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和而不同”的努力:孔子及“文”的共同体 |
胡藤(校)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20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史研究:以日本为中心 |
川岛真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3
|
国际关系与文化触变论 |
杨际开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
2000 |
1
|
|
4
|
基于碳质球粒陨石的小行星水蚀变光谱学研究 |
余金霏
赵海斌
吴昀昭
|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5
|
章太炎“事的哲学”及其周边 |
石井刚
张政远
李培炜
陈希
郭驰洋
周展安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爱欲的现代性——重读张爱玲《封锁》 |
王钦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从中日两国档案看《国闻报》之内幕(上)--兼论严复、夏曾佑、王修植在天津的新闻实践 |
孔祥吉
村田雄二郎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2
|
|
8
|
从中日两国档案看《国闻报》之内幕(下)--兼论严复、夏曾佑、王修植在天津的新闻实践 |
孔祥吉
村田雄二郎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0
|
|
9
|
晚清外务的形成--外务部的成立过程 |
川岛真
薛轶群(译)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10
|
论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 |
杨凯荣
|
《汉语学报》
|
2006 |
14
|
|
11
|
从表达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 |
杨凯荣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7
|
|
12
|
对“过程”的发现与探究——设计人类学的内在转向与理论范式 |
陈昭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7
|
|
13
|
从安倍外交政策看日本保守主义的独特性和延续性 |
赵政原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4
|
论上海话的使役、被动标记 |
杨凯荣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5
|
知识建构、议题设置和框架效应:北极理事会与北极航运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
张佩芷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7
|
|
16
|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与新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
徐伟信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17
|
论宽恕的时间——重读鲁迅《风筝》 |
王钦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8
|
连载小说《阿Q正传》的幽默 |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9
|
从兰社到水沫社-对施蛰存文学社团活动的考察 |
徐晓红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