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花江流域NPP时空演变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7
1
作者 贾朝阳 郭亮 +2 位作者 崔嵩 付强 刘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47,共17页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松花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变化特征,基于2000—2020年MODIS MOD17A3HGF数据集,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M-K检验、地理探测器和相对重要性分析等方法,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植被净初...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松花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变化特征,基于2000—2020年MODIS MOD17A3HGF数据集,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M-K检验、地理探测器和相对重要性分析等方法,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年均NPP值为407.45 g/m^(2)(以C计,下同),以年均4.82 g/m的速率显著上升(p<0.01);极端降水事件对植被NPP空间分异性的影响强于极端气温事件,极端气候指数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大于单一极端气候指数的影响,流域及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主要受总降水量(PRCPTOT)与年平均最低气温(TMIN)交互作用的影响,森林、湿地和聚落生态系统NPP分别受中雨日数(R10 mm)与年平均最高气温(TMAX)交互作用、强降水量(R95P)与TMIN交互作用和R10 mm与暖夜日数(TN90P)交互作用的影响;时间尺度上PRCPTOT、TMAX和TMIN是植被NPP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尺度上PRCPTOT和TMIN是多年平均NPP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量化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和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流域 净初级生产力 极端气候事件 陆地生态系统 时空演变规律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系统中兽用抗生素污染特征及生态效应 被引量:3
2
作者 崔嵩 洪嘉轩 +1 位作者 张福祥 刘志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8,共14页
兽用抗生素(Veterinary antibiotics,VAs)作为一类抗菌药物,常用于治疗动物细菌感染及畜禽促生长,其使用量已超过全球抗生素使用总量70%。VAs进入农田后产生的生态危害和健康风险引起广泛关注。分析农田系统中VAs来源、环境行为及生物危... 兽用抗生素(Veterinary antibiotics,VAs)作为一类抗菌药物,常用于治疗动物细菌感染及畜禽促生长,其使用量已超过全球抗生素使用总量70%。VAs进入农田后产生的生态危害和健康风险引起广泛关注。分析农田系统中VAs来源、环境行为及生物危害,结果表明,VAs主要通过有机肥施用及污水灌溉等途径进入农田系统,其环境行为会受自身理化性质及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导致吸附能力、迁移速率、半衰期等指标呈差异性特征,其生物活性还受土壤微生物、动物及作物富集影响。研究对农田系统中VAs污染特征及其生态效应作系统性综述,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为保障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系统 兽用抗生素 污染来源 环境行为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噻虫嗪网格化使用和残留清单的建立及生态风险评估
3
作者 崔嵩 李斐 +2 位作者 贾朝阳 贾宏亮 李一凡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718,共11页
以我国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域,采用水稻、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作为替代数据,通过估算噻虫嗪使用量建立其网格化使用清单;应用改进后充分考虑环境行为过程的网格化农药排放和残留模型(simplified gridded pesticide emission and residue mod... 以我国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域,采用水稻、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作为替代数据,通过估算噻虫嗪使用量建立其网格化使用清单;应用改进后充分考虑环境行为过程的网格化农药排放和残留模型(simplified gridded pesticide emission and residue model,SGPERM)建立噻虫嗪网格化残留清单,并以此估算土壤中噻虫嗪残留的质量分数。同时,使用风险熵法(risk quotient,RQ)评估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三江平原累计使用噻虫嗪约85.6 t,通过喷洒飘移和径流排放造成的噻虫嗪损失量约为0.97 t;2020年三江平原噻虫嗪的总残留量为13.1 t,基于残留量估算得到各网格内表层土壤中噻虫嗪的空间质量分数范围为0~3.45 ng/g;三江平原土壤中噻虫嗪的残留会对研究区域内典型生物--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产生潜在风险。使用清单的建立方法及改进的排放/残留清单模型能够有效揭示使用和残留情况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农药的污染控制措施及相关政策与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也可为相关农药网格化清单的建立提供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嗪 使用清单 残留清单 三江平原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优质粮食工程政策量化评价
4
作者 崔宁波 宋瑞 +1 位作者 兰惠 范月圆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189,共8页
优质粮食工程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抓手。通过构建“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效力”的三维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PMC指数模型等研究方法对2017—2023年56项优质粮食工程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 优质粮食工程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抓手。通过构建“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效力”的三维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PMC指数模型等研究方法对2017—2023年56项优质粮食工程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1)政策主体逐渐形成了“以中央和地方粮食部门为主、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发文趋势。2)优质粮食工程政策工具运用较为协调,呈现“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的偏好格局。3)10项代表性政策内容的PMC指数得分均值为6.56分,整体表现良好,但在保障措施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基于此,提出政策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量化评价 优质粮食工程 三维框架 PMC指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能源碳排放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崔嵩 陈茁 贾朝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30,共13页
准确估算能源碳排放是研究其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机制的重要基础。针对当前研究在时空分辨率、数据一致性和多因素协同分析方面的不足,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建立能源碳排放栅格化清单,综合运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地理... 准确估算能源碳排放是研究其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机制的重要基础。针对当前研究在时空分辨率、数据一致性和多因素协同分析方面的不足,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建立能源碳排放栅格化清单,综合运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系统解析2001—2020年黑龙江省能源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时空演变呈“快速增长-峰值回落-趋于稳定”的三阶段特征,碳排放量由206.0 Mt迅速增至461.7 Mt,后稳定在390.0~420.0 Mt,2015年后呈排放源数量缩减但单源强度增强趋势,空间分布呈西南-东北高值区与东南-西北低值区两极格局;(2)空间异质性受城市规模和发展程度主导,显著增长区形成“空心型”与“中心型”并存的空间分异模式;(3) Moran'sⅠ指数从0.48增至0.55,空间聚集效应持续强化且表现为高高聚类和低低聚类;(4)驱动机制呈现动态异质性,实际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和年均温度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常住人口和土地利用效率由抑制转向促进转变。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差异化碳减排策略制定及“双碳”目标协同推进提供时空动态视角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 能源碳排放 GWR模型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崔宁波 于尊 姜兴睿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2020年第5期54-63,共10页
测算黑龙江垦区各管理局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垦区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综合绩效,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提供可行建议。选取2009~2018年面板数据,引入粮食生产灰水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测... 测算黑龙江垦区各管理局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垦区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综合绩效,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提供可行建议。选取2009~2018年面板数据,引入粮食生产灰水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和分解,运用Tobit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各管理局之间因种植品种差异、耕地面积差异存在相当程度的粮食生产灰水足迹和投入要素差异;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改进主要源于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规模效率相较稳定;粮食生产劳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化肥折纯量显著影响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要注重农业技术应用,更要逐步提升农业技术效率,通过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可促进各管理局的资源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垦区 粮食生产 水资源利用效率 灰水足迹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动态水环境容量核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崔嵩 贾朝阳 +3 位作者 付强 胡鹏 宋梓菡 卜鑫宇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6,共11页
为探究河流动态水环境容量变化规律,有效控制污染物输入量并提高河流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划要求。以松花江哈尔滨段为研究区域,构建基于二维水质模型的分段求和模型(SSM),核算COD、TN和TP动态水环境容量;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分... 为探究河流动态水环境容量变化规律,有效控制污染物输入量并提高河流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划要求。以松花江哈尔滨段为研究区域,构建基于二维水质模型的分段求和模型(SSM),核算COD、TN和TP动态水环境容量;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分析模型各输入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COD、TN和TP实际水环境容量分别为219723.26、8040.78和2161.34 t;COD和TP实际水环境容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COD:r=0.766,P=0.004;TP:r=0.63,P=0.028)。因此,丰水期是降解污染物、提高水环境容量关键时期;气温、流量是影响动态水环境容量主控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及流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哈尔滨段 动态水环境容量 分段求和模型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城市化进程对气温变化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崔嵩 贾朝阳 +3 位作者 宋梓菡 付强 刘东 崔宁波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78,96,共10页
为探究城市化进程对气温变化影响,提升城市生态调节能力有效方法及途径,以哈尔滨市1951~2017年逐日气温数据及1986~2017年相关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哈尔滨市气温年际、季节性变化及突变时间,... 为探究城市化进程对气温变化影响,提升城市生态调节能力有效方法及途径,以哈尔滨市1951~2017年逐日气温数据及1986~2017年相关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哈尔滨市气温年际、季节性变化及突变时间,运用函数关系探寻气温变化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关系,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计算城市化指标对年平均气温及各季节平均气温影响。1951~2017年哈尔滨市年平均气温和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增温幅度约0.37℃·10年^-1,各季节平均气温变化中,春季增温幅度最大,为0.48℃·10年^-1;冬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0.44和0.29℃·10年^-1;夏季增温幅度相对较缓为0.27℃·10年^-1。哈尔滨市气温存在明显突变特征,年平均气温突变时间为1988年;冬、春、夏和秋季平均气温突变时间分别出现在1986、1981、1996和1993年。城市下垫面性质改变、城市能源消耗状况和人口聚集程度为影响哈尔滨市气温变化主要驱动因子,通过控制人口密度、调整城市下垫面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缓解城市气温升高问题,根据不同城市实际情况寻找控制气温与经济发展平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市 城市化 气温变化 突变检测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烟碱类杀虫剂污染特征及其毒性效应 被引量:16
9
作者 崔嵩 李斐 刘志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1-373,共13页
综述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赋存现状及其对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人类的毒性效应.新烟碱类杀虫剂普遍存在于多介质环境中,特别在农业种植区具有较高的残留浓度.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氧化应激... 综述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赋存现状及其对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人类的毒性效应.新烟碱类杀虫剂普遍存在于多介质环境中,特别在农业种植区具有较高的残留浓度.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氧化应激、抑制活动能力、损伤DNA和生育功能;亦会对人类的生育、生殖、神经以及脏器功能带来风险.因此,今后亟需系统研究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多环境介质中的赋存及污染状况,深入探讨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生物的健康危害,以便全面了解此类杀虫剂对生态环境及非靶标生物造成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污染特征 非靶标生物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新降雪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
10
作者 崔嵩 卜鑫宇 张福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937-3945,共9页
研究新降雪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征有利于探究其与大气污染物的响应关系。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absorption spectroscopy)、三维荧光光谱(three 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技术... 研究新降雪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征有利于探究其与大气污染物的响应关系。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absorption spectroscopy)、三维荧光光谱(three 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技术,分析了哈尔滨市新降雪样品中DOM的光谱特征及其来源。新降雪中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浓度与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强度变化呈现相同趋势,其中CDOM含量因DOM来源、大气云团运移、大气污染情况及发色团光漂白性质的不同而与其他环境介质中CDOM浓度存在差异;而FDOM强度则因环境介质中盐分含量及DOM的降解动力学速率存在差异而小于土壤和海洋。新降雪中DOM的吸收光谱呈现指数递减趋势,与冬季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物发色团的吸收光谱相似,在200~220 nm处存在明显吸收峰(由于受到水分子和溶解氧影响),表明DOM存在较多的不饱和双键共轭结构。E2/E3值(250和365 nm处的吸光度比值)结果表明,新降雪中DOM具有结构简单、分子量小和芳香性弱的特征,类富里酸为其主要组成物质;通过PARAFAC共解析出类腐殖质和类蛋白质两类荧光组分,其对荧光强度的贡献分别为66.78%和33.22%。荧光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新降雪中DOM同时受陆源输入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并且具有较强的自生源特征(BIX>1)和较弱的腐殖化特征(HIX<0.8)。荧光组分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哈尔滨市新降雪中的荧光组分具有相同来源,化石燃料、生物质燃烧、交通及工业等排放的细颗粒物(PM2.5)为新降雪中DOM的重要来源,并通过类腐殖质组分的最大荧光强度初步建立了PM2.5浓度值的预测方程。新降雪中DOM光谱特征分析可为揭示其来源组成及深入探寻其载体行为机制提供参考价值,亦可为大气环境污染快速诊断识别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降雪 溶解性有机质 来源解析 光谱特征 大气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