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农区农业净碳汇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慧 张力文 何正弘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17,共13页
农业兼具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角度出发综合管控农业碳源和碳汇量,明晰农业净碳汇的驱动因素对于实现东北农区农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黑龙江省各市域... 农业兼具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角度出发综合管控农业碳源和碳汇量,明晰农业净碳汇的驱动因素对于实现东北农区农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黑龙江省各市域的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等数据,本研究通过生态承载模型、经济效率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特征及净碳汇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净碳汇总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21×10^(7)t上升至2020年的4.02×10^(7)t。齐齐哈尔、绥化和哈尔滨三市农业净碳汇量较高,三市总和占黑龙江省碳汇量的51%以上。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分区来看,双高区主要向南部和中部的哈尔滨、黑河和绥化等地聚集,双低区逐渐向东部的鸡西、双鸭山和鹤岗等地集中。双低区持续向经济高值区、生态高值区以及双高区发展,但不同市域间差距依旧显著。耕地面积和机械化水平是农业净碳汇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耕地面积和机械化水平与其他各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强,同时净碳汇量受机械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黑龙江省需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差别化的绿色农业管控措施,以推进东北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净碳汇 公平性评价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耕作制度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杜国明 姚鑫 臧雷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655,共10页
厘清东北黑土区耕作制度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黑土地保护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分析,结合各时期社会经济的历史背景,探究东北黑土区新中国成立后耕作制度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东北黑... 厘清东北黑土区耕作制度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黑土地保护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分析,结合各时期社会经济的历史背景,探究东北黑土区新中国成立后耕作制度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东北黑土区的耕作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经历了显著变革,逐渐从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农业模式转型。其演变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集体化进程中的传统耕作制度阶段、分散化的耕作制度调整阶段以及规模化的现代耕作制度起步阶段。在各个阶段,耕作制度随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反映农业生产的时代特征与进步轨迹。2)东北黑土区的耕作制度受到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耕地立地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进而呈现出阶段性和历史性的演变特征。具体而言,生产关系在其中起到引领耕作制度演变方向的作用,生产力则是推动耕作制度不断演变的动力源泉,而耕地立地条件则为耕作制度的演变奠定基础。3)应加快构建以黑土地保护为首要目标,分区施策为基本策略,农艺制度为关键核心的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耕作制度体系,紧密结合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助推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要素的深度融合,促进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及黑土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耕作制度 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寒区市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多情景模拟
3
作者 姜芸 龚辉宇 +3 位作者 沈国杭 姜文涛 苏安玉 王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多情景土地利用演化模拟是解决东北寒区土地利用矛盾,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齐齐哈尔市兼具黑土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及老工业用地转型等寒区城市核心特征,具有区域代表性。以东北寒区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 多情景土地利用演化模拟是解决东北寒区土地利用矛盾,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齐齐哈尔市兼具黑土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及老工业用地转型等寒区城市核心特征,具有区域代表性。以东北寒区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合Markov-FLUS模型构建多情景模拟框架,预测2035年在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3种约束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期间,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减少1031 km^(2),建设用地净增809 km^(2);②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从2000—2005年6.06%降至2015—2020年1.99%,但建设用地单一动态度持续升高,整体变化速率趋缓,其扩张直接导致耕地与草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为负数;③生态优先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较自然情景低6.8%,较经济增长情景减少27.6%,林地保持1.6%的稳定增长,草地较自然情景增加56 km^(2),土地利用结构更合理,符合齐齐哈尔市未来土地发展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多情景模拟 FLUS模型 东北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耕地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以肇源县为例
4
作者 张慧 刘倩倩 李咏雪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6-876,共11页
为科学评价黑土区耕地系统健康状况,诊断其障碍因子,本研究在分析耕地时空变化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19个代表性指标构建耕地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东北黑土区的典型县域——肇源县2010—2020年耕地系统健... 为科学评价黑土区耕地系统健康状况,诊断其障碍因子,本研究在分析耕地时空变化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19个代表性指标构建耕地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东北黑土区的典型县域——肇源县2010—2020年耕地系统健康状况,并运用障碍度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耕地系统健康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与2010年相比,2020年肇源县耕地空间分布向南部扩张,耕地面积增加。2010—2020年,肇源县耕地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现下降的态势,耕地系统健康指数由0.5550下降至0.5485;耕地系统健康状况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分布格局由南高北低逐渐演变为东高西低。2010—2020年,肇源县耕地系统所面临的压力有所减弱,且耕地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有所下降、应对能力略有不足。2010—2020年,柴油使用量、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业电力供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pH是制约耕地系统健康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表明,2010—2020年肇源县耕地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偏低,并呈现下降的趋势,存在多个制约耕地系统健康水平提升的障碍因子。因此,在未来耕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中应持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加资金及技术投入,提高耕地系统健康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系统 健康评价 压力-状态-响应 障碍因子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农业干旱脆弱性及其应对策略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李玉恒 成汶璟 +1 位作者 左文洁 杜国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3-964,共12页
为揭示东北黑土区农业干旱脆弱性的时空演化过程与特征,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从暴露水平、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的视角,构建了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解析了2000—2020年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大豆的干旱脆弱性的时空演进过程与特征。结... 为揭示东北黑土区农业干旱脆弱性的时空演化过程与特征,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从暴露水平、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的视角,构建了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解析了2000—2020年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大豆的干旱脆弱性的时空演进过程与特征。结果显示:2000—2011年农业干旱事件频发,其中有8个敏感事件和11个韧性事件,2011年以后再无农业干旱事件发生,2011—2020年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干旱脆弱性较2000—2010年分别下降了46.14%、51.50%和38.53%;受作物生育需水量与地区降水不匹配的影响,大豆、水稻的干旱脆弱性相对较高。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农业干旱脆弱性总体呈先增强后减弱的演进趋势,呈北高南低和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该结果,本研究提出了旨在提升东北黑土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韧性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农业脆弱性 气候变化 干旱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模式与方法创新研究——评《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程镝 刘烨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I0002-I0002,共1页
在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与公共管理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各种挑战,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强大功能辅助社会公共管理,可以促进社会公共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公共管理是保证社会良好秩序的根本所在,应积极探索大数据公共管理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与公共管理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各种挑战,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强大功能辅助社会公共管理,可以促进社会公共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公共管理是保证社会良好秩序的根本所在,应积极探索大数据公共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创新策略。公共管理者要履行好自身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辅助管理功能;寻找可行途径将大数据与公共管理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辅助管理 信息化技术 公共管理模式 公共管理者 大数据技术 社会公共管理 创新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7
作者 宁静 李亚洁 +1 位作者 王震 陈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0-459,共10页
[目的]分析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促进碳减排、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农用投入物质、农作物种植、畜禽业养殖、秸秆焚烧4类农业碳排放源测算2010—2020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并采用TAPIO脱钩模型和L... [目的]分析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促进碳减排、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农用投入物质、农作物种植、畜禽业养殖、秸秆焚烧4类农业碳排放源测算2010—2020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并采用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2010—2020年粮食主产区碳排放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2010年的860.78 Mt增长至2020年的871.64 Mt,增加了10.86 Mt,增幅1.26%。2017年达到峰值927.68 Mt;农用投入物质为主要碳排放源。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省域最高碳排强度可达3.99 t/万元。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低排高产区为理想状态,目前,除河北省为低排高产区域,其余研究省域多数处于高排、低产区域。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的关系不断改善,2020年已有7省处于强脱钩状态。农业生产效率、地区产业结构、农村人口、农业产业结构是抑制碳排的主要因素。[结论]实现粮食主产区碳减排,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应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控制畜禽出栏量和存栏量等多方面协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碳排放强度 TAPIO LM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宇 杜国明 李献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6-498,共13页
推动东北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黑土地保护的重要途径。综合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Tobit模型对东北地区40个地级市2012~2021年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201... 推动东北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黑土地保护的重要途径。综合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Tobit模型对东北地区40个地级市2012~2021年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2012~2021年,东北地区整体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较高,而东北各地区效率自2018年后开始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20年后有所回升;②东北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分布格局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在研究期内呈现出“东高西低”“四周高、中间低”“南北高、四周低”的演变特征;③粮食作物轮作面积比例、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对东北各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性负向影响,科技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因素的影响强度存在一定差异。建议既要在政策制度上规范和引导,还应在技术上支持和赋能,通过实际措施提高东北地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绿色利用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TOBIT模型 影响因素 黑土地保护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侵蚀沟形态系统分类方法构建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全峰 李吉程 +1 位作者 于明鹏 张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3-61,共9页
侵蚀沟形态分类是认识其发展现状和潜在危害的重要方法,探究耕地侵蚀沟形态分类特征和分布特征对把握耕地侵蚀沟防治重点,预防坡耕地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侵蚀沟形态分类体系指标获取难、分类结果不完整等问题,利用遥感解译数... 侵蚀沟形态分类是认识其发展现状和潜在危害的重要方法,探究耕地侵蚀沟形态分类特征和分布特征对把握耕地侵蚀沟防治重点,预防坡耕地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侵蚀沟形态分类体系指标获取难、分类结果不完整等问题,利用遥感解译数据,根据系统分类和信息科学理论,结合东北黑土区现实需求,构建了耕地侵蚀沟系统分类方法,并在典型黑土耕作区海伦市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海伦市耕地侵蚀沟具有小面积、大宽度、短长度的特点,Ⅰ类和Ⅱ类为数量最多的一级分类;Ⅱ类四等微型沟(Ⅱ4T)和Ⅱ类四等小型沟(Ⅱ4S)在二级和三级分类中数量居多,易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治理。2)地形要素下耕地侵蚀沟形态分布差异明显,需要特别关注在高程180~<240 m,坡长35~<55 m,坡度2°~6°,西南坡区域内的Ⅰ4T、Ⅱ4S、Ⅱ4T等发育程度较低的侵蚀沟向更高发育程度的Ⅳ4M、Ⅴ4M等类型转变,建议结合农田建设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防止耕地侵蚀沟的潜在破坏。3)构建的“类+等+型”耕地侵蚀沟分类定级方法,兼顾指标的易获取性和方法的易操作性,能够精准、直观地揭示耕地侵蚀沟的形态特征及其危害情况,可为侵蚀沟和黑土耕地的协同综合治理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分类 遥感 形态特征 耕地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耕地质量对耕地水田化的空间响应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慧 栾思雨 丛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7-334,共8页
[目的]耕地水田化过程对耕地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明确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对耕地水田化的空间响应,是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方法]构建LESA耕地质量评价体系,采用CRITIC模型、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揭... [目的]耕地水田化过程对耕地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明确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对耕地水田化的空间响应,是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方法]构建LESA耕地质量评价体系,采用CRITIC模型、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揭示耕地质量和耕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空间响应关系。[结果](1)研究区耕地水田化现象剧烈,呈现出东部最强、西部次之、中部最弱的时空分异格局;(2)研究区耕地质量变化显著,耕地质量下降比例低于质量提升比例,表现出中部下降最高、西部下降次高、东部下降最低的时空格局;(3)研究区耕地质量对水田化的响应具有双重效应,负向响应更为敏感,整体呈现出东部耕地质量响应程度高于其他区域的空间格局。[结论]研究区耕地水田化对耕地质量具有正、负两种效应,依据效应方向进行耕地利用结构调整,是保护黑土耕地的重要途径。对于具有正向效应的区域应适度推进旱改水项目,而针对具有负向效应的区域应停止旱改水工程,积极进行水田休耕,并可适当地将其恢复为旱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耕地水田化 CRITIC模型 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 黑土区 富锦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机制研究——以海伦市长华村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冬梅 文清 祁悦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21,共9页
研究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村域尺度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驱动机制,探寻“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宅基地的活化利用与有效管理对策。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东北黑土区内农村宅基地的居住功能弱化,农业生产功能... 研究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村域尺度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驱动机制,探寻“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宅基地的活化利用与有效管理对策。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东北黑土区内农村宅基地的居住功能弱化,农业生产功能增强,宅基地功能由居住功能主导向居住、生产二元复合功能或农业生产功能为主导转变;(2)村域尺度内,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的阶段特征明显,空间上表现为与中心村的距离越远,宅基地功能转型程度越剧烈;(3)在城镇化等外缘要素的影响下,乡村地域系统内人口和产业的变化共同驱动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4)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框架下,结合农村宅基地功能组合和利用状态,引导农户选择适宜的宅基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促进宅基地利用效率提升。研究结论:东北黑土区农村宅基地功能正在经历转型过程,应根据宅基地功能转型阶段特征,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筛选适宜的宅基地利用与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 功能转型 空心村治理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正式社会支持: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下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和剂 被引量:4
12
作者 程镝 祁鑫康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
在稳步推进健康老龄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有效缓解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十分关键。基于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检验非正式社会支持对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节机制,发... 在稳步推进健康老龄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有效缓解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十分关键。基于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检验非正式社会支持对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节机制,发现受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和政策城市偏向性的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配置失衡,城乡老年人健康不平等问题突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大幅降低。非正式社会支持作为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社交互动、情感慰藉和经济支持,有效缓解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失衡。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应消除城乡政策选择偏好,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加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差距 老年人 主观幸福感 非正式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农牧交错带耕地土壤有机质遥感反演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丽萍 刘焕军 +4 位作者 郑树峰 王翔 孟令华 马雨阳 官海翔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4-190,共7页
农牧交错带是农耕区与草原牧区的过渡带,土壤有机质(SOM)的精确估算与变化监测对碳库估算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东北典型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Landsat 8 OLI影像和ALOS 12.5m DEM为数据源,基于波段反射率、反射率对数、亮度指... 农牧交错带是农耕区与草原牧区的过渡带,土壤有机质(SOM)的精确估算与变化监测对碳库估算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东北典型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Landsat 8 OLI影像和ALOS 12.5m DEM为数据源,基于波段反射率、反射率对数、亮度指数与相关地形因子,分别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MLSR)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和BP神经网络(BPNN)模型,构建农牧交错带SOM多光谱反演模型。结果表明:①根据重要性排序,选择Landsat8 OLI第4波段的对数、第5波段、第6波段和亮度指数作为输入量,RF和BPNN模型的精度优于MLSR模型。②引入高程(E)与坡向变率(SOA)后,3种模型的预测精度提高,BPNN模型精度提高最多,R^(2)提高了0.22,RMSE降低了0.40 g/kg。3种模型最优反演精度由高到低为:BPNN模型(R^(2)=0.82,RMSE=1.4 g/kg)>RF模型(R^(2)=0.71,RMSE=1.9 g/kg)>MLSR模型(R^(2)=0.66,RMSE=8.8 g/kg)。研究结果可为农牧交错带SOM时空变化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壤有机质 随机森林 BP神经网络 地形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宇 张余 +2 位作者 王琴 迟淦文 姜博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442,共8页
探究东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及其驱动力对于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东北地区2000—2018年5期遥感数据,采用ESV系数法、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东北地区ESV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 探究东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及其驱动力对于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东北地区2000—2018年5期遥感数据,采用ESV系数法、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东北地区ESV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近18年来,东北地区ESV共损失了982.70亿元,林地ESV是ESV的主体构成,核心功能是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2)ESV空间上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高值区与次高值区分布广泛;3)经济与社会因子交互作用对ESV影响最大;4)各主导驱动因子对ESV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空间差异,人口密度作用强度由北向南递减,国内生产总值(GDP)作用强度具有明显空间集聚性,年均降水量作用强度整体上由东向西递减。研究结果可以为东北地区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一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驱动因子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5
作者 潘莹莹 姜博 +1 位作者 李梦珍 刘新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8-416,共9页
[目的]探究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为东北三省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供借鉴参考。[方法]运用超效率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以及Tobit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东北三省城市土地... [目的]探究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为东北三省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供借鉴参考。[方法]运用超效率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以及Tobit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从时间演变特征来看,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呈显著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从空间演变特征来看,区域差异显著,低值区城市数量大幅度减少,高值区城市增多,高值区城市分布范围从黑龙江覆盖至东北三省全域。(2)从时序动态演进特征来看,研究期间不同时段内三大省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极化程度、效率差异和发展水平都呈现出不同的动态演进特征。(3)从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各变量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有所差异,人力资本、科教支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化率具有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具有抑制作用。[结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各城市应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从刺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营商环境、做好人才和资金引进工作等方面系统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时空差异 Super-SBM 东北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视角下东北三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分区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盖兆雪 王子彤 赵映慧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2-632,共11页
【目的】低碳视角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分区研究,对于区域耕地低碳利用和用地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成耕地数量、质量及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推进耕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方法】构建低碳视角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指标体系... 【目的】低碳视角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分区研究,对于区域耕地低碳利用和用地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成耕地数量、质量及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推进耕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方法】构建低碳视角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借助超效率SBM模型(Super slacks-based measure)和ArcGIS软件揭示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两维图论聚类法进行耕地利用生态分区,提出各分区方向。【结果】①201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核密度波峰呈“双峰—单峰—双峰”的分布特征,主峰由“宽峰”转变为“尖峰”,两极分化特征明显,地区差异逐渐缓解;②低效率型波峰由“双峰”向“单峰”转变,生态效率极化现象趋于好转;中效率型波峰为“一主一小”的双峰形态,生态效率呈现两极分化的区域聚集现象;高效率型主峰高度降低,生态效率内部差异逐步减小;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集聚效应,形成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热点区向南扩展,冷点区围绕西南部移动,呈“收缩—扩大—收缩”趋势。④将耕地利用划分为耕地利用生态先导区、均衡区、互补区和升级区4个区,制定区域差异化的耕地低碳利用措施。【结论】研究结果有利于东北三省耕地低碳利用和优化用地布局,以期为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推进耕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分区 低碳 超效率SBM模型 两维图论聚类 东北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7
17
作者 郭珍 曾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186,共11页
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面临布局能力欠佳、供应链不成熟、应用场景缺乏等多重困境。建构国有企业主导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网络,突破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限制条件,形成有效强化链,是破解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多重困境... 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面临布局能力欠佳、供应链不成熟、应用场景缺乏等多重困境。建构国有企业主导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网络,突破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限制条件,形成有效强化链,是破解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多重困境的重要途径。大型国有农业企业具有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双重功能,集领先用户、系统集成者、应用场景构建者多重角色于一体,由其主导供给可以破解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进而通过“探索式-利用式”双元学习,突破研发、集成、应用等供给环节中的资源约束、能力陷阱、接受度低等诸多限制,生成较强的系统集成能力、应用场景构建能力,使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力得以显现。当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起到非线性效应、乘数效应、循环效应后,“动力—能力—效力”三者将达成有效强化链,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功能不断涌现,从而推动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农业基础设施 有效供给 国有企业 双元学习 循环累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化能力、农地转出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基于代际差异视角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善林 康莹莹 +1 位作者 郭秀 何仕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5,共13页
探究市民化能力、农地转出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可以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和政策实施,为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用地保障提供重要理论和现实参考。基于黑龙江省海伦市423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 探究市民化能力、农地转出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可以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和政策实施,为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用地保障提供重要理论和现实参考。基于黑龙江省海伦市423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市民化能力、农地转出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并揭示其代际差异。结果表明:个人市民化能力与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正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农地转出对受教育程度、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均发挥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5.93%和34.09%;家庭市民化能力与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正相关性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农地转出在非农收入占比和购买城镇住房的影响中均通过中介效应检验,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1.18%和11.54%;农地转出在市民化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的中介作用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其父代成员个人市民化能力及子代成员家庭市民化能力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中介效应更有统计学意义。基于此,从提高农民市民化综合能力、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以及构建差别化的宅基地退出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化能力 农地转出 宅基地退出意愿 代际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视角下吉林省粮食生产效率偏差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冬梅 祁悦 +2 位作者 龚河阳 杨奇峰 张平宇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0-1061,共12页
本文从粮食生产的生态视角出发,在构建绿色粮食生产效率和传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2000—2019年吉林省县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剖析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发现:①吉林省传统粮食生产效率与... 本文从粮食生产的生态视角出发,在构建绿色粮食生产效率和传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2000—2019年吉林省县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剖析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发现:①吉林省传统粮食生产效率与绿色粮食生产效率综合水平的变化趋势均为“U”型,但传统粮食生产效率整体上更优;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现中西部稳定高值,中、东部剧烈波动,边缘区轻微波动的特征。②吉林省东、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均为负向偏差,前期效率偏差加重,后期略有缓和。空间上,2类粮食生产效率高且稳定的地区,偏差程度相对更轻。③要素投入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但作用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吉林省东部地区应重点关注要素投入水平对效率偏差的影响,中部地区需综合考虑3类要素的复杂强影响;西部地区应统筹考虑3类要素的均衡弱影响,为更好平衡粮食增产和绿色发展,应在分区管控的基础上,探索并落实切实可行的农户绿色生产方式,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和科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效率 绿色生产 效率偏差 生态安全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干旱胁迫下的农户生计脆弱性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榆阳区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玉恒 左文洁 +2 位作者 成汶璟 STANNY Monika 杜国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5-1124,共10页
为了揭示干旱胁迫下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差异,本研究以陕西省榆阳区为例,基于暴露水平、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构建了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421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解析了2022年榆阳区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脆弱... 为了揭示干旱胁迫下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差异,本研究以陕西省榆阳区为例,基于暴露水平、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构建了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421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解析了2022年榆阳区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脆弱性及其差异特征,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识别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调查农户的生计脆弱性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户主未上过学、户主仅上过小学及纯农户三种类型的农户生计脆弱性水平较高,分别为1.767、1.009和0.967。农户生计脆弱性与生计非农化程度、农户学历呈反比,与农户年龄呈正比;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损失、农产品销售得不到保障分别是农户生计暴露水平和敏感程度较高的主要诱因,户主教育背景和家庭社会关系是农户生计适应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脆弱性差异显著,农户生计策略越多样、户主学历越高、平均年龄越小,其生计脆弱性越低,反之越高。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旨在提升北方农牧交错区农户气候变化韧性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区 农户生计脆弱性 气候变化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