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子叶节、胚尖再生植株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海燕 武小霞 +1 位作者 刘淼 韩英鹏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9-712,共4页
为了获得高效的大豆再生体系,以大豆品种合丰35和北京小黑豆的成熟种子为材料,利用氯气和升汞两种消毒方法,研究不同浓度6-BA和2,4-D对子叶节和茎出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萌发时,加入1.0 mg L^(-1)6-BA和2.0 mg L^(-1)2,4-D,每个外... 为了获得高效的大豆再生体系,以大豆品种合丰35和北京小黑豆的成熟种子为材料,利用氯气和升汞两种消毒方法,研究不同浓度6-BA和2,4-D对子叶节和茎出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萌发时,加入1.0 mg L^(-1)6-BA和2.0 mg L^(-1)2,4-D,每个外植体分化的芽数较高;在茎尖再生系统中,6-BA和2,4-D诱导茎尖不定芽形成的最佳浓度是3.0 mg L^(-1)和3.5 mg L^(-1),最佳诱导时间是24-48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子叶节 茎尖 激素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7S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珊珊 武小霞 +1 位作者 姜振峰 李文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7-422,共6页
大豆β-伴大豆球蛋白约占大豆籽粒总蛋白含量的25%,是7S球蛋白的组分之一,是影响大豆籽粒蛋白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的重要组分。本文对大豆7S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的基本属性,亚基积累规律,遗传变异体的种类及其分子遗传学水平的研究现... 大豆β-伴大豆球蛋白约占大豆籽粒总蛋白含量的25%,是7S球蛋白的组分之一,是影响大豆籽粒蛋白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的重要组分。本文对大豆7S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的基本属性,亚基积累规律,遗传变异体的种类及其分子遗传学水平的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7S球蛋白 Β-伴大豆球蛋白 亚基表现 分子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卡那霉素对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大豆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徐鹏飞 张淑珍 +4 位作者 吴俊江 韩英鹏 张大勇 李文滨 杨传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用卡那霉素对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东农46转化当代种子进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400ppm卡那霉素能有效抑制非转化大豆植株的正常生长;经Gus染色和PCR检测,从中可以筛选到阳性植株。可见,用此法对转化植株进行初步筛选是经济有效的。
关键词 大豆 花粉管通道法 卡那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长条件下大豆蛋白质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赫卫 姜振峰 +2 位作者 赵琳 韩英鹏 李文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8-393,共6页
对大豆光周期敏感型品种东农42分别进行16h光照和8h光照处理,提取处理和对照相同叶位叶片的全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通过PDQuest和液相离子阱质谱(LC-ESI-MS)技术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获得二级质谱图谱,用Mascot软件搜索NCBInr数据库,... 对大豆光周期敏感型品种东农42分别进行16h光照和8h光照处理,提取处理和对照相同叶位叶片的全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通过PDQuest和液相离子阱质谱(LC-ESI-MS)技术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获得二级质谱图谱,用Mascot软件搜索NCBInr数据库,鉴定出16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2个表达量上调,4个表达量下调。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二硫键异构酶、TCTP、半胱氨酸合成酶、Rieske铁硫蛋白前体、金属蛋白酶等主要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分析,表明这些蛋白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的调控、防卫解毒和能量代谢等多种植物的生理生化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双向电泳(2-DE) 蛋白质组学 光周期 离子阱质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法将SPS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宋雯雯 刘宝辉 +2 位作者 杨明亮 张颖 王继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7-390,共4页
长期以来,大豆遗传转化由于受基因型限制,受体系统不完善、实验结果重复性差等因素,使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频率低下。农杆菌介导法多以子叶节为受体系统,但转化体极易形成嵌合体,导致后期筛选难度加大。基因枪方法的技术难度大、... 长期以来,大豆遗传转化由于受基因型限制,受体系统不完善、实验结果重复性差等因素,使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频率低下。农杆菌介导法多以子叶节为受体系统,但转化体极易形成嵌合体,导致后期筛选难度加大。基因枪方法的技术难度大、易引起基因沉默。以大豆胚尖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玉米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基因导入大豆基因组中。由于胚尖具有较强的分生能力,再生细胞由转化细胞而来,极大地降低了生成嵌合体的可能性。卡那霉素抗性植株经PCR及Southern杂交等分子检测,证明目的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胚尖 农杆菌介导 SI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品种对四种腐霉菌的抗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魏崃 李文滨 +2 位作者 韩英鹏 唐晓飞 楼兵干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71-975,共5页
采用种子腐烂测试法,用对大豆有致病性的4种腐霉菌对83个大豆栽培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在参试材料中,有抗1种腐霉菌的材料,也有同时抗两2种以上腐霉菌的品种,并获得4个对4种腐霉菌都具有抗性的品种;对于单个腐霉菌而言,抗性材料数量不同... 采用种子腐烂测试法,用对大豆有致病性的4种腐霉菌对83个大豆栽培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在参试材料中,有抗1种腐霉菌的材料,也有同时抗两2种以上腐霉菌的品种,并获得4个对4种腐霉菌都具有抗性的品种;对于单个腐霉菌而言,抗性材料数量不同。对于P.aphanidermatum表现抗性的材料有19个,占供试材料的22.3%;对P.sylvaticun表现为高抗的材料有34份,占供试材料的41.0%;对P.irregulare表现为高抗的材料有12份,占供试材料的14.5%;对P.ultimum表现为高抗的材料有32份,占供试材料的38.6%。在参试品种中,以抗P.sylvatic-un和P.ultimum的材料较多,有20个品种,占参试品种的24.1%,这表明在现有大豆品种资源中有较丰富的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腐霉菌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SR,RAPD和SCAR技术定位耐大豆疫霉根腐病QTL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韩英鹏 张淑珍 +5 位作者 于康富 徐鹏飞 Vaino Poysa 邱丽娟 David A.Lightfoot 李文滨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23-,共1页
本研究利用1200个RAPD随机引物、606对SSR引物和1对SCAR引物对Conrad(耐病性品种)×OX760-6-1(高度感病品系)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2:7群体的耐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进行QTL定位.127个F2:7重组自交系被分别用来自中国黑龙江省的3个... 本研究利用1200个RAPD随机引物、606对SSR引物和1对SCAR引物对Conrad(耐病性品种)×OX760-6-1(高度感病品系)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2:7群体的耐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进行QTL定位.127个F2:7重组自交系被分别用来自中国黑龙江省的3个和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1个混合菌株进行接种鉴定并且统计病害损失率.通过回归计算QTL存在的阙值为27.14(1000atP<0.05),利用WinQTLCart2.0共检测到3个QTL(QGP1-3).QGP1(在Satt509附近)被定位于连锁群F上.QGP1能够分别解释来自中国黑龙江省的鸡西、建三江和双鸭山的菌株所造成的表型变异的13.2%,5.9%和6.7%.QGP2(在Satt334附近)被定位于连锁群F上.QGP2能够分别解释来自中国黑龙江省的鸡西和双鸭山的菌株所造成的表型变异的5.1%和2.4%.QGP3(在OPL18800/SCL18659附近)被定位于连锁群D1b+W上.QGP3能够分别解释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Woodslee的菌株所造成的表型变异的10.2%.QGP1和QGP2对来自中国黑龙江省各地的菌株表现出明显的耐病性,而QGP3只能对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Woodslee菌株表现出明显的耐病性.另外,QGP3所在的区段能够解释2000年加拿大安大略省Woodslee和Weaver的表型变异(田间病害损失率)的21.55%和16.71%,所以将其命名为QFP1.本研究所检测到的QTL对于加拿大中部和中国东北地区的辅助选育耐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品系十分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QTL SSR RAPD 耐病性 SCAR 连锁群 加拿大安大略 中国黑龙江省 重组自交系 接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和施肥量对不同分枝类型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杨继学 黄珊珊 +1 位作者 杨明亮 王继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1-384,共4页
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试验设计,以东81735(寡分枝)、东03-2176(中等分枝)和东0331(多分枝)3个品种(系)为主区,4个种植密度(10、15、20和24万株.hm-2)为裂区,4种施肥量(300、500、700和900 kg.hm-2)为再裂区,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不同... 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试验设计,以东81735(寡分枝)、东03-2176(中等分枝)和东0331(多分枝)3个品种(系)为主区,4个种植密度(10、15、20和24万株.hm-2)为裂区,4种施肥量(300、500、700和900 kg.hm-2)为再裂区,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不同分枝类型大豆品种(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肥密条件下,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呈单峰曲线变化,且最大值出现在盛荚期。3个品种的LAI峰值都出现在密度24万株.hm-2和施肥量900kg.hm-2的组合中。中等分枝品种东03-2176在密度为20~30万株.hm-2,施肥量为700~900 kg.hm-2时获得较高产量;多分枝品种在密度为20万株.hm-2,施肥量为900 kg.hm-2时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产量 密度 施肥量 叶面积指数 高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菌核病鉴定方法比较及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孙明明 韩英鹏 +2 位作者 陈浩 滕卫丽 李文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8-731,共4页
大豆菌棱病鉴定方法对于大豆菌核病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比较了子叶接种、离体茎段接种、离体叶片接种和离体茎的草酸反应4种大豆菌核病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利用子叶接种法接种5 d后所有植株的子叶全部干枯皱缩,10 d后敏感品种合丰25植... 大豆菌棱病鉴定方法对于大豆菌核病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比较了子叶接种、离体茎段接种、离体叶片接种和离体茎的草酸反应4种大豆菌核病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利用子叶接种法接种5 d后所有植株的子叶全部干枯皱缩,10 d后敏感品种合丰25植株开始萎蔫变黄,接种部位周围开始出现白色菌丝;15 d后植株布满白色菌丝;20 d后发病植株开始死亡;而耐性品种MAPLE ARROW出现这些症状的时期较晚,死亡率也较低。离体茎段接种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基本上体现了大豆菌核病的主要致病特征。在离体茎的草酸接种中,合丰25和MAPLE ARROW对草酸的敏感度明显不同,且受害程度有明显差别,是一种方便快捷而且准确性较高的鉴定方法,对于大量种质资源筛选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菌核病 鉴定方法 比较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亚麻酸含量的QTL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柳 张彬彬 +1 位作者 韩英鹏 李文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0-274,278,共6页
由于亚麻酸的高度不饱和性,导致大豆油的稳定性和耐贮性降低,并严重影响豆奶的商品价值。因此降低大豆种子亚麻酸含量是当今大豆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本研究利用正常亚麻酸含量的品种合丰25与亚麻酸含量仅为3%的突变品系L-14杂交所得的F... 由于亚麻酸的高度不饱和性,导致大豆油的稳定性和耐贮性降低,并严重影响豆奶的商品价值。因此降低大豆种子亚麻酸含量是当今大豆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本研究利用正常亚麻酸含量的品种合丰25与亚麻酸含量仅为3%的突变品系L-14杂交所得的F2代和F3代群体,对500多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共有90个SSR标记被分配到1999年Cregan定义的20条染色体中,QTL分析表明有3个分子标记Satt066、Satt424、Satt476与大豆亚麻酸含量密切相关,分别定位在连锁群MLG B2、MLG A2、MLG C1上,且变异贡献率分别为8.7%、4.99%和5.3%。并用这些分子标记对F3代家系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亚麻酸含量 SSR标记 QTL 遗传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和下胚轴转化方法的比较及优化 被引量:13
11
作者 段莹莹 赵琳 +1 位作者 陈李淼 李文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0-593,597,共5页
以东农50、东农42和黑农44的子叶节和下胚轴为外植体,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和下胚轴2种转化方法进行了比较和优化。结果表明:不同转化方法对大豆的品种要求不同,东农50适合子叶节转化法,而黑农44适合下胚轴转化法。在子叶节转化体系... 以东农50、东农42和黑农44的子叶节和下胚轴为外植体,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和下胚轴2种转化方法进行了比较和优化。结果表明:不同转化方法对大豆的品种要求不同,东农50适合子叶节转化法,而黑农44适合下胚轴转化法。在子叶节转化体系中,卡那霉素的筛选浓度是100 mg.L-1,在下胚轴转化体系中,卡那霉素的筛选浓度是75 mg.L-1,可见下胚轴体系比子叶节体系在卡那霉素筛选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敏感。在子叶节和下胚轴转化体系中,最适乙酰丁香酮浓度均为200 mol.L-1,最适共培养时间均为3 d。在子叶节转化体系中,5 d苗龄时转化率最高,而下胚轴转化体系中,4~6 d苗龄时转化率均较高,以6 d苗龄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子叶节转化 下胚轴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菌核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金生 于安亮 +6 位作者 徐鹏飞 王君 陈晨 李宁辉 李文滨 王继安 张淑珍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4-1057,共4页
采用离体叶柄接种法鉴定了200份栽培大豆高世代品系对大豆菌核病菌株Jia30和Jian29的抗感反应。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参鉴材料中没有发现免疫类型,但各品系间抗性有一定的差异。供试200个品系中既表现抗Jia30菌株又表现抗Jian29菌株的材料... 采用离体叶柄接种法鉴定了200份栽培大豆高世代品系对大豆菌核病菌株Jia30和Jian29的抗感反应。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参鉴材料中没有发现免疫类型,但各品系间抗性有一定的差异。供试200个品系中既表现抗Jia30菌株又表现抗Jian29菌株的材料占供试材料的2%;抗Jia30菌株的材料占3%;抗Jian29菌株的材料占5%,根据抗性资源筛选结果,这些抗性材料可合理地用于大豆生产,并为大豆抗病育种亲本选择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菌核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菌核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淑珍 徐鹏飞 +11 位作者 吴俊江 李文滨 邱丽娟 常汝镇 陈维元 于安亮 王金生 靳立梅 陈晨 南海洋 陈艳秋 丁广洲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4-917,F0003,共5页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育种,而抗性资源筛选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的1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来自黑龙江、吉林、河...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育种,而抗性资源筛选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的1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来自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辽宁、湖北、四川、河北、陕西、中国农业科学院的536份栽培大豆材料(其中农家品种280份、其它大豆品种256份)进行抗性鉴定,抗病的152份,占28.3%,中间类型的135份,占25.2%,感病的249份,占46.5%。280份农家品种中,抗病的有89份,占农家品种的32%,这说明农家大豆品种资源抗性比例较高。种皮色或种脐色为黄色或褐色的材料中抗性种质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疫霉根腐病 农家品种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疫霉根腐病子叶接种法抗病性鉴定 被引量:4
14
作者 于安亮 徐鹏飞 +9 位作者 陈晨 王金生 吴俊江 李宁辉 李文滨 马凤鸣 邱丽娟 常汝镇 陈维元 张淑珍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9-882,888,共5页
用子叶接种法鉴定了来自黑龙江、内蒙古、湖北、以及四川的65个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情况。其中抗病品种11个,中间类型5个,感病品种49个。其鉴定结果与下胚轴接种法比较相同的有51个品种。经过DPS v7.05分析下胚轴接... 用子叶接种法鉴定了来自黑龙江、内蒙古、湖北、以及四川的65个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情况。其中抗病品种11个,中间类型5个,感病品种49个。其鉴定结果与下胚轴接种法比较相同的有51个品种。经过DPS v7.05分析下胚轴接种法与子叶接种法之间的相关呈极显著,经r×c独立性测验得到χ2=1.46<χ0.05,22=5.99,2种方法差异不显著。证明了子叶接种法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同样准确可行。此外还可以解决遗传分析上需要保存感病植株后代的问题,为遗传分析时鉴定疫霉根腐病抗感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性鉴定 子叶接种法 下胚轴接种法 大豆疫霉根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定芽原位诱导的大豆转基因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永光 李冬梅 +4 位作者 李维娜 盖江南 王涛 谷翰卿 李文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3-166,172,共5页
建立了一种新型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基因方法(专利公开号:102181479A),以萌发大豆为外植体,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大豆植株的完整性,在非无菌环境下进行转化,利用草丁膦筛选阳性植株。该方法不需要组织培养,脱离了传统组培的限制。对16个大豆... 建立了一种新型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基因方法(专利公开号:102181479A),以萌发大豆为外植体,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大豆植株的完整性,在非无菌环境下进行转化,利用草丁膦筛选阳性植株。该方法不需要组织培养,脱离了传统组培的限制。对16个大豆基因型进行转化,经PCR、RT-PCR、qPCR和GUS染色鉴定转基因株系,平均转化率为23%。获得当代转基因植株接近实生苗,收获种子仅需3~4个月。该方法将有利于促进大豆基因功能研究和规模化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转基因方法 农杆菌 不定芽原位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鹏飞 张淑珍 +5 位作者 吴俊江 陈维元 陈晨 王金生 于安亮 李文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共5页
用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的根部,研究毒素对大豆细胞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浓度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mg·mL-1)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根部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部细胞内部结... 用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的根部,研究毒素对大豆细胞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浓度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mg·mL-1)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根部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部细胞内部结构均遭到了明显的破坏。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mg·mL-1)处理抗感品种根部后,抗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上比较完整,而感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线粒体绝大多数都出现了空泡化。这说明只有在适宜浓度毒素处理下,才能在细胞超微结构上区分出抗感品种在抗性上的差异。本研究为揭示毒素在细胞水平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抗毒素的机理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毒素 抗感品种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大豆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明亮 王继安 《大豆科技》 2012年第2期13-16,共4页
介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大豆遗传改良方面的作用,主要探讨大豆原生质体融合的途径和方式,以期达到在大豆育种改良中克服远缘有性杂交不亲和性和创新种质等目的。通过对其他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大豆原生质体不对称融... 介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大豆遗传改良方面的作用,主要探讨大豆原生质体融合的途径和方式,以期达到在大豆育种改良中克服远缘有性杂交不亲和性和创新种质等目的。通过对其他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大豆原生质体不对称融合的几点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 细胞融合 大豆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的改良 被引量:4
18
作者 顾宪鹏 罗秋兰 +1 位作者 高继国 李文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3-667,共5页
以大豆叶片为材料,比较分析了3种蛋白质的提取方法,讨论了等电聚焦时间和染色方法等关键因素对双向电泳的影响,同时选择不同的IPG胶条,设定了第1向等电聚焦和第2向SDS-PAGE电泳的电泳程序及参数。结果表明:采用TCA-丙酮沉淀法提取蛋白... 以大豆叶片为材料,比较分析了3种蛋白质的提取方法,讨论了等电聚焦时间和染色方法等关键因素对双向电泳的影响,同时选择不同的IPG胶条,设定了第1向等电聚焦和第2向SDS-PAGE电泳的电泳程序及参数。结果表明:采用TCA-丙酮沉淀法提取蛋白质,选择pH 4~7(17 cm)IPG胶条,适当延长和改变等电聚焦的第2步和第3步的时间和参数,并且用考马斯亮蓝和银染复合染色法对12%的凝胶进行染色,能够获得清晰蛋白点的双向电泳图谱,说明优化出的双向电泳技术更加适合于大豆叶片总蛋白质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提取 SDS-PAGE 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