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十四届世界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大会纪要
1
作者 周晓平 孙伯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9-479,共1页
由世界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学会(WSSFN)主办的第十四届世界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大会于2005年6月13~18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
关键词 功能神经外科 立体定向 大会纪要 世界 神经外科学会 意大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PICC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冬梅 钱火红 朱建英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10期48-51,共4页
目的:构建PICC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PICC护理服务质量。方法:拟定医院PICC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德尔菲法对16名专家进行咨询。结果 :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医院PICC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要素质量、... 目的:构建PICC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PICC护理服务质量。方法:拟定医院PICC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德尔菲法对16名专家进行咨询。结果 :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医院PICC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45项。结论:应用德尔菲法构建医院PICC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和对项目评价结果的一致程度均较高,研究结果可信度高,能够为各级质量管理部门科学、合理地评价医院PICC护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护理质量 评价 指标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中破裂的原因分析及处理(附8例报告) 被引量:10
3
作者 许奕 刘建民 +4 位作者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王文仲 周晓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0-441,共2页
目的 分析8例颅内动脉瘤在弹簧圈栓塞治疗过程中发生破裂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方法 均采用全身麻醉、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6例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止血,1例术后CT证实术中出血,1例麻醉后造影证实出血未进一步治... 目的 分析8例颅内动脉瘤在弹簧圈栓塞治疗过程中发生破裂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方法 均采用全身麻醉、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6例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止血,1例术后CT证实术中出血,1例麻醉后造影证实出血未进一步治疗。结果5例致密填塞,2例部分填塞,1例未填塞。4例恢复好,1例轻残,3例死亡。结论 术中出血与手术操作、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麻醉有关,继续填塞可以挽救大部分病人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 术中出血 防治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8例就诊时清醒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小吾 赵孟尧 王文仲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69-370,共2页
78例就诊时清醒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临床分析胡小吾,赵孟尧,王文仲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对就诊时清醒的“轻型”颅脑损伤病人是否需要放射学检查或入院治疗仍存在争议[1~3]。此类病人的处理关键在于判断是否有颅内血肿或病情... 78例就诊时清醒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临床分析胡小吾,赵孟尧,王文仲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对就诊时清醒的“轻型”颅脑损伤病人是否需要放射学检查或入院治疗仍存在争议[1~3]。此类病人的处理关键在于判断是否有颅内血肿或病情是否会变化,发展成颅内血肿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出血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置入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卢海涛 黄清海 +3 位作者 杨鹏飞 刘建民 陈家亮 王盛章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651-655,共5页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前、后,计算机数值模拟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结合DSA影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单纯使用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未破裂动脉瘤的1例患者,在支架置入前及支架置入后9个月,行血...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前、后,计算机数值模拟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结合DSA影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单纯使用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未破裂动脉瘤的1例患者,在支架置入前及支架置入后9个月,行血管形态学特征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包括血液流线、血管壁面压力和剪应力等)。从三维旋转造影图像数据中获得模型,将生理脉动流作为进入流,采用软件生成网格并计算非定常层流的连续动力方程。结果与支架置入前比较,支架置入后,①血管形态学发生了明显改变,大脑中动脉的M1段和M2段下干血管夹角变大(67.7°变为124.1°),瘤体消失。②血流对瘤颈口冲击明显降低,改变动脉瘤内的压力,术前瘤顶平均壁面压力为977.06Pa,瘤颈处平均壁面压力为950.46Pa。支架置入后消除了瘤颈处的高壁面压力区域,9个月时复查该处平均壁面压力为831.31Pa。③改善动脉瘤表面的壁面切应力(WSS)分布,术前瘤顶区域的平均WSS为2.09Pa,瘤颈区域的平均WSS为7.51Pa,9个月复查时变得渐趋一致。结论血管内单纯支架置入通过对血管形态学的改变,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是使动脉瘤愈合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计算机模拟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置入前后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卢海涛 黄清海 +2 位作者 刘建民 陈家亮 王盛章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4-897,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对大脑中动脉(MCA)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及支架对血流动力学因素特别是壁面切应力(WSS)的影响。方法:结合临床影像,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采用ANSYS流体力学软件,对单支架治疗1例MCA分叉处动...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对大脑中动脉(MCA)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及支架对血流动力学因素特别是壁面切应力(WSS)的影响。方法:结合临床影像,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采用ANSYS流体力学软件,对单支架治疗1例MCA分叉处动脉瘤行术前、随访时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比较血液流线和WSS在2种情况下的变化。结果:支架植入后血管形态学发生显著变化,动脉瘤消失,MCA血管分叉夹角由196.4°变小为92.5°。WSS在动脉瘤壁的分布变得更均匀,瘤颈处的高壁面压力区域消失。结论:支架植入明显改变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局部血流动力学;CFD数值模拟能直观反映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液动力学过程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sper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鸿祺 杨新健 +9 位作者 黄清海 支兴龙 张鹏 穆世卿 李佑祥 赵文元 陈涛 刘建民 吴中学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446-450,共5页
目的验证国内研发的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应用中的非劣效性。方法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案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选择Hunt-Hess0~Ⅲ级的非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134例,其中使用Jasper... 目的验证国内研发的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应用中的非劣效性。方法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案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选择Hunt-Hess0~Ⅲ级的非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134例,其中使用Jasper弹簧圈(试验组)64例,使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和Sapphire弹簧圈(对照组)70例。评估手术操作过程中,弹簧圈的临床性能(输送系统推送、定位、释放和回撤等操作的方便性与可靠性)及置入的成功率;术后1、6个月行改良Rankin评分;对术后即刻和6个月的造影结果进行评定;观察不良事件发生、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的发生率。结果①试验组共使用345枚Jasper弹簧圈,置入成功率为99.3%(344/345)。对照组为100%(304/304),两组弹簧圈的置入成功率和临床性能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弹簧圈脱落、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血管穿孔等并发症。②改良Rankin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试验组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塞率为(95.4±6.4)%,不完全闭塞6例(9.4%),完全闭塞58例(90.6%);对照组术后动脉瘤闭塞率为(94.8±5.5)%,不完全闭塞5例(7.1%),完全闭塞65例(92.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术后6个月获得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闭塞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与目前国外同类成熟产品相同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临床试验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手术的麻醉 被引量:2
8
作者 侯炯 许涛 +2 位作者 吴雪 岳志健 周晓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63-164,共2页
本文报道经蝶入路垂体腺瘤 4 94例显微切除手术的麻醉方法及经验。术前应用地塞米松 10~ 2 0mg ,以咪达唑仑 0 1mg·kg-1、芬太尼 2 μg·kg-1、丙泊酚 2mg·kg-1、氯琥珀胆碱 2mg·kg-1或罗库溴铵 0 6mg·kg-... 本文报道经蝶入路垂体腺瘤 4 94例显微切除手术的麻醉方法及经验。术前应用地塞米松 10~ 2 0mg ,以咪达唑仑 0 1mg·kg-1、芬太尼 2 μg·kg-1、丙泊酚 2mg·kg-1、氯琥珀胆碱 2mg·kg-1或罗库溴铵 0 6mg·kg-1快速诱导全麻 ,术中以异氟烷、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维持 ,术后在丙泊酚镇静下拔管。术中 19例困难气管插管 (其中 32例严重困难 ) ,4例发生严重高血压 ,均成功处理 ,其余麻醉顺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麻醉 显微切除手术 地塞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7》概要 被引量:344
9
作者 王陇德 刘建民 +2 位作者 杨弋 彭斌 王伊龙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11-616,F0003,共7页
1中国卒中概况卒中(脑血管病)是我国成年人群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心脑血管疾病造成全球1 760余万人死亡,是全球首位死亡病因,其中脑血管病造成550余万人... 1中国卒中概况卒中(脑血管病)是我国成年人群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心脑血管疾病造成全球1 760余万人死亡,是全球首位死亡病因,其中脑血管病造成550余万人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防治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脑卒中防治:成就、挑战和应对 被引量:124
10
作者 巢宝华 刘建民 +7 位作者 王伊龙 杨弋 彭斌 华扬 曹雷 涂文军 闫峰 王陇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25-631,共7页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防控工作一直以来颇受重视。我国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逐步开展脑血管病防治工作,进入本世纪原国家卫生部专门成立了工作委员会,即现在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各级...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防控工作一直以来颇受重视。我国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逐步开展脑血管病防治工作,进入本世纪原国家卫生部专门成立了工作委员会,即现在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机构、急救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卫生医疗单位等开展"防治管康"一体化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经过多年努力,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脑卒中人口标化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虽然如此,脑卒中仍然是我国成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脑卒中防治依旧面临巨大挑战。未来,国家将持续加强人群健康宣教和筛查干预力度;大力推动脑卒中中心建设,完善区域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以血压管控和脑卒中防治适宜技术推广为抓手,积极开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工作,全面推动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的提档升级,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防治工程 脑卒中防治体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概要 被引量:1545
11
作者 王陇德 毛群安 +15 位作者 张宗久 刘建民 彭斌 王伊龙 王拥军 杨弋 吉训明 蒲传强 华扬 焦力群 巢宝华 曹雷 刘卫东 许刚 李梅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编写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19,共15页
我国的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已初显成效。1994~2013年中国男性脑卒中人口标化死亡率年下降率为2.7%,女性下降4.1%。但脑卒中仍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且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危险因... 我国的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已初显成效。1994~2013年中国男性脑卒中人口标化死亡率年下降率为2.7%,女性下降4.1%。但脑卒中仍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且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性别和地域差异明显以及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40~74岁居民首次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8.3%。≥40岁居民脑卒中标化患病率由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6年的2.19%,推算≥40岁居民脑卒中现患人数1 242万,每年196万人因脑卒中死亡。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防治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卒中 发病率 患病率 复发 疾病负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D flow MRI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彦晨 白斌 +1 位作者 程云章 吕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98-1101,共4页
颅内动脉瘤(IA)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血流动力学是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和预测预后的重要依据。四维血流MRI(4D flow MRI)是新型相位对比MRI技术,可较传统二维相位对比MRI(2D PC MRI)和多普勒超声更为全面直观地展示病变的血流... 颅内动脉瘤(IA)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血流动力学是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和预测预后的重要依据。四维血流MRI(4D flow MRI)是新型相位对比MRI技术,可较传统二维相位对比MRI(2D PC MRI)和多普勒超声更为全面直观地展示病变的血流模式、更准确地定量评价血流动力学参数,目前已用于分析颅内、心脏等的血流动力学。本文就4D flow MRI技术用于IA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孔介质模型的血流导向装置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白斌 程云章 +2 位作者 高卉 吕楠 彭琳晶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8-724,共7页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模拟不同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参数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术前制定合理治疗策略提供可行方法。方法运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FD置入动脉瘤的过程,针对特定FD(Tubridge...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模拟不同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参数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术前制定合理治疗策略提供可行方法。方法运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FD置入动脉瘤的过程,针对特定FD(Tubridge)计算其自身特有的多孔介质动量源参数(渗透率、惯性阻力)初始值。比较不同动量源参数值(初始值80%、90%、100%、110%、120%)情况下血流速度、壁面剪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体积流量、瘤顶压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进行多孔介质模型针对病人特异性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IA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多孔介质模型渗透率的敏感性为:载瘤动脉WSS>瘤体WSS>瘤顶压力,而各参数均对惯性阻力的敏感性较低。结论应用多孔介质模型能够通过选择不同的渗透率参数模拟不同FD金属覆盖率(metal coverage,MC),对不同MC的FD进行建模需要调整特定的渗透率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导向装置 颅内动脉瘤 多孔介质模型 血流动力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