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物种多样性与分布格局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志文 白宏超 +3 位作者 刘争 李文光 杨光 郑宝江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199,共8页
东北地区是中国野生茶藨子属(Ribes L.)重要的分布区之一,很多资料对该区茶藨子属的记载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急需对该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进行实地考察,查阅《中国植物志》《... 东北地区是中国野生茶藨子属(Ribes L.)重要的分布区之一,很多资料对该区茶藨子属的记载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急需对该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进行实地考察,查阅《中国植物志》《东北植物检索表》《东北维管束植物考》等志书,相关论文和植物名录,以及植物智、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和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等网站,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共有6个亚属22种(含8个变种)。黑龙江省野生茶藨子属种类最多,有12种2变种,吉林省有8种4变种,辽宁省有5种4变种,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有7种2变种。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小兴安岭地区、长白山区和辽东半岛沿岸及岛屿;东北地区该属种类和亚属的数量在水平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小兴安岭地区的野生茶藨子属无论在种数上还是在亚属的数量上都是最多的,是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东北北部地区的茶藨子属以两性花类群为主,而东北南部地区多为单性花类群。该属从低海拔(≤200 m)到高海拔(1 800~2 100 m)均有分布,且多数种类集中分布于海拔300~800 m。该属特有现象十分明显,国内区域特有种多达15种(含6变种),占比68%。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且发展潜力巨大,但其生存环境面临威胁,应当密切关注其种群数量及分布区域的动态变化,以便采取措施及时予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茶藨子属 物种多样性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五种林型早春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 被引量:9
2
作者 杨光辉 秦树林 金光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34-1246,共13页
早春草本层植物作为草本层动态变化的早期阶段,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小兴安岭地区早春草本层植物对人为干扰后引起的林型改变的响应,以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五种林型... 早春草本层植物作为草本层动态变化的早期阶段,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小兴安岭地区早春草本层植物对人为干扰后引起的林型改变的响应,以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五种林型(白桦次生林(Betula platyphylla)、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阔叶红松择伐林以及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下早春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研究区林下早春草本层植物共60种,隶属26科52属,林下优势种主要以银莲花(Anemone cathayensis)、东北羊角芹(Aegopodium alpestre)为主,五种林型早春草本层植物组成相似度较高;(2)五种林型不同生活史对策早春草本层植物的密度、盖度以及多样性指数均呈现显著差异;(3)土壤pH对早春生长期植物的密度、盖度及多样性指数,林下光对早春开花植物的密度和盖度以及早春展叶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具有较高的解释率;(4)早春生长期植物的密度、盖度及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全氮呈显著的单峰型关系;林下光与早春开花植物的密度呈显著的单峰型关系,与盖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早春展叶植物的多样性指数与林下直射光和林下总光照呈显著的“U”型关系、与林下散射光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林型改变引起不同生活史对策的早春草本层植物的密度、盖度以及多样性的显著差异,但变化趋势不一致;土壤pH和林下光是影响林下早春草本层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影响程度因草本植物自身生活史对策特性而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理解小兴安岭地区植物群落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春草本层植物 多样性 土壤性质 光环境 阔叶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红松人工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范慧珠 金光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747-9760,共14页
氮沉降是驱动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索氮添加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以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N0(对照处理,0 kg hm^(-2)a^(-1))、N20(低氮处... 氮沉降是驱动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索氮添加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以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N0(对照处理,0 kg hm^(-2)a^(-1))、N20(低氮处理,20 kg hm^(-2)a^(-1))、N40(中氮处理,40 kg hm^(-2)a^(-1))和N80(高氮处理,80 kg hm^(-2)a^(-1))4个施氮水平,进行6年的氮添加实验。结果表明:(1)氮添加显著降低草本层3个功能群的密度和盖度,而对高度无显著影响;(2)6年氮添加使对照与施氮处理间群落相似度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减小;(3)氮添加显著降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而未对蕨类和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产生显著影响,对草本层3个功能群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影响;(4)氮添加对草本植物的C、N、P含量、N∶P、C∶P产生显著影响,对木本植物的P含量、N∶P、C∶P产生显著影响,对蕨类植物的C∶N∶P生态化学计量均无显著影响;(5)草本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化学性质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草本植物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植物盖度、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丰富度与植物N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植物N∶P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6年氮添加改变植物草本层中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3个功能群密度和盖度显著降低,高度未产生显著变化,仅降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物种对于氮的利用特性和耐受程度存在差异,氮添加引起草本植物养分失衡,改变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从而影响草本植物多样性。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持续性管理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红松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实硬度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4
作者 薛智展 冉江林 +3 位作者 冯琛 段续伟 王晶 郑宝江 《落叶果树》 2025年第3期40-47,共8页
果实硬度是衡量果实是否成熟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果实的品质、运输成本和货架期等,进而决定了果实的商品价值。因此,阐明并控制影响果实硬度因素至关重要。综述了果实生理生化过程、遗传基础、激素(IAA、ABA、GA、ETH、BR)、转录因子(NA... 果实硬度是衡量果实是否成熟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果实的品质、运输成本和货架期等,进而决定了果实的商品价值。因此,阐明并控制影响果实硬度因素至关重要。综述了果实生理生化过程、遗传基础、激素(IAA、ABA、GA、ETH、BR)、转录因子(NAC、MADS、MYB)对果实硬度的影响,并总结了调控果实硬度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硬度 生理生化 激素 转录因子 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带阔叶树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资源获取能力和防御能力关系的变化
5
作者 王凯波 金光泽 刘志理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9-230,共12页
【目的】基于东北不同阔叶树种,探讨植物资源获取型与防御型性状的相关性及其驱动因素,揭示木本植物资源获取能力与防御能力的关联,解析木本植物对环境的动态适应机制,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温带森林中5种不同... 【目的】基于东北不同阔叶树种,探讨植物资源获取型与防御型性状的相关性及其驱动因素,揭示木本植物资源获取能力与防御能力的关联,解析木本植物对环境的动态适应机制,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温带森林中5种不同耐荫性阔叶树种白桦、水曲柳、裂叶榆、紫椴、五角槭的叶片、新枝、老枝在3个不同生活史阶段(幼苗、幼树、成年树)的20个植物功能性状,将其划分为资源获取型和防御型性状,探讨木本植物2类性状的相互关联及影响因子。【结果】叶片资源获取能力与植株地上部分防御能力的相关性较弱,不同生活阶段资源获取能力与防御能力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幼苗期间,2种能力存在协作关系(夹角<90°);幼树期间,2种能力存在解耦关系(夹角≈90°);成年树阶段,2种能力存在权衡关系(夹角>90°)。综合考虑环境因子(土壤养分、土壤pH、土壤含水率)和植物特性(生活史阶段、耐荫性)对植物资源获取型和防御型性状的影响时,环境因子的影响(PC156%、PC273%)大于植物特性的影响(PC144%、PC227%)。【结论】植物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对资源获取与防御的协调策略具有阶段性变化,环境因子是主要驱动因素,但植物特性亦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获取能力 防御能力 驱动因素 环境因子 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春季狍取食营养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齐琦 包衡 姜广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5,共10页
为了对比分析冬季和春季狍(Capreolus pygargus)取食营养策略及其影响因素,2020年11月—2021年5月,在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共收集狍粪便38份,其中冬季26份,春季12份;植物样本953份,其中冬季542... 为了对比分析冬季和春季狍(Capreolus pygargus)取食营养策略及其影响因素,2020年11月—2021年5月,在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共收集狍粪便38份,其中冬季26份,春季12份;植物样本953份,其中冬季542份,春季411份。通过分析狍食性,测定可食植物宏营养和微营养含量,以及定量环境中食物获得性和可食植物的营养含量,对比分析冬春季狍的食物组成和营养策略。结果表明:冬春季狍食物组成和食物可获得性存在差异,且环境中的食物可获得性并不是决定其食物组成比例的主要因素;冬季狍从植物中摄取的脂肪、总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SC)、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NC)、总能(GE)、Na、P和Ca含量均显著高于春季。通过对比冬春季环境中狍取食植物营养供应、取食植物归一化后可供应营养与狍摄取营养,发现其在蛋白质、脂肪、TSC、TNC、GE和Ca含量上的变化均一致,说明冬春季环境中狍取食植物营养的供应对其营养的摄取存在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春季 食物组成 营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汗马保护区原麝冬季采食资源可获得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思琪 唐晓勇 +7 位作者 齐琦 包衡 闫秀琳 李洋 张卫华 杨琨 李晔 姜广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5,共10页
2022年2—3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野外调查和粪便样本采集,共收集疑似原麝新鲜粪便样本36份,经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原麝粪便样本33份,同时采集14种原麝可采食的植物样本。通过食性分析,... 2022年2—3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野外调查和粪便样本采集,共收集疑似原麝新鲜粪便样本36份,经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原麝粪便样本33份,同时采集14种原麝可采食的植物样本。通过食性分析,测定可采食植物的宏营养和微营养含量,定量食物可获得性和可食植物的营养含量,以探究原麝冬季食性及食物资源可获得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食物组成比例和食物可获得性存在差异,地衣是原麝冬季大宗食物(50.65%),环境中食物可获得性不是决定食物组成比例的主要因素;原麝冬季首先从环境中摄取碳水化合物和Na含量高的草本类植物,其次有选择地采食能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较高的灌木类(含低矮乔木)植物,以达到自身营养物质的均衡和满足特定的营养需求。通过转化的冗余分析(tb-RDA)发现,冬季生境中原麝采食的灌木类(含低矮乔木)与草本类植物的营养供应具有显著差异,且生境植物总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SC)和总能(GE)显著影响原麝冬季食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生境中原麝采食植物的可获得性及营养和能量分配对原麝采食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麝 冬季 食物组分 采食 资源可获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博物馆百年植物标本信息整理与挖掘
8
作者 王浩基 白宏超 +5 位作者 高维婧 赵熙明 刘宇宁 杜玉啸 杨秀娟 郑宝江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29,共9页
为了解20世纪中东铁路一带植物标本采集史,对黑龙江省博物馆百年植物标本进行数字信息化,再系统整理馆藏植物标本采集史并查阅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共整理出3 659号沿着中东铁路采集的植物标本,其中含有137科578属1 500... 为了解20世纪中东铁路一带植物标本采集史,对黑龙江省博物馆百年植物标本进行数字信息化,再系统整理馆藏植物标本采集史并查阅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共整理出3 659号沿着中东铁路采集的植物标本,其中含有137科578属1 500种植物,共有2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采集者有苏联的高尔捷也夫(T.P.Gordeev)、热尔纳科夫(V.N.Jernakov)、包阔洛夫斯基(V.S.Pokrvsky)、科兹洛夫(I.V.Kozlov),以及中国的刘德等。采集地涵盖了5个省份,大多数标本采自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少部分采自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77.23%的标本采集于1949年前。采集较多的科为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蔷薇科(Rosaceae),共占总植物标本号数的28.50%;采集较多的属为蒿属(Artemisia)、柳属(Salix)、薹草属(Carex),共占总植物标本号数的7.29%。基于这些信息,目前整理的信息有助于填补东北地区植物采集史的空白,为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今后的植物分类、植物区系及植物地理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博物馆 数字信息化 20世纪 中东铁路 百年植物标本 采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同域分布鹿科动物种群密度与生境利用的影响
9
作者 祁远轴 黄保祥 +3 位作者 翟鹏辉 李洋 包衡 姜广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535-10544,共10页
火对森林生态系统中大型食草动物的生境利用和种间相互作用的驱动,可能受到时空尺度变化和火干扰后植被群落演替的影响。为了揭示火干扰对同域鹿科动物的生境利用与种间互作的影响,于2018—2022年在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干扰... 火对森林生态系统中大型食草动物的生境利用和种间相互作用的驱动,可能受到时空尺度变化和火干扰后植被群落演替的影响。为了揭示火干扰对同域鹿科动物的生境利用与种间互作的影响,于2018—2022年在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干扰区与非火干扰区域,通过网格化布设的红外相机收集狍和驼鹿活动情况,通过随机相遇停留时间模型(Random Encounter and Staying Time REST)分析火干扰与非火干扰区狍和驼鹿的种群密度的差异;基于单变量最优尺度选择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 LMM)分析狍和驼鹿生境选择策略,并运用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评估火干扰在时间尺度上对狍和驼鹿种间的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狍与驼鹿的生境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狍主要利用低海拔、缓坡的白桦林区域,而驼鹿主要利用靠近河流区域,但距火干扰区的距离是狍与驼鹿生境利用差异的重要因素;在火干扰区内,演替时间对狍没有明显影响,而驼鹿则偏爱火干扰后的区域,但随着距火干扰时间间隔的延长,植被演替的进行,狍和驼鹿的种间生态位重叠逐渐降低,生态位重叠指数趋于稳定,在火干扰区域中,驼鹿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显著低于狍,物种间的生态位分化更明显。火干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狍与驼鹿的种间竞争,进而保证它们的稳定共存,该结果将为未来开展野生有蹄类生境的林火管理与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 驼鹿 生境利用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的影响
10
作者 路明远 吕来新 金光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4-1272,共9页
台风对森林造成强烈干扰,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了2020年台风对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中不同径级、功能群(耐阴性、生活型、针阔叶)树木破坏程度的影响和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凹凸度)在其中的作用... 台风对森林造成强烈干扰,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了2020年台风对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中不同径级、功能群(耐阴性、生活型、针阔叶)树木破坏程度的影响和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凹凸度)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台风对不同径级以及不同功能群树种的受损数量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径级Ⅰ(胸径<10 cm)>径级Ⅱ(10 cm≤胸径<50 cm)>径级Ⅲ(胸径≥50 cm),耐阴性强>耐阴性弱、乔木>灌木、阔叶树种>针叶树种;而其受损率则表现为径级Ⅱ>径级Ⅲ>径级Ⅰ,耐阴性弱>耐阴性强、乔木>灌木、针叶树种>阔叶树种;损坏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坡向与海拔位置,处于阴坡与低海拔的受损木数量较高,阔叶树种、灌木与耐阴性强的受损木表现出在阳坡与海拔较高位置出现的可能性更大,针叶树种、乔木与耐阴性弱的受损木表现出在阴坡与海拔较低位置出现的可能性更大,阴坡和较低海拔处拔根倒的受损数量显著高于干基折和干中折的受损数量;地形对受损木的风倒方向具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台风对森林的破坏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处于不同地形的不同径级、功能群的树木,其对台风的抵抗能力有所不同,且大径级树木、耐阴性弱的树种、乔木和针叶树种对台风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迎风坡与阴坡的树木对台风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这为理解极端天气事件对森林动态的影响以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干扰 阔叶红松林 地形 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不同耐荫性树种枝叶性状变异及权衡 被引量:4
11
作者 解书文 金光泽 刘志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314-9327,共14页
随着植株生长,不同耐荫性树种枝叶性状对资源的响应策略存在差异。探究不同耐荫性树种在不同径级间枝叶性状变异及其相关关系,对理解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和种间变异以及植物对资源的响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 随着植株生长,不同耐荫性树种枝叶性状对资源的响应策略存在差异。探究不同耐荫性树种在不同径级间枝叶性状变异及其相关关系,对理解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和种间变异以及植物对资源的响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中不同径级(小树、中等树和大树)的喜光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枫桦Betula costata)和耐荫树种(春榆Ulmus japonica、紫椴Tilia amurensis、色木槭Acer mono)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出叶强度、枝横截面积、枝干重、单叶面积、总叶面积、总叶干重共6个枝叶性状。利用单因素方差(LSD)分析检验不同耐荫性树种在不同径级间其枝、叶性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标准化主轴估计(SMA)对不同耐荫性树种枝叶性状间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枝干重外,耐荫树种枝叶性状均大于喜光树种;不同耐荫性树种大树枝横截面积均最大,中等树叶面积均最小;喜光树种不同径级间枝干重、总叶干重和出叶强度无显著差异,而耐荫树种均存在显著差异。随径级增大,不同耐荫性树种枝横截面积与叶面积均呈正异速生长关系,且除耐荫树种枝横截面积与单叶面积外,均存在共同斜率;不同耐荫性树种出叶强度与单叶面积存在共同斜率为-0.51和0.47,小树和中等树枝横截面积与总叶面积和总叶干重的异速生长指数均与1存在显著差异,而大树与1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耐荫性树种在不同径级间对资源的获取策略存在差异,不同耐荫性树种小树阶段均表现出资源获取策略,大树阶段则表现出资源保守型策略。与耐荫树种相比,喜光树种表现为快速生长策略,而随着径级增大不同耐荫性树种这种差异逐渐消失,本研究结果为森林演替过程中种内和种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荫性 径级 变异 权衡 枝叶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红松胸高断面积生长随树龄的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颢铜 金光泽 刘志理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6-105,共10页
【目的】揭示红松胸高断面积生长随树龄的变化规律,探究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理解树龄、环境因子和功能性状在树木生长和经营中的重要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不同树龄(16~285年)红松... 【目的】揭示红松胸高断面积生长随树龄的变化规律,探究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理解树龄、环境因子和功能性状在树木生长和经营中的重要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不同树龄(16~285年)红松样树65株,采用胸高断面积生长率(BAGR)表征树木径向生长,测定树木所处的环境因子(光照强度、土壤养分、土壤含水量、土壤pH)和功能性状(叶、枝、根性状),探究红松胸高断面积生长随树龄的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红松BAGR随树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树龄小于220年时BAGR随树龄增加而增大,大于220年时BAGR随树龄增加而减小;2)树龄、光照强度和土壤pH对红松幼龄树(16~100年)BAGR存在正向影响,比叶面积对幼龄树BAGR存在负向影响;3)土壤氮含量和木质密度对红松中龄树(100~220年)BAGR存在显著负向影响;4)树龄显著抑制红松老龄树(大于220年)胸高断面积生长,根氮含量及多年生针叶单位质量氮和磷含量促进老龄树胸高断面积生长,且根氮含量的影响更加显著。【结论】树龄、环境因子和功能性状共同驱动红松径向生长,影响效果随树龄变化而异;限制红松生长的资源条件随树龄增加由光照转为土壤养分和自身生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胸高断面积 径向生长 树龄 光照强度 土壤养分 比叶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燕营巢特征及其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覃小彬 付昌健 +3 位作者 向晨旭 蓝方源 李翔 邢晓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345-6353,共9页
城市面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一些鸟类种群通过改变营巢特征,在与自然生境截然不同的城市中筑巢繁殖。但目前城市环境对于鸟类营巢影响的研究较缺乏。为了解鸟类营巢对城市环境的适应,于2016、2019年在黑龙江哈尔滨的城市与乡村环境,... 城市面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一些鸟类种群通过改变营巢特征,在与自然生境截然不同的城市中筑巢繁殖。但目前城市环境对于鸟类营巢影响的研究较缺乏。为了解鸟类营巢对城市环境的适应,于2016、2019年在黑龙江哈尔滨的城市与乡村环境,分别测量家燕(Hirundo rustica)巢(如,大小及形状)及巢址特征等(如,距地面和屋顶距离)参数,以探究:(1)家燕巢特征在乡村及城市生境是否存在差异?(2)家燕巢特征在年际间是否存在变化?并为城市家燕种群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及合理建议。研究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以及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分析所测量的巢特征参数在城乡之间、年际间的差异,并对组间参数进行线性判别分析(LDA,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结果发现,城乡间具有显著差异:(1)与乡村相比,城市巢距离屋顶更远,距地相对更近(P<0.05);(2)城市巢更浅(P<0.05);(3)从2016到2019年,城市和乡村巢都变得更深,半径更大(P<0.05)。根据这些发现,推测城市楼房建筑的楼道为家燕繁殖提供了相对更为封闭、安全的环境,旧巢及较为丰富的支撑物为家燕提供了适宜的巢址,有可能节省亲鸟在营巢上的繁殖投入;但同时应当警惕门窗关闭、资源受限、人为干扰等不利因素可能造成的生态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燕 城市化 营巢 巢特征 城乡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地形对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分布与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丛日荻 秦树林 金光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1,共11页
【目的】探究微地形对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分布与生长的影响,为森林经营者进行适地适树的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胸径≥10 cm的红松进行踏查,区分粗皮红松和细皮... 【目的】探究微地形对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分布与生长的影响,为森林经营者进行适地适树的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胸径≥10 cm的红松进行踏查,区分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调查分析样树所处的地形和土壤环境。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分析粗皮及细皮红松在不同微地形上的分布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LSD多重比较分析不同径级粗皮及细皮红松的分布和生长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粗皮和细皮红松在同一微地形上的分布及生长差异;采用层次分割法分析微地形和土壤因子对红松分布和生长的解释量。【结果】1)样地中粗皮红松以大、中径级为主,其径级结构呈近似正态分布,而细皮红松以中、小径级为主,其径级结构呈近似倒“J”形分布;2)粗皮红松的分布偏好坡度>6°、阳坡和半阳坡、高坡位以及地势较凸的微地形,而细皮红松的分布偏好于坡度>15°、阳坡和半阳坡、中坡位以及地势较凸的微地形;3)在同一微地形等级中,小径级(10 cm≤DBH<30 cm)的细皮红松分布数量均显著高于粗皮红松(P<0.05),大径级(DBH≥50 cm)的粗皮红松分布数量均显著高于细皮红松(P<0.05),而中径级(30 cm≤DBH<50 cm)的2种皮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粗皮红松及细皮红松的胸高断面积5年生长量在不同坡度和坡向等级中均差异极显著(P<0.01),在坡度较小、半阴坡生长量最高,但在同一微地形等级中2种皮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5)微地形和土壤因子对红松分布和生长的解释率相似,均为地形因子中凹凸度、坡向和坡度的解释率较高,土壤因子中土壤密度、质量含水率和土壤全磷含量解释率较高。【结论】在研究地区,粗皮和细皮红松分布的微地形条件要求相似,均偏好坡度较大、阳坡和半阳坡、地势较凸的微地形,此外粗皮红松偏好上坡位,细皮红松偏好中坡位;2种皮型红松的生长受坡度和坡向影响,在坡度较小、半阴坡的微地形上红松胸高断面积增长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红松 分布 树木生长 阔叶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和土壤因子对红松活立木腐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常旭东 金光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1-82,共12页
【目的】探究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红松活立木腐朽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腐朽木的分布规律,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方法】依托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 hm^(2)典型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选取62个样方... 【目的】探究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红松活立木腐朽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腐朽木的分布规律,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方法】依托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 hm^(2)典型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选取62个样方内共329株红松活立木,其中小树(10 cm≤DBH<30 cm)73株、成年树(30 cm≤DBH<50 cm)104株、老龄树(DBH≥50 cm)152株,采用阻抗仪检测法判断样木是否出现腐朽,并对样树周围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地形因子进行测定分析。在单木水平上,应用曼-惠特尼秩和检验比较健康木与腐朽木立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在样方水平上,利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探究土壤因子与腐朽率的关联性,采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和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研究地形因子对腐朽率的影响,选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不同龄级红松活立木腐朽分布情况。【结果】1)红松活立木平均腐朽率为35.87%,其中小树、成年树、老龄树的腐朽率分别为42.1%、39.2%、29.2%;2)腐朽木所处环境的土壤全碳含量显著低于健康木,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健康木(P<0.05);3)土壤体积含水率及全氮、全碳、全磷含量与红松活立木腐朽率极显著(P<0.01)负相关,全钾和速效磷含量与腐朽率显著(P<0.05)负相关;4)红松活立木腐朽率在不同坡位以及坡向差异显著(P<0.05),上坡腐朽率显著高于下坡(P<0.05),半阴坡腐朽率显著低于半阳坡(P<0.05);5)坡位和土壤磷含量是与不同生长阶段红松活立木腐朽率相关的最重要因素。健康小树多分布于硝态氮含量较高的土壤条件,而成年和老年红松腐朽木多分布于土壤铵态氮含量较高的立地条件。【结论】在小兴安岭地区,红松活立木腐朽率较高,其中上坡坡位及阴坡和半阳坡坡向的腐朽最严重;不同生长阶段的红松腐朽木均多分布在坡位较高、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较低的立地条件,而土壤中的氮素形态对各龄级红松的腐朽作用存在差异,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红松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活立木腐朽率 地形因子 土壤理化性质 阔叶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