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性肾癌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8
1
作者 张京刚 王鹏 +6 位作者 邢伟 陈杰 吴俊宏 李东 吴安民 张大川 俞胜男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916-921,共6页
目的分析成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性肾癌(Xp11.2/TFE3 RCC)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MRI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等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例(男... 目的分析成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性肾癌(Xp11.2/TFE3 RCC)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MRI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等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20~75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Xp11.2肾癌患者的影像表现,15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2例行PET检查。12例因体检偶然发现,4例因血尿发现,3例因腰痛发现。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或信号,内部特征,强化或摄取,侵犯或转移、TNM (Tumor NodeMetastasis)分期等。结果所有肿瘤均为单发,13例位于左肾,6例位于右肾,最大长径在1.7~11.7 cm。类圆形15例,不规则形4例;68%出现假包膜,密度或信号多不均匀,可见囊变(31.6%)、出血(52.6%)、钙化(15.8%),中度至明显强化6例(35%),轻度强化11例(65%),乳头状结节强化13例(76%),2例PET-CT均为低摄取。肾周淋巴结转移3例,肾静脉癌栓2例,远处转移2例。结论成人Xp11.2/TFE3 RCC女性稍多见,常见假包膜,信号或密度不均匀,出血常见,强化低或低摄取,常表现为乳头状强化特点,术前影像为Xp11.2/TFE3 RCC诊断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Xp11.2易位 TFE3基因融合 X线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泡状棘球蚴病门静脉血供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任伟新 肖湘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732-736,共5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造影(MSCTA)和间接门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是否存在门静脉血供和门脉受累进行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行MSCTA和间接门静脉DSA检查。应用高级图像处理工作站,对MSCTA的资源影像行冠、矢状面...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造影(MSCTA)和间接门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是否存在门静脉血供和门脉受累进行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行MSCTA和间接门静脉DSA检查。应用高级图像处理工作站,对MSCTA的资源影像行冠、矢状面重建和三维血管成像重建;选择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行间接门静脉DSA造影,显示门脉分支及病灶染色情况;对照分析影像学上的门静脉改变征象和手术结果。结果MSCTA门脉期血管成像显示:门静脉受压移位8例、包绕10例、闭塞6例;尽管无1例在门静脉期呈现病灶明显增强,但有6例可见门静脉分支伸入到病灶内。间接门静脉DSA显示:门静脉受压移位6例、包绕11例、闭塞8例;门静脉期病灶呈环行染色3例、带状染色4例(43.8%,7/16),无病灶染色9例。与手术所见相比,MSCTA观察门静脉受累的敏感性88%、特异性81.8%、阳性预测值91.7%;DSA的敏感性93.9%、特异性88.9%、阳性预测值96.8%。结论间接门静脉DSA显示门静脉可能参与肝泡状棘球蚴病的供血,MSCTA和间接门静脉DSA能够可靠地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门静脉受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棘球蚴病 门静脉 血供 CT 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联体智能化采集影像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财忠 郑介志 +13 位作者 陈刚 陈克敏 陈爽 单飞 顾建英 顾雅佳 李克 汪登斌 萧毅 杨军 詹翊强 张纪阳 熊芳舒 周建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07-811,共5页
目的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我国已成立诸多医联体,并通过云技术实现影像互通与协同诊断,但各医院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和实现程度不一,导致在医联体内推行影像互通互认存在一定问题。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于5G影像云平台项目建设中形成医联... 目的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我国已成立诸多医联体,并通过云技术实现影像互通与协同诊断,但各医院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和实现程度不一,导致在医联体内推行影像互通互认存在一定问题。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于5G影像云平台项目建设中形成医联体内影像质量控制,特达成此共识,旨在为建立医联体质量控制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显像 医联体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癌影像组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宝连 萧毅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68-1072,共5页
影像组学是采用多种技术从图像中提取多种定量特征以提高图像诊断、预后预测准确性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和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相结合。在肾细胞癌的诊断、生物学行为预测、治疗后评估中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能。现就对近五年影像组学在肾癌... 影像组学是采用多种技术从图像中提取多种定量特征以提高图像诊断、预后预测准确性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和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相结合。在肾细胞癌的诊断、生物学行为预测、治疗后评估中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能。现就对近五年影像组学在肾癌临床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做一综述,以协助未来肾细胞癌影像组学相关研究更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脊索细胞瘤影像探讨及文献回顾
5
作者 陆虹宇 林华 +3 位作者 刘颖 余水莲 官晓晖 王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目的:研究良性脊索细胞瘤的CT和MRI征象。方法:收集2007年7月到2018年9月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良性脊索细胞瘤的术前CT (8/8)、MRI (4/8)资料,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3.6岁。结果:位于颈椎5例,胸椎2例(其中1例为多发),腰椎1例。CT可见8例... 目的:研究良性脊索细胞瘤的CT和MRI征象。方法:收集2007年7月到2018年9月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良性脊索细胞瘤的术前CT (8/8)、MRI (4/8)资料,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3.6岁。结果:位于颈椎5例,胸椎2例(其中1例为多发),腰椎1例。CT可见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骨质增生硬化,其中5例硬化累及整个椎体;有2个病灶在硬化区内有小囊状低密度骨质破坏。4例在MRI上均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变内信号不均匀,病变周围未见高信号水肿,未见强化。结论:BNCT可以同时与其他多种恶性肿瘤共存,好发年龄与部位和脊索瘤相同,但CT±BNCT表现为整个椎体或后半椎体均匀的骨质增生硬化,因缺乏新生血管,MRI上无任何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脊索细胞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不参与支气管肺癌供血——CTA和DSA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史景云 肖湘生 +3 位作者 欧阳强 董伟华 董生 李惠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2期1253-1254,共2页
目的 研究肺动脉是否参与支气管肺癌的供血及其在肺癌中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对 2 0例支气管肺癌患者(中央型 14例 ,周围型 6例 )分别行肺动脉CTA和DSA检查。结果  2 0例中 ,12例DSA显示肺癌所在区域内 ,肺动脉血流以段和叶为单位灌... 目的 研究肺动脉是否参与支气管肺癌的供血及其在肺癌中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对 2 0例支气管肺癌患者(中央型 14例 ,周围型 6例 )分别行肺动脉CTA和DSA检查。结果  2 0例中 ,12例DSA显示肺癌所在区域内 ,肺动脉血流以段和叶为单位灌注不足或无血流灌注 ,其CTA显示肺动脉分支被肿块包埋、管腔缩小或者未见肺动脉分支显影。 8例肺动脉DSA显示肺癌所在区域内肺动脉管径及肺血灌注正常 ,其对应的CTA显示瘤肺交界区的肺动脉分支与肺癌相贴、管径基本正常。 2 0例肺动脉DSA及CTA均未见肺动脉形成肿瘤血管。结论 肺动脉不参与支气管肺癌供血 ,肺癌的经导管动脉化疗和栓塞不应经肺动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癌 肺动脉 CTA DSA 肿瘤血供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MRI对周围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成州 肖湘生 +2 位作者 刘士远 郭舜民 徐雪元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6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讨Gd-DTPA增强MRI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9例孤立性肺结节行平扫和Gd-DTPA增强MR检查,Gd-DTPA按0.1mml/kg体重静脉内注射,观察不同性质结节的强化模式差异,测量增强前后信号强度变化.结果:恶性肿瘤明显强化,而... 目的:探讨Gd-DTPA增强MRI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9例孤立性肺结节行平扫和Gd-DTPA增强MR检查,Gd-DTPA按0.1mml/kg体重静脉内注射,观察不同性质结节的强化模式差异,测量增强前后信号强度变化.结果:恶性肿瘤明显强化,而良性肿瘤不强化或轻度强化,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部分结核瘤表现为特征性的“周边薄层环状”强化.结论:良恶性结节间强化程度和模式有差异,增强MR对CT不能确诊的肺结节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肺肿瘤 NMR 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8
作者 孙鹏飞 肖湘生 +3 位作者 李惠民 于红 刘士远 张沉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15-1818,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气管、支气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气管、支气管病变的CT表现,比较轴位、MPR、MinP、VR及CTVB对病变征象的显示差异。结果①中央气道病变:MSCT后处理技术均能显示气道的异常...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气管、支气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气管、支气管病变的CT表现,比较轴位、MPR、MinP、VR及CTVB对病变征象的显示差异。结果①中央气道病变:MSCT后处理技术均能显示气道的异常,以MPR显示管腔狭窄、截断,管壁增厚及管周改变最佳;②周围气道病变:MPR能准确显示病灶与支气管的关系,CTVB可以显示亚段支气管的狭窄、闭塞,但图像模糊,而VR、MinP对其显示不良。结论MSCT能够有效地评价气管、支气管病变,其有助于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支气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对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肝细胞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胜裕 蒯新平 +3 位作者 王鹏 刘士远 丘佳明 蒲明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24-927,共4页
目的比较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的CT征象,提高HAML的CT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9例HAML及20例HCC患者的CT特点,包括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各期CT值、边缘、肝硬化情况、肿瘤内血管显... 目的比较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的CT征象,提高HAML的CT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9例HAML及20例HCC患者的CT特点,包括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各期CT值、边缘、肝硬化情况、肿瘤内血管显示情况等。结果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HAML平均CT值明显低于HCC(t=-2.885,P<0.05;t=-3.307,P<0.01),门静脉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3,P>0.05)。HAML及HCC动脉期与平扫CT值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9,P>0.05),门静脉期与平扫CT值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6,P<0.05)。7例HAML显示中心血管影,3例HCC显示中心血管影;1例HAML出现假包膜,13例HCC出现假包膜。HAML与HCC在血管影及假包膜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8、7.219,P<0.01)。结论 CT检查可以显示HAML的脂肪成分,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强化模式,内有粗大血管影,无假包膜,藉此可以与HCC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肌脂瘤 肝细胞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淋巴瘤的CT诊断 被引量:12
10
作者 常恒 袁明远 肖湘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1期1128-1129,共2页
目的 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7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4例显示为多发结节或肿块 (2~ 10cm ) ,平扫低密度 ,无明显强化 ;3例显示为巨块型 (>10cm) ,平扫密度欠均匀 ,有不均匀强化... 目的 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7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4例显示为多发结节或肿块 (2~ 10cm ) ,平扫低密度 ,无明显强化 ;3例显示为巨块型 (>10cm) ,平扫密度欠均匀 ,有不均匀强化 ;6例继发 ,1例原发。结论 CT对脾脏淋巴瘤有较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淋巴瘤 CT诊断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CT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氧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龚万庆 陶晓峰 +2 位作者 高欣 姚建华 王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757-1760,共4页
目的应用氧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对线栓法建立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进行实验研究,以明确该技术对脑缺血的评价作用。方法14只350~450g Sprague-Dawley大鼠(其中雄性12只,雌性2只),扫描采用GEsigna HD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仪。大鼠仰... 目的应用氧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对线栓法建立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进行实验研究,以明确该技术对脑缺血的评价作用。方法14只350~450g Sprague-Dawley大鼠(其中雄性12只,雌性2只),扫描采用GEsigna HD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仪。大鼠仰卧头部放置于3英寸环形相控阵线圈中央,口内置入塑料氧管约3~4cm,以胶贴固定于口部周围,留出鼻孔位置,于每次采集时相开始时开放纯氧10s,氧流量为8L/h,模拟正压通气状态。于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后1、2、5、8、12、24、48h行DWI和BOLD-fMRI扫描,运用GE工作站Functool软件获得BOLD-fMRI感兴趣区(ROI)信号变化曲线,其信号强度升高为正性激活,减低为负性激活。在氧含量异常的区域指定感兴趣区以显示其灌注曲线,并将DWI和BOLD-fMRI检查结果与病理观察对比。结果14只实验大鼠中11只成功完成检查。完成检查的大鼠栓塞后1h,梗死区DWI显示轻微信号异常,fMRI显示正常鼠脑组织和梗死区的信号均为明显负性激活;栓塞后2h,DWI明显异常,fMRI显示正常鼠脑组织的信号为明显负性激活,梗死区则表现为明显的正性激活;栓塞后5、8、12h fMRI显示正常鼠脑组织和梗塞区的信号为明显负性激活,但信号强度随时间递减。栓塞后48h显示正常鼠脑组织为负性激活,梗塞区信号强度曲线杂乱,无明显激活。病理切片符合相应时间内梗死的表现。结论氧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能动态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的缺血缺氧改变,这项技术的实验研究对发展和检测fMRI技术、深入研究脑缺血的风险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功能成像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氧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MR诊断 被引量:5
12
作者 常恒 贾宁阳 +1 位作者 王晨光 万卫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2期206-207,共2页
目的 探讨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MRI表现 ,其中 9例做了增强。结果 单骨型 12例 :股骨 8例 ,胫骨 2例 ,腓骨 1例 ,肱骨 1例 ;多骨型 3例 :2例同时侵犯股骨和胫骨 ,1例同时侵犯肱骨... 目的 探讨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MRI表现 ,其中 9例做了增强。结果 单骨型 12例 :股骨 8例 ,胫骨 2例 ,腓骨 1例 ,肱骨 1例 ;多骨型 3例 :2例同时侵犯股骨和胫骨 ,1例同时侵犯肱骨和尺骨。MR表现 :7例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6例T1WI呈均匀极低信号 ,其中T2WI上 3例为均匀高信号 ,3例仍为极低信号 ;2例T1WI和T2WI均为较均匀等信号。所有病灶边界均清楚 ,其中 3例病变周围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硬化带 ,全部患者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 9例增强后表现为不同程度强化 ,其中3例为均匀强化 ,6例为不均匀强化。结论 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MRI表现并无特征性 ,信号特点取决于组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纤维结构不良 长骨 MRI 核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壁病变的计算机X线摄影和CT检查 被引量:9
13
作者 洪庆坚 李惠民 +2 位作者 肖湘生 胡爱妹 王晨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5期330-332,共3页
目的:探讨胸壁病变的计算机X线摄影(CR)和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胸壁病变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细胞学检查或临床随访资料证实的39例CR和CT资料。结果:感染组12例中(包括化脓性感染4例... 目的:探讨胸壁病变的计算机X线摄影(CR)和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胸壁病变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细胞学检查或临床随访资料证实的39例CR和CT资料。结果:感染组12例中(包括化脓性感染4例,胸壁结核8例),CR准确诊断4例,CT诊断11例;软组织肿瘤组16例中(包括脂肪瘤7例,纤维肉瘤4例,血管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侵袭性纤维瘤病和脂肪肉瘤各1例),CR准确诊断3例,CT诊断 14例;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组 11例中(包括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7例,软骨瘤 2例,多发性骨髓瘤和骨嗜酸性肉芽肿各1例),CR准确诊断8例,CT诊断10例。结论:CR简便,能诊断大多数胸壁骨性病变。CT对各种胸壁病变尤其是软组织病变的诊断较CR明显优越,对鉴别胸壁肿瘤的良恶性有肯定作用,但仍有一定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病变 放射摄影术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友三 刘士远 +1 位作者 施增儒 高欣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CT和MRI在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脊液墨汁染色或培养证实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8~53岁,主要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发热。21例患者中6例同时行头颅CT和MRI检查,6例仅... 目的:探讨CT和MRI在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脊液墨汁染色或培养证实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8~53岁,主要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发热。21例患者中6例同时行头颅CT和MRI检查,6例仅行MRI检查,9例仅行CT检查。结果:21例患者20例影像学检查为阳性,主要表现有软脑膜异常强化13例,脑内斑片样损害灶4例,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多发点片状异常信号或密度灶5例,脑积水5例。结论:CT及MRI表现能够反映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病理学特征,软脑膜强化及伴发的深部脑组织病变是隐脑的常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隐球菌性 脑膜脑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常见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国雄 谢丽璇 +2 位作者 陈友三 刘士远 施裕新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5期532-536,共5页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侵袭性肺曲霉病(IPA)、肺念珠菌病CT表现的差异,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肺隐球菌病、35例侵袭性肺曲霉病、22例肺念珠菌病的CT表现,并对其CT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隐球菌病以单纯性结节...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侵袭性肺曲霉病(IPA)、肺念珠菌病CT表现的差异,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肺隐球菌病、35例侵袭性肺曲霉病、22例肺念珠菌病的CT表现,并对其CT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隐球菌病以单纯性结节或肿块影(79.1%)为主要CT表现,而IPA及肺念珠菌病均以混合性病变(57.1%及63.6%)为主要表现,两者实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肺隐球菌病(P值均<0.05)。肺隐球菌病结节以多发聚集型出现的概率显著高于IPA(P=0.004),IPA及肺念珠菌病结节以多发散在型出现的概率均显著高于肺隐球菌病(P值均<0.05);肺隐球菌病结节中支气管充气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肺念珠菌病(P=0.011),IPA结节中空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肺念珠菌病(P=0.008);IPA的实变以胸膜为基底分布的概率显著高于肺隐球菌病(P=0.001);肺隐球菌病的实变于支气管周围分布且出现支气管充气征的概率显著高于IPA(P<0.05)。结论:肺隐球菌病、侵袭性肺曲霉病、肺念珠菌病的部分CT征象存在显著差异,可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真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型肺癌Ⅳ型胶原表达与CT、临床表现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士远 肖湘生 +2 位作者 周康荣 张志勇 叶挺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9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肺癌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完整性与CT 临床表现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通过Ⅳ型胶原表达测定87 例周围型肺癌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完整性,并与CT 表现以及转移、预后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鳞癌基底膜不连... 目的:探讨肺癌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完整性与CT 临床表现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通过Ⅳ型胶原表达测定87 例周围型肺癌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完整性,并与CT 表现以及转移、预后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鳞癌基底膜不连续甚至缺如的占70 .3 % ,腺癌占82 .9 % (P< 0 .05) 。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基底膜保持连续的分别为9 .8 % 及46 .2 % ,差别非常显著(P< 0 .01) 。3 年随访资料显示,存活无转移组与死亡组的基底膜情况差别显著(P< 0 .01) 。随着肿瘤的增大,肿瘤基底膜断裂或缺如的比例逐渐增加(36 .4 % ,66 .7 % ,83 .9 % 及100 % ) ,各组之间差别显著。有、无分叶征的基底膜不连续者分别占83 .9 % 及68 % ,差别显著(P< 0 .05) 。光整及毛糙界面者分别有38 .5 % 及23 .4 % 基底膜保持连续, 有毛刺征者无一例基底膜完整; 前两者相比P< 0 .05 , 前两者与后者比较P< 0 .01 。增强30Hu 以上的肺癌发生基底膜断裂或缺如者为82 .4 % (56/68) ,增强30Hu 以下的病人占68 .4 % (13/ 19) , 两组相差显著(P< 0 .05) 。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 肺癌 Ⅳ型胶原 CT 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气管指数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管政 夏艺 刘士远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及正常志愿者的上气道CT定量参数的差异,探讨COPD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气管指数(TI)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COPD患者和5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和胸部CT检查。按照COPD GOLD分期...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及正常志愿者的上气道CT定量参数的差异,探讨COPD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气管指数(TI)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COPD患者和5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和胸部CT检查。按照COPD GOLD分期将COPD患者分为Ⅰ~Ⅳ级,根据COPD高危因素(吸烟〉10包年)将健康志愿者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测量主动脉弓上缘1cm气管和左、右主支气管开口处的前后径(APD)和横径(TRD),并计算TI(TI=TRD/APD)。分析CO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气道CT定量参数的差异,同时评估TI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和对照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及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和对照组在左、右主支气管开口处T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在主动脉弓上缘1cm水平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COPD组和对照组的右主支气管TI分别与FEV1(r=0.345,P=0.000),与FVC(r=0.277,P=0.002),与FEV1/FVC(r=0.339,P=0.000)有一定的相关性。左主支气管TI与FEV1(r=0.233,P=0.008)、FVC(r=0.184,P=0.039)、FEV1/FVC(r=0.218,P=0.014)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主动脉弓上缘1cm水平TI与FEV1、FVC、FEV1/FVC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OPD各级主支气管TI、左主支气管TI、右主支气管TI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吸烟组和非吸烟组主支气管TI,左、右主支气管T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组左、右主支气管TI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COPD左、右主支气管的TI值与肺功能参数(FEV1、FVC、FEV1/FVC)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TI可作为评价COPD肺功能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功能 气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的MRI诊断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军 陶晓峰 施增儒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375-377,共3页
目的:研究病毒性脑炎的MRI表现特点,探讨MRI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55例经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病例,其中男31例,女24例。回顾分析其脑部MRI表现。结果:55例中共54例脑部MRI有异常表现。病灶单发或多发,可见于大脑... 目的:研究病毒性脑炎的MRI表现特点,探讨MRI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55例经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病例,其中男31例,女24例。回顾分析其脑部MRI表现。结果:55例中共54例脑部MRI有异常表现。病灶单发或多发,可见于大脑半球、小脑及脑干。大部分病灶不对称分布,少数累及基底节、丘脑病例可对称分布,病灶呈不规则片状或斑片状、点状,可局限于脑皮质或白质,亦可皮髓质同时累及,T_1WI呈等、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大部病灶FLAIR呈高信号,部分病程较长者可见软化灶,FLAIR呈低信号。27例增强扫描见8例病灶无强化,19例增强病灶呈不规则片状、环形、结节状及半环形强化。结论:MRI是诊断病毒性脑炎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具有敏感、准确的优点,结合临床可提高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MRI诊断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磁共振弥量散张成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俎金燕 王晨光 贾宁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6-429,共4页
目的:运用DTI初步探讨椎间盘退变。方法:对420个椎间盘行DTI横断面扫描,测量其MD、FA值并获得其纤维环成像图。根据Pm分级,对不同级别椎间盘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MD、FA值与Pm分级密切相关,Pm级别越高,MD值越低,FA值越高,且具有统计... 目的:运用DTI初步探讨椎间盘退变。方法:对420个椎间盘行DTI横断面扫描,测量其MD、FA值并获得其纤维环成像图。根据Pm分级,对不同级别椎间盘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MD、FA值与Pm分级密切相关,Pm级别越高,MD值越低,FA值越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运用Fiber Tracking技术每个椎间盘均可得到FT图,且不同Pm级别其纤维环FT图不同,MD值、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TI可无创性评估活体椎间盘退变,MD值及FA值是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纤维环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动态增强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岳秀慧 高欣 陶晓峰 《磁共振成像》 CAS 2012年第5期361-366,共6页
目的用MR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分析甲状腺占位性病变动态增强特点,探讨良、恶性甲状腺病变的增强模式。材料与方法搜集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占位性病变42例(男10例,女32例),其中良性病变28例,恶性肿瘤14例。术前均行MRI常规和动态增强检查,... 目的用MR动态增强检查技术分析甲状腺占位性病变动态增强特点,探讨良、恶性甲状腺病变的增强模式。材料与方法搜集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占位性病变42例(男10例,女32例),其中良性病变28例,恶性肿瘤14例。术前均行MRI常规和动态增强检查,获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计算最大强化率(ERmax)及最大上升斜率(Slopemax)等参数。对TIC的Slopemax值及ERmax值进行中位数检验(两独立样本的位置检验)。结果 TIC的Ⅰ型(快速上升型)曲线共21例,均为甲状腺良性病变,Ⅱ型(上升平台型)曲线9例,7例良性病变,2例滤泡样甲状腺癌,Ⅲ型(延迟上升型)曲线12例,均为甲状腺恶性病变。恶性肿瘤的Slopemax(中位数0.72%/s)与良性病变的Slopemax(中位数4.58%/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3)。恶性肿瘤的ERmax(中位数82.82%)与良性病变(中位数5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3)。结论 MRI动态增强检查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主要呈延迟上升型强化模式,良性肿瘤主要呈快速上升型强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疾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