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而不同”的努力:孔子及“文”的共同体
1
作者 胡藤(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0,共8页
儒学在不同时代尊奉不同经典,存在多元的立场与诠释。近代中国守旧势力试图借助儒学阻碍共和革命,科学与民主思潮全面批判传统文化,促使革命具有合法性,也带来“去政治化”的现实政治问题。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和而不同”应当被转化为现... 儒学在不同时代尊奉不同经典,存在多元的立场与诠释。近代中国守旧势力试图借助儒学阻碍共和革命,科学与民主思潮全面批判传统文化,促使革命具有合法性,也带来“去政治化”的现实政治问题。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和而不同”应当被转化为现代政治主张,这种主张可视作“王道之政”,但王道无疑是难以实现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和而不同”,却拒绝成为“同”,意在守护“文”的共同体。“文”是共同体学习与实践的产物,并非一人之力所能完结。正是由于共同体中广泛存在不尽相同的意志,才能够以“文”之名彼此联结,真正发挥“和而不同”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和而不同 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史研究:以日本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川岛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4-144,共11页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日益重要的影响力,一度沉寂的中国外交史与东亚国际政治史的相关研究再趋活跃。但由于受限于方法论上未对中国视角予以足够重视,以及中国自身档案利用上的不足,有关中国外交史的实证型研究仍不多见。笔者认为...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日益重要的影响力,一度沉寂的中国外交史与东亚国际政治史的相关研究再趋活跃。但由于受限于方法论上未对中国视角予以足够重视,以及中国自身档案利用上的不足,有关中国外交史的实证型研究仍不多见。笔者认为,通过整合从中国视角出发的东亚国际政治史与以往从外部展望的中国历史,将会形成崭新的东亚国际政治史。只有这样,由全球化、地区化等主要元素构成的目前的中国外交史才能成为具有历史视野的研究。本文通过梳理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外交史及以中国为舞台的东亚国际政治史的研究,重新审视了研究史上的成果和课题,并结合近年来史料利用等研究环境的变化,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史 东亚国际政治史 中国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关系与文化触变论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际开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2期139-146,共8页
近年来文化变化的课题引起了知识界浓厚的兴趣。本文介绍了在国内尚未全面介绍过的文化触变论的基本概念 ,并提出了作者对“文化”与“文明”概念的认识 ,披露了作者从文明冲突走向文化转变的文化触变论史观。另外 ,作者一边介绍了平野... 近年来文化变化的课题引起了知识界浓厚的兴趣。本文介绍了在国内尚未全面介绍过的文化触变论的基本概念 ,并提出了作者对“文化”与“文明”概念的认识 ,披露了作者从文明冲突走向文化转变的文化触变论史观。另外 ,作者一边介绍了平野健一郎先生的文化触变论模式 ,一边导入了“同定”理论与“文化交流场”的视角 ,试图建立理解近代中国文化转变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触变 文化转变 “同定”理论 间文化角色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质球粒陨石的小行星水蚀变光谱学研究
4
作者 余金霏 赵海斌 吴昀昭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7-676,共10页
针对未来对富挥发分小行星的遥感探测需求,开展了对碳质球粒陨石水蚀变的光谱学研究。分析了15个不同蚀变程度的碳质球粒陨石的1~20μm红外光谱特征与岩石学性质,总结了水蚀变过程的光谱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蚀变程度加深,指示层状... 针对未来对富挥发分小行星的遥感探测需求,开展了对碳质球粒陨石水蚀变的光谱学研究。分析了15个不同蚀变程度的碳质球粒陨石的1~20μm红外光谱特征与岩石学性质,总结了水蚀变过程的光谱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蚀变程度加深,指示层状硅酸盐与水分子的3μm吸收带与仅指示水分子的6μm吸收带的强度均加深,吸收中心均向短波方向移动。碳质球粒陨石的3μm吸收带随蚀变程度增加而变得尖锐,吸收带光谱形态与蛇纹石类矿物3μm吸收特征类似,而6μm吸收带形态随蚀变程度增加无明显变化。硅酸盐矿物在9~14μm特征区光谱形状也随蚀变程度增加而改变,12.4μm/11.4μm反射率比值减小,这是由于无水硅酸盐转化为层状硅酸盐。光谱变异规律未来可应用于探测小行星表面物质成分与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碳质球粒陨石 水蚀变 光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太炎“事的哲学”及其周边
5
作者 石井刚 张政远 +3 位作者 李培炜 陈希 郭驰洋 周展安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9,共16页
章太炎通过对诸子学的重新解释孕育了新的哲学思路,这一思路可概括为“事的哲学”。这是通过将观念形态的哲学还原到一个绵延参差的事的世界当中来完成的。哲学上从观念到事的还原,在政治上所对应着的,是将君还原到民,将政还原到俗,并... 章太炎通过对诸子学的重新解释孕育了新的哲学思路,这一思路可概括为“事的哲学”。这是通过将观念形态的哲学还原到一个绵延参差的事的世界当中来完成的。哲学上从观念到事的还原,在政治上所对应着的,是将君还原到民,将政还原到俗,并进一步将文还原到野,实现了对文野问题的抵抗性思考。但“事的哲学”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本次讨论初步展示了其与唯识学、西田几多郎、广松涉、井筒俊彦、海德格尔等理论对话的可能性。“事的哲学”又是在具体的历史分析中展开的,这牵扯到如何由此出发来思考历史中的善恶即“事”的伦理性、历史与情感的关系即“事”的主观性、历史当中的分歧即“事”的差异性以及“事的哲学”的历史谱系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事的哲学 唯识学 因明学 广松涉 西田几多郎 海德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欲的现代性——重读张爱玲《封锁》
6
作者 王钦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7,共8页
张爱玲发表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封锁》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而迄今为止的大部分解读都以“常态”和“非常态”的对立为基本的分析框架。通过质疑和突破这一框架,本文试图论证的是:在以上海这座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性条件下,由“封锁”... 张爱玲发表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封锁》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而迄今为止的大部分解读都以“常态”和“非常态”的对立为基本的分析框架。通过质疑和突破这一框架,本文试图论证的是:在以上海这座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性条件下,由“封锁”所产生的“常态/非常态”的边界最终是一种可欲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幻觉。对于这种可欲性和脆弱性的同时把握,构成了张爱玲对于文化—政治意义上的“上海”的基本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封锁》 上海沦陷区文学 自由间接引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日两国档案看《国闻报》之内幕(上)--兼论严复、夏曾佑、王修植在天津的新闻实践 被引量:12
7
作者 孔祥吉 村田雄二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5-109,共15页
本文利用中日两国档案,尤其是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新闻杂志操纵关系杂纂——国闻报(在天津汉字新闻)》专档,探讨《国闻报》创建过程、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戊戌政变后的表现、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其最后结局,揭示了严复、王... 本文利用中日两国档案,尤其是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新闻杂志操纵关系杂纂——国闻报(在天津汉字新闻)》专档,探讨《国闻报》创建过程、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戊戌政变后的表现、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其最后结局,揭示了严复、王修植、夏曾佑等天津地区的改革派人士的办报活动以及日本和俄国与这份维新派报纸的特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闻报 严复 日本外务省 俄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日两国档案看《国闻报》之内幕(下)--兼论严复、夏曾佑、王修植在天津的新闻实践 被引量:10
8
作者 孔祥吉 村田雄二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1-98,共18页
本文利用中日两国档案,尤其是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新闻杂志操纵关系杂纂——国闻报(在天津汉字新闻)》专档,探讨《国闻报》创建过程、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戊戌政变后的表现、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其最后结局,揭示了严复、王... 本文利用中日两国档案,尤其是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新闻杂志操纵关系杂纂——国闻报(在天津汉字新闻)》专档,探讨《国闻报》创建过程、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戊戌政变后的表现、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其最后结局,揭示了严复、王修植、夏曾佑等天津地区的改革派人士的办报活动以及日本和俄国与这份维新派报纸的特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闻报 严复 日本外务省 俄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外务的形成--外务部的成立过程 被引量:6
9
作者 川岛真 薛轶群(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7-97,共11页
总理衙门与外务部在中国的近代外交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总理衙门既是与欧美各国驻华公使馆交涉的窗口,也是主要负责洋务的军机处临时性附属机构。但1901年成立的外务部,被赋予了"六部之上"的地位。先行研究中强调外务... 总理衙门与外务部在中国的近代外交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总理衙门既是与欧美各国驻华公使馆交涉的窗口,也是主要负责洋务的军机处临时性附属机构。但1901年成立的外务部,被赋予了"六部之上"的地位。先行研究中强调外务部的设立是出于辛丑条约交涉过程中列强的压力,而对其设立过程语焉不详。文章利用此前未被利用的各国史料,揭示了外务部的形成并非只是外国的要求,同时也包含了清朝自身的主张,并指出外务部形成过程中仅仅着重于中央组织的职能,遗留下驻外公使、领事及地方交涉制度等未充分讨论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务部 辛丑条约 六部之上 李鸿章 庆亲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凯荣 《汉语学报》 2006年第2期55-61,共7页
本文试图说明为什么趋向补语的宾语为处所时必须放在“来/去”之前而不能放在“来/去”之后,以及趋向补语的宾语为事物时为什么可以有三种位置,并说明这三种位置所带来不同语义的动因。
关键词 趋向补语 宾语 位移 相邻原则 时间顺序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表达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凯荣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43,共13页
本文主要从表达功能出发,探讨汉语"了"的隐现问题。通过对汉语已然句子的分析和考察,我们认为汉语可以根据功能的不同来确定是否使用句末"了",当说话人旨在报告事件的发生时句末需要用"了"。但是同样是... 本文主要从表达功能出发,探讨汉语"了"的隐现问题。通过对汉语已然句子的分析和考察,我们认为汉语可以根据功能的不同来确定是否使用句末"了",当说话人旨在报告事件的发生时句末需要用"了"。但是同样是已然的事件,当说话人对其进行说明或者对动作行为进行描摹时,句末则不需要用"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 新情况 事件句 说明句 描写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过程”的发现与探究——设计人类学的内在转向与理论范式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129,共9页
设计人类学是当下设计产业发展和人类学自我审视下诞生的研究分支。缘起1990年代,于2010年代确立其学科分野的地位。研究类型可分为应用性和批判性两大类。受到21世纪以来艺术人类学和科学社会学思潮的影响,人类学视域下的设计,不再仅... 设计人类学是当下设计产业发展和人类学自我审视下诞生的研究分支。缘起1990年代,于2010年代确立其学科分野的地位。研究类型可分为应用性和批判性两大类。受到21世纪以来艺术人类学和科学社会学思潮的影响,人类学视域下的设计,不再仅仅被作为物化"结果",而是被更多地作为行为的"过程"加以探讨。"设计",不再是某种文化含义或社会结构的固态投射,更是"文化或社会"生成过程之本身。这一由"结果"的设计转为"过程"的设计的内在转向,是设计人类学确立的根本动因。"符号学"和"ANT理论",是现今设计人类学对"过程"之"设计"探求的两大理论范式。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不断对以"文化与社会"为核心概念的结构化方法提出挑战。对"过程"之设计的探索,无疑对未来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过程 设计人类学 ANT理论 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安倍外交政策看日本保守主义的独特性和延续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政原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3-109,共17页
第二次安倍内阁组建伊始,其积极推动"价值观外交""积极和平主义"等带有鲜明新保守主义特征的外交战略,在日本国内外均引起了较大争议。作为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路径,其保守主义也与欧美等国有... 第二次安倍内阁组建伊始,其积极推动"价值观外交""积极和平主义"等带有鲜明新保守主义特征的外交战略,在日本国内外均引起了较大争议。作为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路径,其保守主义也与欧美等国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通过探讨安倍"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及其特征,并在回顾了战后自民党的保守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日本保守主义的独特性和延续性。可以说,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地缘政治考量的实用主义,长期以来是日本保守主义的重要特性之一。今天日本的保守主义,本质上是一个融合了西方的自由保守主义,却又不得不留有鲜明的东方式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要素的矛盾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守主义 日本 安倍内阁 外交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上海话的使役、被动标记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凯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6-103,171,共8页
上海话的"叫/让/拨"都能表示使役,不过,它们分别表示不同的使役。论文对此提出了新的归类及其理据。论文主要就"拨"由本来的给予义扩展为被动的语法化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语料的调查和分析后论证了"拨"... 上海话的"叫/让/拨"都能表示使役,不过,它们分别表示不同的使役。论文对此提出了新的归类及其理据。论文主要就"拨"由本来的给予义扩展为被动的语法化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语料的调查和分析后论证了"拨"是经由否定的使役(即不许可)扩展为被动的。从语义上看,只有表示不许可的"拨"才既有使役的解读,又有被动的解读。正是因为它们在语义上的连接才促使"拨"成为使役和被动标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话 使役 被动 不许可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建构、议题设置和框架效应:北极理事会与北极航运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佩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9-196,共8页
近年来,北冰洋的海冰融化使得北极地区的航运活动持续增加,然而相比由此带来的商业机会和经济利益,航运造成的污染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北极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性政府间组织,北极理事会在北极航运环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极区域... 近年来,北冰洋的海冰融化使得北极地区的航运活动持续增加,然而相比由此带来的商业机会和经济利益,航运造成的污染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北极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性政府间组织,北极理事会在北极航运环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极区域制度和国际制度重叠、科学知识和原住民知识交织的背景之下,北极理事会利用知识构建、议题设置和框架效应来影响北极海洋污染治理决策,通过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推动了《极地规则》的制定。同时,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活跃,也预示着北极航运治理逐渐走向民主化和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理事会 极地规则 航运污染 海洋污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与新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伟信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5-66,共12页
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会议,各国代表齐聚北京,共商亚太地区和平议题。在会议召开前后,中国以东道主身份掌握议事内容和规则的主导权,用多种方式塑造国家形象。同时,中国... 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会议,各国代表齐聚北京,共商亚太地区和平议题。在会议召开前后,中国以东道主身份掌握议事内容和规则的主导权,用多种方式塑造国家形象。同时,中国通过会务准备与群众动员,为国家形象塑造创造环境并营造了良好的气氛。此外,各国友好人士亦在会前会后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了塑造新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国通过举办亚太和会,传播了自身“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等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事业的起步阶段积累了成功经验,并为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新中国外交 国家形象 和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宽恕的时间——重读鲁迅《风筝》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钦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5-90,共6页
在历年来针对鲁迅《野草》做出的大量阐释中,《风筝》一文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在为数不多的关注《风筝》的解读那里,无论是强调其中蕴含的对于儿童的重视,还是强调所谓封建礼教的“精神的虐杀”,抑或是强调曲折地得到象征的鲁迅与同... 在历年来针对鲁迅《野草》做出的大量阐释中,《风筝》一文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在为数不多的关注《风筝》的解读那里,无论是强调其中蕴含的对于儿童的重视,还是强调所谓封建礼教的“精神的虐杀”,抑或是强调曲折地得到象征的鲁迅与同时期文坛的关系,论者们似乎都不认为《风筝》那里存在着某种思想性的“根源”或者说“重心”一般的东西。通过将《风筝》视为一个自洽的虚构文本,本文表明这一文本包含了关于鲁迅在《野草》中反复强调的“时间”问题的重要理解,从而对于这个短小文本的读解将为整体性地理解《野草》提供关键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风筝》 《野草》 宽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载小说《阿Q正传》的幽默
18
作者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7,共3页
《阿Q正传》本来是一篇连载小说。连载小说必须定期连续发表一定的文字。这个框架规定了《阿Q正传》的内容特点而让它成为鲁迅小说里独一无二的作品。《阿Q正传》是从1921年12月4日到1922年2月12日(除了1922年1月1日和1月29日以外)在《... 《阿Q正传》本来是一篇连载小说。连载小说必须定期连续发表一定的文字。这个框架规定了《阿Q正传》的内容特点而让它成为鲁迅小说里独一无二的作品。《阿Q正传》是从1921年12月4日到1922年2月12日(除了1922年1月1日和1月29日以外)在《晨报副镌》上发表的。鲁迅这么有规律地在刊物上连续发表的就只有这一篇《阿Q正传》而已。鲁迅后来写道:"第一章登出之后,便‘苦’字临头了,每七天必须做一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鲁迅小说 连载小说 《晨报副镌》 独一无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兰社到水沫社-对施蛰存文学社团活动的考察
19
作者 徐晓红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7-55,共9页
为探究施蛰存文学创作创作的源头,本文参照第一手史料,对施蛰存早期从鸳鸯蝴蝶派的"新秀"成名于杭州到创办青凤文学会、璎珞文学社、水沫社时期的文学活动进行梳理,并对他文学翻译和创作并重的原则,以及将"新旧我无成见&... 为探究施蛰存文学创作创作的源头,本文参照第一手史料,对施蛰存早期从鸳鸯蝴蝶派的"新秀"成名于杭州到创办青凤文学会、璎珞文学社、水沫社时期的文学活动进行梳理,并对他文学翻译和创作并重的原则,以及将"新旧我无成见"贯穿于创作过程的做法进行一新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兰社 水沫社 新旧我无成见 哈姆生 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