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私立大学校长的政界人脉——以张寿镛执掌光华大学为中心 被引量:7
1
作者 韩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8,共10页
民国时期,对私立大学而言,拥有一定政治资源至关重要。私立大学校长的地位、人脉,尤其是政界网络,更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以私立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为例,他在执掌学校的二十年中,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调动各种政治关系,为学... 民国时期,对私立大学而言,拥有一定政治资源至关重要。私立大学校长的地位、人脉,尤其是政界网络,更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以私立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为例,他在执掌学校的二十年中,在中央和地方广泛调动各种政治关系,为学校争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校的持续办理。然而,校长个人政治地位的变动,政府高层的派系斗争,都会对此种争取资源的努力构成限制。张寿镛为办理光华大学而扩展政界人脉的努力与挫折,折射出近代中国学界与政界之间相互纠缠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寿镛 私立大学校长 光华大学 政界人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儒学”的历史哲学述评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国利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7-146,共10页
"生活儒学"是中国当代儒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形态之一。它通过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对话,返回原始儒学的生活本源论,提出"生活即是存在"的命题,指出生活是一切的本源,生活显现为生活情感(仁爱),生活所显现生活样式即生... "生活儒学"是中国当代儒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形态之一。它通过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对话,返回原始儒学的生活本源论,提出"生活即是存在"的命题,指出生活是一切的本源,生活显现为生活情感(仁爱),生活所显现生活样式即生活方式;人是由生活生成的,故只有在回归生活本源(情感本源)的基础上才能重建当代儒学。"生活儒学"包含诸多历史哲学观念,深入阐述了历史本质、历史二重性、族类的历史、现代民族国家及其历史、历史与文化及其与传统的关系等历史哲学问题。其"溯源立新"的模式不仅是中国当代儒学的新建构,也为当代儒学历史哲学的建构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历史哲学 溯源立新 儒学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的文史关系理论及其史学实践与特色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国利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77,共8页
郭沫若致力于将史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对文史关系理论作了新发展。他对史学研究与史剧创作在任务和宗旨、思维形式、手段方法和认识功能等方面的异同作了系统阐述,指出史学与文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文学有独到深刻的历史认识和... 郭沫若致力于将史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对文史关系理论作了新发展。他对史学研究与史剧创作在任务和宗旨、思维形式、手段方法和认识功能等方面的异同作了系统阐述,指出史学与文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文学有独到深刻的历史认识和反映能力,因此历史研究应当重视运用文学史料。在史学实践上,他注重“引文入史”,在历史认识上运用文艺性思维,在研究中使用文学性史料,在表述上使用文学化语言,并取得突出成就。他的文史关系理论及其史学实践有鲜明特色,为中国现代文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文史关系 历史剧 古史研究 引文入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民间文书“归户性”整理的理论初探 被引量:15
4
作者 徐国利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16,共5页
“文书是社会机构、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中为从事或解决某些实际事务活动而制作的程式化的书面记载。”(徐国利:《徽州文书的理论研究与整理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4期)文书因事主的身份和内容不同,可分... “文书是社会机构、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中为从事或解决某些实际事务活动而制作的程式化的书面记载。”(徐国利:《徽州文书的理论研究与整理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4期)文书因事主的身份和内容不同,可分为公文书(官府或政府文书,如鱼鳞图册等)、私文书(民间文书)等种类。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发现大量明清以来的文书,除少数是公文书,绝大多数属于私文书。因此,采用什么原则和方法对大量民间文书加以整理成为学术界的紧迫任务,其中,采用“归户性”原则和方法进行整理得到愈来愈多学者的认同,并被付诸实践。如刘伯山主编的5辑《徽州文书》、张应强、王宗勋主编的3辑《清水江文书》便是采用这种原则和方法整理和编辑的。虽然不少学者对民间文书归户性整理的理论与方法作了阐述,但仍有诸多问题有待探讨。这里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以目前民间文书中最有影响的徽州文书和清水江文书为例,就此问题作三个方面的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书 整理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 徽州文书 社会实践 社会机构 研究生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前后中国文化反思思潮再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盛邦和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9-195,共7页
"五四"前后,中国出现一股文化反思思潮:阐扬"东洋"精神,质疑"泰西"文明;沉湎旧亚洲的"村落",幻想"儒家社会主义"的重建;省察工商建国思想,重提"重农抑商"旧论;反思"... "五四"前后,中国出现一股文化反思思潮:阐扬"东洋"精神,质疑"泰西"文明;沉湎旧亚洲的"村落",幻想"儒家社会主义"的重建;省察工商建国思想,重提"重农抑商"旧论;反思"富强论"的"过错",勾兑"安贫乐道"的"古义"。时至今日,重新观察当年反思主义,可以说是对于"反思"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洋”精神 亚洲“村落” “抑商”理念 “安贫乐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徽州人地矛盾问题再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徐国利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28,共13页
要对明清徽州人地矛盾有深入认识,必须把它和安徽与全国做比较分析。首先,明清徽州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密度上。明代徽州人口不断增加,与全国和后来隶属安徽的其他府州相比,到中后期人口压力已相当大... 要对明清徽州人地矛盾有深入认识,必须把它和安徽与全国做比较分析。首先,明清徽州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密度上。明代徽州人口不断增加,与全国和后来隶属安徽的其他府州相比,到中后期人口压力已相当大;到清中前期,徽州人口压力持续加大,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到太平天国战争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其次,明清徽州人地矛盾还突出表现在人均占有田地少、能生产粮食的田地少和田硗地瘠。上述诸多因素叠加作用,使明清徽州人地矛盾不断加剧,成为迫使徽人大量经商的基本原因。不过,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县域它所产生的作用不同,对此应作历史的和具体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徽州 人地矛盾 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学术文化精神的现代诠释与陈寅恪的文化保守主义史观及史学 被引量:2
7
作者 徐国利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128,193,共9页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史家。他将中国学术文化精神阐释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极力表彰有此精神的历史人物和彰扬有此精神之历史;称宋代学术文化最具此精神,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即"新宋学"之建立...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史家。他将中国学术文化精神阐释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极力表彰有此精神的历史人物和彰扬有此精神之历史;称宋代学术文化最具此精神,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即"新宋学"之建立。他认为,学术文化的独立是中国学术文化得以持久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现代学术文化要发展和复兴,必须继承和弘扬传统学术文化精神,在学术文化上保持独立地位,以中国学术文化为本位,亦即"中体西用论"。他的历史文化观就是以文化保守主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即文化保守主义历史文化观。以这种历史文化观为指导,陈寅恪建立了文化保守主义史学,主张科学实证研究(考据)与人文价值评判(义理)的统一,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中国学术文化精神 新宋学 文化保守主义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