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酒陈酿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兰玉倩 薛洁 +3 位作者 江伟 林奇 袁军川 杜丽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5-170,共6页
对不同陈酿时间的黄酒原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黄酒酒龄的延长,黄酒主要理化指标酒精度、pH值、总酸、总糖等指标没有显著变化;总多酚在贮存期间呈下降趋势,尤其贮存前6年,降低率达到了27.6%,阿魏酸、槲皮素和原儿茶酸是引起多酚含... 对不同陈酿时间的黄酒原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黄酒酒龄的延长,黄酒主要理化指标酒精度、pH值、总酸、总糖等指标没有显著变化;总多酚在贮存期间呈下降趋势,尤其贮存前6年,降低率达到了27.6%,阿魏酸、槲皮素和原儿茶酸是引起多酚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贮存期间,氨基酸尤其是苦味氨基酸也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这也是贮存期间黄酒苦涩味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各种风味物质在贮存期间的变化规律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醇和酸含量在降低,而酯类、醛类的含量在增加。5-甲基糠醛作为啤酒的老化指标,在该研究中含量从初始的3.06g/L上升到了113.34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酒龄 风味物质 陈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中9种生物胺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被引量:16
2
作者 曹利瑞 朱松 +4 位作者 俞剑燊 夏永军 王光强 胡健 艾连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3-107,共5页
建立一种检测黄酒中生物胺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三氯乙酸提取黄酒中生物胺,丹磺酰氯作为衍生化试剂,1,7-二氨基庚烷作为内标定量。色谱条件为: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4.5 mm×250 mm,3.8μm)作为分离柱,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 建立一种检测黄酒中生物胺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三氯乙酸提取黄酒中生物胺,丹磺酰氯作为衍生化试剂,1,7-二氨基庚烷作为内标定量。色谱条件为: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4.5 mm×250 mm,3.8μm)作为分离柱,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 m L/min,紫外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表明,9种生物胺(盐酸吡哆胺、色胺、腐胺、尸胺、β-苯乙胺、组胺、酪胺、精胺和亚精胺)在40 min内能被很好分离。在1~5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各种生物胺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R^2>0.999)。各生物胺加标回收率为79.54%~89.55%,相对标准偏差为3.14%~6.35%,该法各组分检出限(R_(SN)=3)为0.002~0.009 mg/L。应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实现了黄酒中生物胺的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胺 黄酒 高效液相色谱法 梯度洗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浸米水中细菌群落结构及优势菌代谢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朱小芳 张凤杰 +4 位作者 俞剑燊 胡健 武顺 王德良 潘虹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2-86,共5页
为了探讨浸米水微生物对黄酒工艺和品质的影响,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分析黄酒浸米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从属分类水平上分析,乳酸菌属为浸米水中优势细菌,其丰度含量占比为60.67%,乳酸菌属中57.4%的为植物乳杆菌,21.1%... 为了探讨浸米水微生物对黄酒工艺和品质的影响,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分析黄酒浸米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从属分类水平上分析,乳酸菌属为浸米水中优势细菌,其丰度含量占比为60.67%,乳酸菌属中57.4%的为植物乳杆菌,21.1%的为短乳杆菌。因此,从实验室黄酒细菌菌库中选取植物乳杆菌和短乳杆菌等7种不同细菌,采用离子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法分别测定其发酵液中酸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4产酸能力最强,达到9.96 g/L,且主要为口感爽净的乳酸、苹果酸和柠檬酸,而刺激性酸(乙酸)和臭味酸(丁酸、异戊酸和庚酸)含量很少,不挥发酸/挥发酸质量浓度比高达11.89,其口感和气味明显优于其他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米浆水 细菌群落结构 有机酸 挥发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树脂吸附黄酒中活性肽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燕 陆丽利 +1 位作者 郑校先 丁晨枭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72-1277,共6页
本文采用大孔树脂分离黄酒中的活性多肽,对5种大孔吸附树脂进行了筛选,并对筛选出的DA201-C树脂的吸附解吸条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DA201-C具有最佳的吸附率和解吸率,并且在25℃能很好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式和Freundlich方程。在... 本文采用大孔树脂分离黄酒中的活性多肽,对5种大孔吸附树脂进行了筛选,并对筛选出的DA201-C树脂的吸附解吸条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DA201-C具有最佳的吸附率和解吸率,并且在25℃能很好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式和Freundlich方程。在上样浓度为3.2mg/mL,洗脱剂为70%乙醇,洗脱流速为1BV/h时,能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多肽的含量达到66.7%,纯化倍数为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活性肽 大孔树脂 吸附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工艺对黄酒中生物胺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俞剑燊 张凤杰 +3 位作者 王德良 李红 胡健 彭金龙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3-127,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针对黄酒酿造工艺,模拟实际生产,分析了微生物、工艺参数和冷热处理等对黄酒中生物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Y可使生物胺总量降低,霉菌M可使生物胺总量增加,细菌除戊糖片球菌L04使生物胺总量降低外,其他细菌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针对黄酒酿造工艺,模拟实际生产,分析了微生物、工艺参数和冷热处理等对黄酒中生物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Y可使生物胺总量降低,霉菌M可使生物胺总量增加,细菌除戊糖片球菌L04使生物胺总量降低外,其他细菌均可使生物胺总量增加;在培养温度32℃,培养时间3 d,p H值为3.5,酒精体积分数15%的条件下,生物胺总量为60.19 mg/L;煎酒使生物胺含量增加,冷冻过滤技术因有效降低酪胺含量使生物胺总量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生物胺 微生物 工艺 冷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酿造中杂醇油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敏倩 刘功良 +3 位作者 费永涛 白卫东 艾连中 俞剑燊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2,共5页
白酒承载了中国特色文化,其品质与酒中的风味物质密切相关。在白酒酿造过程中,杂醇油的生成是必然的。适量的杂醇油会使酒体更为协调;过多的杂醇油会引起酒后"上头",给饮用舒适感带来一定影响。该文概括了酿酒酵母中杂醇油的... 白酒承载了中国特色文化,其品质与酒中的风味物质密切相关。在白酒酿造过程中,杂醇油的生成是必然的。适量的杂醇油会使酒体更为协调;过多的杂醇油会引起酒后"上头",给饮用舒适感带来一定影响。该文概括了酿酒酵母中杂醇油的形成机制,总结了白酒酿造过程中杂醇油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为白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控制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杂醇油 形成机制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7
作者 梁栩煜 钱敏 +4 位作者 白卫东 肖更生 刘功良 俞剑燊 郭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15,共5页
在传统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对白酒品质、风味的影响至关重要。白酒的品质与酒中微生物的研究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风味微生物更是影响白酒品质的关键因素。该文综述了白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现状,主要概述了白酒发酵期间的细... 在传统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对白酒品质、风味的影响至关重要。白酒的品质与酒中微生物的研究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风味微生物更是影响白酒品质的关键因素。该文综述了白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现状,主要概述了白酒发酵期间的细菌、酵母菌、霉菌的类别、作用机理及其变化过程,并揭示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下的白酒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以期深入研究微生物与白酒风味形成之间的关系且为解析白酒发酵的本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酿造 微生物 作用机理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香型白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8
作者 余洁瑜 刘功良 +4 位作者 白卫东 费永涛 艾连中 俞剑燊 王莉嫦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32,共4页
米香型白酒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香型白酒之一,但是其香气组分少、后味苦、饮后容易上头的问题制约了米香型白酒的发展。该文首先介绍了米香型白酒的风味物质及其形成机理,然后综述了其酿造工艺和酿酒微生物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酿造工艺和... 米香型白酒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香型白酒之一,但是其香气组分少、后味苦、饮后容易上头的问题制约了米香型白酒的发展。该文首先介绍了米香型白酒的风味物质及其形成机理,然后综述了其酿造工艺和酿酒微生物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酿造工艺和酿酒微生物对米香型白酒风味的影响,为米香型白酒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香型白酒 风味物质 酿造工艺 酿酒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麦曲酿造黄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代谢差异 被引量:24
9
作者 胡武瑶 杨昳津 +6 位作者 窦慧 阿依妮尕尔·约麦尔 陈俊达 王昭灵 艾连中 俞剑燊 夏永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6-233,共8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以黄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作为研究指标,比较了生麦曲、熟麦曲和混合曲酿造黄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代谢...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以黄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作为研究指标,比较了生麦曲、熟麦曲和混合曲酿造黄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代谢差异。结果表明,生麦曲、熟麦曲和混合曲酿造的黄酒在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和种类上存在一定差异;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对3组黄酒的滋味区分得知,熟麦曲和混合曲酿造黄酒的风味相似,但它们与生麦曲酿造黄酒的风味具有明显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得知,高级醇和乙酯类物质的代谢差异是影响生麦曲、熟麦曲和混合曲酿造黄酒风味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异戊醇、苯乙醇、异丁醇、乙酸乙酯、正己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苯甲酸乙酯、十四酸乙酯、软脂酸乙酯、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生麦曲和熟麦曲在酿造黄酒的风味代谢差异,确定了主要的差异风味物质,为控制黄酒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风味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风味物质 代谢差异 麦曲 气相-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添加物对黄酒酵母的乙醇耐受及发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昳津 林祥娜 +4 位作者 夏永军 王光强 俞剑燊 胡健 艾连中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7-43,共7页
通过乙醇定向驯化获得1株可耐受乙醇体积分数为20%的黄酒酿酒酵母Et 20。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脂肪酸、氨基酸、无机盐离子、海藻糖和肌醇对Et 20乙醇耐受性及发酵性能的影响。几种添加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Et 20的乙醇耐受性及发酵性能。... 通过乙醇定向驯化获得1株可耐受乙醇体积分数为20%的黄酒酿酒酵母Et 20。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脂肪酸、氨基酸、无机盐离子、海藻糖和肌醇对Et 20乙醇耐受性及发酵性能的影响。几种添加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Et 20的乙醇耐受性及发酵性能。不同添加物对提高Et 20的乙醇耐受性效果如下:脂肪酸>氨基酸>无机盐>海藻糖>肌醇;对发酵性能的促进作用则是:海藻糖>脂肪酸>氨基酸>无机盐>肌醇。10%乙醇胁迫下,添加海藻糖可提高39.04%的发酵强度,对提高菌株的乙醇耐受性则不突出,仅可提高15.81%的菌株生物量;促进发酵效果仅次于海藻糖的硬脂酸不仅可提高26.13%的发酵强度,还可提高40%的菌株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酵母 定向驯化 添加物 乙醇耐受性 发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酒曲中霉菌筛选及其制曲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俞剑燊 杨昳津 +3 位作者 夏永军 胡健 方逸群 艾连中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79-82,共4页
从上海地区黄酒企业的主发酵液、麸皮、生麦曲和自然块曲中分离出22株霉菌,经透明圈平板初筛和制曲实验复筛,得到3株高产糖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曲霉菌株BR84、BR88和BR100。BR84和BR100菌株混合制曲有最高的酶活力,糖化酶、液化酶和... 从上海地区黄酒企业的主发酵液、麸皮、生麦曲和自然块曲中分离出22株霉菌,经透明圈平板初筛和制曲实验复筛,得到3株高产糖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曲霉菌株BR84、BR88和BR100。BR84和BR100菌株混合制曲有最高的酶活力,糖化酶、液化酶和蛋白酶活力分别达1099.82、80.65、284.44 U/g。以筛选出的曲霉进行混合制曲并进行黄酒模拟发酵,发现混合制曲发酵黄酒中还原糖和氨氮的生成速率显著高于纯种制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制曲 霉菌 筛选 混合菌种 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酵母的改良及对产物中尿素和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逸群 倪斌 +1 位作者 郑校先 霍克克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16,共6页
氨基甲酸乙酯(EC)是一种潜在致癌物,在黄酒发酵过程中尿素是它的前体物质。该研究通过紫外诱变和基因过表达筛选获得改良黄酒酵母菌种,并对黄酒产品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可知,与出发菌株相比,改造菌株的发酵性能和黄酒的出酒率、酒精度、... 氨基甲酸乙酯(EC)是一种潜在致癌物,在黄酒发酵过程中尿素是它的前体物质。该研究通过紫外诱变和基因过表达筛选获得改良黄酒酵母菌种,并对黄酒产品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可知,与出发菌株相比,改造菌株的发酵性能和黄酒的出酒率、酒精度、总糖、总酸、氨基酸态氮和β-苯乙醇没有明显的差异,而诱变菌株JF501-A62发酵产物尿素含量降低了67%,EC含量降低了59%;基因过表达菌株JF501-B5发酵产物尿素含量降低了88%,EC含量降低了63%。两者均有很好的发酵性能,并取得了较好地降低产品中尿素含量、进而降低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效果。与紫外诱变相比,基因过表达的改良方法获得了尿素含量更低的菌株,并贮存6个月之后产品中的EC含量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酵母 紫外诱变 基因过表达 尿素 氨基甲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陈酿过程中香气物质、味觉特性和表面张力变化 被引量:13
13
作者 徐建芬 张凤杰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4,共4页
采用SPME-GC分析了不同陈酿时间对黄酒香气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酯类和醛类物质含量呈上升趋势,总酯含量由37.78 mg/L增加至497.14 mg/L,总醛含量由1.14 mg/L增加至20.40 mg/L,醇类物质含量变化不大,综合... 采用SPME-GC分析了不同陈酿时间对黄酒香气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酯类和醛类物质含量呈上升趋势,总酯含量由37.78 mg/L增加至497.14 mg/L,总醛含量由1.14 mg/L增加至20.40 mg/L,醇类物质含量变化不大,综合相关性分析结果,认为黄酒陈香物质为乳酸乙酯、丁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糠醛和苯甲醛;不同陈酿时间黄酒的电子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酸感增强,10年陈黄酒的酸味值比新酒高出了近127%,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丰富度和鲜度都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分别降低73.9%和29.4%;采用表面张力值来评价黄酒在陈酿过程中的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表面张力值越来越大,且相关性分析为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香气物质 表面张力 电子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肉酝浸对豉香型白酒风味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清意 李湘銮 +4 位作者 费永涛 白卫东 何松贵 黎伟刚 俞剑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84-288,共5页
豉香型白酒是珠三角地区盛行的一种传统米酒,以其豉香独特、甜醇甘滑的口感而广受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了低度白酒的突出代表,因此豉香型白酒独特的风味和工艺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与其他香型白酒的工艺相比,陈肉酝浸工艺是豉香型白酒独有的... 豉香型白酒是珠三角地区盛行的一种传统米酒,以其豉香独特、甜醇甘滑的口感而广受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了低度白酒的突出代表,因此豉香型白酒独特的风味和工艺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与其他香型白酒的工艺相比,陈肉酝浸工艺是豉香型白酒独有的,同时陈肉酝浸工艺也是产生豉香的关键环节,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该文通过对豉香型白酒的传统工艺进行细致总结,旨在阐明豉香型白酒陈肉酝浸工艺与风味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肉酝浸 豉香型白酒 生产工艺 脂肪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分析黄酒中β-苯乙醇、醛类及酯类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校先 陈丽花 方逸群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1-123,共3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寻求最佳色谱条件,对6种黄酒样品进行B-苯乙醇、乙醛、苯甲醛、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的检测,变异系数达到0.19%~1.69%,回收率达到94.67%~98.35%,并进行感官评定,分析这些风味物质与黄酒感官性质的关联。
关键词 黄酒 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中生物胺的检测方法改进 被引量:6
16
作者 彭金龙 胡健 +3 位作者 张凤杰 肖蒙 叶小龙 倪斌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1-144,共4页
本研究在国标GB/T 5009.208-2008基础上简化了样品前处理条件和步骤,改进了检测黄酒中生物胺的方法.经方法学验证,8种生物胺得到了较好分离,标准品线性关系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均<2%,回收率均在92.0%~106.0%,方法具有良好... 本研究在国标GB/T 5009.208-2008基础上简化了样品前处理条件和步骤,改进了检测黄酒中生物胺的方法.经方法学验证,8种生物胺得到了较好分离,标准品线性关系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均<2%,回收率均在92.0%~106.0%,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回收率.与国标生物胺的检测方法相比,本检测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并且检测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生物胺 高效液相色谱法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含量对黄酒挥发性组分检测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健 黄媛媛 +1 位作者 刘双平 毛健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0-455,共6页
黄酒是风味独特的发酵酒,酒中组分复杂,且不同种类黄酒中乙醇含量差异较大。通过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测量不同乙醇含量的黄酒中挥发性组分色谱峰面积的变化,分析了乙醇引起的基质效应对不同挥发性组分定量检测的影响。在乙醇含量为10... 黄酒是风味独特的发酵酒,酒中组分复杂,且不同种类黄酒中乙醇含量差异较大。通过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测量不同乙醇含量的黄酒中挥发性组分色谱峰面积的变化,分析了乙醇引起的基质效应对不同挥发性组分定量检测的影响。在乙醇含量为10%~19%vol(酒精度)的黄酒中,16种挥发性组分(仲丁醇、正丙醇、异丁醇、正丁醇、异戊醇、β-苯乙醇、乙醛、异戊醛、苯甲醛、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的峰面积与乙醇含量呈线性负相关。酒中乙醇含量的升高改变了其他大部分微量挥发性组分的气液平衡。乙缩醛的峰面积与乙醇含量呈线性正相关,两者在乙醇浓度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甲醇、糠醛和乙酸的峰面积受乙醇含量的影响较小。色谱峰面积受乙醇含量的影响系数为-12.4%~4.9%,不同挥发性组分的蒸汽压及气液平衡受到乙醇基质效应的影响程度不同。将不同黄酒样品调整至同一酒精度后,不同样品中挥发性组分在溶液中的含量与色谱峰总面积成正比,乙醇引起的基质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干扰得到有效降低。研究人员在使用基于气液平衡等原理的前处理方法开展风味组分定量检测时,应将不同黄酒样品调整至相同的酒精度,才能有效控制乙醇含量差异引起的基质效应,实现准确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气相色谱法 乙醇 基质效应 挥发性组分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中不产生物胺乳酸菌的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建芬 毛杰琪 +1 位作者 魏晓璐 刘双平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25,共6页
为筛选不产生物胺的乳酸菌菌株,对黄酒发酵醪液及米浆水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及与分离纯化,发现3株菌不具有氨基酸脱羧酶活性,但具有一定的生物胺降解能力。使用黄酒发酵液培养该3株菌,发现在2.50%Vol的黄酒培养液中,3株菌能正常生长;在8.... 为筛选不产生物胺的乳酸菌菌株,对黄酒发酵醪液及米浆水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及与分离纯化,发现3株菌不具有氨基酸脱羧酶活性,但具有一定的生物胺降解能力。使用黄酒发酵液培养该3株菌,发现在2.50%Vol的黄酒培养液中,3株菌能正常生长;在8.80%Vol黄酒培养液中,菌株5-4和8-3生长能力明显弱于14-2-1;在15.70%Vol黄酒培养液中,3株菌均受到严重抑制。菌株14-2-1生长速率最快,繁殖最旺,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同时菌株产酸能力较强,产酸速率也较快,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应用于黄酒酿造中,能有效降低黄酒中生物胺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生物胺 筛选 测序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酒精仪在黄酒酒精度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媛媛 肖蒙 +2 位作者 彭金龙 叶小龙 胡健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4期139-141,共3页
通过与GB/13662—2008《黄酒》中的酒精度检测方法相比较,研究了近红外酒精分析仪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且研究了总糖、浊度和色度对该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国标检测方法相比,近红外酒精分析仪法操作简单、快速,并且重复性和准确性... 通过与GB/13662—2008《黄酒》中的酒精度检测方法相比较,研究了近红外酒精分析仪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且研究了总糖、浊度和色度对该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国标检测方法相比,近红外酒精分析仪法操作简单、快速,并且重复性和准确性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近红外 酒精度 酒精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葱姜料酒的开发 被引量:10
20
作者 肖蒙 毛严根 俞剑燊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87,共3页
当前市场上的料酒产品普遍添加了食用酒精,而且几乎没有香辛料的香味。所以为了开发一款不添加酒精且香味显著的葱姜料酒,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工艺,实验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葱姜比例、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等分别进行研究,确定了葱姜汁... 当前市场上的料酒产品普遍添加了食用酒精,而且几乎没有香辛料的香味。所以为了开发一款不添加酒精且香味显著的葱姜料酒,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工艺,实验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葱姜比例、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等分别进行研究,确定了葱姜汁液的制作工艺,然后对葱姜汁液、基酒、鲜味剂进行正交试验,确定了料酒的勾兑配方,最终将配方确定如下:1kg葱姜汁液、5kg的3年陈加饭酒、2.4g鲜味剂、1.2%食用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料酒 工艺 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