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胶囊化大豆粉末油脂包埋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佳栋 陈昊 +2 位作者 许慧 朱秀清 孙树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4-246,共3页
通过对单一包埋剂和复合包埋剂分别对大豆粉末油脂包埋效果的研究,优选出包埋效果好的包埋剂并通过包埋剂的复配提高了包埋效果,最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大豆粉末油脂的最优配方为:大豆一级油50%,酪蛋白酸钠2.5%,变性淀粉2.5%,乳化剂2.0%(... 通过对单一包埋剂和复合包埋剂分别对大豆粉末油脂包埋效果的研究,优选出包埋效果好的包埋剂并通过包埋剂的复配提高了包埋效果,最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大豆粉末油脂的最优配方为:大豆一级油50%,酪蛋白酸钠2.5%,变性淀粉2.5%,乳化剂2.0%(单甘酯0.6%、糖酯1.4%)、麦芽糊精42.5%,加水配制物料浓度为40%,在该配方和工艺条件生产的大豆粉末油脂包埋率达到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大豆 粉末油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提高豆粉速溶性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玲 夏明敬 +3 位作者 朱秀清 窦巍巍 何洋 金丽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0-154,159,共6页
采用湿法工艺生产豆粉,通过85℃热烫并保温4min、豆水比为1:7的85℃0.3%NaHCO3热水溶液磨浆并经95℃煮浆20min,去除大豆中的脂肪氧化酶和豆腥味,同时脲酶呈阴性。采用木瓜蛋白酶酶解,经上述条件处理豆浆,进行单因素实验并通过响应面优化... 采用湿法工艺生产豆粉,通过85℃热烫并保温4min、豆水比为1:7的85℃0.3%NaHCO3热水溶液磨浆并经95℃煮浆20min,去除大豆中的脂肪氧化酶和豆腥味,同时脲酶呈阴性。采用木瓜蛋白酶酶解,经上述条件处理豆浆,进行单因素实验并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出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7、加酶量8765U/gpro、酶解温度54℃、酶解时间1.8h,氮溶解指数(NSI值)为85.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豆粉 湿法 酶法 NSI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全脂大豆粉提取油和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吴海波 齐宝坤 +3 位作者 江连洲 张雅娜 赵彩虹 杨冬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31,共8页
采用发酵工艺分别联合磨碎和挤压膨化前处理技术制取大豆油和蛋白,通过油和蛋白得率及其品质评估工艺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发酵全脂豆粉联合挤压膨化能够显著提高油和蛋白提取率,总油和总蛋白得率分别为95.1%和87.12%,与水酶法得率相近,... 采用发酵工艺分别联合磨碎和挤压膨化前处理技术制取大豆油和蛋白,通过油和蛋白得率及其品质评估工艺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发酵全脂豆粉联合挤压膨化能够显著提高油和蛋白提取率,总油和总蛋白得率分别为95.1%和87.12%,与水酶法得率相近,显著高于磨碎前处理工艺。磨碎豆粉与膨化豆粉经发酵提取油的品质和脂肪酸组成相似,均优于溶剂浸提油;磨碎与膨化豆粉发酵所得分离蛋白(FE-SPI和FGSPI)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10 000 u以下,FE-SPI的功能性优于或接近于FG-SPI,二者的溶解性、持水性显著优于碱溶酸沉制取的分离蛋白(W-SPI),但疏水性、持油性、乳化性、发泡性能及黏度均低于W-SPI。研究证实发酵联合挤压膨化提取大豆油作为一项环境友好制油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挤压膨化 大豆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处理对大豆蛋白致敏原P34免疫活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郑环宇 董小超 +3 位作者 白小娟 许慧 朱秀清 韩建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52-155,共4页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Western-Blot和ELISA法研究了超高压处理不同压力及保压时间对大豆蛋白致敏原P34免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能够降低大豆分离蛋白中大豆蛋白致敏原P34的致敏性。蛋白浓度为5%的大豆分...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Western-Blot和ELISA法研究了超高压处理不同压力及保压时间对大豆蛋白致敏原P34免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能够降低大豆分离蛋白中大豆蛋白致敏原P34的致敏性。蛋白浓度为5%的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的最佳处理条件为压强600MPa、处理时间20min,该条件下大豆蛋白致敏原P34的致敏性降低了21.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致敏蛋白 P34 超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在非食品用途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5
作者 郑环宇 许慧 +2 位作者 黄艳玲 董雅丽 孙树坤 《大豆科技》 2009年第6期51-56,共6页
本文综述了大豆蛋白在非食品用途中的应用与研究概况,包括在胶黏剂、织物纤维、可食性包装膜和塑料中的应用,以及为了达到各种应用要求进行的大豆蛋白改性研究。
关键词 大豆蛋白 胶黏剂 织物纤维 可食性包装膜 塑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春大豆亩产300公斤高产栽培技术及高产原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远明 刘燕 +4 位作者 姜妍 刘伟 王浩 王绍东 李吉兰 《大豆科技》 2014年第4期39-41,共3页
2008年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大豆超高产攻关试验中,经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国内专家现场测产,实现了大豆亩产326.2公斤。对这一高产实例分析,认为大豆要达到亩产300公斤,必须用栽培技术协调好品种、气候之间关系,2008年攻关... 2008年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大豆超高产攻关试验中,经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国内专家现场测产,实现了大豆亩产326.2公斤。对这一高产实例分析,认为大豆要达到亩产300公斤,必须用栽培技术协调好品种、气候之间关系,2008年攻关田所在地点,高温、干旱、生育期日照时数长,通过采用栽培措施主要是保证种植密度,同时根据大豆需水、需肥规律采取多次滴灌,肥水同步供应,满足了大豆群体对肥水的需求,使品种的产量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取得了高产。由此可见,品种、气候和技术措施调控三者是大豆高产及超高产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大豆 亩产 300公斤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迎茬大豆应用生物有机肥效果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远明 姜妍 +3 位作者 王浩 刘燕 刘伟 王绍东 《大豆科技》 2013年第6期3-7,10,共6页
通过在重迎茬大豆生产上应用善耕?生物有机肥,研究该肥料对重迎茬大豆干物质、根部病虫害、根际微生态环境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重迎茬大豆亩使用25 kg生物菌肥,配施6 kg二铵、2.5 kg尿素、2.5 kg硫酸钾,效果最佳,较对照增产6.14%。
关键词 大豆 重迎茬 善耕TM生物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固氮大豆根瘤菌株的筛选研究
8
作者 王浩 王绍东 +3 位作者 李远明 姜妍 刘伟 于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19,共5页
研究通过蛭石筛选,田间小区试验对黑龙江省3个主栽大豆品种黑农35、合丰40和绥农14进行高效根瘤菌株的筛选,筛选出1株慢生大豆根瘤菌HDD12(Bradyrhizobium japonicum)和快生大豆根瘤菌HDD5(Sinorhizobim fredii)。其中HDD12在合丰40和黑... 研究通过蛭石筛选,田间小区试验对黑龙江省3个主栽大豆品种黑农35、合丰40和绥农14进行高效根瘤菌株的筛选,筛选出1株慢生大豆根瘤菌HDD12(Bradyrhizobium japonicum)和快生大豆根瘤菌HDD5(Sinorhizobim fredii)。其中HDD12在合丰40和黑农35上接种效果较好,均好于施肥处理和空白对照处理。HDD5在绥农14上接种效果较好,但不如施肥对照处理。通过对产量构成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单株荚数的增加是接种根瘤菌处理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瘤菌 高效固氮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大豆油氢化反应器中膜电极制备条件的研究
9
作者 刘欣 姜洋 +3 位作者 关忠 于殿宇 江连洲 郑环宇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7-52,共6页
利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氢化反应器,在60℃和常压条件下氢化大豆油。对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氢化反应器的核心关键部件膜电极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膜电极最佳制备条件为使用RuO_2为阳极催化剂,40%Pt/C为阴极催化剂,催化剂的载量均为0.6 ... 利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氢化反应器,在60℃和常压条件下氢化大豆油。对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氢化反应器的核心关键部件膜电极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膜电极最佳制备条件为使用RuO_2为阳极催化剂,40%Pt/C为阴极催化剂,催化剂的载量均为0.6 mg/cm^2,其中阳极和阴极黏合剂占催化层总质量的30%,膜电极最佳热压压力为2 MPa。利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膜电极获得了碘值为110 g I/100 g油、反式脂肪酸仅为1.55%的氢化大豆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氢化膜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略联盟下的项目运作与机制创新——以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
10
作者 冯晓 《大豆科技》 2011年第3期34-35,40,共3页
战略联盟是一个新兴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以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阐述了在这个模式下,纵向课题、横向课题以及联盟储备项目的运作模式,并且讨论了在项目运作中,各方利益的均衡。进而尝试建立联盟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以后相... 战略联盟是一个新兴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以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阐述了在这个模式下,纵向课题、横向课题以及联盟储备项目的运作模式,并且讨论了在项目运作中,各方利益的均衡。进而尝试建立联盟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以后相关联盟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联盟 项目运作 机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对大豆生理指标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艳丽 王惠中 +7 位作者 焦妍 李冬梅 张子呈 姜妍 佟晓红 王磊 王绍东 王遂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3,共10页
纳米塑料是一种新兴污染物,其对农作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探究大豆对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PS-NPs)在生理和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响应,本试验采用水培方式,测定50 mg/L 100 nm的PS-NPs暴露处理10 d后大豆幼苗的... 纳米塑料是一种新兴污染物,其对农作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探究大豆对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PS-NPs)在生理和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响应,本试验采用水培方式,测定50 mg/L 100 nm的PS-NPs暴露处理10 d后大豆幼苗的表型及生理指标,并对大豆幼苗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PS-NPs暴露处理后,大豆幼苗生长受抑制,根系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一定程度增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减少。转录组分析表明,PS-NPs暴露处理共产生2112个差异基因,GO和KEGG分析显示其主要富集到与氧化还原反应、对乙烯和脱落酸的响应、氨基酸代谢和其他次生代谢物的合成相关的通路,注释到有250个转录因子发生差异表达,主要为ERF、WRKY、NAC、bHLH和MYB转录因子家族。本试验为进一步深入探究纳米塑料对大豆等农作物产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纳米塑料 生理指标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甲蓝与β-胡萝卜素双褪色法在大豆种子脂氧酶缺失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王先虚 范慧明 +4 位作者 藕冉 王磊 王遂 姜妍 王绍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3-1129,共7页
F大豆种子脂氧酶(Lipoxygenase,Lox-1,2,3)三个同工酶缺失性状筛选鉴定方法的开发,对于脂氧酶缺失的无腥味大豆育种及其表型鉴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脂氧酶Lox-1,2,3三个同工酶在不同pH下对亚甲蓝和β-胡萝卜素褪色反应的颜色变化... F大豆种子脂氧酶(Lipoxygenase,Lox-1,2,3)三个同工酶缺失性状筛选鉴定方法的开发,对于脂氧酶缺失的无腥味大豆育种及其表型鉴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脂氧酶Lox-1,2,3三个同工酶在不同pH下对亚甲蓝和β-胡萝卜素褪色反应的颜色变化,通过痕量取样,精准鉴定F_(2)分离世代出现的Lox-1,2,3野生型、Lox-1,2,3缺失型、Lox-1,2缺失型、Lox-3缺失型四种表现型,该检测手段不影响含目标性状的个体的正常继代扩繁,为脂氧酶完全缺失大豆新品种的培育及其表型鉴定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2大豆种子 脂氧酶缺失育种 痕量取样 快速检测 亚甲蓝和β-胡萝卜素褪色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热性质及其空间构象对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吴海波 齐宝坤 +6 位作者 江连洲 李杨 冯红霞 曹亮 马文君 丁俭 王瑞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2-46,共5页
采用差示量热扫描(DSC)法和荧光光谱法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热性质和空间构象进行分析,探讨大豆蛋白的热性质和空间构象对其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大豆分离蛋白的7S球蛋白与11S球蛋白的Td值、△H值与表面疏水性存... 采用差示量热扫描(DSC)法和荧光光谱法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热性质和空间构象进行分析,探讨大豆蛋白的热性质和空间构象对其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大豆分离蛋白的7S球蛋白与11S球蛋白的Td值、△H值与表面疏水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即7S球蛋白与11S球蛋白的Td值、△H值越小,表面疏水性越大。原因是△H值越低,分子相对伸展使疏水性残基暴露较多,导致蛋白质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疏水性。荧光光谱表明6种大豆分离蛋白具有典型的色氨酸发射光谱,荧光峰峰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不同品种的大豆分离蛋白随着荧光峰峰位数值和峰强越大,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极性越强,表面疏水性越高。这与大豆品种密切相关,埋藏在内部的疏水基团的暴露是导致表面疏水性增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热性质 DSC 荧光光谱 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酶水酶法提取大豆蛋白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杨 江连洲 +3 位作者 隋晓楠 王辰 王中江 刘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30-133,共4页
采用复合酶水酶法提取大豆蛋白。水解酶选用碱性蛋白酶,复合酶采用纤维酶、半纤维酶、果胶酶。得出最优复合酶水酶法提取大豆蛋白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6(g/mL)、纤维素酶添加量0.64%、半纤维素酶添加量0.56%、酶解pH5、酶解温度37℃条件... 采用复合酶水酶法提取大豆蛋白。水解酶选用碱性蛋白酶,复合酶采用纤维酶、半纤维酶、果胶酶。得出最优复合酶水酶法提取大豆蛋白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6(g/mL)、纤维素酶添加量0.64%、半纤维素酶添加量0.56%、酶解pH5、酶解温度37℃条件下水解0.75h后,再利用Alcalase碱性内切蛋白酶,加酶量1.85%、酶解温度50℃、酶解pH9.26、水解3.6h。经过验证实验可知,在最优酶解工艺条件下总蛋白提取率可达到极大值即85.78%。经过复合酶酶解预处理比传统的湿热预处理的总蛋白提取率提高了近10%,其原因经分析是经过复合酶酶解处理的豆粉其细胞结构充分破坏,使得酶的作用位点暴露更有利于蛋白酶的作用,具体的机理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酶法 复合酶 大豆蛋白 混料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物理-酶联合改性提高酸性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婷婷 赵彩红 +5 位作者 吴海波 王嘉熙 郝建敏 于冬蕾 房媛媛 朱秀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91-298,共8页
为提高酸性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SPI)的乳化性能,该文研究了物理-酶联合改性对SPI(p H值为4)的乳化性能影响,通过对比确定了物理-酶联合改性,即超声波-酶复合改性和挤压膨化-酶复合改性两种改性方法在酸性条件下的... 为提高酸性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SPI)的乳化性能,该文研究了物理-酶联合改性对SPI(p H值为4)的乳化性能影响,通过对比确定了物理-酶联合改性,即超声波-酶复合改性和挤压膨化-酶复合改性两种改性方法在酸性条件下的乳化性能效果最好;并通过对改性后SPI(p H值为4)进行溶解性、游离巯基、二硫键、粒径、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分析,从蛋白结构变化上进一步揭示了乳化性能提高现象的原因。结果表明:超声波联合植酸酶-酸性蛋白酶改性的SPI(Uphy-aci-SPI)的乳化活性(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EAI)为0.53 m2/g,比未改性SPI(0.18 m2/g)显著提高了196%(P<0.05),乳化稳定性(emulsifying stability index,ESI)为17 min,比未改性SPI(13.5 min)显著提高了25.9%(P<0.05);挤压膨化联合菠萝蛋白酶改性的SPI(Ebro-SPI)的EAI为0.46 m2/g,比未改性SPI显著增加了155%(P<0.05),ESI为17 min,比未改性SPI显著增加了25.9%(P<0.05)。在p H值为4的条件下对物理-酶联合改性的SPI的性质分析发现,物理-酶联合改性的SPI与未改性SPI相比,物理-酶联合改性的SPI的溶解性显著增加(P<0.05);物理-酶联合改性的SPI的乳状液平均粒径减小,CLSM观察乳状液中油与蛋白溶液稳定共融,改善了油滴之间的空间排斥力。物理-酶联合改性的SPI游离巯基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二硫键含量显著降低(P<0.05)。SEM观察物理-酶联合改性的SPI为结构松散、破碎均一的微观结构。由此可见,乳化性能的提高是通过深层改变蛋白的结构来实现的。该研究可为探索提高酸性条件下SPI的乳化性能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 乳化 超声波 挤压膨化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胃蛋白酶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晓静 侯俊财 +8 位作者 江连洲 朱秀清 韩宗元 吴瑶 张佳秀 高梦妮 韩巍巍 曹秋阁 耿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8-173,共6页
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交联法对胃蛋白酶进行固定化。以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率为指标,探讨了固定化的条件及固定化胃蛋白酶与游离胃蛋白酶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最优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为3.40%,壳聚糖浓度为3.39%,CaCl2浓度为3.... 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交联法对胃蛋白酶进行固定化。以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率为指标,探讨了固定化的条件及固定化胃蛋白酶与游离胃蛋白酶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最优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为3.40%,壳聚糖浓度为3.39%,CaCl2浓度为3.64%,游离酶稀释倍数20倍,交联时间4h,固定化酶回收率74.87%±1.07%;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47℃,最适pH3.5;得到的固定化酶的操作稳定性和热力学稳定性都较好,该固定化酶重复使用5次后,活力仍可以保持6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壳聚糖 胃蛋白酶 固定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快速检测大豆脂氧酶缺失方法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绍东 姜妍 +4 位作者 王浩 刘伟 李远明 李宏伟 李文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4-487,共4页
通过对传统SDS-PAGE电泳技术中样品前处理及制胶技术的改进,开发出了一种能够清晰鉴别Lox-1与Lox-2同工酶的SDS-PAGE电泳快速检测新技术。利用新改进的方法,在289个CS8000(♀)×FJ307(♂)F2杂交后代中,选拔出Lox-1,-2,-3同工酶完全... 通过对传统SDS-PAGE电泳技术中样品前处理及制胶技术的改进,开发出了一种能够清晰鉴别Lox-1与Lox-2同工酶的SDS-PAGE电泳快速检测新技术。利用新改进的方法,在289个CS8000(♀)×FJ307(♂)F2杂交后代中,选拔出Lox-1,-2,-3同工酶完全缺失的个体27株,以及Lox-1,-3和Lox-2,-3缺失中间材料若干株。证明新改进方法可以缩短杂交后代脂氧酶缺失个体筛选进程,提高筛选精度,降低筛选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氧酶缺失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杂交后代的筛选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大豆氮素积累与分配的肥效差异 被引量:7
18
作者 姜妍 刘燕 +4 位作者 刘伟 王浩 于佳 王绍东 李远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7-412,共6页
利用节水滴灌技术,通过设置不同的肥料用量和施肥时期处理,研究其对滴灌大豆氮素积累、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以形成节水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栽培技术。其中种肥为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硫酸钾90kg/hm2;滴肥为尿素127.5kg/... 利用节水滴灌技术,通过设置不同的肥料用量和施肥时期处理,研究其对滴灌大豆氮素积累、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以形成节水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栽培技术。其中种肥为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硫酸钾90kg/hm2;滴肥为尿素127.5kg/hm2、磷酸二氢钾为133.5kg/hm2。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前期种肥的供给对大豆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形成非常重要,T1(1/2种肥)、T2(种肥)、T4(1/2种肥+花期1/2滴肥)、T5(1/2种肥+结荚期1/2滴肥)处理的滴灌大豆氮素积累量大,转移率和吸收利用率较高。综合产量因素,在施用种肥,结荚期再施用滴肥(即T5处理下),施肥方式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大豆 施肥 氮素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根际高效溶磷菌株的分离及溶磷能力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浩 姜妍 +3 位作者 刘伟 李远明 于佳 王绍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4-407,共4页
采用无机磷合成培养基从大豆根际分离到223株细菌,其中能够产生明显溶磷圈的菌株47株,且在土壤中添加1%Ca3(PO4)2有利于筛选获得具有高效溶磷能力的菌株。对菌株的溶磷量进行测定,测得菌株的溶磷量为51.64—199.20mg·L^-1... 采用无机磷合成培养基从大豆根际分离到223株细菌,其中能够产生明显溶磷圈的菌株47株,且在土壤中添加1%Ca3(PO4)2有利于筛选获得具有高效溶磷能力的菌株。对菌株的溶磷量进行测定,测得菌株的溶磷量为51.64—199.20mg·L^-1,对溶磷能力最强的菌株SR 95进行平板传代,并不断提高培养基中Ca3(PO4)2含量,可使菌株的溶磷量从199.20mg·L^-1提高到243.71mg·L^-1。对分离到溶磷能力较强的13株菌进行16S rDNA部分序列测定,经在线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其分布在7个不同种当中,其中溶磷能力最强的菌株SR95为成团泛菌,这在以往研究中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际 溶磷菌 溶磷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冷冻条件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许慧 王玲 +3 位作者 朱秀清 李佳栋 郑环宇 吴海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9-53,共5页
通过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冷冻前后功能性的变化,研究低温冷冻条件(料液比、冷冻温度、冷冻时间)对SPI功能性(保水保油性、乳化特性及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经过冷冻实验的样品中,随着SPI添加量的减小,其... 通过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冷冻前后功能性的变化,研究低温冷冻条件(料液比、冷冻温度、冷冻时间)对SPI功能性(保水保油性、乳化特性及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经过冷冻实验的样品中,随着SPI添加量的减小,其保水保油性、乳化性先增加后减小,当SPI料液比为1∶12时,其保水性、保油性、乳化稳定性、硬度和弹性均达到相对最大;冷冻温度为-18℃时,其保水保油性、乳化性、硬度和弹性相对最大,-20℃时,其乳化稳定性相对最好;随着冷冻时间延长,其乳化稳定性减小,冷冻3 d时,SPI的乳化稳定性相对最好,冷冻2 d时其保水性相对最大。和未经冷冻处理的原样品相比,经过冷冻处理的SPI,功能性明显减弱,其中保水保油性、乳化性、质构特性都小于未冷冻处理的SP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冷冻 大豆分离蛋白 保水保油性 乳化特性 质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