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东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30
1
作者 赵英利 李伟民 +4 位作者 温泉波 梁琛岳 冯志强 周建平 申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07-2822,共16页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关信息。本文针对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的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陶海营子组、老龙头组砂岩均具有成分成熟度低,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碎屑骨架成分显示多为火山岩区物源供给。锆石CL图和Th/U值也指示了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区域内已获得的2533粒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为3组:约230-570Ma(峰值年龄为270-315Ma、430Ma和500Ma)、700-1100Ma(峰值970Ma)及&gt;1500Ma(峰值1800Ma和2500Ma)。较古老的峰值年龄1800Ma和2500Ma,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信息。其余两组年龄则与西拉木伦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地块内部岩浆事件的时间相吻合。对比分析内蒙东部不同区域(克旗-林西地区、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地区和索伦-蘑菇气地区)、不同时代(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物碎屑组分变化趋势,推测古亚洲洋最终沿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时间持续至早三叠世。此外,索伦-蘑菇气地区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相对稳定的物源供给,证实了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辽-锡林浩特地块至少在中二叠世沉积以前就已经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完成拼贴,应为前人提出的早石炭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东部 中亚造山带 中、晚二叠-早三叠世 碎屑锆石U-PB年龄 构造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巴林左旗九井子蛇绿岩锆石U-Pb定年:对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形成演化的约束 被引量:35
2
作者 刘建峰 李锦轶 +2 位作者 孙立新 殷东方 郑培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47-1962,共16页
本文对位于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东段的九井子蛇绿岩中辉长岩脉以及蛇绿岩的围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为(274.7±1.7)Ma,MSWD=0.079,属于早二叠世晚期;结合前人地层、古生物、岩浆岩等方面的资料,表明... 本文对位于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东段的九井子蛇绿岩中辉长岩脉以及蛇绿岩的围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为(274.7±1.7)Ma,MSWD=0.079,属于早二叠世晚期;结合前人地层、古生物、岩浆岩等方面的资料,表明内蒙古东南部早二叠世晚期还可能存在大洋盆地。与九井子蛇绿岩呈断层接触的粉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大致构成4个峰值:2350~2700Ma、1700~2100Ma、370~470Ma和250~290Ma,通过与区域构造热事件的对比分析,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中朝古板块的北缘。粉砂岩中最小的锆石年龄为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249±4.7)Ma),该年龄与内蒙古东南部海相地层消失的时代、安加拉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出现混生的时代、西伯利亚和中朝古板块古纬度曲线收敛的时代以及区域上与碰撞相关的岩浆岩形成时代大致相同,据此本文认为九井子蛇绿岩的构造侵位时代应为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同时也可能代表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南部 西拉木伦河蛇绿岩 构造演化 古亚洲洋 锆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伸展隆升样式:来自科洛-嘎拉山韧性变形带的证据 被引量:16
3
作者 梁琛岳 刘永江 +4 位作者 李伟 刘勃然 李伟民 张夺 刘同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873-2900,共28页
大兴安岭地区出露的系列古老变质变形岩石,为研究大兴安岭隆升机制和兴蒙造山带演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大兴安岭北段科洛新开岭群和嘎拉山落马湖群内发育典型向SE的伸展滑脱构造,宏微观构造和石英EBSD组构均指示岩石变形发生在地壳... 大兴安岭地区出露的系列古老变质变形岩石,为研究大兴安岭隆升机制和兴蒙造山带演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大兴安岭北段科洛新开岭群和嘎拉山落马湖群内发育典型向SE的伸展滑脱构造,宏微观构造和石英EBSD组构均指示岩石变形发生在地壳浅部的低绿片岩相,是中低温(350~450℃)条件下缓慢变形的的结果。科洛地区变形代表一种拉伸近似等于压扁的应力状态,变形岩石多为L=S构造岩,较少发育b型线理,多片理化和不对称褶皱等;而嘎拉山地区的应变强度更大,拉伸作用更强,变形岩石以LS和L=S构造岩为主,发育大量叶理、a型及b型线理、鞘褶皱。运动学和流变学特征表明,越远离主伸展区应变强度越弱,应变趋于平面应变,差异应力减小,应变类型纯剪组分增多。结合新近锆石年代学数据,认为新开岭岩群和落马湖群的原岩多形成于早石炭世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汇聚拼贴时期的花岗质岩石侵位,早白垩世伴随着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NW斜向俯冲,大兴安岭东部长距离俯冲的古太平洋板片发生断离,造成地幔物质上涌,大规模强烈的岩浆侵位,大规模的强烈的韧性变形和伸展构造发育,并导致大兴安岭深部基底快速隆起以及两侧断陷盆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伸展构造 应变分析 EBSD 流变学参数 锆石U-PB年龄 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怒带西段荣那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13
4
作者 孙振明 任云生 +3 位作者 李才 李兴奎 王明 范建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8-617,共10页
荣那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新发现的矿床,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矿床之一,已探明储量达大型规模,具有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潜力。荣那铜(金)矿床矿石矿相学与岩相学研究显示其具有典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矿物组... 荣那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新发现的矿床,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矿床之一,已探明储量达大型规模,具有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潜力。荣那铜(金)矿床矿石矿相学与岩相学研究显示其具有典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矿物组合(明矾石、硫砷铜矿等)和矿化蚀变特征。通过资料收集与野外观察,本文将荣那铜(金)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与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为查明该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进一步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对取自深部矿石中的石英脉(均为主成矿阶段含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开展了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矿物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80~440℃和4.63%~11.95%NaCl eqv;富气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320~440℃和5.55%~10.74%NaCl eqv;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200~400℃和29.4%~32.56%NaCl eqv;富液相与富气相包裹体的气体成分除少量N2外,气体成分均为H2O。综合分析认为,荣那矿床成矿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流体沸腾作用是该矿床的重要成矿机制。可见,荣那矿床具有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矿物组合及蚀变特征,但主成矿阶段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典型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相似。因此,推测荣那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的深部存在斑岩型铜金矿化,该矿床应属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铜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矿床成因 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铜金矿 荣那铜(金)矿床 西藏班-怒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北段老道口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永江 刘宾强 +5 位作者 冯志强 温泉波 李伟民 张铁安 李小玉 杜兵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82-498,共17页
鄂伦春自治旗老道口闪长质岩体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大兴安岭中北段,原定义为老道口单元的老道口岩体主要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闪长玢岩组成。锆石SIMS U-Pb定年测定闪长岩年龄为(126.09±0.95)Ma,属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 鄂伦春自治旗老道口闪长质岩体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大兴安岭中北段,原定义为老道口单元的老道口岩体主要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闪长玢岩组成。锆石SIMS U-Pb定年测定闪长岩年龄为(126.09±0.95)Ma,属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并非前人认为的形成于寒武纪。闪长岩的w(SiO_2)为56.13%~57.91%,w(TiO_2)为0.97%~0.99%,w(MgO)和w(TFe_2O_3)分别为2.00%~2.12%和6.73%~7.41%,Mg#值为36.00~38.00,w(Na_2O)为4.29%~4.53%,w(K2O)为1.38%~1.59%,K_2O/Na_2O为0.31~0.37,w(Al_2O_3)为17.95%~18.36%,相对富钠高铝,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显示其具有富含轻稀土元素(LREE)、贫重稀土元素(HREE)以及Eu(0.85~0.87)弱负异常的特点。老道口闪长岩强不相容元素Th、U、K显著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Ta明显亏损,其岩浆源区可能为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闪长岩富集Ba、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Nb、Ta、Ti、P等明显亏损,指示了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老道口岩体地球化学特点和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该岩体很可能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后的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S锆石U-Pb测年 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 闪长岩 岩石圈地幔 老道口岩体 兴蒙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韧性变形与流变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梁琛岳 刘永江 +5 位作者 李伟民 杨书艳 温泉波 李婧 米晓楠 张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56-2676,共21页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张家堡地区出露两套花岗质岩石: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含有黑云斜长片麻岩包体,以及晚期侵位钾长花岗片麻岩与花岗岩脉。详细宏微观构造分析发现,花岗质岩石遭受了两期变形事件:晚侏罗世高温韧性剪切和早白垩世...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南段张家堡地区出露两套花岗质岩石: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含有黑云斜长片麻岩包体,以及晚期侵位钾长花岗片麻岩与花岗岩脉。详细宏微观构造分析发现,花岗质岩石遭受了两期变形事件:晚侏罗世高温韧性剪切和早白垩世低温韧性剪切变形。早期韧性变形温度约550-600℃,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此次韧性变形以单剪作用为主,岩石为L=S和LS构造岩,具有右行剪切特征。晚期韧性变形温度约400-450℃,绿片岩相,变形以纯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岩石以L=S构造岩为主,具有左行剪切特征。利用动态重结晶及亚颗粒粒径估算岩石流变学参数,结果表明高温剪切带具有较低差异应力,较高应变速率,低温剪切带恰好相反。早期晚侏罗世韧性伸展变形与伊泽那崎板块和法拉隆板块NNW向俯冲共同作用于欧亚大陆东缘相关,进入早白垩世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深部板块后撤(Roll-back),导致华北岩石圈发生大规模减薄,医巫闾山地区发生晚期低温韧性伸展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 韧性变形 应变分析 EBSD 流变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基底花岗质片麻岩变形和流变学研究——以辽西寺儿堡地区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婧 刘永江 +4 位作者 李伟民 金巍 梁琛岳 温泉波 张媛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1-907,共17页
辽西寺儿堡镇新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内发育的宏观、微观构造变形特征表明该地区曾遭受了强烈的韧性变形改造。花岗质岩石变形程度在初糜棱岩–糜棱岩之间,岩石经历了SWW向左行剪切作用改造。岩石中石英有限应变测量判别结果表明,构造岩... 辽西寺儿堡镇新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内发育的宏观、微观构造变形特征表明该地区曾遭受了强烈的韧性变形改造。花岗质岩石变形程度在初糜棱岩–糜棱岩之间,岩石经历了SWW向左行剪切作用改造。岩石中石英有限应变测量判别结果表明,构造岩类型为L-S型,为平面应变。岩石的剪应变平均值为1.43,运动学涡度值为0.788~0.829,指示岩石形成于以简单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变形中。此外,石英颗粒以亚颗粒旋转重结晶和颗粒边界迁移重结晶作用为主,长石颗粒塑性拉长,部分发生膨凸式重结晶作用;石英组构特征(EBSD)揭示石英以中–高温柱面滑移为主;石英颗粒边界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值为1.151~1.201,指示了中高温变形条件。综合石英、长石的变形行为、石英组构特征以及分形法Kruhl温度计的判别结果,推断辽西寺儿堡镇新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经历过480~600℃的中高温变形,其同构造变质相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花岗质岩石的古差异应力为10.62~12.21 MPa,估算的应变速率为10^(–11.67)~10^(–13.34) s^(–1),即缓慢的变形,可能记录早期中高温、低应变速率的韧性变形过程,反映华北克拉通基底中下部地壳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变形 有限应变测量 运动学涡度 EBSD 分形 古差异应力 应变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东段古生代成矿作用与典型矿床 被引量:2
8
作者 任云生 郝宇杰 +4 位作者 赵华雷 陈聪 杨群 段明新 孙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25-126,共2页
'兴蒙造山带'是指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蒙古-鄂霍茨克带)、华北板块北缘(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拼接带)和西锡霍特-阿林地体增生带所限定的构造区域,前人通常称为兴蒙地槽或兴蒙褶皱带。古生代,该区古属亚洲洋构造域,主要表现为... '兴蒙造山带'是指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蒙古-鄂霍茨克带)、华北板块北缘(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拼接带)和西锡霍特-阿林地体增生带所限定的构造区域,前人通常称为兴蒙地槽或兴蒙褶皱带。古生代,该区古属亚洲洋构造域,主要表现为多块体拼贴,自西向东包括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四个构造单元。额尔古纳地块在早古生代早期已经转为稳定(葛文春等,2005);兴安地块在早古生代中期沿塔源-喜桂图断裂增生到额尔古纳地块之上(佘宏全等,2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矿床 佳木斯地块 松嫩地块 额尔古纳地块 早古生代 下古生代 地质作用 成矿作用 兴蒙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突泉—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高飞 刘永江 +4 位作者 温泉波 李伟民 冯志强 范文亮 汤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69-783,共15页
内蒙古突泉—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岩浆作用形成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等。鉴于目前研究区地质资料缺乏对整个突泉—科右中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较为... 内蒙古突泉—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岩浆作用形成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等。鉴于目前研究区地质资料缺乏对整个突泉—科右中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较为完善的研究和论述,笔者旨在对全区范围内的中生代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同时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划分该地区不同的中生代岩浆作用期次,进而讨论本区不同花岗岩所代表的地质意义。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表明,孟恩陶勒盖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为(241.2±2.8)Ma,杜尔基镇南部正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148.2±1.0)Ma,宝格吐岩体的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为(226.0±1.1)Ma,马家屯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为(124.6±1.1)Ma,这与广泛分布于本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较为一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邻区的地质资料,认为本区岩浆活动可以划分为中—晚三叠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可能属于古亚洲洋闭合造山后岩石圈伸展作用的产物,而晚侏罗世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中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早白垩世花岗岩可能反映了板内拉张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突泉—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 中生代 花岗岩 锆石U-PB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地区石咀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群 任云生 +3 位作者 孙新浩 李京谋 裴福萍 吕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51-252,共2页
东北地区先后经历了古生代古亚洲洋构造域和中生代环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与叠加。研究表明,古亚洲洋沿西拉木伦—长春—延吉一线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闭合。而吉林中部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与兴蒙造山带东段的交汇部位,是研究古生代... 东北地区先后经历了古生代古亚洲洋构造域和中生代环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与叠加。研究表明,古亚洲洋沿西拉木伦—长春—延吉一线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闭合。而吉林中部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与兴蒙造山带东段的交汇部位,是研究古生代成矿作用的有利地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晚古生代矿床在吉林东部延吉地区陆续被识别出来,而吉林中部地区的古生代矿床却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中部 石咀铜多金属矿床 矽卡岩 早二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依兰地区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及其演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晓萌 郑常青 +2 位作者 徐学纯 韩玉宝 徐久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39-1153,共15页
依兰地区蓝片岩作为黑龙江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质作用演化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依兰地区蓝片岩的岩相学及矿物微区化学成分的研究,并运用PERPLE_X软件,在Na_2O-CaO-K_2O-MnO-FeO-MgO-Al_2O_3-SiO_2-H_2O-TiO_2-O(Fe_2O_... 依兰地区蓝片岩作为黑龙江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质作用演化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依兰地区蓝片岩的岩相学及矿物微区化学成分的研究,并运用PERPLE_X软件,在Na_2O-CaO-K_2O-MnO-FeO-MgO-Al_2O_3-SiO_2-H_2O-TiO_2-O(Fe_2O_3)(NCKMnFMASHTO)体系下对石榴石冻蓝闪石片岩(g-brs-wnc-act-phn-chl-ep-ab-stlp)、绿泥绿帘蓝闪石片岩(gl-brs-wnc-act-chl-ep-stlp)和白云母蓝闪石片岩(gl-wnc-phn-ab-ep-chl-sph)进行了相平衡模拟,并分别获得了500~525℃/1.14~1.2GPa、480℃/1.4GPa、450~500℃/0.95~1.2GPa峰期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其峰期变质级别都达到了绿帘-蓝片岩相。结合前人发表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建立了蓝片岩相岩石的顺时针变质演化P-T轨迹。研究区蓝片岩的形成标志着新生洋壳的俯冲作用,同时代表古亚洲洋构造域的结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开始。相平衡模拟中,P-T轨迹记录了峰期前温压条件递增的过程,温度峰期与压力峰期同时到达,说明蓝片岩相变质作用是在俯冲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折返过程中达到的。减压阶段的轨迹近于平行追溯进变质轨迹,揭示与进变质过程相似的地热体制下(11~14℃/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相 变质作用演化 P-T轨迹 佳木斯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二叠纪玄武岩喷发时限:来自碎屑锆石的证据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锦轶 刘建峰 +6 位作者 郑荣国 冯乾文 郑培玺 朱志新 王励嘉 张晓卫 宋彪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301-325,共25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玄武岩由夹于二叠纪沉积岩系中的两套玄武岩组成,被普遍认为是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对其喷发时限,目前有270~290 Ma和290 Ma前后两种认识。这些认识不仅在时限上存在明显差别,也与该区现在被广泛接受...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玄武岩由夹于二叠纪沉积岩系中的两套玄武岩组成,被普遍认为是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对其喷发时限,目前有270~290 Ma和290 Ma前后两种认识。这些认识不仅在时限上存在明显差别,也与该区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地层划分方案不协调。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碎屑锆石定年方法,对采自3个剖面不同层位7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结合已有其他资料,试图通过限定夹有玄武岩的碎屑岩沉积时代,间接探讨该区玄武岩喷发时限。采自下部玄武岩之下的3个碎屑岩样品都含有数量可观的年龄介于275~290Ma的碎屑锆石,指示其沉积时代不早于早二叠世晚期;采自下部玄武岩中陆源碎屑岩夹层的1个砂岩样品,除了含有20粒年龄介于280~290Ma的碎屑锆石外,还含有11粒年龄介于270~279Ma的碎屑锆石;采自两套玄武岩之间陆源碎屑岩的3个砂岩样品都含有大量年龄介于260~280 Ma的碎屑锆石。这些碎屑锆石的年龄表明,柯坪地区夹有玄武岩的二叠纪地层沉积时代不会早于早二叠世晚期,很可能是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早期。因此,该区的这些沉积岩所夹玄武岩不可能是在早二叠世期间喷发的。考虑到这些碎屑锆石从结晶经过隆升剥蚀搬运再到沉积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及两套玄武岩之间和上部玄武岩之上的沉积岩中所含的古生物化石,推测柯坪地区玄武岩喷发时限可能为中—晚二叠世。这些资料揭示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玄武岩的喷发时限有可能与峨眉山玄武岩是大致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二叠纪 玄武岩 地层 碎屑锆石 喷发时限 柯坪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延边天宝山矿集区东风北山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与矿床成因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群 任云生 +3 位作者 鞠楠 陈聪 孙振明 秦朝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3-534,共12页
东风北山钼矿床位于延边天宝山矿集区东北部,已探明的浅部石英脉型钼矿体均受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中的构造裂隙控制,经历了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含CO2三相... 东风北山钼矿床位于延边天宝山矿集区东北部,已探明的浅部石英脉型钼矿体均受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中的构造裂隙控制,经历了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含CO2三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少量纯CO2五种类型包裹体。石英—辉钼矿阶段包裹体类型多样,且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表明流体演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沸腾作用,流体沸腾是导致Mo元素沉淀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包裹体气相成分除H2O以外还含有部分CO2和少量的CH4,表明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中高盐度的H2O-Na Cl±CO2±CH4流体体系。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已探明的脉型矿体应属斑岩型钼矿成矿作用的浅部结果,含矿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体的深部或外围应存在成矿斑岩体,其中细脉浸染型钼矿化是进一步研究和地质找矿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风北山钼矿床 流体包裹体 矿床成因 天宝山矿集区 延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和龙市官地铁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琦 任云生 +2 位作者 杨群 陈聪 薛世远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445-446,共2页
吉林省和龙地区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自西向东依次分布大开河、官地、东南村、八里沟、黑瞎子沟、甲山、鸡南等一系列中小型铁矿床。其中,官地铁矿发现早、勘查程度高,在该区具有代表性。官地铁矿发现于1971年,探明资源量2000万吨,为一... 吉林省和龙地区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自西向东依次分布大开河、官地、东南村、八里沟、黑瞎子沟、甲山、鸡南等一系列中小型铁矿床。其中,官地铁矿发现早、勘查程度高,在该区具有代表性。官地铁矿发现于1971年,探明资源量2000万吨,为一座中型矿床。由于开发较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体 矿石品位 矿床地质特征 围岩蚀变 蚀变作用 角闪片岩 成因探讨 甲山 吉林省 和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黑东部中生代钨矿成矿作用时代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聪 任云生 +1 位作者 赵华雷 郝宇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73-174,共2页
吉黑东部地区地处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中亚造山带东段(兴蒙造山带),是一个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叠加转换的复杂构造区,古生代以来构造岩浆活动频繁且强烈,为内生金属矿床形成提供了优越的地质条件。近年来,该区... 吉黑东部地区地处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中亚造山带东段(兴蒙造山带),是一个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叠加转换的复杂构造区,古生代以来构造岩浆活动频繁且强烈,为内生金属矿床形成提供了优越的地质条件。近年来,该区相继发现了翠宏山、羊鼻山、杨金沟、白石砬子和三家子等多个大中型钨矿床及苇子沟、四道沟等钨矿点。现有资料表明,吉黑东部地区的钨矿床集中形成于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本文着重介绍区内中生代钨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和矿床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矿 吉黑东部 矿床地质特征 成矿作用 地质作用 五道沟群 构造背景 中生代 中生界 地质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延边天宝山矿集区海西晚期岩浆-成矿事件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16
作者 杨群 任云生 +3 位作者 鞠楠 张博 陈聪 孙振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305-306,共2页
天宝山矿集区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老头沟镇天宝山村,距离龙井市30 km,延吉市35km。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兴蒙造山带东端,敦化—密山断裂和西拉木伦-长春断裂交汇处的东侧,夹于兴凯地块、佳木斯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
关键词 成矿岩体 天宝山 矿集区 岩浆 海西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羊鼻山铁钨矿床中钨矿成因及物质来源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宇鹏 任云生 +3 位作者 郝宇杰 赖科 赵华雷 刘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羊鼻山铁钨矿床处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的佳木斯地块中部。兴东群大盘道组变质岩系为矿区主要赋矿地层,铁矿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大盘道组第一岩段,白钨矿矿体呈透镜状和脉状产于铁矿矿体底板围岩中,受片麻状花岗岩与...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羊鼻山铁钨矿床处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的佳木斯地块中部。兴东群大盘道组变质岩系为矿区主要赋矿地层,铁矿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大盘道组第一岩段,白钨矿矿体呈透镜状和脉状产于铁矿矿体底板围岩中,受片麻状花岗岩与大盘道组大理岩的接触带控制;主要含矿岩石为石榴石矽卡岩和透辉石矽卡岩,钨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黄铁矿和白钨矿,并含少量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锡石、毒砂和辉钼矿。含钨石英脉中δ^(18)O_水值为3.6‰~7.5‰,δD值为-120.9‰^-66.2‰,表明其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矽卡岩中与白钨矿共生的金属硫化物δ^(34)S值为16.1‰~18.1‰,^(206)Pb/^(204)Pb值为17.879~18.863,^(207)Pb/^(204)Pb值为15.537~15.603,^(208)Pb/^(204)Pb值为38.202~38.544,表明金属硫化物中的硫和铅主要来源于地层与地壳重熔型岩浆。结合钨矿成矿地质特征,认为羊鼻山铁钨矿床中钨矿的成因类型应属矽卡岩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b同位素 流体来源 钨矿成因 羊鼻山铁钨矿床 佳木斯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碎屑锆石特征对源区地壳结构的启示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同君 刘永江 +1 位作者 李伟民 高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9-486,共28页
近年来,锆石的晶体形态、内部结构、年龄和Hf-O同位素分析已经成为盆地沉积物源区示踪的重要探针。渣尔泰群和白云鄂博群中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新太古代末期(~2.50 Ga)与古元古代末期(~1.90 Ga)两组,这两组碎屑锆石的相对丰度在层序... 近年来,锆石的晶体形态、内部结构、年龄和Hf-O同位素分析已经成为盆地沉积物源区示踪的重要探针。渣尔泰群和白云鄂博群中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新太古代末期(~2.50 Ga)与古元古代末期(~1.90 Ga)两组,这两组碎屑锆石的相对丰度在层序上出现“振荡性”变化,这种变化特征与经典的源汇系统中构造—沉积响应的年代记录明显不一致。为研究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沉积层序中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与源区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本文系统总结了区域内大量相关的锆石U-Pb年龄数据,同时对渣尔泰群书记沟组和增隆昌组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这两组年龄与南部大青山—乌拉山造山带中基底岩石记录的构造热事件年龄相一致,同时根据锆石结构特征认为~2.50 Ga的锆石来源于造山带内新太古代岩浆—变质地体,~1.90 Ga的锆石来源于高级变质—深熔地体。大青山—乌拉山造山带与这套中-新元古代沉积地层构成源汇系统。源区造山带下地壳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变质岩系近水平互层叠置是大青山—乌拉山造山带下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岩性变化率在垂向上远大于水平方向,是控制盆地中碎屑锆石组合变化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尔泰群 白云鄂博群 碎屑锆石U-PB年龄 相对丰度变化 造山带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