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学科学习是什么?如何做?——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为例 被引量:21
1
作者 吴旻瑜 万昆 赵健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95,共7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首次明确了跨学科学习在国家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跨学科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制度、实践以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跨学科学习则是学习者对运用多学科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首次明确了跨学科学习在国家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跨学科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制度、实践以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跨学科学习则是学习者对运用多学科知识、方法、制度、实践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习过程。跨学科学习具有问题导向、基于学科和整全性等特征。跨学科学习有其独立的认识论基础,同时也对“学科学习”有着重要价值。跨学科学习的教学设计应当秉持问题导向、双重目标和有效融合等原则,而其教学模式则有“直接教学”“范例—迁移教学”和“自主探究指导”等不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跨学科学习 信息科技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时代教师的数字压力何以调适 被引量:2
2
作者 饶爱京 万昆 李荣辉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5,共8页
探究技术时代教师的数字压力如何,从而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技术赋能教师工作效能提供有效的循证依据,该研究基于2122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教师数字压力现状、不同维度教师数字压力差异、教师数字压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探究技术时代教师的数字压力如何,从而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技术赋能教师工作效能提供有效的循证依据,该研究基于2122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教师数字压力现状、不同维度教师数字压力差异、教师数字压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技术时代教师存在着一定的数字压力,技术时代教师数字压力表现为“内升”和“外载”两种形态,教师工作负担显著正向影响数字压力,且工作负担均能通过数字压力间接影响教师行为意向。为此,调适技术时代的教师压力,需要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保障体系,从加速理论和驯化理论理解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推动构建良好的教育数字化生态。该研究结果为理解技术时代教师的数字压力提供了循证依据,也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数字压力 调适 教育数字化转型 加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 被引量:37
3
作者 郑旭东 李荣辉 万昆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66,共7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在坚定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参与者和实践者,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已是必然。为此,该文首先分析了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并从数字中国建... 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在坚定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参与者和实践者,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已是必然。为此,该文首先分析了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并从数字中国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队伍发展三个层面厘清了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的动因。但我国基础教育教师超过1500万人,推动如此大规模的教师队伍实现数字化转型,需抓重点难点、分先后、有主次地推进。故该文进一步分析了现阶段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转型思路与内容。并建议在此项转型工作中,要缩小教师数字鸿沟、探索一体化教师发展模式、提高教师及管理者数字化领导力、完善治理激励机制,助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支撑数字时代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治理 数字胜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学习实践新图景
4
作者 万昆 黄嘉松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9,共6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因具有强大自动生成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数据的功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当前跨学科学习实践存在主题设计单一、师生对话局限于预设任务、主体性缺失、评价标准模糊等问题。生成式人工... 生成式人工智能因具有强大自动生成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数据的功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当前跨学科学习实践存在主题设计单一、师生对话局限于预设任务、主体性缺失、评价标准模糊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凭借其自身技术优势以高水平认知智能、多模态交互及专业化场景应用赋能跨学科学习。研究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从创设学习情境、设计主题任务、搭建学习支架、达成多模态交互、生成即时反馈等方面,为跨学科学习在学习体验、知识、资源、对话、评价上构建跨学科学习实践新图景。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实践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跨学科学习 学习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跨学科学习的发生机制、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万昆 饶爱京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9-67,共9页
跨学科学习已经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当前跨学科学习仍存在着“浅层、异化、盲目跨”等问题。研究从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出发,分析了促进跨学科学习发生的机制及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高阶思维技能的发展、真实... 跨学科学习已经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当前跨学科学习仍存在着“浅层、异化、盲目跨”等问题。研究从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出发,分析了促进跨学科学习发生的机制及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高阶思维技能的发展、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习环境设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促进跨学科学习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并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策略。依据该模型设计了学习活动,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促进跨学科学习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能有效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技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和内在认知负荷,增加关联认知负荷,表现出了较好的心流体验;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呈现出“认知负荷—心流体验—高阶思维技能”相互影响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学习 发生机制 学习环境设计模型 学习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空间推理技能发展的沉浸式学习环境设计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柳瑞雪 万昆 王美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0-47,共8页
空间推理是人类行动和思考的重要能力,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众多学科领域中都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如何有效利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并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空间推理技能,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沉浸式技术作为最具潜在优... 空间推理是人类行动和思考的重要能力,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众多学科领域中都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如何有效利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并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空间推理技能,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沉浸式技术作为最具潜在优势的可视化技术之一,其媒体特性为支持空间推理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该文分析了沉浸式技术构建的学习环境对于发展空间推理技能的潜在优势,提出了空间推理技能发展的关键要素。然后,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以及Kolb经验学习理论,结合沉浸式技术特性,构建了面向空间推理技能发展的沉浸式学习环境设计模型。依据该模型设计了基于zSpace(桌面式虚拟现实)的历史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环境,并开展了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该学习环境设计能够显著提升中学生的空间推理技能(心理旋转、空间定向以及空间可视化),并能够促进他们对三维对象的外观、结构特征等方面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技术 沉浸式学习环境 空间推理技能 学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与设计实施——以信息科技课程为例 被引量:73
7
作者 万昆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4,共6页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认为:跨学科学习是以学科学习为立足点,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或方法,去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或理论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目的是...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认为:跨学科学习是以学科学习为立足点,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或方法,去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或理论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目的是深化和拓展学习者对学科知识与学科方法的理解,以更好地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技能。信息科技跨学科学习设计基本要素包括:学习目标设计、高阶任务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实现策略包括:以促进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落实为目标;设计真实问题序列,开展问题链教学;以高阶、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设计为内容;以大概念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为方法;构建信息科技跨学科学习共同体;建立信息科技教师和学生跨学科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学习 内涵特征 信息科技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浸式技术对中学生空间推理技能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柳瑞雪 王琛 +2 位作者 万昆 柳立言 魏小东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5-91,107,共8页
空间推理技能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教育学科相关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其在学校教学环境中的培养却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有效提升空间推理技能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文章探究了基于沉浸式技术构... 空间推理技能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教育学科相关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其在学校教学环境中的培养却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有效提升空间推理技能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文章探究了基于沉浸式技术构建的学习环境对中学生空间推理技能发展的影响。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以上海市Z中学的38名六、七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陶瓷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在学校的沉浸式教室进行为期6周的教学实践。结果显示,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中学生的空间推理技能以及学业成绩,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三维物体的结构特征。研究结论提供了将沉浸式技术应用于学校课堂教学来培养空间推理技能的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推理技能 沉浸式技术 虚拟现实 学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类型、原则与方法 被引量:19
9
作者 邹维 万昆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7,共6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前置条件,但如何设计却悬而未决。基于跨学科等概念分析,以学科间融合的方式与程度为划分依据,研究发现,跨学科主题学习包括融学科式、多学科式和超学科式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认为,三类跨学... 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前置条件,但如何设计却悬而未决。基于跨学科等概念分析,以学科间融合的方式与程度为划分依据,研究发现,跨学科主题学习包括融学科式、多学科式和超学科式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认为,三类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要遵循素养目标、学生视角、差异分类和总分总结合原则,采用逆向学习设计方法,形成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一个主模式和三个分模式,并重点围绕素养目标、学习主题、主题任务、学习活动、学生学业质量评价、设计元评估等环节细化教学策略,可以丰富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及实施研究,助力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素养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新课标” 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学习何以发生? 被引量:8
10
作者 万昆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80,共7页
跨学科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推行的重要学习方式,探讨跨学科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然而,关于跨学科学习何以发生的研究还不足。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跨学科学习发生的机制与理论模... 跨学科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推行的重要学习方式,探讨跨学科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然而,关于跨学科学习何以发生的研究还不足。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跨学科学习发生的机制与理论模型,研究认为跨学科学习具有典型的情境性、建构性和协作性的特征,需要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或学科方法去解决问题,融合了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过程、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环境的设计等要素;其次,从实践层面分析了促进跨学科学习发生的实践效果;最后,在跨学科学习发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跨学科学习发生的实施策略,以此回应跨学科学习何以发生的现实问题,为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学习 学习环境设计 高阶思维技能 问题解决 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学习准备度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度的影响 被引量:35
11
作者 饶爱京 万昆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38,共8页
在线学习投入是保证"停课不停学"期间在线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对大学生开展调查,运用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法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学习准备度的现状、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线学习准备度对大学生在线... 在线学习投入是保证"停课不停学"期间在线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对大学生开展调查,运用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法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学习准备度的现状、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线学习准备度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度的影响以及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感知教师支持、在线学习平台体验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线学习准备不足;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整体不高;大学生在线学习准备度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投入度具有显著影响;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感知教师支持、在线学习平台体验在在线学习准备度和在线学习投入度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因此,可以从技术支持维度、在线学习资源设计维度、教师支持维度着手提升学生的在线学习投入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学习准备度 在线学习投入度 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模化在线学习准备好了吗?--后疫情时期的在线学习与智能技术应用思考 被引量:97
12
作者 万昆 郑旭东 任友群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5-112,共8页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规模化在线学习是落实“停课不停学”的重要方式。与以往的在线学习相比,规模化在线学习在学习场所、学习任务、学习同伴、思维方式、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发生了转变。它是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一次特殊尝试,同时,其也...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规模化在线学习是落实“停课不停学”的重要方式。与以往的在线学习相比,规模化在线学习在学习场所、学习任务、学习同伴、思维方式、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发生了转变。它是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一次特殊尝试,同时,其也在重塑在线学习的价值,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态。为了了解我国规模化在线学习的现状、准备度等情况,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3148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在线学习满意度较低,感知教师支持较高,在线学习准备度一般。其中,在线交互效能感最高,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准备不足;二是人口学因素对规模化在线学习准备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年级、所在区域、每天在线学习时长所带来的差异影响显著;三是在线学习态度、教师支持、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自我导向学习、学习动机、学习控制力、在线交互效能感等,正向影响学生的在线学习满意度。因此,要提高规模化在线学习效果,可以从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加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改善家校互动模式、增强教师支持、关注农村和留守儿童的在线学习等方面着手。在后疫情时期,还应进一步思考“教师如何迎接在线学习”“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设计在线课程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线学习如何与线下学习有机融合”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准备度 人工智能 策略研究 后疫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疫情时期何以发展教师在线教学胜任力 被引量:31
13
作者 万昆 饶宸瑞 饶爱京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3-100,共8页
当前,在线教育已成为后疫情时期全球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师在线教学胜任力也成了在线教育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它不仅是后疫情时期在线教育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师应对未来教育不确定性的重要能力。研究基于对新冠肺炎... 当前,在线教育已成为后疫情时期全球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师在线教学胜任力也成了在线教育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它不仅是后疫情时期在线教育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师应对未来教育不确定性的重要能力。研究基于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13695名教师的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调节效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教师在线教学胜任力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调节效应以及教师在线教学面临的挑战。研究结合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提出了后疫情时期发展教师在线教学胜任力策略模型,包括意识层、技术层、应用层、治理层的“四维度十策略”,四个层次相互协同融合发展教师在线教学胜任力,以期为高校教师在线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期 在线教学胜任力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