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全髋关节置换方式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比较
1
作者 井剑锋 刘腾飞 张永松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4期834-837,共4页
目的:对比双动和普通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于本院医治的99例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9,普通全髋关节置换)和研究组(... 目的:对比双动和普通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于本院医治的99例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9,普通全髋关节置换)和研究组(n=50,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1 m、3 m,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Harris Hip score,HHS)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以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pean quality of life-five dimension scale,EQ-5D)评估生活质量,以疼痛数字评价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定疼痛程度,以X线检查并测量髋关节内外旋活动度、联合前倾角、内外展活动度、屈伸活动度。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缩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术前以及术后1 m,两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术后3 m、术后6 m,两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1 m;并且研究组术后3 m、术后6 m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 m、术后6 m,两组的髋关节活动度呈上升趋势,且研究组的各项髋关节活动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m,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m,研究组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能促进髋关节功能及其活动度快速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程度 移位性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功能 全髋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丁荣攀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28期5265-5266,共2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上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上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29%(3/70)]较对照组[15.71%(11/70)]低(P<0.05)。结论对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高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sfranc关节损伤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林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4年第4期70-72,共3页
目的:分析Lisfranc关节损伤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上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采取闭合复位固定,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 目的:分析Lisfranc关节损伤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上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采取闭合复位固定,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81.8%,不良情况发生率为6.1%;对照组优良率为57.6%,不良情况发生率为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疗效显著,可较快恢复关节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FRANC关节损伤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与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丁荣攀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7期1240-1241,共2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与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于上蔡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与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于上蔡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接受FD治疗,观察组接受PTED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手术优良率(100.00%)高于对照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FD相比,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且失血量较少,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林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4年第3期117-118,共2页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上蔡县人民医院86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上蔡县人民医院86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7.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首推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椎管狭窄症 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杨耀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3年第4期560-562,共3页
目的:观察单纯髓核摘除术对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在上蔡县人民医院进行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48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期的椎间高度、腰椎曲度、视觉疼痛(VAS)评分、椎间孔面... 目的:观察单纯髓核摘除术对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在上蔡县人民医院进行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48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期的椎间高度、腰椎曲度、视觉疼痛(VAS)评分、椎间孔面积和Oswestry评分,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效果。结果:4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恢复良好后出院,术后随访3~9 a,平均(4.2±1.3)a。术后患者椎间高度及椎间孔面积无显著改变,腰椎生理曲度术后明显改善,VAS评分及Oswestry评分术后也有显著降低。结论:单纯髓核摘除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较低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对于单节段初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摘除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42例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杨耀华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5期175-175,共1页
目的观察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于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42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在我院接受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根据Johner-Wruhs标准评价疗效,优21例,良15... 目的观察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于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42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在我院接受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根据Johner-Wruhs标准评价疗效,优21例,良15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 内固定 胫骨PILON骨折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器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群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3年第6期887-888,共2页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器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蔡县人民医院2005年2月至2010年3月收入并经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器治疗的4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器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蔡县人民医院2005年2月至2010年3月收入并经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器治疗的4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例未完全复位,其中1例纵向移位≥1 cm,2例横向分离移位≥1 cm。2例患者创口处发生感染,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未予治疗自行好转。3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使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好转。随访3~5 a,39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活动正常,3例患者失访。结论: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器治疗骨盆骨折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切开内固定 骨盆骨折 外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群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3年第4期547-549,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统计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于上蔡县人民医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结果:8例患者于术后出现深静脉血...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统计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于上蔡县人民医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结果:8例患者于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其中术侧6例,健侧2例,出现血栓比例为12.5%。其中股静脉血栓3例,腘静脉血栓2例,小腿静脉血栓3例。立即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后6例完全再通,2例栓子较大,溶栓效果不佳,为防止肺栓塞而行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术。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及时发现深静脉血栓,术前8~12 h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后尽早活动下肢、术后预防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比例。尿激酶溶栓效果良好,可以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经验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群峰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2期136-136,共1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Pilon骨折患者,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总结治疗经验。结果全部患者骨折部位骨性愈合,4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经调整抗...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Pilon骨折患者,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总结治疗经验。结果全部患者骨折部位骨性愈合,4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经调整抗生素和换药治疗后愈合良好。本组患者手术疗效评定优28例(43.8%),良20例(31.3%),中14例(21.9%),差2例(3.0%)。结论 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踝关节的功能锻炼和下床活动,并结合烤灯护理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创口愈合,静点地塞米松和甘露醇可以消除肿胀,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功能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谷粒袋预防压疮58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豫清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3年第8期584-584,共1页
压疮是由于受压而引起局部的病理学改变.长期卧床及瘫痪病人如果护理不当,将可能出现压疮,不但给病人增加痛苦,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鉴此,笔者自制谷粒袋预防压疮,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关键词 谷粒袋 压疮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59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耀华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2期113-113,共1页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 2004-2009年期间我院采用PF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共59例,男35例,女24例,平均年龄68.9岁,转子间骨折40例,其中A1型12例,A2型27例,A3型9例,转子下骨折1...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 2004-2009年期间我院采用PF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共59例,男35例,女24例,平均年龄68.9岁,转子间骨折40例,其中A1型12例,A2型27例,A3型9例,转子下骨折11例。术后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5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5 min,平均手术失血量300 mL,术后随访9~2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愈合时间5.7个月。解剖复位48例,非解剖复位11例。未发生骨折不愈合、断钉、感染、股骨颈短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随访结束时,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平均83.9分,10例为优(90~100分),33例良(80~89分),16例中(70~79分),优良率为72.9%。结论 PF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牢固、术后活动早、恢复快、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近端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例髌骨骨折患者应用改良式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银堂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19期169-170,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式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共收治的60例髌骨骨折患者设为实验组,再选取同期治疗的60例设为参照组。参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给予改良式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探讨改良式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共收治的60例髌骨骨折患者设为实验组,再选取同期治疗的60例设为参照组。参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给予改良式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参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式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改良式内张力内固定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与经皮撬拨复位固定在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4
作者 杨耀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35期6620-6623,共4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与经皮撬拨复位固定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上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门诊单双号分为A组(单号)和B组(双号),各43例。A组接受经...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与经皮撬拨复位固定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上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门诊单双号分为A组(单号)和B组(双号),各43例。A组接受经皮撬拨复位固定治疗,B组经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指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跟骨形态和足部功能(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B组短,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大于治疗前,且B组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两组Maryland评分高于治疗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在骨形态和足部功能方面效果更好,而经皮撬拨复位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入路螺钉固定 经皮撬拨复位固定 足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15
作者 李群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4年第9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上蔡县人民医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住院序号平均分为A、B两组。给予A组患者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给予B组患者全髋关节置...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上蔡县人民医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住院序号平均分为A、B两组。给予A组患者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给予B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64.0%,B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6.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更佳,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