg/hm^(2)条件下,其两年平均产量为3 058.48 kg/hm^(2),氮肥吸收利用效率为0.99,农学利用效率、氮素表观回收率和氮素响应指数分别为9.34 kg/kg、0.98和2.18。研究可为东北黑土区氮肥管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炭 土壤氮素含量 氮素利用率 大豆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长期干旱演变特征及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周照强 王萍 +1 位作者 石博 史海匀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1,共9页
针对东北地区长期干旱演变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结合Savitzky-Golay平滑滤波方法,评估了1901—2021年东北地区的气象干旱特征,对比了近期(1992—2021年)与历史长期(1901—1991年)气象干旱特征,结合1995—202... 针对东北地区长期干旱演变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结合Savitzky-Golay平滑滤波方法,评估了1901—2021年东北地区的气象干旱特征,对比了近期(1992—2021年)与历史长期(1901—1991年)气象干旱特征,结合1995—2021年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小麦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探究了东北地区气象干旱与粮食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呈现干湿交替的变化特征,近期呈现干旱化趋势的地区明显增多,气候变暖导致蒸散发的增加可能是影响东北地区干旱化趋势的主要因素;东北地区农田植被对气象干旱的响应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强的趋势,东北地区的干湿情况对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对玉米和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粮食产量 干湿交替 气候变暖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天源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第8期103-104,共2页
我国农业事业逐渐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质量与农业事业发展成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从农业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实施要点的分析入手,总结分析当前灌溉工程建设尚存问题,结合对相关措施的实施实现对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质量与安... 我国农业事业逐渐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质量与农业事业发展成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从农业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实施要点的分析入手,总结分析当前灌溉工程建设尚存问题,结合对相关措施的实施实现对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的强化控制,旨在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灌溉工程 建设质量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山区农业灌溉水利发展策略分析
10
作者 程娜 李晨洋 《农业与技术》 2017年第6期87-87,共1页
文章基于东北山区自然条件、水利资金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山区农民思想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山区农业发展对灌溉的需求,提出了对山区农业现代灌溉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 山区 农业灌溉 水利发展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价值和全成本模型的农业水价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成琨 王子欣 孙楠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6-367,共12页
针对现行农业水价标准过低的问题,选取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从农业用水全价值和全成本出发,利用能值理论分析确定农业用水价值,采用全成本水价法确定用水成本,结合现行水价制定不同情境下农业水资源定价方案;运用双对数模... 针对现行农业水价标准过低的问题,选取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从农业用水全价值和全成本出发,利用能值理论分析确定农业用水价值,采用全成本水价法确定用水成本,结合现行水价制定不同情境下农业水资源定价方案;运用双对数模型建立农业用水需求价格函数,揭示水价提升带来的研究区域节水潜力,结合指数分析法确定农户可承受能力,从而判断所制定水价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2020年,农业水资源全价值为0.594元/m^(3),地表水与地下水全成本分别为0.180元/m^(3)和0.355元/m^(3);针对设计的3种阶梯水价调整方案,利用2005、2010、2015、2020年进行实证分析,过渡期和长期水价方案平均年节水量分别可达2.72×10^(9)、4.45×10^(9)m^(3),平均年节水潜力分别为12.74%、19.48%,且一阶水价均在农户可承受能力范围,确定为可行方案。本文为研究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了支持,可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提高农业水价到合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价 农业水资源全价值模型 改进的全成本水价模型 能值理论 阶梯水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增温对东北农田黑土氮磷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子龙 孙秋雨 +4 位作者 姜秋香 刘传兴 陈昊辉 单家珣 王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101,共11页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东北农田黑土氮、磷有效性的影响,该研究以东北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辐射增温技术模拟气候变暖(增温5℃),将样地分为增温组(W)和对照组(C)来进行野外原位试验,通过测定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冻融循环次数、...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东北农田黑土氮、磷有效性的影响,该研究以东北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辐射增温技术模拟气候变暖(增温5℃),将样地分为增温组(W)和对照组(C)来进行野外原位试验,通过测定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冻融循环次数、积雪厚度、冻结深度、铵态氮(ammonium N,NH^(+)_(4)-N)、硝态氮(nitrate N,NO^(-)_(3))、全氮(total N,TN)、微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MBN)、速效磷(available P,AP)、全磷(total P,TP)浓度,分析不同指标在冬季增温下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响应。结果表明:冬季增温显著提升土壤温度和含水率,进而增加土壤的冻融循环次数,并且减少了土壤积雪深度和冻结深度,使冻结时间点延后和融化时间点提前。增温组土壤相较于对照组,经过整个冬季后,土壤、NH^(+)_(4)-N、NO^(-)_(3)TN、MBN和TP浓度分别降低126.38%、146.98%、51.23%、21.48%和12.61%,AP浓度提升了25.54%(P<0.05)。在冬季增温过程中,各时期土壤温度的提升会对土壤有效养分产生显著影响,导致在融化期氮素大量的流失。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春季合理高效施肥,改善东北农田土壤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土壤 冬季增温 东北 黑土 冻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研究生教学模式探索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小博 周文琪 +3 位作者 唐汉 王奇 关睿 王一甲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79-85,共7页
在当前人工智能(AI)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的教育模式也需要相应的更新和创新,以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本研究探讨了人工智能(AI)时代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研究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策略。这些措施... 在当前人工智能(AI)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的教育模式也需要相应的更新和创新,以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本研究探讨了人工智能(AI)时代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研究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策略。这些措施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师队伍建设、跨学科课程整合,以及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些创新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专业竞争力,进而为农业机械化领域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农业机械化 教学模式创新 课程整合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CNN的农业旱灾恢复力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东 姜宸一 +1 位作者 张亮亮 李佳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2-683,共12页
为提高区域农业旱灾恢复力测度精度,构建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optimized by genetic algorithm,GA-CNN)模型。以讷河市为研究区域,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规律与水资源空间分布状况,选取11个农... 为提高区域农业旱灾恢复力测度精度,构建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optimized by genetic algorithm,GA-CNN)模型。以讷河市为研究区域,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规律与水资源空间分布状况,选取11个农业旱灾恢复力表征指标,基于构建的GA-CNN模型精确测度研究区2010-2021年的旱灾恢复力,并采用熵值法对恢复力时间演变的关键驱动力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讷河市农业旱灾恢复力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波动起伏的演变态势;森林覆盖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人均水资源量等是影响研究区农业旱灾恢复力时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构建的GA-CNN模型与传统CNN模型及SVM模型相比,平均绝对误差EMA分别降低了23.51%和32.36%,均方根误差ERMS分别降低了14.42%和25.32%,拟合优度R2分别增长了0.08%和1.08%,说明GA-CNN模型在拟合性、适配性、稳定性、可靠性以及评估精度等方面更具优势。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农业旱灾恢复力测度提供一种更为可靠的新模型,也可为区域农业防旱减灾、应急管理等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旱灾恢复力 遗传算法 卷积神经网络 熵值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喷施型水田自适应除草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金峰 朱朋运 +3 位作者 初宇航 徐琛 宋育岭 王一甲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水田除草是提升水稻产量的关键农艺措施,其中化学除草因其高效性被广泛应用。传统化学除草依赖人工操作,且常采用大面积喷施,操作成本增加的同时还易引起环境污染等负面问题。基于此背景,设计了一款精准喷施型水田除草机用于自适应除草... 水田除草是提升水稻产量的关键农艺措施,其中化学除草因其高效性被广泛应用。传统化学除草依赖人工操作,且常采用大面积喷施,操作成本增加的同时还易引起环境污染等负面问题。基于此背景,设计了一款精准喷施型水田除草机用于自适应除草作业。搭建了除草机喷施装置及系统,基于构建的多样化水田杂草数据集设计了以MS-YOLO v7为核心框架的杂草检测系统。MS-YOLO v7模型将骨干网络与MobileOne相结合,将CIoU损失函数替换为SIoU损失函数。通过消融试验和不同模型对比试验验证模型性能,结果显示模型识别精度为95.65%,平均精度均值(mAP)为92.67%,实时性达到51.29 f/s。在树莓派上使用OpenVINO对IR模型进行推理,检测单幅水田杂草图像耗时0.806 s。构建的喷施系统能即时捕捉并解析来自杂草检测系统的传输信号,进而实现对除草喷施装置的精准调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精准喷施型水田自适应除草机伤苗率为2.95%,对靶施药准确率为94.98%,变异系数为0.128%,满足水田除草的农艺要求。该除草机实现了水田除草无人化操作,可为农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除草机 精准喷施 自适应 深度学习 YOLO v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高速精量排种器轮式导种装置设计与试验
16
作者 唐汉 王紫恒 +3 位作者 徐福东 苑子昕 朱贵煊 王一甲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6-327,共12页
针对高速播种作业工况下种子运移不稳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轮式导种装置,以玉米高速精量排种器作为载体,阐明了该导种装置工作原理,分析了该装置对排种器排种性能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单因素试验,探究了轮式导种装置底座约... 针对高速播种作业工况下种子运移不稳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轮式导种装置,以玉米高速精量排种器作为载体,阐明了该导种装置工作原理,分析了该装置对排种器排种性能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单因素试验,探究了轮式导种装置底座约束运移弧面圆心角、导种轮转速对排种性能的影响。基于高速摄像技术对不同结构与工况下玉米种子运动进行轨迹与速度分析。结果表明:约束运移弧面圆心角的增大提高了玉米种子投种稳定性,使投种速度更加稳定;采用两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到轮式导种装置最佳工作参数为约束运移弧面圆心角65°、导种轮转速120 r/min,此时,合格指数为98.35%,变异系数为8.13%,重播率为1.18%,漏播率为0.47%。研究结果为机械式导种装置研发提供参考,同时为提高高速作业下排种质量机理探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排种器 导种装置 拨片轮式 高速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珊瑚砂水泥基灌浆材料的制备与早期膨胀性能
17
作者 韩宇栋 侯东旭 +2 位作者 李威 岳清瑞 韩红卫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28-1035,共8页
研究了珊瑚砂最大粒径、水胶比及微珠掺量对高强珊瑚砂水泥基灌浆材料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早强剂、塑性膨胀剂对其48 h内竖向膨胀率全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强珊瑚砂水泥基灌浆材料的强度随着珊瑚砂最大粒径的减小先增高后降低,超早... 研究了珊瑚砂最大粒径、水胶比及微珠掺量对高强珊瑚砂水泥基灌浆材料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早强剂、塑性膨胀剂对其48 h内竖向膨胀率全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强珊瑚砂水泥基灌浆材料的强度随着珊瑚砂最大粒径的减小先增高后降低,超早期缓凝现象较明显;早强剂与塑性膨胀剂的组合可实现超早期竖向膨胀率的可控发展;在本研究范围内,当珊瑚砂最大粒径为1.25 mm,水胶比为0.24,微珠掺量为30.00%,早强剂、塑性膨胀剂掺量分别为1.00%、0.06%时,高强珊瑚砂水泥基灌浆材料性能表现相对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砂灌浆材料 高强 竖向膨胀率 早强剂 组合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背景下黑龙江流域大马哈鱼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18
作者 杨光 徐元朔 《中国水产》 2025年第7期59-61,共3页
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黑龙江流域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以“鱼”为主题的精神文化,以大马哈鱼文化最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地域性。本文介绍了数字时代背景下,黑龙江流域在保护与开发大马哈鱼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的情况,以... 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黑龙江流域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以“鱼”为主题的精神文化,以大马哈鱼文化最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地域性。本文介绍了数字时代背景下,黑龙江流域在保护与开发大马哈鱼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的情况,以期为推动传统民间渔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流域 保护 大马哈鱼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含气率对离心泵失速工况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慧敏 时鸾 +2 位作者 刘晓东 刘竹青 杨魏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5,共10页
失速工况下,气液两相流离心泵的内部流动极为复杂。为探究不同进口含气率对离心泵失速工况流动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基于欧拉-欧拉非均相流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分析了进口含气率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规律。纯水条件下,基于性能曲线和内... 失速工况下,气液两相流离心泵的内部流动极为复杂。为探究不同进口含气率对离心泵失速工况流动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基于欧拉-欧拉非均相流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分析了进口含气率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规律。纯水条件下,基于性能曲线和内部流动特性分析可知,0.70倍设计流量(0.70Q_(d))和0.65Q_(d)是失速发展阶段的典型工况,流场的周向均匀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2个典型失速工况下,随着进口含气率的增加,泵的性能下降但下降幅度相比设计工况和深度失速工况小,气相主要附着在叶片压力侧前缘附近且附着面积逐渐增大,失速流道压力侧前缘的相对速度角增大,流动方向整体向吸力侧偏移,使得吸力侧前缘冲角减小,抑制了吸力侧前缘分离涡和中间位置漩涡的融合,进而抑制了失速的发生。引入流量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CV)定量分析流场的周向均匀性,随着流场改善,CV值逐渐减小,当模型泵处于失速初生点时,CV值位于1.38%~3.69%。少量气体加入使得失速发展阶段离心泵性能下降幅度减小且抑制失速发生。研究结果可为拓宽离心泵的高效区和提高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数值模拟 失速 含气率 周向均匀性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策略对温室番茄产量土壤N_(2)O排放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子龙 李宜龙 +5 位作者 王艺乔 刘传兴 王志刚 李浩然 耿溥声 郭晓朦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136,共10页
为研究施肥策略对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温室番茄增产减排的施肥模式,于2023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阿城试验研究基地大棚开展试验,设置2种肥料(复合化肥和微生物菌肥)及3种施肥用量(0、120和180 kg/hm^(2)),分别为CK(不施... 为研究施肥策略对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温室番茄增产减排的施肥模式,于2023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阿城试验研究基地大棚开展试验,设置2种肥料(复合化肥和微生物菌肥)及3种施肥用量(0、120和180 kg/hm^(2)),分别为CK(不施肥)、CF(常量复合化肥)、RCF(减量复合化肥)、OF(常量微生物菌肥)、ROF(减量微生物菌肥)。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N2O的排放,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番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N2O排放和番茄氮素利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与复合化肥处理相比,在等量替代条件下,微生物菌肥处理土壤N2O排放总量和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均显著减少(P<0.05)。2)菌肥的施用能使土壤pH值从5.58提升至6.03,具有缓解土壤酸化的潜力。与复合化肥处理相比,菌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分别增加了20.47%~80.08%和8.84%~59.15%。3)等量替代条件下与复合化肥处理相比,菌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5.85%~56.21%和12.19%~17.99%,番茄产量增加了9.09%~13.68%。综上所述,减量施用微生物菌肥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施肥策略,可以减缓土壤酸性、减少氮素损失并增加温室番茄产量,可推荐使用在温室番茄生产中,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微生物菌肥 土壤养分 N_(2)O排放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