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建立苜蓿干草纤维品质预测模型
1
作者 杨松 岳嘉豪 +3 位作者 程柳洋 张淑枝 钟荣珍 骆雅萍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6-1387,共12页
本试验旨在通过采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构建我国甘肃地区苜蓿干草的纤维品质预测模型,以建立苜蓿干草品质的快速检测方法。选用来自甘肃地区的493份苜蓿干草样本,通过测定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并计算相对饲喂价值(R... 本试验旨在通过采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构建我国甘肃地区苜蓿干草的纤维品质预测模型,以建立苜蓿干草品质的快速检测方法。选用来自甘肃地区的493份苜蓿干草样本,通过测定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并计算相对饲喂价值(RFV),采用Kennard-Stone算法将所有样本划分为校正集样本和预测集样本;然后采用蒙特卡洛交叉验证算法剔除校正集中的异常样本;再用不同预处理方法,使用光谱段(950~1650 nm)对不同品质参数进行偏最小二乘(PLS)法建模,确定各指标的最佳建模方法。结果表明:NDF含量预测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为无预处理,其预测决定系数(R_(p)^(2))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0.970和3.389;ADF含量预测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为SNV法,其R_(p)^(2)和RPD分别为0.984和5.430;RFV预测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为SNV法,其R_(p)^(2)和RPD分别为0.944和2.770。由此可知,本试验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建立的甘肃地区苜蓿干草NDF和ADF含量预测精准度较好,而RFV的预测精准度略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干草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 纤维品质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吸附材料及改性处理对三种常见霉菌毒素脱毒效果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立阳 刘帅 +4 位作者 赵雪娇 李文茜 姜鑫 赵洪波 张永根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28,共9页
利用季铵盐及载金属离子对5种吸附材料改性处理,测定改性前后其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和呕吐毒素(DON)脱毒效果,分析pH、吸附时间对最佳吸附材料改性前后吸附能力影响及解吸特性,并表征吸附材料结构。结果显示,蒙脱... 利用季铵盐及载金属离子对5种吸附材料改性处理,测定改性前后其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和呕吐毒素(DON)脱毒效果,分析pH、吸附时间对最佳吸附材料改性前后吸附能力影响及解吸特性,并表征吸附材料结构。结果显示,蒙脱石吸附能力最强,改性处理后对3种毒素吸附能力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STAC)改性处理后脱毒能力最强。pH和吸附时间对其脱毒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STAC改性处理显著降低毒素解吸率(P<0.05)。改性后蒙脱石结构疏松,层间距变大,红外光谱中出现STAC特征峰。蒙脱石为5种材料中最佳脱毒材料,对3种毒素脱毒能力最强。季铵盐改性效果优于载金属离子,其中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处理是最佳改性方式。改性后STAC基团成功插层至蒙脱石分子结构中,增强其对霉菌毒素吸附能力。研究为霉菌毒素吸附剂筛选和改性方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毒素 吸附脱毒 季铵盐 改性 蒙脱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年型下反枝苋和大豆光合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彦坤 陈睿 +6 位作者 李静 鲁萍 李琦 白雅梅 张险峰 肖同玉 李亦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4-563,共10页
为揭示不同降雨年型下C4外来杂草与C3作物的竞争机制,以C4外来杂草反枝苋和C3作物大豆为研究对象,利用盆栽试验,设置3种降雨年型(高雨量、正常雨量和低雨量),比较单种和混种模式下两种植物的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比叶面积的差... 为揭示不同降雨年型下C4外来杂草与C3作物的竞争机制,以C4外来杂草反枝苋和C3作物大豆为研究对象,利用盆栽试验,设置3种降雨年型(高雨量、正常雨量和低雨量),比较单种和混种模式下两种植物的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比叶面积的差异。结果显示,在相同降雨年型和栽培模式下,反枝苋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大豆;反枝苋在三种降雨年型苗期均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不受降雨年型影响,但大豆净光合速率受降雨年型的影响显著;在低雨量年型下反枝苋光合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大豆光合水分利用效率最小。两种植物的这些差别很可能是反枝苋成功入侵东北大豆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大豆 降雨年型 光合特性 叶绿素含量 比叶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处理对大豆蛋白乳液凝胶特性及运载槲皮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靳紫梦 赵青山 +3 位作者 陈泳政 张晓松 金花 许晶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63-971,共9页
采用超声波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作为乳化剂和凝胶基质制备葡萄糖酸内脂(GDL)诱导乳液凝胶,考察了超声波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液、乳液凝胶特性以及槲皮素运载性能的影响。通过乳液凝胶分子间作用力和质构特性的分析,确定超声波改性的最... 采用超声波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作为乳化剂和凝胶基质制备葡萄糖酸内脂(GDL)诱导乳液凝胶,考察了超声波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液、乳液凝胶特性以及槲皮素运载性能的影响。通过乳液凝胶分子间作用力和质构特性的分析,确定超声波改性的最佳条件为:超声波功率400W,温度55℃,时间30min。结果表明,超声波改性使乳液的平均粒径与表观黏度下降、ζ-电位绝对值与界面蛋白含量上升。乳液凝胶的最终存储模量(G’)提高,形成了更趋近于弹性性质的凝胶材料;低场核磁共振中驰豫时间降低,峰比例分布改变,乳液凝胶的水合特性上升;改性乳液凝胶具有更加均匀的多孔结构,油滴更好地嵌入在凝胶的网络结构中。此外,与天然大豆分离蛋白槲皮素乳液凝胶相比,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槲皮素乳液凝胶的包封率从66.62%±0.98%增加到70.17%±0.45%,生物利用率从44.41%±1.45%增加到53.90%±2.88%,脂肪酸分解率随着消化时间增加而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改性 大豆分离蛋白 乳液凝胶 凝胶特性 运载性能 食品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RC模型下不同玉米副产品代谢蛋白预测产量与分子功能团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凯晶 赵洪波 +3 位作者 杨金山 刘岩 刘帅 辛杭书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033-3042,共10页
试验基于NRC-2001模型预测不同玉米副产品代谢蛋白产量,利用光谱技术分析不同玉米副产品的分子功能团特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方程。采用NRC-2001模型对奶牛饲料蛋白营养价值进行评价,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 试验基于NRC-2001模型预测不同玉米副产品代谢蛋白产量,利用光谱技术分析不同玉米副产品的分子功能团特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方程。采用NRC-2001模型对奶牛饲料蛋白营养价值进行评价,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技术收集光谱数据并分析。结果显示,利用NRC-2001模型预测不同玉米副产品代谢蛋白特征参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小肠中真可吸收代谢蛋白总量在玉米蛋白粉中有最高值,其次是玉米胚芽饼、玉米胚芽、玉米皮及玉米籽粒。饲料产奶价值(FMV)存在相同趋势。在光谱结构分析中,饲料的分子功能团特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蛋白代谢预测产量与分子功能团特征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其中,玉米籽粒中酰胺Ⅰ带与纤维性碳水化合物的面积比值(AmideⅠ_CELC)显著高于其他饲料原料(P<0.05),玉米胚芽的酰胺Ⅰ带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面积比值(AmideⅠ_SCHO)和AmideⅠ_CELC比值均较低(P<0.05),而玉米皮的蛋白质酰胺Ⅱ带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CHO)和纤维性碳水化合物(CELC)之间的光谱面积比值均显著低于其他饲料比值(P<0.05),玉米胚芽饼的蛋白质酰胺Ⅱ带与总碳水化合物之间峰面积比值(AmideⅡ_TNSCHO)显著高于其他饲料原料(P<0.05)。在不同玉米副产品饲料中,瘤胃合成微生物蛋白(MCP)和小肠真可吸收微生物蛋白(AMCP)含量与蛋白质酰胺Ⅰ带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之间的峰面积比值(AmideⅠ_TNSCHO)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其他各光谱分子功能团特征参数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AmideⅠ_TCHO和AmideⅡ_SCHO可共同作为预测因子估测小肠真可吸收瘤胃非降解蛋白(ARUP)、代谢蛋白(MP)和FMV,其决定系数均为0.997。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副产品基于NRC-2001模型下代谢蛋白预测产量与分子功能团特征参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饲料营养价值进行快速分析和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副产品 NRC-2001模型 光谱分子特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改善氨化稻秸纤维结构工艺优化及其对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郑健 杨金山 +2 位作者 房新鹏 赵洪波 张永根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033-2042,共10页
试验旨在研究超声改善氨化稻秸纤维结构工艺优化及其对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氨化稻秸纤维的超声水平,以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为响应值建立多元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得到最佳... 试验旨在研究超声改善氨化稻秸纤维结构工艺优化及其对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氨化稻秸纤维的超声水平,以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为响应值建立多元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得到最佳超声水平,并测定最佳超声水平下氨化稻秸与未处理氨化稻秸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利用尼龙袋法测定上述样品在奶牛瘤胃中干物质(DM)、NDF及ADF的降解率,得到各营养成分的动态降解参数。结果显示,氨化稻秸的最佳超声水平为超声功率112 W,超声时间17.3 min,液固比10.7∶1,容器内声功率密度1.317 W/mL,在此超声水平下的氨化稻秸ADF和ADL含量的最小值分别为43.75%、7.95%,显著低于超声前(P<0.05),实际结果与模型预测接近,说明该模型可行。与超声前相比,氨化稻秸ADF降低了6.64%,ADL降低了11.38%。在瘤胃降解试验中,超声处理后的氨化稻秸DM、NDF、ADF的慢速降解部分(b)、潜在降解部分(d)和有效降解率(ED)均得到极显著提高(P<0.01),其中DM、NDF和ADF的慢速降解部分分别提高了36.52%、30.06%和22.19%,潜在降解部分分别提高了27.15%、28.56%和21.35%,有效降解率分别提高了25.09%、24.98%和24.00%。综上所述,适宜的超声处理可以降低氨化稻秸中ADF和ADL的含量,提高有效降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处理 氨化稻秸 纤维结构 工艺优化 瘤胃降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