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气象组织综合观测系统(WIGOS)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文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共8页
回首世界气象组织(WMO)成立以来的60年光辉历程,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所建立的功能强大、标准化的全球观测网,结合开放的数据政策及强大的实时数据交换业务能力,大大促进了全球、区域和国家级气象业务的发展,满足了不断增长和日趋复杂的... 回首世界气象组织(WMO)成立以来的60年光辉历程,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所建立的功能强大、标准化的全球观测网,结合开放的数据政策及强大的实时数据交换业务能力,大大促进了全球、区域和国家级气象业务的发展,满足了不断增长和日趋复杂的社会需求,为人类安全和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天气监视计划(WWW)建立的全球观测系统(GOS)是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本文首先回顾了世界天气监视计划全球观测系统(GOS)的起源、演进和现状,及其对全球气象业务发展的巨大贡献。第二部分描述了滚动需求评估过程的要点,即世界气象组织如何评估观测能力满足用户的过程,这使得我们得以更好地指导观测系统的发展。第三部分给出了全球观测系统到2025年发展的远景的描述,解释了未来观测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发展要点。第四部分阐述世界气象组织新举措:WMO全球综合观测系统(WIGOS),一个综合、全面和协调的观测系统,它将以高效益成本比和可持续的方式,满足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日益增长的观测需求,提升他们为天气、气候、水和有关的环境领域的服务能力,同时加强与世界气象组织观测系统与伙伴组织观测系统的协调合作,造福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天气监视计划 远景 全球综合观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现状及气象领域人工智能治理的挑战
2
作者 周康辉 代刊 +1 位作者 曾沁 那晓丹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当前全球AI(人工智能)治理的版图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国际社会正共同探索构建一个全面、互联互通的治理生态。联合国在巩固全球AI治理核心地位的征途中扮演了领航者的角色,其发布的一系列普适性伦理和规则旨在搭建起一个共识框架。美国、... 当前全球AI(人工智能)治理的版图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国际社会正共同探索构建一个全面、互联互通的治理生态。联合国在巩固全球AI治理核心地位的征途中扮演了领航者的角色,其发布的一系列普适性伦理和规则旨在搭建起一个共识框架。美国、欧盟和英国等AI技术的领先者正在加速推进AI治理的战略布局,力图塑造一个协调一致、高度协作的国际治理体系,同时争夺AI治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在AI治理的道路上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通过提出《全球AI治理倡议》,不仅在理论上展示了发展、安全、治理的全面视角,而且在实践中通过算法备案、评估评测、事后溯源检测等具体措施,推动AI治理从规则制定走向实践落地。国际组织针对教育、医疗和健康等专门领域的AI治理规范和伦理倡议,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规范和支持。尽管如此,全球范围内气象领域的AI治理仍然处于真空状态。中外在构建针对气象领域AI治理的准则、办法、规章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法规和标准体系亟待建立。文中梳理了联合国系统、主要AI技术大国、相关国际组织的AI治理现状,分析了气象领域的AI应用风险和治理的独特挑战,为构建气象领域AI治理体系提供了全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伦理 治理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风预报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3
作者 余晖 陈联寿 +9 位作者 谈哲敏 端义宏 杨梦琪 陈琛 李永平 陈国民 黄伟 钱奇峰 麻素红 王新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6-797,共12页
近百年来,中国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看云识天、天气图分析、统计预报、统计-动力预报、数值预报及其集成应用等主要阶段。随着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中国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能力呈现出阶梯式跃进特征,准确性和稳定性均显著提升。展... 近百年来,中国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看云识天、天气图分析、统计预报、统计-动力预报、数值预报及其集成应用等主要阶段。随着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中国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能力呈现出阶梯式跃进特征,准确性和稳定性均显著提升。展望未来,台风预报已进入突破台风精细结构预报和长时效预报挑战的新阶段,加强物理规律认识深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融合是未来台风预报技术发展的一条希望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预报技术 预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服务发展框架、方向与青年人的参与——基于WMO气象服务相关战略及计划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17
4
作者 汤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1-268,共8页
本文以综合分析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气象服务发展战略的实施、相关计划活动的组织以及有关国家气象部门的成功示范为基础,结合近一段时间参与未来气象服务战略的制定与推动工作的实践,从五个方面阐述... 本文以综合分析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气象服务发展战略的实施、相关计划活动的组织以及有关国家气象部门的成功示范为基础,结合近一段时间参与未来气象服务战略的制定与推动工作的实践,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其发展方向、主要内涵与重点。其中包括:(1)关于WMO气象服务战略及实施的思路;(2)强化与促进在政府应急管理(ERA)和防灾减灾(DRR),构建社会抗灾能力(Resilience)中作用的发挥;(3)鼓励与推动建设气候服务用户交互平台(UIP)与综合天气、气候、水和环境相关服务系统的实践;(4)鼓励与指导以无缝隙业务技术[各种专业领域如海洋气象、各类预报预测技术(次季节-季节预测技术)等]为支撑的新型服务业务的发展;(5)鼓励与推动构建智慧(Smart)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论述如何充分应用现代信息网络与通信技术,建立智能化信息平台,通过气象信息提供方式的变化,增强信息提供的技术含量及提供的个性化与互动能力;发挥社会资源及媒体在气象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与积极作用;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健康、关注环境、关注出行、关注安全等的理念,实现气象服务社会价值,体现气象服务群体的社会责任等内容。与此同时,本文还从青年人的担当与责任的角度,阐述了(1)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勇当服务先进文化的践行者;(2)努力学习,积极创新,做好应用气象的技术准备与技能储备,发挥好新型服务的主力军作用;(3)勇于创业,在未来政府气象管理、社会化、市场化气象服务中建功立业;阐明了对如何发挥青年人在新型气象服务社会架构中的作用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服务 防灾减灾 体系建设 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浮标数据全球通信系统共享的解决方案 被引量:3
5
作者 宁春林 薛蕾 +3 位作者 姜龙 李超 高峰 于卫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95,共5页
为实现白龙浮标数据按照标准格式全要素参与国际交换,设计了从浮标数据测量、卫星传输、岸站接收、实时数据质量控制、云服务器存储到FTP数据上传中国气象局的数据传输链路;采用WMO推荐的标准BUFR格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和重新编报... 为实现白龙浮标数据按照标准格式全要素参与国际交换,设计了从浮标数据测量、卫星传输、岸站接收、实时数据质量控制、云服务器存储到FTP数据上传中国气象局的数据传输链路;采用WMO推荐的标准BUFR格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和重新编报,并按照全球通信系统(GTS)的规则进行封装和编发,实现了白龙浮标气象和海洋观测数据实时向GTS的分发共享,全球用户可以通过GTS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拣后,按照报头识别并解码得到白龙浮标实时数据。白龙浮标成为我国第一个实时数据共享到GTS的锚系浮标,表明我国锚系浮标数据提供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浮标 全球通信系统(GTS):BUFR格式 报头识别 世界气象组织 中国气象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中尺度暴雨数值模拟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2
6
作者 陈静 薛纪善 颜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3-218,共16页
利用中尺度非静力MM 5模式和中国 2 0 0 1年 8月的 4个暴雨个例 ,研究了非绝热物理过程对中国暴雨动力和热力场预报的影响 ,深入分析了对流参数化方案在中尺度暴雨预报中的作用 ,讨论了利用模式扰动方法开展中国暴雨集合预报的可行性。... 利用中尺度非静力MM 5模式和中国 2 0 0 1年 8月的 4个暴雨个例 ,研究了非绝热物理过程对中国暴雨动力和热力场预报的影响 ,深入分析了对流参数化方案在中尺度暴雨预报中的作用 ,讨论了利用模式扰动方法开展中国暴雨集合预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在短期数值预报中 ,非绝热物理过程对高度场预报影响较小 ,但边界层方案和对流参数化方案对产生暴雨的 3个基本条件即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不稳定层结的影响很明显。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所预报的中尺度热力、动力场离差的结构特征与所预报降水的离差特征相似 ,且主要是在模式积分初期迅速增加 ,其后即趋于稳定。对中国热力场较均匀的暴雨过程 ,可以通过扰动模式的边界层和对流参数化方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国 2001年8月 物理过程 动力场 热力场 暴雨预报 数值模拟 水汽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的不确定性与集合预报试验 被引量:92
7
作者 陈静 薛纪善 颜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2-446,共15页
利用非静力MM5模式,分析了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华南暖区暴雨数值预报的不确定性影响,进行了中尺度暴雨模式扰动集合预报试验。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的对流凝结加热引起不同的局地温度扰动,通过大气内部的热力动力过程,导致垂直速度... 利用非静力MM5模式,分析了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华南暖区暴雨数值预报的不确定性影响,进行了中尺度暴雨模式扰动集合预报试验。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的对流凝结加热引起不同的局地温度扰动,通过大气内部的热力动力过程,导致垂直速度的差异,进而影响网格尺度和次网格尺度降水时间、地点和强度。后续降水再通过凝结潜热释放形成新的扰动源。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还可引起扰动源能量传播方式不同,最终使模拟大气的动力和热力结构有差异。针对物理过程的不确定性,使用两种模式扰动方法构造集合预报扰动模式,第一种方法是随机组合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边界层方案,第二种方法是扰动Grell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中主要参数振幅。集合预报结果表明,第一种方法的集合预报效果优于第二种方法,仅扰动参数振幅值似乎还不足以反映华南暴雨预报的不确定性。单一的确定性预报在暴雨落区和强度方面的可信度不稳定,集合产品能给华南暴雨过程提供更有用价值的指导预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对流参数化方案 不确定性 集合预报 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中尺度暴雨集合预报初值扰动方法研究 被引量:97
8
作者 陈静 薛纪善 颜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7-726,共10页
提出一种针对对流不稳定构造具有中尺度运动特征的集合预报扰动初值的新方法———异物理模态法,介绍了异物理模态法产生初值扰动区域和扰动振幅的数学处理方案,即由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预报离差获得集合预报初值扰动区域、扰动结构和扰... 提出一种针对对流不稳定构造具有中尺度运动特征的集合预报扰动初值的新方法———异物理模态法,介绍了异物理模态法产生初值扰动区域和扰动振幅的数学处理方案,即由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预报离差获得集合预报初值扰动区域、扰动结构和扰动振幅的数学处理过程。利用美国PSU/NCAR的MM5中尺度模式,对一次典型暴雨进行异物理模态法初值扰动集合预报试验,详细分析了扰动初值的结构和集合预报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产生的初值扰动场具有合理的中尺度环流结构,可以反映对流敏感区域的对流不稳定的预报不确定性,集合预报结果可以明显改善控制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暴雨 集合预报 初值扰动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直接气候效应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勇 吉振明 +1 位作者 沈新勇 陈明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1-448,共8页
采用耦合气溶胶模式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88—2009年南亚和中国的人为排放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的直接气候效应影响进行数值模拟,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气候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显示:在气溶胶排放大值区域中,中国夏季... 采用耦合气溶胶模式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88—2009年南亚和中国的人为排放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的直接气候效应影响进行数值模拟,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气候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显示:在气溶胶排放大值区域中,中国夏季排放最多,而南亚则是春季、冬季排放较多。总体而言,中国气溶胶柱的浓度含量高于南亚。中国境内气溶胶分布主要呈西南-东北走向,其中四川盆地附近为一高值中心。由于气溶胶负的短波辐射作用,改变了海陆气压梯度,从而对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分布产生一定影响,削弱了东亚夏季风在江淮以北地区的发展。同时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对于中国境内气溶胶大值区柱浓度含量、分布的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气溶胶 数值模拟 合成分析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拉克”台风(2009)登陆前后强度与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勇 丁治英 +2 位作者 李勋 沈新勇 范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6-734,共9页
利用NCEP每日4次全球预报场(GFS)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以及实况观测台风路径、强度资料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在台湾登陆前后其强度、结构变化特征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从而为台风强度、结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 利用NCEP每日4次全球预报场(GFS)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以及实况观测台风路径、强度资料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在台湾登陆前后其强度、结构变化特征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从而为台风强度、结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低层切向风大值区中心所在半径处的切向风非对称性幅度之切向平均值可作为诊断分析台风强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2)"莫拉克"中心高层干位涡大值区具有沿着低层切向风大值区中心内侧的切向风梯度密集带向下延伸的趋势;(3)未考虑摩擦、湍流混合的柱坐标切向风运动方程主要有四项是决定切向风变化的,即切向风径向平流项、切向风垂直输送项、惯性离心力作用项以及地转偏向力作用项;(4)台风低层辐合中心在切向上具有沿着切向风梯度密集区移动、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诊断分析 台风 切向风 干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一次飑线升尺度增长过程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林 沈新勇 +3 位作者 王勇 张弛 王咏青 李小凡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5-158,共14页
利用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0.1°网格数据集、1°×1°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WRF数值模拟资料对2016年4月13日前后发生在华南的一次飑线升尺度增长过程进... 利用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0.1°网格数据集、1°×1°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WRF数值模拟资料对2016年4月13日前后发生在华南的一次飑线升尺度增长过程进行了动力和热力环境条件分析。飑线形成前,对流层高层有急流,华南位于急流入口区右侧,有利于高空辐散。高空有弱槽存在,并且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有利于槽发展。近地面上有低压系统控制,并且有风场的辐合,加强了抬升运动。模拟的结果表明:WRF模式成功模拟了此次飑线升尺度过程,飑线的降水量和落区较为接近实况。与以往的飑线过程相比,此次飑线过程中,升尺度阶段有效位能较初始对流阶段要高,但是整个华南地区对流有效位能始终处于中低水平。除了天气尺度系统的影响,多种中尺条件的配合对这次飑线升尺度发展很有利。低层的垂直风切变、低位涡和较高温度递减率是触发条件,提供了一定的不稳定条件和抬升条件。低层风场转向加强,垂直风切变的方向改变,充足的水汽供应和后部入流的加深加剧了不稳定和垂直抬升运动,是促进β中尺度飑线升尺度的重要条件。冷池在升尺度阶段不明显,但冷池对维持成熟阶段的α中尺度飑线结构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升尺度增长 Β中尺度 对流有效位能 后部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指数的东北春旱频率变化及突变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沙莎 王勇 +2 位作者 沈新勇 李小凡 冯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0-190,共11页
选取中国气象数据网1961~2015年东北地区66个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的位势高度、比湿、水平风速和垂直风速再分析日资料,计算东北地区近55年来春季干旱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 选取中国气象数据网1961~2015年东北地区66个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的位势高度、比湿、水平风速和垂直风速再分析日资料,计算东北地区近55年来春季干旱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a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利用Cressman客观分析法、Mann-kendall法、巴特沃斯滤波法以及合成分析法分析东北春旱年大气环流与运动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旱在80年代初发生突变。以1980年为界,将近55年大致分为Ⅰ时段(1961~1980年)、Ⅱ时段(1981~2015年)两个时段,并挑出两个时段的典型春旱年。分析得出:Ⅰ时段,旱情东重西轻,春旱频率较高;Ⅱ时段,旱情西重东轻,春旱频率相对较低,Ⅰ时段旱情比Ⅱ时段重。进一步研究得出,相比Ⅰ时段,Ⅱ时段的反气旋强度弱且水汽通量辐散小,使得东北春旱在1980年前后发生转变。除此之外,纬向风切变分布不均可能是东北东部和西部春旱差异的重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I指数 东北春旱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云三号(02)批卫星微波氧气吸收通道降水特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淼 卢乃锰 +1 位作者 谷松岩 张文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3-230,共8页
我国新一代极轨业务气象卫星风云三号(02)批计划2012年发射。该文利用UWNMS模拟2005年Katrina飓风的结果作为基础数据集,借助VDISORT微波辐射传输模式对风云三号(02)批计划装载的微波探测仪器中50~60 GHz和新增的118.75 GHz频点的降水... 我国新一代极轨业务气象卫星风云三号(02)批计划2012年发射。该文利用UWNMS模拟2005年Katrina飓风的结果作为基础数据集,借助VDISORT微波辐射传输模式对风云三号(02)批计划装载的微波探测仪器中50~60 GHz和新增的118.75 GHz频点的降水特性进行初步研究。首先通过晴空权重函数匹配,选择出50~60 GHz与118.75 GHz频点匹配关系较好的4对通道。敏感性分析表明:各通道对各种水凝物粒子均很敏感,可用于改进现有业务降水反演算法。分别选取50~60 GHz 4个通道、118.75 GHz 4个通道、50~60 GHz及118.75 GHz全部通道3种不同的通道组合进行反演试验。结果表明:将50~60 GHz及118.75 GHz通道联合起来进行降水反演可提高降水反演的精度,并可以更好地区分降水区与非降水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温度计 微波湿度计 降水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莫拉克”登陆前后的动力诊断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勇 丁治英 +1 位作者 李勋 沈新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56-1365,共10页
利用NCEP 0.5°×0.5°每日4次的全球预报场分析资料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日本MTSAT静止红外卫星云图,对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在台湾登陆前后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近台... 利用NCEP 0.5°×0.5°每日4次的全球预报场分析资料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日本MTSAT静止红外卫星云图,对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在台湾登陆前后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近台风中心附近对流层中低层存在切向风大值区中心,使得水平位涡通量散度项在其内侧分布密集。(2)近台风中心低层的负水平位涡通量散度项指向正水平位涡通量散度项,可以很好地示踪台风在海上的移动。(3)p坐标系下的负垂直位涡通量散度密集区可作为分析台风移动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通过涡度方程讨论了决定台风对流层中低层气旋性涡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指出南海、华南沿海地区夏季西南气流与台风的耦合对台风结构、路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诊断分析 台风 扰动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行北翘路径热带气旋合成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勋 丁治英 王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4-456,共13页
合成对比分析了1979—2013年南海热带气旋(TC)发生西行北翘路径(RT)和西行不转向路径(ST)样本的环流形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RT样本对应的西风槽距离TC中心较近,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纬向跨度和经向跨度相对较小,样本中心南侧西南风加强,... 合成对比分析了1979—2013年南海热带气旋(TC)发生西行北翘路径(RT)和西行不转向路径(ST)样本的环流形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RT样本对应的西风槽距离TC中心较近,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纬向跨度和经向跨度相对较小,样本中心南侧西南风加强,与副热带高压(副高)逐渐减弱东退南落,以及低层样本中心东南侧存在弱的反气旋环流有关;ST样本对应的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纬向跨度和经向跨度相对较大,副高呈东西向带状稳定少动。上述差异通过了置信度0.05的显著性检验。环流形势变化使得TC高层流出增强以及对流结构变化,引起与TC移向有关的位涡倾向1波正异常分布调整,是TC发生RT的重要原因。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分析表明200 h Pa风场合成结果对于样本的高层环流形势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移动路径 西行北翘 合成分析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梅雨锋降水雨带演变动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勇 丁治英 陈明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32-1137,共6页
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1数值模拟结果、FNL再分析资料以及实况降水资料对一次梅雨锋暴雨其雨带演变特征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借鉴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技术,揭示对此次降水过程雨带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的低层风场演变过程,在此基... 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1数值模拟结果、FNL再分析资料以及实况降水资料对一次梅雨锋暴雨其雨带演变特征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借鉴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技术,揭示对此次降水过程雨带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的低层风场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垂直涡度倾向变化方程,对雨带上中尺度涡旋演变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雨带的演变与低空急流的形成、发展有关,雨带在此次降水阶段后期沿着新生成的低空急流不断向东移动、发展。②对流层中低层涡度平流项、垂直输送项演变过程对于雨团移动具有指示作用。③低空风垂直切变加强以后,涡度方程中扭转项对局地涡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雨带 EOF 低空急流 涡度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莫拉克”在台湾岛登陆前后结构与路径演变机理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勇 丁治英 李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57,共11页
采用全球预报场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实况观测台风强度、路径资料对2009年热带气旋"莫拉克"在台湾岛登陆前后其结构、路径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以揭示其演变机理。分析结果表明:(1)热带气旋低层、切向风中心外侧... 采用全球预报场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实况观测台风强度、路径资料对2009年热带气旋"莫拉克"在台湾岛登陆前后其结构、路径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以揭示其演变机理。分析结果表明:(1)热带气旋低层、切向风中心外侧的惯性稳定度低值区,有可能产生径向上加速内流的径向风,其对热带气旋结构的分布产生影响;(2)β效应项产生的高低层通风气流、以及高低层涡旋中心相对位置对热带气旋路径的预报具有重要意义;(3)登陆前后热带气旋尺度在经向上拉伸,在纬向上收缩,这种结构演变对移动速度产生影响;(4)低层辐合中心、正的涡度平流中心量级相当,是影响热带气旋强度与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5)通过EOF方法分解的500 h Pa位势高度距平场其第1,2模态很好地揭示了热带气旋环境场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惯性稳定度 β效应 EOF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颖杰 周馥荔 +2 位作者 曹之玉 许小峰 张文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0-540,共11页
气候灾难造成流离失所的人数是战争的3倍,全球人口的一半已经处于危险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适应措施和低垂成果,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布。该计划将通过四大支柱——灾害... 气候灾难造成流离失所的人数是战争的3倍,全球人口的一半已经处于危险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适应措施和低垂成果,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布。该计划将通过四大支柱——灾害风险知识与管理、观测监测与预报、预警发布与传播、备灾与响应,在未来5年(2023—2027年)内,向地球上每个人提供预警,以抵御日益极端和危险的天气。预警的防灾减灾社会效益明显,发展中国家在预警发布系统上花费数亿元就可以避免每年十倍于投入的灾害损失。建议加强法制规划,理顺预警发布各环节,提升预警发布的及时性、精准性和权威性;加大对亚洲多灾种警报系统(GMAS-A)支持力度,将GMAS-A打造成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计划的示范项目,充分发挥GMAS-A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全球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同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主动设置“预警服务发展中国家”谈判议题,输出中国最佳实践与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 早期预警 四大支柱 资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角度气溶胶遥感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磊 张鹏 +1 位作者 孙凌 张文建 《遥感信息》 CSCD 2012年第1期110-115,共6页
相对于传统的暗目标法,多角度遥感反演气溶胶光学特性,能够利用卫星信号中包含的角度信息,更好地分离地表和大气的贡献,并且适用于一些高亮地表,为气溶胶反演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围绕AATSR、MISR等多角度传感器,介绍了它们的设计特色... 相对于传统的暗目标法,多角度遥感反演气溶胶光学特性,能够利用卫星信号中包含的角度信息,更好地分离地表和大气的贡献,并且适用于一些高亮地表,为气溶胶反演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围绕AATSR、MISR等多角度传感器,介绍了它们的设计特色和相关的多角度气溶胶反演算法,综合阐述了多角度气溶胶遥感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角度 气溶胶 反演 AATSR MI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MJO对4—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恒 汤绪 +1 位作者 梁萍 李栋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1-699,共9页
利用站点降水资料、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的MJO指数和NCEP/DOE AMIP-II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印度洋MJO对4—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及可能机制。(1)热带印度洋MJO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显著影响:热带印度洋MJO偏强(偏弱)... 利用站点降水资料、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的MJO指数和NCEP/DOE AMIP-II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印度洋MJO对4—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及可能机制。(1)热带印度洋MJO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显著影响:热带印度洋MJO偏强(偏弱)时,同期以及滞后1~2候时该地区降水偏多(偏少)。(2)热带印度洋MJO处在不同位相时,大尺度背景场有明显的差别:热带印度洋MJO偏强(偏弱)时,同期以及滞后1~2候时MJO活跃对流中心位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表现为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异常,孟加拉湾为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异常,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异常上升(下沉)运动,水汽辐合增强(减弱);伴随MJO的东传,水汽输送异常来源有所变化。(3)热带印度洋MJO通过激发Gill型响应和Rossby波列,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MJO 统计分析 降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 热带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