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冬梅 陈薇 +1 位作者 李永光 李文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1-538,共8页
为了提高大豆转化效率,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选择了4个代表性基因型大豆子叶节为外植体,以子叶节和丛生芽GUS瞬时表达率为指标,优化了大豆遗传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侵染阶段分别进行超声波和抽真空辅助处理,GUS染色显... 为了提高大豆转化效率,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选择了4个代表性基因型大豆子叶节为外植体,以子叶节和丛生芽GUS瞬时表达率为指标,优化了大豆遗传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侵染阶段分别进行超声波和抽真空辅助处理,GUS染色显示,4个基因型品种处理不同时间后遗传转化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超声波30 s或者抽真空2 min后农杆菌的侵染效率提高最为明显,转化效率分别提高8%~42%、16%~41%。在芽诱导前期进行PPT浓度筛选,4种基因型的最适PPT浓度均为0.2 mg·L^(-1),转化效率提高1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介导 大豆子叶节 超声波 抽真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脯氨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Glyma01g24530的功能预测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薇 王涛 +3 位作者 李冬梅 李悦 李永光 李文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05-709,共5页
干旱胁迫下的脯氨酸积累在许多植物中都存在,人们普遍认为脯氨酸含量的提高促进了植物对干旱胁迫的抵抗能力。拟南芥中研究发现,△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基因P5CS1是一种限速酶用来催化脯氨酸生物合成,对脯氨酸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生... 干旱胁迫下的脯氨酸积累在许多植物中都存在,人们普遍认为脯氨酸含量的提高促进了植物对干旱胁迫的抵抗能力。拟南芥中研究发现,△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基因P5CS1是一种限速酶用来催化脯氨酸生物合成,对脯氨酸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及荧光定量PCR对大豆中的P5CS1同源基因Glyma01g24530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析和表达模式验证。结果发现:Glyma01g24530具有保守的N端乙酰谷氨酸合成酶激酶结构域和N端乙酰谷氨酸合成酶激酶结构域,系统进化树显示与各植物中P5CS家族成员相似性很高,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存在逆境胁迫、光反应等元件。表达模式分析显示Glyma01g24530可以被干旱、盐诱导表达,并在多数组织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脯氨酸 Glyma06g28890 植物抗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3
作者 孙明明 王萍 +4 位作者 吕世翔 李智媛 王冠 王晓丽 宋昊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8-823,共6页
间套作技术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土壤产出率,增加农民受益,生态环保的农业种植技术。大豆间套作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文章对现有的大豆间套作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玉米-大豆... 间套作技术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土壤产出率,增加农民受益,生态环保的农业种植技术。大豆间套作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文章对现有的大豆间套作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玉米-大豆、甘蔗-大豆、马铃薯-大豆、木薯-大豆、幼树-大豆及大豆的其它间套作类型,对各间套作体系中的品种选择、播期、行比配置、养分调节及光合特性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指出耐荫性大豆品种缺乏、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对大豆间套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问套作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极大似然法分析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株高与主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效应 被引量:6
4
作者 宁海龙 梁世鑫 +6 位作者 蒋红鑫 李文霞 薛红 李琦 吴昊 李文滨 王德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8-444,共7页
通过建立包括各种等位基因交配模式的主基因遗传模型、极大似然法估计遗传效应参数和最佳遗传模型筛选等步骤,分析了大豆四向杂交组合(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重组自交系群体株高与主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模式和... 通过建立包括各种等位基因交配模式的主基因遗传模型、极大似然法估计遗传效应参数和最佳遗传模型筛选等步骤,分析了大豆四向杂交组合(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重组自交系群体株高与主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模式和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试验的遗传群体中,株高受2对主基因控制,2对主基因间没有上位效应,其遗传模式分别为A1A2×A3A4和B1B2×B1B3,第一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4.9、6.22和20.33,第二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9.39和26.23,主基因遗传率为97%。主茎节数受1对主基因控制,遗传模式为A1A2×A1A3,加性效应分别为16.82、-1.32和2.64,成分分布方差为11.51,主基因方差为3.05,主基因遗传率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 主基因 分离分析 极大似然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遗传背景下大豆百粒重的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阳 王艳 +5 位作者 战宇航 赵月 杜雪 韩英鹏 赵雪 李文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3-200,共8页
以1个共同亲本(合丰25)衍生的3个重组自交系(合丰25×Bayfield杂交衍生的144个F2∶12,合丰25×Conrad杂交衍生的140个F2∶11,合丰25×Mapple Arrow杂交衍生的117个F2∶12)为研究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对这3个群体... 以1个共同亲本(合丰25)衍生的3个重组自交系(合丰25×Bayfield杂交衍生的144个F2∶12,合丰25×Conrad杂交衍生的140个F2∶11,合丰25×Mapple Arrow杂交衍生的117个F2∶12)为研究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对这3个群体在2013年哈尔滨环境条件下的百粒重遗传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丰25×Conrad群体后代大豆百粒重遗传呈现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合丰25×Mapple Arrow群体后代大豆百粒重遗传呈现主基因+加性多基因的遗传模型,合丰25×Baybield杂交群体后代大豆百粒重遗传呈现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表明有相似的遗传背景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具有类似的遗传模型,为大豆高产育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籽粒重 多遗传背景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世代间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相关QTL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文 孙明明 +5 位作者 赵丹 张继雨 曹广禄 韩英鹏 李文滨 滕卫丽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5,共4页
以高油大豆东农46为母本,高蛋白大豆L-100为父本,建立F2、F2∶3、F2∶4、F2∶5代群体。应用SSR标记技术,对不同世代在不同地点条件下遗传群体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世代群体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均接近于正... 以高油大豆东农46为母本,高蛋白大豆L-100为父本,建立F2、F2∶3、F2∶4、F2∶5代群体。应用SSR标记技术,对不同世代在不同地点条件下遗传群体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世代群体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均接近于正态分布,其中群体脂肪含量偏向于东农46,蛋白质含量偏向于L-100。在F2∶4代检测到2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D2和K连锁群,能够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1.92%-2.03%,其中位于Satt226附近的QTL在F2、F2∶3和F2∶5代能够稳定地被检测到。在F2∶4代检测到2个与脂肪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F和B2连锁群,能够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2.56%-6.98%,其中位于Satt577附近的QTL在F2∶3、F2∶5代能够稳定地被检测到。因此,本研究获得1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稳定QTL和1个与脂肪含量相关的稳定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群体 蛋白质含量 脂肪含量 QTL 稳定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素、乙烯和温度对大豆不定根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凤丽 王万鹏 +2 位作者 李文滨 刘珊珊 姜振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7-553,共7页
以主茎型大豆材料DN594和分枝型大豆材料CHARLESTON的下胚轴插条为研究对象,配制不同浓度IAA、乙烯利(乙烯释放剂)、IAA和乙烯利的混合溶液,采用浸泡的方法处理下胚轴插条,分析最佳处理浓度,然后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最佳浓度外源... 以主茎型大豆材料DN594和分枝型大豆材料CHARLESTON的下胚轴插条为研究对象,配制不同浓度IAA、乙烯利(乙烯释放剂)、IAA和乙烯利的混合溶液,采用浸泡的方法处理下胚轴插条,分析最佳处理浓度,然后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最佳浓度外源激素条件下温度对大豆不定根形成的生长素及乙烯调控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为明确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响应IAA和乙烯调控的表型及基因表达机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IAA和乙烯浓度梯度对大豆插条不定根形成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规律,且不同基因型间处理效果差异明显;IAA和乙烯混合处理与单一激素处理差异明显,两个基因型间对IAA和乙烯两种激素混合处理敏感性不同;大豆不定根形成过程基因表达水平有差异,受温度影响;乙烯对IAA基因表达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不定根 IAA 乙烯利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世代间大豆粒形相关QTL的稳定性分析
8
作者 张继雨 郭洁 +5 位作者 陈峰娜 李文 赵雪 韩英鹏 李文滨 滕卫丽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1-586,共6页
以东农46和L-100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试验材料,利用2013和2014年分别在哈尔滨、呼兰、阿城3个地点共6个环境的数据对不同世代的遗传群体粒形进行单环境QTL分析及多环境联合检测。结果表明:单环境QTL分析中,检测到13个与粒... 以东农46和L-100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试验材料,利用2013和2014年分别在哈尔滨、呼兰、阿城3个地点共6个环境的数据对不同世代的遗传群体粒形进行单环境QTL分析及多环境联合检测。结果表明:单环境QTL分析中,检测到13个与粒形相关的QTL,位于第5、9、12、15及18连锁群上,其中粒长QTL 2个,表型变异贡献率为21.61%~26.81%;粒宽QTL 5个,表型变异贡献率为7.28%~18.38%;粒厚QTL 6个,表型变异贡献率为10.19%~18.44%。位于Sat_122~Satt052标记区间的QTL位点在粒长及粒厚中都被检测到,位于Sat_119~Satt588、Satt192~Satt568及Sat_401~Satt192标记区间QTL位点在粒宽及粒厚中同时被检测到,存在一因多效性。多环境联合分析中,共检测到15个与粒形相关的QTL。并且有9个QTL位点在单环境及多环境联合检测中均被检测到,表明这些QTL表达较为稳定。因此,本研究获得1个粒长QTL(Sat_122~Satt052)、1个粒宽QTL(Satt192~Satt568)及2个粒厚QTL(Satt192~Satt568,Sat_401~Satt192)为表现较好的稳定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RILs 粒形 QTL 稳定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发扬,继续前行——纪念王金陵教授诞辰100周年
9
作者 李文滨 王志坤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9-840,共2页
王金陵,江苏省徐州市人,生于1917年3月15日。是国内外著名的大豆遗传育种学家、教育家,中国大豆杂交育种的开拓者。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中,王金陵先生对我国大豆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关键词 传承 中国大豆 遗传育种学 杂交育种 科技进步 徐州市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有关转基因流言的科学解答
10
作者 张琦 彭凯 +5 位作者 刘赫禹 张丹洋 李悦 王庆娟 冯文婧 滕卫丽 《大豆科技》 2019年第4期53-56,共4页
有关转基因技术引发的各种流言充斥着网络,在人们思想中产生各种疑惑。针对常见的转基因流言进行科学的解答,为促进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应用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 转基因 流言 科学解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