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中丘陵区不同耕作措施下小麦-玉米-红薯三熟制农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特征
1
作者 万云枫 孙雁霞 +5 位作者 刘永红 杨勤 刘禹池 岳丽杰 陈玉锋 李影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8-1531,共14页
【目的】小麦–玉米–红薯间套作模式是川中丘陵区旱地粮食生产的主要种植制度,曾占该区域旱三熟面积的60%以上。综合分析该种植模型下土壤呼吸与碳平衡特征,为构建川中丘陵区绿色低碳种植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四川... 【目的】小麦–玉米–红薯间套作模式是川中丘陵区旱地粮食生产的主要种植制度,曾占该区域旱三熟面积的60%以上。综合分析该种植模型下土壤呼吸与碳平衡特征,为构建川中丘陵区绿色低碳种植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东部新区玉成综合试验基地,截至取样时已连续进行16年,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红薯间套作。试验设4个处理:秸秆不还田+翻耕+平作(对照,T1);翻耕+平作+秸秆覆盖还田(T2);翻耕+垄作+秸秆覆盖还田(T3);免耕+平作+秸秆覆盖还田(T4)。于2023年小麦生育期内监测土壤CO_(2)排放速率与排放总量,评估农田系统固碳特征、碳足迹和碳平衡。【结果】T1、T2、T3、T4处理小麦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3.69、4.45、5.39和4.30μmol/(m^(2)·s),表现为T1<T4<T2<T3。小麦根区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小麦无根区土壤呼吸速率均随着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与土壤温度变化显著相关。T2处理降低了小麦根区土壤呼吸与微生物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T4处理降低了空闲带微生物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T3处理小麦根区、非根区以及空闲带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最高且固碳量最低,其土壤呼吸总量(C 5225.78 kg/hm^(2))较T1显著提高43.8%,与其余处理无显著差异。各处理之间固碳量无显著差异。从碳足迹角度看,T1处理碳足迹最低,T1处理最高。从产量分析,T4处理显著大于T1处理,与其余处理无显著差异。单位产量碳足迹的高低顺序为T1>T3>T2>T4。从碳收支平衡角度看,T1处理下小麦种植带的土壤为碳源,其余处理均为碳汇;空闲带的土壤均为碳源。农田总碳汇能力以T3最低,T2与T4差异不显著,分别为T3的2.83、3.25倍。【结论】在小麦整个生育期,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小麦种植带土壤呈碳汇,空闲带呈碳源。虽然秸秆覆盖还田增加了小麦季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但其提高了碳汇能力,属于净碳汇。相对翻耕,免耕降低了碳排放,增加了碳汇。垄作相比平作提高了碳排放并降低碳汇。在川中丘陵区小麦−玉米−红薯间套作模式下,小麦生产中采用免耕平作秸秆全程覆盖还田措施,可在增产的同时实现减排固碳,尽量避免采用翻耕+垄作+秸秆覆盖还田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呼吸 碳平衡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