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沉积学发展战略:沉积学相关实验室及设备现状与展望
1
作者 王璞珺 陈桐 +2 位作者 张立斌 高翔 高有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63-1077,共15页
通过国内外资料调研和1950年以来我国相关实验室的考证,研究我国沉积学相关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历史和现状,揭示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数据主要源于三方面,包括国内外数据库6个,国内外沉积学相关实验室官方网站102个以及国内外搜索引... 通过国内外资料调研和1950年以来我国相关实验室的考证,研究我国沉积学相关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历史和现状,揭示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数据主要源于三方面,包括国内外数据库6个,国内外沉积学相关实验室官方网站102个以及国内外搜索引擎5个。对访问和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我国沉积学相关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及其地区和年代分布,并与国外相关实验室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我国沉积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据此展望我国沉积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我国沉积学发展经历了1950—1980年的起步阶段,1980—201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以及2010年以来的稳步提升阶段。作为研究陆表岩石—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结果和机制的专门学科,沉积学与资源、环境、全球变化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都密切相关。我国的沉积学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化石能源与沉积矿产、海洋过程与资源、区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事关国计民生的相关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分析结果看,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学基础学科,我国沉积学目前面临着以下问题:1)迄今全国还没有一个专门化的沉积学实验室;2)专门用于沉积学研究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很少;3)目前与沉积学相关的实验室分布过于集中,实验室与所研究的对象(自然界典型的沉积过程)相互脱离的现象日趋明显且不断加剧。由此可见,一方面我国的沉积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研究作用,另一方面相关支撑条件又相对薄弱且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趋势。这些问题无疑将会阻碍我国沉积学未来的健康发展。通过此次"中国沉积学发展战略"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家底、理清了问题、看到了不足,希望在此与同行分享我们的调研成果,同时更希望引起相关专家和管理部门的注意,在条件允许时能够不失时机地解决影响我国沉积学发展的上述瓶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沉积学发展战略 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现状-问题-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室管理 被引量:10
2
作者 于洋 陈峰 李文洋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53-255,共3页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作为微观物质形貌和化学组分分析的主要设备,在科研和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以体制建设为基础,介绍了扫描电镜实验室基于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的人员培训和基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仪器使用及维护保养工作...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作为微观物质形貌和化学组分分析的主要设备,在科研和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以体制建设为基础,介绍了扫描电镜实验室基于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的人员培训和基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仪器使用及维护保养工作。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实验室管理保障了扫描电镜的安全运行和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 信息化平台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盆地油页岩成矿规律:以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典型盆地为例 被引量:26
3
作者 刘招君 孟庆涛 +3 位作者 贾建亮 孙平昌 柳蓉 胡晓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86-1297,共12页
油页岩作为常规油气的重要替代或补充能源,在全球资源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彰显。为了更好地揭示我国陆相油页岩的特征与分布规律,在总结多年油页岩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松辽和桦甸典型含油页岩盆地矿床特征及成矿特点,揭示了陆... 油页岩作为常规油气的重要替代或补充能源,在全球资源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彰显。为了更好地揭示我国陆相油页岩的特征与分布规律,在总结多年油页岩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松辽和桦甸典型含油页岩盆地矿床特征及成矿特点,揭示了陆相坳陷与断陷盆地油页岩成矿规律。油页岩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古气候和沉积环境对大型坳陷盆地油页岩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湖泊自身生产力大大提高,为油页岩形成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油页岩的平面分布受控于沉积环境的变化,主要分布于深湖—半深湖相,盐度较高使水体处于盐度分层,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构造条件对小型断陷盆地油页岩成矿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控制可容纳空间而影响了油页岩的厚度分布及品质特征,油页岩主要富集相带为靠近控盆同生断裂一侧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且靠近控盆同生断裂一侧油页岩厚度明显加厚和含油率增大;同时,干湿交替的气候控制了油页岩的层数和保存条件。对比分析表明:坳陷含油页岩盆地规模多为大型,油页岩矿单独存在、分布面积大,以中薄层中低含油率为典型特点;断陷含油页岩盆地规模多为小型,油页岩矿单独存在或与煤相伴生,以薄层高含油率或巨厚层中等含油率为典型特点。在三级层序的水进和高水位体系域中,有机质丰度和湖泊生产力较高,层状藻和结构藻较为繁盛,外源输入较低、水体盐度较大、还原性较强,且呈碱性环境,是油页岩形成的有利时期。因此,古构造、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综合控制下的丰富有机质来源和良好的湖水盐度分层是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油页岩 坳陷盆地 断陷盆地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东北地区 油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76
4
作者 张新荣 刘林萍 +2 位作者 方石 姜文超 王金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13-2021,共9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文章总结了国内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方法,继而从气候、碳循环、土壤环境、水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等方面...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文章总结了国内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方法,继而从气候、碳循环、土壤环境、水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等方面概括了LUCC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LUCC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下垫面性质对气候造成影响;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带来土壤污染、土壤养分迁移等土壤质量问题;并且引起水体的非点源污染,影响区域的产水量和水循环。同时,环境变化对LUCC具有限制作用。不仅通过特定的气候环境直接限制土地的利用方式;还间接通过借助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改变,实现对区域土地利用强度与方式的约束。LUCC既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结果。LUCC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反馈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当前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相关研究方法,针对目前存在的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研究区域、时空尺度单一,以单要素静态研究为主,实验研究相对薄弱以及动态模拟不够等问题,提出加强跨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注重多尺度探讨LUCC的环境效应、构建一个LUCC环境效应研究的统一指标体系及加强"3S"技术与模拟模型的融合等建议。为寻求更科学更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气候变化 环境变化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额盆地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油页岩特征及古环境 被引量:39
5
作者 陈会军 刘招君 +7 位作者 柳蓉 郭巍 肖国平 吴彦斌 付占荣 史冀忠 胡晓峰 孟庆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9-675,共7页
银额盆地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油页岩赋存于巴音戈壁组的二、三段。利用钻井岩心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巴音戈壁组油页岩物理特征、品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油页岩沉积环境、古湖泊生产力、构造和... 银额盆地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油页岩赋存于巴音戈壁组的二、三段。利用钻井岩心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巴音戈壁组油页岩物理特征、品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油页岩沉积环境、古湖泊生产力、构造和古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巴音戈壁组油页岩为低含油率、中灰分、低发热量油页岩;并可分为4个油层组,主力油层组形成于高水位体系域时期,成因类型为深湖-半深湖腐殖腐泥型油页岩。油页岩的富集主要受构造发育特征、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古地貌等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额盆地 巴音戈壁组 油页岩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桦甸盆地桦甸组与美国犹他盆地绿河组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 被引量:13
6
作者 孟庆涛 刘招君 +3 位作者 柳蓉 孙平昌 胡菲 张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1-399,共9页
在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和大量测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东北地区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和美国犹他盆地始新统绿河组油页岩中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类和萜类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并探讨其对两地油页岩在有机质来... 在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和大量测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东北地区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和美国犹他盆地始新统绿河组油页岩中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类和萜类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并探讨其对两地油页岩在有机质来源及古沉积环境上的差异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在GC谱图上,桦甸油页岩Pr/Ph为1.47~2.03,具姥鲛烷优势;而绿河油页岩Pr/Ph为0.34~0.44,具植烷优势。GC-MS分析表明:桦甸油页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反"L"型分布,∑(C27+C28)/∑C29为0.63~2.52;绿河油页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钝角不对称"V"型分布,∑(C27+C28)/∑C29为0.96~1.20。桦甸油页岩萜类化合物中萜烯>ββ构型霍烷>αβ构型霍烷,以C29萜烯占优势;绿河油页岩中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并检出丰富的γ-蜡烷和β-胡萝卜烷。两地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参数的对比分析揭示:桦甸油页岩为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双重生源,但细菌及藻类等水生生物的贡献较大,主要形成于弱还原淡水沉积环境;绿河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主要为细菌和藻类等水生生物,主要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页岩 桦甸组 绿河组 始新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盆地始新世古湖泊演化 被引量:10
7
作者 柳蓉 刘招君 +4 位作者 孟庆涛 孙平昌 周人杰 刘冬青 杨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8-695,共8页
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及室内测试分析等方法,对始新世断陷盆地抚顺盆地的古湖泊开展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揭示始新世—渐新世全球变冷气候在大陆的响应。野外岩性、相标志及岩石薄片分析表明,抚顺盆地始新统沉积相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从湖沼亚相... 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及室内测试分析等方法,对始新世断陷盆地抚顺盆地的古湖泊开展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揭示始新世—渐新世全球变冷气候在大陆的响应。野外岩性、相标志及岩石薄片分析表明,抚顺盆地始新统沉积相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从湖沼亚相—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深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浅湖亚相,水体深度变化总体表现为由浅—深—浅的过程。借助B、Mn、Ti、Co、Cr、Ni、V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Sr/Ba、V/(V+Ni)、Ni/Co、ωFe2 O3/ωFeO等元素和氧化物比值分析,得出抚顺盆地从始新世早期到晚期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始新世早期主要为湿润的成煤气候,始新世中期的计军屯组则显示了半湿润气候,到了始新世的中晚期则出现了干燥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半咸水—咸水的一套泥灰岩与泥页岩互层的干旱气候演化。总体有从始新世向渐新世,气候由湿润向干燥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顺盆地 始新世 古湖泊 古气候 大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子沟盆地有机质热演化对砂岩物性的改造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柳蓉 杨小红 +4 位作者 董清水 刘冬青 林斌 徐银波 张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60-468,共9页
基于岩石薄片观察、压汞分析、扫描电镜和X衍射分析等方法对罗子沟盆地大砬子组砂岩物性特征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罗子沟盆地大砬子组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岩石孔隙度高,孔隙度主要为... 基于岩石薄片观察、压汞分析、扫描电镜和X衍射分析等方法对罗子沟盆地大砬子组砂岩物性特征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罗子沟盆地大砬子组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岩石孔隙度高,孔隙度主要为16.2%-26.4%,次生孔隙占总孔隙度面孔率的88%,但总体渗透率极低,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13-1.68)×10^-3μm^2,为高孔特低渗的物性特征。有机元素分析、色谱分析、岩石热解及显微组分镜检分析表明,罗子沟盆地大砬子组泥页岩中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有机酸对砂岩中长石等矿物的溶蚀作用是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原因,但有机酸溶蚀产生的次生矿物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孔隙喉道。因此,研究区砂岩形成高孔特低渗的物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物性 有机质热演化 有机酸 次生孔隙 罗子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大布苏国家重点化石产地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军 尹勇前 +1 位作者 李涛 金利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2-878,共7页
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是晚更新世时期北半球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哺乳动物群,该动物群的化石在中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其演化、发展乃至灭绝与古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综述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概况,从动物组合、古地理分布、古生态... 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是晚更新世时期北半球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哺乳动物群,该动物群的化石在中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其演化、发展乃至灭绝与古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综述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概况,从动物组合、古地理分布、古生态环境等方面介绍了该生物群之全貌。以吉林省大布苏国家重点化石产地为例,对该产地出土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标本进行了最新的统计(分属6目13科21属23种),对其化石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在东北地区深入开展该动物群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布苏化石产地 猛犸象 披毛犀 动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辽东段侏罗、白垩纪构造转变期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晓波 张艳 仝亚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1-411,共21页
自中、晚侏罗世之交至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格局和古地理环境的巨大转变。对这一时期燕辽东段古地理和古环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分析,初步认识如下:中侏罗世开始增强的板块汇聚造成中、晚侏罗世亚洲东部地壳增厚和... 自中、晚侏罗世之交至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格局和古地理环境的巨大转变。对这一时期燕辽东段古地理和古环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分析,初步认识如下:中侏罗世开始增强的板块汇聚造成中、晚侏罗世亚洲东部地壳增厚和地势升高,古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持续俯冲引起深部岩浆上涌、地壳减薄和多期伸展裂陷,同时东亚洋陆过渡带形成一系列逃逸构造,上述构造演化导致燕辽地区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期形成高山和盆岭地貌。早白垩世137~131 Ma,嫩江-八里罕断裂至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延伸线两侧出现东高西低的地貌差异,相对下降的冀北-大兴安岭火山-地堑带地层中赋存热河生物群早期化石组合,而辽西-松辽地区为相对隆升的构造高地。130~110 Ma时期裂陷作用扩展,热河生物群中、晚期组合向周围扩散。热河生物群生存时期总体为以干冷为主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与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的潜在环境效应并不矛盾。全球气候演化和区域构造古地理条件共同导致燕辽地区自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干旱化和寒冷化,并影响到中、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和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之间的生态群进化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燕山运动 燕辽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 陆内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形成与演化研究现状 被引量:33
11
作者 张新荣 焦洁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53-568,共16页
分布于全球中高纬度的黑土因性状好、肥力高,对全球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自19世纪以来,世界黑土形成与演化研究蓬勃发展,然而不同地区黑土的定义、特征、分类和研究程度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土生产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碍... 分布于全球中高纬度的黑土因性状好、肥力高,对全球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自19世纪以来,世界黑土形成与演化研究蓬勃发展,然而不同地区黑土的定义、特征、分类和研究程度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土生产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碍于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系统整理了全球黑土研究,分析了黑土的定义、特征、分类、形成与演化特点,探讨了黑土形成与演化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广义的黑土主要包括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棕壤等,其形成主要由气候、地形地貌、植被、成土母质和水文五大自然因素控制,各种因素使黑土在性质上发生分异,形成不同的黑土类型,土壤性质呈现出一定差异和规律特征;目前学者们利用地球化学分析、孢粉分析、粒度分析等实验方法对黑土形成环境进行反演模拟,利用模型构建、光谱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图像解译及联网动态监测等先进科学手段对黑土退化进行模型预测,为保护黑土地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形成机制 演化规律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南缘现代沉积物磁化率、粒度、色度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新荣 平帅飞 +1 位作者 焦洁钰 刘恩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5-479,共15页
深入了解松嫩平原第四纪古气候演化过程,对本区黑土退化的气候影响因素研究有重要理论意义。选择松嫩平原南缘大黑山地垒长春-四平段郭家(GJ)、湾沟(WG)、平安屯(PA)、腰分水岭旁(YP)、西地(XD)、胡家甸(H)、肖家(XJ)7个现代沉积剖面进... 深入了解松嫩平原第四纪古气候演化过程,对本区黑土退化的气候影响因素研究有重要理论意义。选择松嫩平原南缘大黑山地垒长春-四平段郭家(GJ)、湾沟(WG)、平安屯(PA)、腰分水岭旁(YP)、西地(XD)、胡家甸(H)、肖家(XJ)7个现代沉积剖面进行磁化率、粒度和色度分析。结果显示:各剖面沉积物磁化率多表现为干燥时期较大、湿润时期较小、寒冷阶段较大、温暖适宜阶段较小的特点。颜色对磁化率影响较大,不同颜色砂或砂质黏土的磁化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红褐色→浅黄色或灰绿色→灰黑色。碳酸盐岩或灰岩物源的存在,使沉积物色度和磁化率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磁化率会随沉积物粒度增大而增大,冻融风化和降雨增多导致沉积物粒度增大,使磁化率升高;但温暖适宜时期,磁化率受物源供给量的减小而减小。磁化率、粒度和色度三指标综合反映出研究区早更新世寒冷干燥→中更新世冷湿-暖湿-冷湿→晚更新世寒冷较湿润的古气候环境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粒度 色度 古气候环境 松嫩平原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北部新太古代晚期岩浆作用和地壳增生:锆石U-Pb-Hf同位素、微量元素和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6
13
作者 郝乐燃 杨德彬 +4 位作者 许文良 母茂松 全昳糠 杨浩田 王安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76-1090,共15页
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及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前寒武纪地壳生长和演化提供了制约。结果表明,辽西地区钓鱼台二长花岗岩和辽南地区城子坦片麻状石英闪... 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及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前寒武纪地壳生长和演化提供了制约。结果表明,辽西地区钓鱼台二长花岗岩和辽南地区城子坦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安波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均发育岩浆生长环带,结合相对高的Th/U比值(0.24~1.75)和锆石稀土元素特征,暗示它们均为岩浆锆石。定年结果显示,钓鱼台二长花岗岩、城子坦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和安波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分别形成于2519±9Ma、2505±10Ma和2519±11Ma,即它们均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均具有高SiO2(61.85%~73.38%)、低MgO(0.36%~2.83%)、富Na2O+K2O(7.64%~10.86%)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发育弱的Eu负异常和Sr、P、Ti的亏损。岩浆锆石均具有正的εHf(t)值,介于0.4~5.9之间,tDM1变化于2595~2798Ma之间,峰值年龄为2740Ma,与华北克拉通最重要的一次地壳增生事件相一致。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板块俯冲的弧构造环境下新增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石 新太古代 地壳生长 辽西-辽南地区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南地区中侏罗世古气候演化及其对华南构造体制转换的响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佩蓉 许中杰 +1 位作者 孔锦涛 程日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2-1024,共13页
为探究闽西南地区中侏罗世古气候演化特征,寻找华南早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在古气候方面留下的记录,本文以闽西南地区漳平东坑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漳平组泥岩样品进行了X-射线荧光光谱主量元素分析及ICP-MS微量、稀土元素测试,并与其沉积... 为探究闽西南地区中侏罗世古气候演化特征,寻找华南早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在古气候方面留下的记录,本文以闽西南地区漳平东坑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漳平组泥岩样品进行了X-射线荧光光谱主量元素分析及ICP-MS微量、稀土元素测试,并与其沉积特征、古生物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该剖面化学蚀变指数(CIA=72.2~81.6)、Mg/Ca值(0.40~38.5)、Rb/Sr值(2.07~19.8),古盐度指标Sr/Ba值(0.05~0.12)及氧化还原条件判别指标δCe值(0.77~1.00)、V/Cr(0.73~1.79)、Ni/Co(0.76~4.38)、U/Th(0.13~0.46)、δU值(0.57~1.16)均指示闽西南地区中侏罗世早期以半温湿气候为主,存在短暂干热期,中侏罗世中期开始向半干热气候转变。这一古气候转变是闽西南及其围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温湿气候向晚侏罗世-白垩纪干热气候演化的重要纽带,其转变也是早中生代华南构造体制转换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南 中侏罗世 漳平组 地球化学 古气候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硅体记录的敦化北部山地近2 ka泥炭沼泽演化气候背景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玉 张新荣 +2 位作者 平帅飞 焦洁钰 马春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0-184,共15页
对敦化北部山地205 cm深泥炭剖面中的植硅体进行提取、鉴定和分析,结合AMS14C测年,重建研究区近2 ka的古气候环境过程,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植硅体组合、有序聚类和植硅体指数变化趋势显示,研究区泥炭沼泽经历了4个显著阶段:即45... 对敦化北部山地205 cm深泥炭剖面中的植硅体进行提取、鉴定和分析,结合AMS14C测年,重建研究区近2 ka的古气候环境过程,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植硅体组合、有序聚类和植硅体指数变化趋势显示,研究区泥炭沼泽经历了4个显著阶段:即45—680 A.D.暖湿阶段;680—1340 A.D.温暖偏干阶段;1340—1870 A.D.由干转湿的寒冷阶段;1870—2017 A.D.转暖、干湿波动阶段。其中,680—1225 A.D.对应中世纪暖期(MWP),1340—1870 A.D.对应小冰期(LIA)。在此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沼泽发展经历了由缓慢逐渐加快的过程。对比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变化、石笋δ18O序列、重建的东北地区古温度以及Niňo3.4重建曲线,泥炭剖面的植硅体分析显示MWP和LIA期间的古气候过程受到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ENSO(El Niňo-Southern Oscillation)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泥炭演化 气候变迁 区域差异 敦化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沉积学发展战略:沉积学教育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有峰 张立斌 +1 位作者 陈桐 王璞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78-1085,共8页
通过调研国内主要地质高校涉及沉积学领域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野外教学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等情况,对中国沉积学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而讨论了中国沉积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结果显示:1)中国地质类院校中涉及沉积学的本... 通过调研国内主要地质高校涉及沉积学领域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野外教学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等情况,对中国沉积学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而讨论了中国沉积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结果显示:1)中国地质类院校中涉及沉积学的本科专业设置基本统一,而研究生专业设置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大高校的传统优势研究领域各具特色;2)通过统计近15年沉积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情况,揭示沉积学相关专业学位论文数量占地质学科总数的32%,其中油气地质学学科又占沉积学论文总数的77.1%,可见油气地质学是近15年来沉积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与对人才的需求息息相关;3)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对比,我国沉积学教育与国民经济是同步发展的,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向沉积学领域提出新的课题,促进沉积学和沉积学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沉积学领域和沉积学教育取得的成果反过来又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沉积学人才培养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和模式,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协调统一本科地质学基础教育和研究生沉积学专门教育,构建终生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沉积学各研究领域的接续力量源源不断,使中国的沉积学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沉积学 教育 发展战略 学位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盆地始新统计军屯组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3
17
作者 刘招君 孟庆涛 +1 位作者 柳蓉 董清水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340-2350,共11页
本文在野外实测剖面基础上,对抚顺盆地始新统计军屯组油页岩开展较为详细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根据微量元素富集程度、元素比值变化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探讨了油页岩的有机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其对油页岩成矿的控制。油页岩中微量... 本文在野外实测剖面基础上,对抚顺盆地始新统计军屯组油页岩开展较为详细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根据微量元素富集程度、元素比值变化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探讨了油页岩的有机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其对油页岩成矿的控制。油页岩中微量元素主要有Li、Ti、Co、Cr、Cu、Ni、Pb、V、Mn、Sr、Ba、Zn、Ga、Rb和Cd。有机碳含量较高,平均为12.90%,氯仿沥青"A"组成中饱和烃馏分占优势,有机质以腐泥型为主。样品中检测出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在GC谱图上,正构烷烃呈"前低后高"双峰式分布,主峰碳数分别为nC_(17)或nC_(27)、nC_(19)或nC_(27),nC_(31)/nC_(17)为1.12~17. 38,重烃组分占优势,CPI值为1.55~1.77,OEP值为1.61~1.81,Pr/Ph为1.53~2.08。甾类化合物以规则甾烷为主,其次为重排甾烷,孕甾烷丰度极低,规则甾烷C_(27_-C_(28)-C_(29)ααα20R构成近对称的"V"字型,∑(C_(27)+C_(28))/∑C_(29)比值为1.11~1.19,∑C_(27)/∑C_(29)比值为0.63~0.77。萜类化合物以C_(30)藿烷占优势的五环三萜烷为主,含少量三环萜烷,检出少量奥利烷,几乎未见四环萜烷和伽马蜡烷。元素丰度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表明抚顺油页岩有机母质来源具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双重生源特征;Sr/Ba、V/V+Ni等元素比值,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野外地质观察,揭示油页岩形成于淡水缺氧半深湖-深湖环境。湖泊自身生产力为油页岩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有机母质来源,稳定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顺盆地 统计 军屯 油页岩 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意义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生物标志化合物 母质来源 甾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 正构烷烃 甾烷 元素比值 中微量元素 类异戊二烯烷烃 有机质 优势 环境 饱和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汤原断陷古近系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招君 孙平昌 +4 位作者 杜江峰 方石 陈永成 贾建亮 孟庆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共8页
汤原断陷新安村组-达连河组中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根据岩心观察、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岩性鉴定、粒度分析等资料,识别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并进一步识别出8个微相。从扇三角洲平原到扇三角洲前缘,不同... 汤原断陷新安村组-达连河组中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根据岩心观察、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岩性鉴定、粒度分析等资料,识别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并进一步识别出8个微相。从扇三角洲平原到扇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的沉积特征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沉积物结构如支撑关系由杂基支撑到颗粒支撑,颗粒间由点接触变为面接触,颗粒分选由差到好,成熟度由低到高,沉积物的粒度由粗变细等;沉积层理构造由扇三角洲平原砂砾混杂的块状层理到前缘小型低角度的交错层理、波状层理等;概率累计曲线由扇三角洲平原的一段式、低角度两段式到扇三角洲前缘的斜率较大的二段式、三段式;在C-M图上,扇三角洲平原的点群多在C、M值较大的PQ段,前缘多在OR、RS段。在此基础上,结合岩心特征、粒度分析等资料得出扇三角洲的水动力机制主要为牵引流沉积,少量重力流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原断陷 新安村组 达连河组 扇三角洲 粒度分析 沉积特征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兰盆地煤与油页岩赋存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被引量:28
19
作者 柳蓉 刘招君 +4 位作者 柳世友 刘冬青 李宝毅 杨小红 徐银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6-781,共6页
以典型的新生代断陷盆地依兰盆地为例,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室内综合分析,研究其发育的丰富的泥页岩、油页岩、煤资源的赋存特征及形成条件,并从古气候、古环境及古构造等条件揭示了煤和油页岩的成因及成矿规律。在盆地初期的幕式构造沉... 以典型的新生代断陷盆地依兰盆地为例,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室内综合分析,研究其发育的丰富的泥页岩、油页岩、煤资源的赋存特征及形成条件,并从古气候、古环境及古构造等条件揭示了煤和油页岩的成因及成矿规律。在盆地初期的幕式构造沉降的背景下容易形成煤与油页岩伴生的含煤岩系,煤主要沉积在扇前浅水湖盆,油页岩直接沉积在煤层之上;而在盆地形成的扩张时期,容易形成稳定的油页岩沉积。该盆地的煤主要发育在湖沼相沉积,而油页岩主要发育在湖沼相和湖泊相。依兰盆地控盆断裂控制了煤和油页岩的分布规律,在靠近断裂F1的煤和油页岩厚度较厚,随着湖盆的沉积范围扩大,表现了一种从湖平面逐渐向岸上超的过程。综合孢粉分析结果可知:煤形成的气候总体为温暖潮湿,而油页岩形成的气候总体呈现向气候温和、温度下降的发展趋势。在达连河组的湖泊发育时期,温暖、潮湿亚热带气候,水面风力较弱的气候,容易形成有利于油页岩形成的还原稳定的深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盆地 煤与油页岩 赋存特征 成矿规律 形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桦甸盆地始新统油页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20
作者 孟庆涛 刘招君 +4 位作者 胡菲 孙平昌 柳蓉 周人杰 甄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0-399,共10页
稀土元素因其稳定的地球化学性质已经成为研究油页岩等细粒湖泊沉积物的物源、古环境、古气候等变化的良好指示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笔者测试并重点分析了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油页岩REE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桦甸含油页岩段... 稀土元素因其稳定的地球化学性质已经成为研究油页岩等细粒湖泊沉积物的物源、古环境、古气候等变化的良好指示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笔者测试并重点分析了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油页岩REE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桦甸含油页岩段稀土元素含量要低于上下段泥岩和炭质页岩样品,油页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91.51~355.98)×10-6,平均值为162.56×10-6,高于全球平均大陆上地壳成分(UCC),略低于北美页岩;∑LREE/∑HREE及(La/Yb)N等化学参数表明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REE分布模式为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呈平坦状、具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和弱负Ce异常。以Ce异常值反映水介质的氧化还原性,桦甸油页岩形成于缺氧的还原环境;以REE的分异程度来表征油页岩的沉积速率,桦甸组自下而上(La/Yb)N值呈逐渐由增大→降低→增大的变化趋势,含油页岩段的沉积速率普遍比下段和上段低,与根据恢复压实后的桦甸组地层厚度和孢粉年龄估算得出的沉积速率结果相吻合,说明较低的沉积速率更有利于有机质的聚集和保存;以∑REE的纵向变化作为古气候波动的代用指标,高∑REE值指示暖湿的气候环境,低∑REE值指示冷干的气候环境。桦甸油页岩形成于干旱与温湿交替的气候环境,气候通过影响湖泊水体蒸发量与补给量的平衡而控制着湖平面的变化,从而控制了油页岩的层数和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油页岩 氧化-还原 沉积速率 古气候 桦甸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