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兴安岭北段扎兰屯地区晚古生代早期花岗质岩浆作用——对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拼合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26
1
作者 钱程 陆露 +9 位作者 秦涛 李林川 陈会军 崔天日 江斌 那福超 孙巍 汪岩 吴新伟 马永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90-2214,共25页
扎兰屯地区位于二连-贺根山-黑河构造带中段,区内发育韧性变形叠加的晚古生代早期花岗岩类。本文在详尽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该套花岗岩类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其成岩年代序列,探讨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厘定... 扎兰屯地区位于二连-贺根山-黑河构造带中段,区内发育韧性变形叠加的晚古生代早期花岗岩类。本文在详尽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该套花岗岩类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其成岩年代序列,探讨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厘定韧性构造叠加的时限,进一步揭示扎兰屯地区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的拼合过程,为兴蒙造山带的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新材料。大量年代学研究显示,扎兰屯地区晚古生代早期花岗质岩浆作用发生于405~325Ma之间,该作用可进一步细化为早中泥盆世(Ⅰ期、405~380Ma)、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初(Ⅱ期、365~350Ma)和早石炭世晚期(Ⅲ期335~325Ma)等3期。其中Ⅰ期和Ⅱ期花岗岩类属高钾—钾玄质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可能为俯冲背景下岛弧岩浆活动形成的I型-分异I型花岗岩;Ⅲ期花岗岩类属中—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可能为后碰撞背景下岩浆活动形成的分异I型-A型花岗岩。该套花岗岩类普遍叠加韧性变形,可能为碰撞后侧向逃逸作用的产物,变形时限为晚石炭世末—早二叠世(308~290Ma)。大兴安岭北段晚古生代早期花岗质岩浆作用与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的碰撞拼合作用有关,扎兰屯地区二者的碰撞拼合时限可能为早石炭世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早期 花岗质岩浆作用 锆石U-PB年代学 贺根山-黑河构造带 扎兰屯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东部晚古生代本溪组煤系地层鳞木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曲跃 曹成润 +1 位作者 张武 张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9-424,共6页
最近在辽宁本溪牛毛岭剖面上的上石炭统(宾夕法尼亚亚系)本溪组新洞沟段(本溪组中段)的煤系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鳞木化石。现有资料证明,在牛毛岭剖面本溪组复洲湾段(本溪组上段)灰岩中发现了属于晚石炭世莫斯科期的牙形石,而在牛毛岭剖面... 最近在辽宁本溪牛毛岭剖面上的上石炭统(宾夕法尼亚亚系)本溪组新洞沟段(本溪组中段)的煤系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鳞木化石。现有资料证明,在牛毛岭剖面本溪组复洲湾段(本溪组上段)灰岩中发现了属于晚石炭世莫斯科期的牙形石,而在牛毛岭剖面邻近地区本溪组湖田段(本溪组下段)中则发现了属于早石炭世(密西西比亚纪)的亚鳞木、大脉羊齿和贝叶。由此认为,新发现的牛毛岭剖面本溪组新洞沟段(本溪组中段)的鳞木化石,应晚于早石炭世,早于晚石炭世莫斯科期,即应属巴什基尔期。鳞木是辽宁东部第一次成煤期滨海沼泽相成煤植物群中的代表性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毛岭剖面 本溪组 含煤地层 成煤植物群 鳞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不同物源影响下储层的成岩演化
3
作者 高丹 程日辉 +3 位作者 付秋林 沈艳杰 王嘹亮 谭笑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70,共10页
以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薄片光学显微鉴定、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等技术方法和手段分析成岩特征,探讨不同物源-沉积体系控制下储层的成岩演化。研究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发育... 以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薄片光学显微鉴定、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等技术方法和手段分析成岩特征,探讨不同物源-沉积体系控制下储层的成岩演化。研究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发育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凝灰质脱玻化作用、交代作用、蚀变作用和溶蚀-溶解作用,其中,东部地区压实作用强度要高于西南和北部地区,北部地区碳酸盐胶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以凝灰质胶结为特征并发生凝灰质脱玻化作用,西南部以黏土矿质胶结为特征并发生明显的黏土矿物转化现象,西南和北部地区的溶蚀/溶解作用的发育程度要好于东部地区。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不同物源沉积区储层具有差异的成岩特征,表现为不同的储层序列,从而影响储层的成岩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中生界 储层 物质来源 成岩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蒙古早白垩世泰坦巨龙形类恐龙牙齿的μCT三维数据集
4
作者 殷亚磊 张洪钢 +1 位作者 裴睿 周长付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316-322,共7页
恐龙牙齿含有很多在比较解剖学、系统学、生理学及生态学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征。然而,传统的恐龙牙齿研究,主要关注于其外部形态,而对其内部结构关注较少。本文提供的数据集为一枚产自内蒙古下白垩统义县组的泰坦巨龙形类恐龙... 恐龙牙齿含有很多在比较解剖学、系统学、生理学及生态学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征。然而,传统的恐龙牙齿研究,主要关注于其外部形态,而对其内部结构关注较少。本文提供的数据集为一枚产自内蒙古下白垩统义县组的泰坦巨龙形类恐龙牙齿的μCT三维数据。本数据集由2843张断层图组成,数据量为2.2 GB。三维CT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为18μm,可清晰显示牙齿的内部结构,如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髓腔。借助VG Studio Max等三维重建软件对本数据集进行三维重建,可为蜥脚类恐龙牙齿的形态和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坦巨龙形类 牙齿 早白垩世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龙江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的发现 被引量:25
5
作者 钱程 陈会军 +3 位作者 陆露 庞雪娇 秦涛 汪岩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6,共10页
松嫩地块位于兴蒙造山带东部,其内及周边地区早前寒武纪的岩石记录报道极少。笔者对黑龙江省龙江县大泉子屯碎裂岩化花岗岩进行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石的锆石LA ICP MS U-Pb年龄为(2 579±15)Ma(n=20,MSWD=0.49),代表了花... 松嫩地块位于兴蒙造山带东部,其内及周边地区早前寒武纪的岩石记录报道极少。笔者对黑龙江省龙江县大泉子屯碎裂岩化花岗岩进行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石的锆石LA ICP MS U-Pb年龄为(2 579±15)Ma(n=20,MSWD=0.49),代表了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新太古代晚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花岗岩为富钠花岗岩,具TTG中奥长花岗岩特征。本套新太古代花岗岩为松嫩地块及其周边地区的首次报道,证实了龙江地区存在早前寒武纪地质记录,为本区新太古代TTG岩石组合的寻找提供依据,也说明松嫩地块及其周边地区不仅存在古元古代岩浆活动记录、也存在新太古代岩浆活动记录,同时为松嫩地块及其周边大量的新太古代岩浆成因碎屑锆石的来源研究提供依据,为兴蒙造山带中残留的早期地质记录研究及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划分提供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地块 新太古代 富钠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龙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研究新进展:多样性变化及古气候波动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永栋 田宁 +2 位作者 蒋子堃 杨小菊 丁秋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64,共13页
作为植物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化石不仅在探究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和植物界演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变化和古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证据之一。中国中生代木化石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类型多样,研究成... 作为植物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化石不仅在探究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和植物界演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变化和古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证据之一。中国中生代木化石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类型多样,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在四川、重庆、云南、辽西和新疆等三叠纪—白垩纪化石产地和层位陆续发现了一批木化石新材料,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的多样性的认识,并在利用木化石揭示三叠纪至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特征和变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文中重点介绍在四川盆地晚三叠世、辽西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及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的木化石新发现并分析其古气候指示意义,揭示上述化石所反映的气候降温事件、古气候波动及其与带毛恐龙出现的关系等。通过对中生代木化石多样性演化、时空分布模式以及木材生长轮解剖特征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古气候整体特征,并对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化石 多样性变化 古气候波动 中生代 研究进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白乃庙岛弧发现古元古代变质基底——来自双胜地区斜长角闪岩年龄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12
7
作者 钱程 陆露 +2 位作者 汪岩 郭荣荣 唐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5-918,共14页
白乃庙岛弧位于兴蒙造山带南缘,是研究古亚洲洋早古生代地质的重要单元,其基底属性存在争议。在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附近开展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双胜地区发现了一套古元古代变质杂岩,为白乃庙岛弧基底属性研究提供了新素材。对该杂岩... 白乃庙岛弧位于兴蒙造山带南缘,是研究古亚洲洋早古生代地质的重要单元,其基底属性存在争议。在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附近开展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双胜地区发现了一套古元古代变质杂岩,为白乃庙岛弧基底属性研究提供了新素材。对该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该斜长角闪岩原岩属于辉长岩类,至少经历了2期变质作用,LA-ICP-MS锆石U-Pb年龄研究表明变质年龄为1924±17 Ma和1814.2±9.4 Ma。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岩石原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富铁、镁、钙、钛,贫碱,高Na 2 O/K 2 O(2.05~3.12),中等Mg#值(41.09~51.71)等特征,稀土和微量元素曲线特征与洋岛玄武岩相似,推测其来源于岩石圈地幔,形成于大洋板内背景。双胜地区变质杂岩可能记录了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过程中的洋陆转化事件。结合区域资料,推测白乃庙岛弧具有统一的前寒武纪基底,与华北克拉通具有极好的构造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古元古代 斜长角闪岩 双胜地区 白乃庙岛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新生代以来的抬升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的证据 被引量:4
8
作者 赵珍 陆露 +1 位作者 吴珍汉 胡道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53-1561,共9页
西藏冈底斯南缘中酸性侵入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37~25Ma之间,热史模拟过程反映冈底斯经历了3个阶段的抬升演化。40~26Ma的快速冷却抬升阶段:受控于印度-欧亚大陆完全碰撞拼合的影响,并在37~26Ma抬升至现今海拔高度;26~8Ma的剥蚀阶段... 西藏冈底斯南缘中酸性侵入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37~25Ma之间,热史模拟过程反映冈底斯经历了3个阶段的抬升演化。40~26Ma的快速冷却抬升阶段:受控于印度-欧亚大陆完全碰撞拼合的影响,并在37~26Ma抬升至现今海拔高度;26~8Ma的剥蚀阶段:受夷平和大型逆冲推覆活动的影响,出现剥蚀和抬升交替过程;8~0Ma的缓慢冷却阶段:受南北向裂谷作用影响,出现内部差异抬升。此外,北部墨竹工卡地区和南部泽当、桑耶地区,西部桑耶地区和东部泽当地区,均具有相似的抬升过程和历史,没有明显差异,暗示冈底斯经历了整体性、较均一的阶段性抬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年龄 热史模拟 冈底斯 抬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雅鲁河断裂晚更新世活动记录 被引量:3
9
作者 钱程 陆露 +6 位作者 秦涛 李林川 江斌 杨晓平 陈会军 汪岩 杨雅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48-1754,共7页
大兴安岭北段雅鲁河断裂为典型的活动断层,对区域晚更新世地质和地貌演化及现代地震具有控制意义。在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北雅鲁河东侧发现雅鲁河断裂活动记录,以野外资料为基础,通过相关松散堆积物的光释光测年,厘定断层活动特征和活动... 大兴安岭北段雅鲁河断裂为典型的活动断层,对区域晚更新世地质和地貌演化及现代地震具有控制意义。在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北雅鲁河东侧发现雅鲁河断裂活动记录,以野外资料为基础,通过相关松散堆积物的光释光测年,厘定断层活动特征和活动时限,并结合相关经验公式,估测该记录反映的古地震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雅鲁河断裂晚更新世在扎兰屯南部地区存在断层活动,断层走向近SN向、倾向265°、倾角约55°,性质为逆断层;断层活动错断了中生代流纹岩和晚更新世早-中期洪冲积物,并被晚更新世晚期残积和冲积物覆盖,断层活动发生在距今53.4±6.7~39.1±3.6ka之间;活动记录所反映的古地震矩震级(M0)和面波震级(Ms)为6.7级,地震发生时地表破裂长度(SRL)约为30.2~37.8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河断裂 活动断层 晚更新世 古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二村下奥陶统红石崖组顶部Cruziana rugosa遗迹化石群落的沉积环境和生态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江新胜 王小兵 +1 位作者 王子正 刘易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8-62,共5页
Cruziana及其相关的遗迹化石是由底栖三叶虫在沉积物表面停歇、爬行所留下的遗迹,一般认为产于潮下带至浅海陆棚环境,具有古水深指示意义。然而,本文通过对昆明民富二村下奥陶统红石崖组顶部含Cruziana rugosa遗迹化石群落层位的沉积环... Cruziana及其相关的遗迹化石是由底栖三叶虫在沉积物表面停歇、爬行所留下的遗迹,一般认为产于潮下带至浅海陆棚环境,具有古水深指示意义。然而,本文通过对昆明民富二村下奥陶统红石崖组顶部含Cruziana rugosa遗迹化石群落层位的沉积环境分析却发现,Cruziana rugosa遗迹化石群落的沉积环境为潮上带—潮间带,说明三叶虫可以在短暂暴露环境中活动。三叶虫的这种适应性活动可能为节肢动物从海洋走向陆地做好了进化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奥陶统 红石崖组 Cruziana遗迹化石群落 沉积环境 生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聂荣微陆块变质基底新元古代—侏罗纪构造–岩浆事件:来自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启示
11
作者 陆露 钱程 +1 位作者 赵珍 吴珍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4-746,共13页
本文选择聂荣微陆块变质基底中正片麻岩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研究,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的年龄结果分别为502.8±1.2 Ma、532.7±3.4 Ma、833.2±2.8 Ma、734.8±3.3 Ma、495.3±1.7 Ma、496.6±2.0 Ma... 本文选择聂荣微陆块变质基底中正片麻岩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研究,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的年龄结果分别为502.8±1.2 Ma、532.7±3.4 Ma、833.2±2.8 Ma、734.8±3.3 Ma、495.3±1.7 Ma、496.6±2.0 Ma、495.1±1.2 Ma、803.8±2.8 Ma、811.7±2.8 Ma。综合上述片麻岩锆石U-Pb测年数据结果发现,聂荣微陆块变质基底中正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大致可以分为三组:830~730 Ma、580~470 Ma、185~160 Ma,说明聂荣微陆块变质基底从新元古代—侏罗纪经历了三期构造–岩浆事件,这三期构造事件分别发生于新元古代早期、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早—中侏罗世。综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聂荣微陆块存在新元古代的基底,并经历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于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时期发生了泛非—早古生代构造事件,到了侏罗纪,受班公湖–怒江洋壳俯冲和大洋关闭的影响,变质基底发生了早—中侏罗世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荣微陆块 正片麻岩 锆石U-PB年龄 新元古代—侏罗纪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次生孔隙的发育规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丹 程日辉 +3 位作者 沈艳杰 候世林 付秋林 王嘹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4-201,共8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储层以特低孔、超低渗型为主,对本区次生孔隙的研究是寻找优质储层和有利油气聚集区的重要内容,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利用钻井、岩心和物性资料分析,采用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北黄海盆...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储层以特低孔、超低渗型为主,对本区次生孔隙的研究是寻找优质储层和有利油气聚集区的重要内容,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利用钻井、岩心和物性资料分析,采用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储层的岩石类型、孔渗特征以及孔隙类型进行研究,确定了次生孔隙带的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本区次生孔隙的发育除受到成岩作用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物质成分、沉积相带、地层不整合和构造裂隙等因素的控制。其中,沿地层不整合风化界面和大断裂的淋滤作用是形成次生孔隙、改善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中部地区地层不整合界面附近是有利的次生孔隙带发育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孔隙带 不整合 北黄海盆地 中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