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日本鳗鲡苗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1
作者 王敏 胡望娇 +5 位作者 冯广朋 庄平 赵峰 张涛 王思凯 杨刚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年第3期165-173,共9页
开展长江口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苗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对于日本鳗鲡的保护和养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汇总渔业数据和实地调研座谈等方法,基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相关... 开展长江口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苗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对于日本鳗鲡的保护和养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汇总渔业数据和实地调研座谈等方法,基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指出全球和中国的日本鳗鲡苗种资源都呈现衰退趋势,全球日本鳗鲡捕捞量从最高峰的超3000 t下降至如今的100余吨;长江口邻近水域的日本鳗鲡苗种捕捞量由2004年的24 t下降至当前的不足10 t。日本鳗鲡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有水质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近年来,随着日本鳗鲡相关资源保护法规的颁布施行,日本鳗鲡苗种资源保护体制逐渐得到完善。最后,提出了推进长江口日本鳗鲡苗种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3方面建议:一是加强执法监管、控制捕捞强度;二是减少水域污染、开展亲体增殖;三是推进人工繁殖、强化资源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日本鳗鲡 苗种资源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的长江口生态健康状况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志伟 杨刚 +4 位作者 庄平 赵峰 耿智 蒋俊 张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为了解长江口水域的生态健康状况,应用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根据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长江口水域14个站点的鱼类调查数据,构建了以历史数据作为主要参照基准值,以偏离程度作为赋分标准的评价体系。从30个侯选指标中筛选出14个评价... 为了解长江口水域的生态健康状况,应用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根据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长江口水域14个站点的鱼类调查数据,构建了以历史数据作为主要参照基准值,以偏离程度作为赋分标准的评价体系。从30个侯选指标中筛选出14个评价指标建立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结果显示,长江口整体F-IBI得分为44,评价为较差,鱼类生物量减少,低洄游性鱼类比例减少,河口定居鱼类比例增加;耐受性鱼类比例显著增加;产浮性卵鱼类比例减少;游泳生物食性鱼类比例显著降低,混合生物食性鱼类比例增加是制约得分的重要因素。各站点的F-IBI得分介于25~66之间,评价等级介于差~一般之间,其中,口门站点平均得分为51.29,评价为较差;北支站点平均得分为40.56,评价为较差;南支水域平均得分为33.33,评价为差;生态状况呈现出口门海滨优于河口段,北支优于南支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生物完整性指数 健康状况 生态评价 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的发展历程与问题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庄平 赵峰 +4 位作者 罗刚 张涛 石小涛 冯广朋 王思凯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2,共12页
水生生物资源不仅维护了地球生态平衡,更是人类重要的水产品食物来源,为人类粮食和营养安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全球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诸如,资源过度利用、栖息生境丧失、水域污染、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 水生生物资源不仅维护了地球生态平衡,更是人类重要的水产品食物来源,为人类粮食和营养安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全球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诸如,资源过度利用、栖息生境丧失、水域污染、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使水生生物资源不同程度地处于快速衰退之中,不仅制约水产品安全供给,还威胁水域生态平衡。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是遏制资源衰退、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水产品供给的有效技术手段和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论述了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和可持续未来的现实需求,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的历程与发展趋势,总结了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的现状与成效,提出了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认为要科学高质量地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必须要全面思考和准确回答放什么、放多少、放多大、哪里放、何时放、怎么放等六大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资源衰退 增殖放流 种群结构调整 生态容纳量 生活史 水产品供给 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浸泡法的淞江鲈耳石锶标记技术研究
4
作者 杨祖长 胡望娇 +3 位作者 冯广朋 张辉 郑跃平 季强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为探究耳石微化学标记技术在淞江鲈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在水温(28.0±3)℃下,在三级过滤的养殖水体中添加SrCl_(2)·H_(2)O,将质量浓度分别调至0、12、18、36、72 mg/L,标记7 d继续常规饲养,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锶对体长(8.34±... 为探究耳石微化学标记技术在淞江鲈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在水温(28.0±3)℃下,在三级过滤的养殖水体中添加SrCl_(2)·H_(2)O,将质量浓度分别调至0、12、18、36、72 mg/L,标记7 d继续常规饲养,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锶对体长(8.34±0.77)cm、体质量(7.89±2.57)g的淞江鲈耳石锶标记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锶标记对淞江鲈死亡率和生长影响不明显;外源锶质量浓度与耳石边缘的Sr/Ca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随着锶质量浓度的增加,标记后的Sr/Ca值逐渐增高,标记效果显著增加;随着标记后时间的变化,肌肉和鳃中的锶元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肌肉中的锶残留可在标记后30 d内代谢完全。锶标记原理和方法在淞江鲈的大规模放流群体标记中可靠和安全,建议选择36 mg/L作为外源锶的最佳标记质量浓度,标记持续时间为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淞江鲈 耳石 锶标记 锶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鳗鲡亲体标志放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宋超 张涛 +5 位作者 赵峰 刘鉴毅 张婷婷 王思凯 杨刚 庄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9-710,共12页
为研究鳗鲡(Anguilla japonica)亲体的洄游习性,应用10枚分离式卫星标志(PAT)和500枚T型(T-bar)标志对野生和养殖鳗鲡亲体在长江口三甲港沿岸水域(121°49′E、31°12′N)进行标志放流研究。放流44 d后共收到4枚PAT标志的反馈信... 为研究鳗鲡(Anguilla japonica)亲体的洄游习性,应用10枚分离式卫星标志(PAT)和500枚T型(T-bar)标志对野生和养殖鳗鲡亲体在长江口三甲港沿岸水域(121°49′E、31°12′N)进行标志放流研究。放流44 d后共收到4枚PAT标志的反馈信息,并回捕到10尾T-bar标志的鳗鲡。标志放流结果显示:野生亲体放流后水平移动距离较远,放流9 d后已到达距放流位点117.66 km的舟山水域;野生亲体洄游过程主要分布在水体上层,有明显的垂直移动和昼夜分布差异,夜间在水体上层分布的时间较多,存在规律的下潜移动。养殖亲体水平移动距离较近,放流44 d后最远到达距放流位点106.13 km的嵊泗水域;养殖亲体洄游过程中沿水体底层移动,没有明显的垂直移动和昼夜分布差异。综上可见,野生亲体放流后可以快速的进入洄游移动状态;而养殖亲体放流后主要沿水底移动,在沿岸水域逗留时间较长;野生和养殖亲体表现出不同的入海洄游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鳗鲡亲体 卫星标志(PAT) T型(T-bar)标志 标志放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刀鲚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宇 冯广朋 +3 位作者 朱浩拥 高小平 王青云 夏儒龙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6期58-64,共7页
刀鲚是长江经济价值较高的洄游型鱼类,由于过度捕捞、栖息地质量下降等因素导致其资源量衰退。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推进产业发展,刀鲚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依据现有文献资料,综述了刀鲚人工繁殖、苗种培育与运输、人工... 刀鲚是长江经济价值较高的洄游型鱼类,由于过度捕捞、栖息地质量下降等因素导致其资源量衰退。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推进产业发展,刀鲚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依据现有文献资料,综述了刀鲚人工繁殖、苗种培育与运输、人工养殖等技术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刀鲚繁殖和养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人工养殖 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蟹食性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徐静静 冯广朋 +4 位作者 张涛 耿智 杨刚 宋超 李春波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探究长江中华绒螯蟹雌蟹抱卵前后的食性,在长江口东滩水域采集生殖洄游期中华绒螯蟹雌蟹,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其抱卵前后的食物种类组成及其食性特征。试验结果显示,37个食物样品的高质量序列为53 288~90 598个。通过聚类分析共得... 为探究长江中华绒螯蟹雌蟹抱卵前后的食性,在长江口东滩水域采集生殖洄游期中华绒螯蟹雌蟹,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其抱卵前后的食物种类组成及其食性特征。试验结果显示,37个食物样品的高质量序列为53 288~90 598个。通过聚类分析共得到423个运算分类单元(OTU),筛选有效序列后,经比对获得的食物类别包括藻类、高等植物、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轮虫、原生动物等。雌蟹抱卵前食物组成中占比较高的类别为高等植物、甲壳动物和鱼类;而在抱卵后食物组成中占比较高的种类为高等植物和藻类。抱卵前的Chao1指数和ACE丰富度指数显著大于抱卵后的,抱卵前、后的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雌蟹摄食宽度较广,属于机会主义摄食者,亲蟹抱卵前后的食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揭示了生殖洄游期中华绒螯蟹雌蟹的食物种类组成及雌蟹在抱卵前、后的食性变化特征,并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资源增殖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具有生物检测灵敏度较高的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水生动物的食物种类组成信息,但仍需与传统的胃含物形态学分析方法相结合,以便更准确全面地解析其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中华绒螯蟹 食性 雌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花鲈在长江口不同亚生境中的栖息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彭彪彪 赵峰 +4 位作者 王思凯 张涛 杨刚 苗中博 庄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共8页
为探究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在长江口盐沼湿地不同亚生境的选择利用情况,该研究于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九段沙湿地的潮沟、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植被区和光滩3种亚生境进行插网调查采样。结果显示,中国花鲈为... 为探究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在长江口盐沼湿地不同亚生境的选择利用情况,该研究于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九段沙湿地的潮沟、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植被区和光滩3种亚生境进行插网调查采样。结果显示,中国花鲈为长江口盐沼湿地优势种,在春、夏和秋季其空间生态位宽度逐渐减小,而在3种亚生境中的时间生态位宽度依次减小。中国花鲈的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即春季最多,秋季最少;潮沟中最多,植被区次之,光滩最少。进入长江口盐沼湿地的中国花鲈以幼鱼为主,且集中在春季。潮沟区小规格个体所占比例较高,但光滩和海三棱藨草植被区大规格的个体所占比例高于潮沟。中国花鲈的平均摄食等级在潮沟亚生境呈现从春季到冬季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光滩亚生境呈现从春季到秋季逐渐增大而到冬季骤减的趋势;在海三棱藨草亚生境呈现夏季最大,秋、冬季逐渐减小的趋势。中国花鲈平均摄食等级在春、夏、秋季表现为海三棱藨草>潮沟>光滩;而冬季较其他季节特殊,中国花鲈平均摄食等级表现为潮沟>海三棱藨草>光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花鲈 亚生境 生态位宽度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繁殖群体的组成与生理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杜楠 耿智 +4 位作者 张涛 杨刚 张婷婷 赵峰 庄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9-187,共9页
为探究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繁殖群体的组成及交配前后的生理特征变化,于2020年12月在长江口水域进行了调查采样。分析了中华绒螯蟹繁殖群体的规格组成、性别比例、雌蟹繁殖状态以及交配前后的肝胰腺指数(HSI)、性腺指... 为探究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繁殖群体的组成及交配前后的生理特征变化,于2020年12月在长江口水域进行了调查采样。分析了中华绒螯蟹繁殖群体的规格组成、性别比例、雌蟹繁殖状态以及交配前后的肝胰腺指数(HSI)、性腺指数(GSI)和Fulton条件指数K的变化。结果显示,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繁殖群体中,雌蟹整体规格小于雄蟹,雌雄比例为0.39∶1,雄蟹数量显著大于雌蟹(χ^(2)=101.87,P<0.05)。对生理特征的比较发现,不同繁殖状态雌蟹之间的HSI差异显著(P<0.05),其中,抱卵状态下最高,已交配状态下最低。雌蟹在已交配状态下的GSI和K指数高于未交配状态(P>0.05),抱卵状态下雌蟹的K指数最低(P<0.05)。雄蟹的GSI显著低于雌蟹(P<0.05),而K指数显著高于雌蟹(P<0.05)。雄蟹的HSI、GSI与壳宽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雌蟹仅发现HSI与GSI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繁殖交配期生理特征,为中华绒螯蟹资源养护及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中华绒螯蟹 性别比例 规格 生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蟹抱卵前后能量代谢酶的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姬慧 冯广朋 +2 位作者 黄晓荣 耿智 庄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112,共6页
以天然群体和养殖群体的性成熟中华绒螯蟹雌蟹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中华绒螯蟹抱卵前后不同组织中能量代谢酶[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脱氢酶(PK)、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精氨酸激酶(AK)]的活性,探讨雌... 以天然群体和养殖群体的性成熟中华绒螯蟹雌蟹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中华绒螯蟹抱卵前后不同组织中能量代谢酶[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脱氢酶(PK)、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精氨酸激酶(AK)]的活性,探讨雌蟹在抱卵繁殖期间能量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雌蟹抱卵前肝胰腺和肌肉组织HK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抱卵前后肝胰腺和肌肉组织PFK活性无显著差异。雌蟹抱卵前肝胰腺组织PK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而抱卵前肌肉组织PK活性显著低于抱卵后。雌蟹抱卵前肝胰腺组织SDH活性高于抱卵后,但差异不显著;抱卵前肌肉组织SDH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雌蟹抱卵前肝胰腺组织MDH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而抱卵后肌肉组织MDH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前。雌蟹抱卵前肝胰腺组织AK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后,而抱卵后肌肉组织AK活性显著高于抱卵前。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群体和养殖群体抱卵前主要利用肝胰腺中的糖酵解酶、三羧酸循环酶和精氨酸激酶催化底物释放能量,但抱卵后主要利用肌肉组织中的糖酵解酶、三羧酸循环酶和精氨酸激酶催化底物释放能量;两个群体抱卵前后HK、PFK、PK、SDH、MDH和AK活性都呈现出组织差异性,在能量代谢中发挥特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抱卵蟹 肝胰腺 性腺 能量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蟹洄游期的肠道菌群多样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静静 冯广朋 +2 位作者 陈建华 孙雪娜 黄晓荣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1,共6页
采集长江口生殖洄游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样品,利用16S V4区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其抱卵前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特征,探讨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及与其食性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雌蟹抱卵前和抱卵后的肠道样品中共检测出313个... 采集长江口生殖洄游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样品,利用16S V4区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其抱卵前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特征,探讨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及与其食性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雌蟹抱卵前和抱卵后的肠道样品中共检测出313个和376个OUT,特有OUT分别为112个和175个,占比分别为35.78%和46.54%。就门水平而言,柔膜菌门(Tener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其肠道的主要菌群;雌蟹抱卵前和抱卵后的肠道菌群具有显著性差异,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的丰度抱卵后小于抱卵前,而柔膜菌门丰度抱卵后大于抱卵前。就属水平而言,Candidatus_Bacilloplasma和Candidatus_Hepatoplasma是其肠道的主要菌群属,抱卵前占比分别为26.54%和25.81%;抱卵后占比分别为30.29%和29.05%,2个属的丰度在抱卵前后无显著差异。与抱卵前相比较而言,抱卵后雌蟹肠道菌群Chao指数和ACE指数升高,丰度增加,而辛普森指数和香农指数保持稳定,抱卵前后雌蟹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无显著性变化。本研究揭示由于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蟹的摄食习性和饵料组成在抱卵前后产生了变化,会对其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高通量测序 肠道菌群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4个不同河口刀鲚群体形态的比较研究
12
作者 艾龙威 俞正森 +7 位作者 郑春芳 秦松 范青松 叶深 冯广朋 孙述好 邱文致 刘伟成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3,共10页
为摸清不同河口刀鲚(Coilia nasus)的形态差异,采集瓯江口、长江口、黄河口、鸭绿江口4个刀鲚群体共115个个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0项可量性状以及14项框架... 为摸清不同河口刀鲚(Coilia nasus)的形态差异,采集瓯江口、长江口、黄河口、鸭绿江口4个刀鲚群体共115个个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0项可量性状以及14项框架参数进行形态差异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仅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体长(C6/SL)、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C9/SL)和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C10/SL)指标在各群体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在各群体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显示:瓯江口与长江口刀鲚群体的形态最为接近,与黄河口、鸭绿江口刀鲚群体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对总变异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20.95%、16.24%、11.00%、7.49%、5.64%、4.67%、4.63%,累计贡献率为70.62%。判别分析显示:群体内综合判别率为97.4%。研究表明,4个刀鲚群体间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躯干部和头部性状上,差异形成可能与摄食习性和栖息地环境差异有关。研究结果可以为刀鲚的种群鉴别、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河口 框架结构 形态差异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浸泡法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耳石锶标记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祖长 胡望娇 +2 位作者 冯广朋 张辉 郑跃平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4年第2期22-27,共6页
鱼类规模化标记是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探究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增殖放流时耳石锶标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体长(10.47±1.91)cm,体质量为(12.53±5.80)g的胭脂鱼为研究对象,在养殖水体中添加SrCl_... 鱼类规模化标记是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探究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增殖放流时耳石锶标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体长(10.47±1.91)cm,体质量为(12.53±5.80)g的胭脂鱼为研究对象,在养殖水体中添加SrCl_(2)·6H_(2)O溶液,使其锶浓度分别达到0、12、18、36和72 mg/L 5个梯度,评估不同锶浓度对胭脂鱼耳石锶标记的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锶浓度下胭脂鱼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2)定量限分析表明,12~72 mg/L锶浓度实验组的Sr/Ca比值在特定区域均出现一个较为明显的峰值,随着外源锶浓度升高,耳石边缘的Sr/Ca值先上升然后趋于平稳;(3)随着标记后时间的变化,肌肉中锶元素含量整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12~18 mg/L锶浓度实验组胭脂鱼肌肉中的锶残留可在7 d内完全代谢。综合各项指标表明,耳石锶标记作为胭脂鱼大规模放流的标记技术切实可行,建议选择12 mg/L和7 d作为外源锶的适宜标记浓度和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耳石 锶标记 锶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麻醉方法与麻醉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祖长 胡望娇 冯广朋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3期46-53,共8页
麻醉技术在进行鱼类生产、鱼类运输以及鱼类增殖放流的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应用广泛,且合理使用鱼类麻醉技术有助于减少鱼类应激反应,降低伤害,提高鱼类存活率。本文对目前国内外鱼类麻醉程度分期、麻醉原理、麻醉方法、... 麻醉技术在进行鱼类生产、鱼类运输以及鱼类增殖放流的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应用广泛,且合理使用鱼类麻醉技术有助于减少鱼类应激反应,降低伤害,提高鱼类存活率。本文对目前国内外鱼类麻醉程度分期、麻醉原理、麻醉方法、鱼用麻醉剂类别、常见麻醉优缺点及鱼类麻醉效应等进行了讨论和总结,探讨了鱼类麻醉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我国鱼用麻醉剂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鱼类 作用原理 麻醉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温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冬季成蟹热耐受、组织结构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5
作者 沈晨晨 冯广朋 +3 位作者 庄平 赵峰 黄晓荣 王海华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2-373,共12页
水温是影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关键生境因子之一,为探究急性高温胁迫下中华绒螯蟹冬季成蟹的生理调控过程和组织结构变化,采用临界温度法和致死温度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的热耐受性能,并分析了不同温度(10℃、15℃、20℃、2... 水温是影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关键生境因子之一,为探究急性高温胁迫下中华绒螯蟹冬季成蟹的生理调控过程和组织结构变化,采用临界温度法和致死温度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的热耐受性能,并分析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32℃)下中华绒螯蟹鳃和肝胰腺组织结构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等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情况。临界温度法研究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对中华绒螯蟹的热耐受性具有显著影响,最高临界水温(CTM)随升温速率降低而升高,中华绒螯蟹的热耐受性能在低升温速率(1~2℃·h^(-1))时较强。致死温度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基础水温10℃条件下,中华绒螯蟹的24 h高起始半致死温度为31.26℃。此外,急性高温胁迫下组织结构和抗氧化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胁迫温度升高,中华绒螯蟹组织结构的损伤程度逐渐增加;15℃~25℃急性高温胁迫下,中华绒螯蟹鳃小片和部分肝胰腺出现组织异常现象,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30℃~32℃胁迫组中,组织出现病理性变化,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骤增。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冬季成蟹养殖中的环境适宜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急性高温胁迫 肝胰腺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中华绒螯蟹雌蟹性腺特征、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谈如 黄晓荣 +4 位作者 张涛 耿智 赵峰 冯广朋 庄平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83,共10页
为探讨营养强化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10%、20%的南极磷虾粉,配制3组人工饲料,对中华绒螯蟹雌蟹进行40 d的营养强化,以投喂新鲜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雌... 为探讨营养强化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10%、20%的南极磷虾粉,配制3组人工饲料,对中华绒螯蟹雌蟹进行40 d的营养强化,以投喂新鲜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雌蟹组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不同饲料组中雌蟹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分析了各试验组不同时间内雌蟹血淋巴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酚氧化酶(PO)和溶菌酶(LZM)等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及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血蓝蛋白(HCY)含量等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各试验组肝胰腺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性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且添加20%南极磷虾粉饲料组性腺指数最高。随营养强化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ACP、AKP、PO和LZM活性均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ACP、AKP、PO和LZM的活性均在强化30 d时、添加20%南极磷虾粉饲料组中最高,且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CAT、SOD活性和MDA含量总体上均随强化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HCY含量则变化不明显;CAT、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在30 d时、添加20%南极磷虾粉饲料组中最低。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20%南极磷虾粉能使中华绒螯蟹雌蟹的性腺指数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氧化功能增强,其中以20%添加量较好;且放流前适宜的营养强化时间为3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南极磷虾粉 营养强化 非特异性免疫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中华绒螯蟹雌蟹繁殖性能及胚胎质量的影响
17
作者 崔超越 耿智 +5 位作者 冯广朋 张涛 赵峰 杨刚 庄平 黄晓荣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7,共10页
为探究温度对中华绒螯蟹(Eiocheir sinensis)雌蟹繁殖性能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温度(6℃、9℃、12℃、15℃、18℃和21℃)下亲蟹的繁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温度下雌蟹的交配率、产卵率、产卵量和生殖力等繁殖性能以及所产胚胎... 为探究温度对中华绒螯蟹(Eiocheir sinensis)雌蟹繁殖性能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温度(6℃、9℃、12℃、15℃、18℃和21℃)下亲蟹的繁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温度下雌蟹的交配率、产卵率、产卵量和生殖力等繁殖性能以及所产胚胎卵径、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等胚胎质量。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亲蟹的交配率逐渐增加,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和生殖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温度15℃时,雌蟹的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以及生殖指数均最高,且与其他各温度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温度18℃时,所产胚胎卵径最大,平均为(431.17±13.69)μm,15℃时,单个胚胎干重最重,平均为(31.28±4.61)μg,但与18℃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温度的升高,胚胎中灰分和磷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脂肪则逐渐下降,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粗蛋白和水分的变化不明显;其中18℃时,胚胎中粗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最高。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温度12℃下总量最高,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6℃下胚胎所含C20:5n3(EPA)、C22:6n3(DHA)、C20:4n6(AR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总量均最高。研究表明,温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的质量有一定影响,15℃时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最佳。结果为开展中华绒螯蟹繁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渔业资源养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中华绒螯蟹 繁殖性能 胚胎质量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探究微塑料与铜暴露对中华绒螯蟹肠道基因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徐建 冯广朋 +3 位作者 严云志 陈锦辉 吴建辉 杨祖长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8,共16页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常见的污染物,而硫酸铜(CuSO4)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消毒剂,水体中的铜离子(Cu^(2+))可被MPs吸附。为探究MPs和Cu^(2+)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组织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选择0.4 mg/L...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常见的污染物,而硫酸铜(CuSO4)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消毒剂,水体中的铜离子(Cu^(2+))可被MPs吸附。为探究MPs和Cu^(2+)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组织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选择0.4 mg/L MPs和0.1 mg/L Cu^(2+)作为实验浓度,设置4个处理组:0.4 mg/L MPs暴露组(M组)、0.1 mg/L Cu^(2+)暴露组(C组)、0.4 mg/L MPs+0.1 mg/L Cu^(2+)联合暴露组(M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探究MPs和Cu^(2+)单一及联合暴露21 d后对中华绒螯蟹肠道的影响。采用RNA-Seq技术对肠道开展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KEGG富集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组包括1650个上调DEGs和1874个下调DEGs;C组包括3797个上调DEGs和1073个下调DEGs;MC组包括1492个上调DEGs和1305个下调DEGs。与抗氧化、免疫和能量代谢相关的DEGs,包括过氧化氢酶(cat)、三结构域蛋白(trim)、Toll样受体(tlr)、细胞色素P450(cyp450)、碳酸酐酶(ca)等在M vs D、C vs D、MC vs D中变化显著。KEGG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氧化磷酸化、谷胱甘肽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素的代谢等通路。结果表明,MPs与Cu^(2+)单一及联合暴露导致中华绒螯蟹的抗氧化、免疫和能量代谢系统失衡,MPs和Cu^(2+)具有协同毒性作用,研究结果为阐明MPs和Cu^(2+)暴露对中华绒螯蟹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微塑料 转录组 能量代谢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雌雄同体现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跃平 王轶凡 +2 位作者 范厚勇 徐嘉楠 庄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0-376,共7页
通过对1尾养殖过程中死亡的子一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14+龄,体长163 cm,体质量51.54 kg)的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发现该尾中华鲟为雌雄同体。经对其性腺组织的影像及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该中华鲟性腺同时存在精巢和卵巢,性腺以精巢... 通过对1尾养殖过程中死亡的子一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14+龄,体长163 cm,体质量51.54 kg)的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发现该尾中华鲟为雌雄同体。经对其性腺组织的影像及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该中华鲟性腺同时存在精巢和卵巢,性腺以精巢为主,精巢上间生多叶卵巢组织,左侧性腺长61 cm、重0.436 kg,右侧性腺长64 cm、重0.422 kg,性腺上附着有占比较大的脂肪组织,精巢和卵巢均处于Ⅱ期发育时相。该尾雌雄同体中华鲟的发现,是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成鱼雌雄同体现象的一个例证,其发生的原因、机制及其价值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人工养殖 雌雄同体 组织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运输对松江鲈成活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0
作者 徐建 胡望娇 +3 位作者 冯广朋 郑跃平 徐嘉楠 季强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4期228-234,共7页
为探究适合于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的运输模式,采用模拟运输和实际运输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使用2种麻醉剂(5 mg/L丁香酚、40 mg/L MS-222)、不同运输时长(0、4、8 h)和不同运输密度(30、50、70 g/L)条件下松江鲈的成活率... 为探究适合于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的运输模式,采用模拟运输和实际运输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使用2种麻醉剂(5 mg/L丁香酚、40 mg/L MS-222)、不同运输时长(0、4、8 h)和不同运输密度(30、50、70 g/L)条件下松江鲈的成活率,分析了在模拟运输试验中各项水质指标和鱼体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1)当运输密度在30 g/L时,松江鲈运输成活率最高,达100%;(2)用5 mg/L丁香酚麻醉能显著降低运输水体中的氨氮质量浓度和菌落总数,维持较好的水质;(3)麻醉运输可以降低松江鲈体内谷草转氨酶、肌酐和皮质醇的活性;(4)在较低运输密度(30 g/L)条件下,采用质量浓度为5 mg/L的丁香酚进行麻醉,松江鲈的运输成活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江鲈 丁香酚 MS-222 运输 成活率 生理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