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课程的“学习资源中心”平台建设研究——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房宝金 潘宏 《现代情报》 CSSCI 2013年第5期143-146,177,共5页
本文介绍了LC的发展历程,并结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的实践,介绍了基于课程的"学习资源中心"平台建设的结构模型,并详细分析了该模型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课程中心、学习资源、资源组织方式、学习情境建设等。
关键词 学习资源中心 资源整合 平台建设 课程服务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媒体视域下艺术类院校的创意写作教学探索——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丁烨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82,共3页
2013 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阅文集团合作,以网络文学为重点,以创意写作学科教学体系为指导,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二级学科优势,以培养实践型文化创意人才为目标,设立了文学策划与创作方向。文章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为例,讨论如何在全媒体视... 2013 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阅文集团合作,以网络文学为重点,以创意写作学科教学体系为指导,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二级学科优势,以培养实践型文化创意人才为目标,设立了文学策划与创作方向。文章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为例,讨论如何在全媒体视域下,开展创意写作教学,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期为同类艺术类院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网络文学 艺术类院校 学科建设 文化创意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精准阅读推广实践——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姜玲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4-101,共8页
艺术类专业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细分群体,面向该群体开展精准阅读推广工作很有必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兴趣需求,以“书影随行,文化育人”为宗旨,依托“视觉影视”和“书香视觉”两大活动品牌,构建了面向艺... 艺术类专业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细分群体,面向该群体开展精准阅读推广工作很有必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兴趣需求,以“书影随行,文化育人”为宗旨,依托“视觉影视”和“书香视觉”两大活动品牌,构建了面向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阅读推广活动框架。具体实践可分为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提供交流平台、鼓励创新实践四个阶段。实践中应该摸清读者需求,合理设计框架体系;丰富馆藏资源,升级改造阅读空间;建立合作机制,构建阅读推广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阅读推广 艺术专业学生 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水彩作品选登
4
作者 夏俐 李想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I0007-I0007,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中国外销油画的白色颜料研究——以《上海外滩》油画为例
5
作者 王斌 余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6,共8页
外销油画(export oil painting)作为中国早期油画遗存,不仅呈现了中国南方沿岸城市的地理风貌和风土民俗,而且蕴藏着中国早期本土油画的制作技艺。本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并结合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和拉曼光... 外销油画(export oil painting)作为中国早期油画遗存,不仅呈现了中国南方沿岸城市的地理风貌和风土民俗,而且蕴藏着中国早期本土油画的制作技艺。本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并结合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调查了一幅19世纪中国外销油画《上海外滩》中所用白色颜料的种类及其使用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幅清代油画画作底子所使用的白色颜料主要为白垩(CaCO_(3))和石英(SiO_(2));在颜料层中发现含锌颜料与油性媒介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羧酸锌(金属皂)。本研究为中国早期外销油画的材料与技法研究及修复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外销油画 材料与技法 底子 颜料层 金属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保障类住房运营管理的难点分析与对策建议
6
作者 陈月浩 盛开艳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8,共5页
简要分析上海保障类产权住房和保障类租赁住房运营管理现状,重点研究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运营管理难点,围绕如何兼顾精准定向供应和资源公平分配、租户可负担和企业可持续、长期稳定租期和房源循环使用等问题,提出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运... 简要分析上海保障类产权住房和保障类租赁住房运营管理现状,重点研究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运营管理难点,围绕如何兼顾精准定向供应和资源公平分配、租户可负担和企业可持续、长期稳定租期和房源循环使用等问题,提出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运营管理应当在坚持规划引领的前提下,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通过建立供需对接的运营管理服务机制、创新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强化市区协同部门联动管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等,多措并举提升运营管理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保障 保障性租赁住房 运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化转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破圈”之道——文化软实力视域下国际传播的观念变革、内容甄选与话语转换 被引量:10
7
作者 夏德元 薛雅丹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2,26,共5页
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作为却未能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在日益提升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建设则相对滞后,国际传播效能尚... 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作为却未能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在日益提升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建设则相对滞后,国际传播效能尚待提高。通过反思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相关经验,改变内外有别的对外宣传思路,既讲好中国故事,也讲好全人类故事,实现国际传播观念、内容和话语的“艺术化转向”,或许会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破圈”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内外无别 艺术化转向 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曲汉墓漆纱工艺及物料探源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军平 王鉴兰 +1 位作者 刘靓 吴双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3,共12页
日照海曲汉墓出土的漆纱残片是目前已报道的山东地区考古发掘出土较为罕见的汉代织物遗存,也是整个山东地区较早期的珍贵丝织品实物资料。髹漆是中国优秀传统工艺之一,亦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独特的织物整理技术。汉代在冠和履的制作过... 日照海曲汉墓出土的漆纱残片是目前已报道的山东地区考古发掘出土较为罕见的汉代织物遗存,也是整个山东地区较早期的珍贵丝织品实物资料。髹漆是中国优秀传统工艺之一,亦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独特的织物整理技术。汉代在冠和履的制作过程中,使用漆的涂层,实现了现代织物整理类似的目的,即功能改性纺织品:使丝织品达到硬挺、坚牢和防水的目的。通过超景深显微观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检测方法对黑色网状结构残片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推断发掘出土的网状结构为:内部芯线为蚕丝,外部为髹饰大漆。大漆涂料中加入了朱砂等作为显色成分。特别根据激光拉曼光谱数据等分析,发现在漆纱工艺中存在钠长石作为漆灰添加剂的情况。通过对海曲地区所在胶东半岛的贝丘遗址分布进一步了解,研究大胆猜测并验证了漆纱的漆灰成分有可能源自对贝丘遗址的贝类遗存的利用,并为追溯人类早期对海洋自然资源利用及海洋地域考古、早期工艺物料的来源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 髹漆 漆灰添加剂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东西》与自媒体时代的电影叙事:话语生产与传播语境的融合
9
作者 赵琼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81,共6页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电影《好东西》的叙事策略、话语生产与传播模式,以及文化深度传播的效果,试图揭示该影片如何利用自媒体平台实现内容的多元化表达和受众的广泛覆盖。《好东西》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生活化魅力,展现了自媒体时...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电影《好东西》的叙事策略、话语生产与传播模式,以及文化深度传播的效果,试图揭示该影片如何利用自媒体平台实现内容的多元化表达和受众的广泛覆盖。《好东西》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生活化魅力,展现了自媒体时代的话语生产与传播模式;影片中“网感”十足的金句和口碑传播,不仅融合了互联网时代的语境,还体现了文化艺术从宏大理论向碎片化叙事转型的规律;影片内部逻辑自洽的讲述、交流与沟通语境,展示了人性与情感的流动;影片巧妙地嵌入社交媒体热点话题,打破了角色与观众之间的界限,为自媒体时代电影的内容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范例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东西》 自媒体时代 电影叙事 话语生产 传播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分析的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电影研究
10
作者 房宝金 邹一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0-66,共7页
本研究借助中国知网,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题材电影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深入剖析非遗题材电影文献的发文趋势、发文分布、发文作者以及单位机构等特征,全面呈现该领域文献产出的整体态势;基于内容... 本研究借助中国知网,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题材电影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深入剖析非遗题材电影文献的发文趋势、发文分布、发文作者以及单位机构等特征,全面呈现该领域文献产出的整体态势;基于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定性聚类,归纳非遗题材电影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未来方向,以期助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题电影 文献计量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的汉字观及其知识来源与后世论争
11
作者 陈俊早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3,共9页
18、19世纪,德国哲学界掀起语言哲学风潮,关注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并试图从欧洲之外的语言中获得启发,建立表达普遍性真理的语言基础。黑格尔是其重要代表。他的汉字观包含3个层次:汉字的性质和定位,符号特征,文化效果。他认为,汉字是象... 18、19世纪,德国哲学界掀起语言哲学风潮,关注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并试图从欧洲之外的语言中获得启发,建立表达普遍性真理的语言基础。黑格尔是其重要代表。他的汉字观包含3个层次:汉字的性质和定位,符号特征,文化效果。他认为,汉字是象形文字的典型代表,“通过空间的图形来标志表象”,与通过声音来标志表象的字母文字相对立。声音在语言符号中更加直接和具有精神性,因此字母文字更具确定性和纯洁性。而汉字与字音、与口头语言之间的关系是松散和不确定的,符号数量庞大,而且构形复杂。汉字的这种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进展的缓慢和停滞。综合而言,他是把汉字放在以“精神”的发展和显现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中进行评判,但他对汉字和中国文化的理解比较刻板。梳理他的著作和演讲笔记中可见,他对汉字和中国文化的知识来源于当时欧洲传教士和汉学家的著作。他对汉字做出的消极判断,是当时欧洲知识界的汉字知识水平与他个人的哲学观念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从近代到现代,欧洲哲学家对汉字的论争,都是把汉字作为外来资源和补充,来“捍卫”或者“颠覆”已有的以西方、逻各斯以及语音为中心的哲学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汉字 语音 象形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书画文物修复用纸性能比较研究
12
作者 汪苡恝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8,共6页
中国和日本对书画文物的保护都采用装裱技术,其中纸为主要材料之一。我国传统书画文物装裱主要修复用纸为宣纸,而日本所用修复纸涉及美浓纸、宇陀纸和美栖纸等。本研究比较了中国和日本六种修复纸的造纸原料、物理性能、微观结构和化学... 中国和日本对书画文物的保护都采用装裱技术,其中纸为主要材料之一。我国传统书画文物装裱主要修复用纸为宣纸,而日本所用修复纸涉及美浓纸、宇陀纸和美栖纸等。本研究比较了中国和日本六种修复纸的造纸原料、物理性能、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宣纸主要成分为青檀皮和稻草,日本三种修复纸纤维成分为楮皮;宣纸机械强度纵横向差异比日本纸小,但日本纸具有较好的强度;六种纸均符合安全接触文物的要求。中国和日本的修复纸各具特点,丰富的日本修复纸品种可为我国修复纸定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修复用纸 纸张性能 中国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壳的生命与流动的世界:《刺猬》的互文性叙写
13
作者 林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4-158,共5页
《刺猬》在叙事的主题上与顾长卫的前作《孔雀》和《立春》呈现出极强的“互文性”。在影片中,王战团和周正被界定为两个追求乌托邦的人,他们总是遭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规训。因此,王战团和周正被界定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镜像式文本,在一... 《刺猬》在叙事的主题上与顾长卫的前作《孔雀》和《立春》呈现出极强的“互文性”。在影片中,王战团和周正被界定为两个追求乌托邦的人,他们总是遭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规训。因此,王战团和周正被界定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镜像式文本,在一方对另一方的吸收和转化中实现成长。同时,影片还凸显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之间的“互文性”,凸显了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影片标志着顾长卫对乌托邦这一概念的看法的转变:它是一种内嵌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圣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猬》 顾长卫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画家群体的服装设计活动研究
14
作者 李甍 王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0-72,44,共4页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整个30年代,上海的时尚舞台上活跃着一批画家。他们在众多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数百幅服装设计作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期刊,对该群体参与服饰时尚活动的形式及其设计所...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整个30年代,上海的时尚舞台上活跃着一批画家。他们在众多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数百幅服装设计作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期刊,对该群体参与服饰时尚活动的形式及其设计所面向的受众人群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该画家群体在上海出现的社会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上海 画家群体 服装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设计中的当代艺术语言形式 被引量:8
15
作者 闵洁 李芃 刘剑伟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76-282,共7页
目的研究设计中当代艺术语言形式的运用与发展,探讨顺应社会多样化发展与数字时代的艺术与设计趋势,以及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方法以历史与社会的角度,通过案例分析,依次从当代艺术创作的设计特点、当代艺术与设计之间的转换... 目的研究设计中当代艺术语言形式的运用与发展,探讨顺应社会多样化发展与数字时代的艺术与设计趋势,以及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方法以历史与社会的角度,通过案例分析,依次从当代艺术创作的设计特点、当代艺术与设计之间的转换、当代艺术的先锋实验性、设计对当代艺术语言形式的运用4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当代艺术与设计之间不断借鉴与交流形成动态转换的特征,由此来阐明当代艺术语言形式给设计带来的促进与启示作用。结论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推进,当代艺术与设计的转换日益显著,当代艺术语言形式使设计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给社会发展带来了独特的功效,设计对当代艺术语言形式的运用体现了现代信息时代的需求,同时也为艺术与设计互融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 当代艺术 语言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主义之后环境艺术审美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孔少凯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47-50,共4页
现代主义之后理性主义的审美潮流,将美的环境创造解析为一个原创构思的理性演绎过程。开拓环境潜在美学特征,尊重并保护环境自然与历史文脉,创造晶莹剔透高下曲折的动态三维空间与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动态三维图像,使之成为公众聚会的地... 现代主义之后理性主义的审美潮流,将美的环境创造解析为一个原创构思的理性演绎过程。开拓环境潜在美学特征,尊重并保护环境自然与历史文脉,创造晶莹剔透高下曲折的动态三维空间与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动态三维图像,使之成为公众聚会的地方,体验诗意人生的摇篮与激发原创思维的智慧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美学特征 文脉 空间与形态 智慧与原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与艺术的和谐“乐章”——论数字媒体产业背景下的“数字音乐” 被引量:1
17
作者 邵建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4-107,103,共5页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为音乐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数字媒体产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字音乐"正逐渐影响着人们传统的欣赏习惯与创作模式,它有先进的数字技术做后盾,在专业音乐领域中彰显着鲜明的...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为音乐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数字媒体产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字音乐"正逐渐影响着人们传统的欣赏习惯与创作模式,它有先进的数字技术做后盾,在专业音乐领域中彰显着鲜明的个性;它又与各媒体行业保持着交互协作的关系,紧随艺术产业化的国际发展趋势。本文将"数字音乐"放在数字媒体产业化的背景中,探讨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体产业 “数字音乐” 协作 视像化 空间化 功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资源产业化激活古镇特色旅游——以上海新场古镇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玉萍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8-55,共8页
文旅经济正日益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发展文旅经济的核心则在于文化的综合应用与活化,民俗与古镇结合是助力文旅发展的最佳拍档。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是人类文化的优秀因子,是文化的呈示形式。民俗资源的产业化是对优秀文... 文旅经济正日益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发展文旅经济的核心则在于文化的综合应用与活化,民俗与古镇结合是助力文旅发展的最佳拍档。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是人类文化的优秀因子,是文化的呈示形式。民俗资源的产业化是对优秀文化生产性保护的重要举措,构建民俗资源的产业化体系亦是新时代文旅创新的举措。古镇作为民俗资源的集中展示地,可以依托民俗资源的产业化激活特色旅游,如民俗博物馆市场化、民间工艺商品化、非遗商业化等,既能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同时也可以在新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场古镇是上海的六大古镇之一,盐文化、非遗文化、建筑文化等民俗资源丰富且具备产业化的可能,对打造沉浸式旅游、新式民宿体验、微型博物馆建设等特色旅游均有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资源 产业化发展 新场古镇 文旅创新 特色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民俗旅游助力古镇复兴——以上海真如古镇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吴玉萍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5-71,共7页
新时代,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古镇的价值被重估,以民俗旅游开发带动古镇复兴成为流行,然古镇"同质化"现象也越发明显。究其原因,不仅是市场庞杂引起的竞争越来越大,忽略地域文化特色、受众人群年龄层次、消费观念的变化等也是重... 新时代,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古镇的价值被重估,以民俗旅游开发带动古镇复兴成为流行,然古镇"同质化"现象也越发明显。究其原因,不仅是市场庞杂引起的竞争越来越大,忽略地域文化特色、受众人群年龄层次、消费观念的变化等也是重要因素。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将民俗文化用更新颖的形式展现给受众,引起他们的认同与共鸣,实现古镇的真正复兴,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文章以上海真如古镇为例,提出民俗旅游助力古镇复兴当遵循"因镇制宜"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古镇再发展的新路径,以期能够为新时代的古镇复兴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民俗旅游 古镇复兴 真如古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泗泾古镇文化符号的“在地性”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唐鸿芳 薛刚 +1 位作者 胡青岩 朱曦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73-379,共7页
目的 运用“在地性”理念探索上海泗泾古镇文化符号的设计与研究。方法 以“在地性”的提出与研究现状为基础,总结在地设计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以“人”的感知为核心,以“地”的文化为依托、以“物”的设计为表达的应用思路。通过上海泗... 目的 运用“在地性”理念探索上海泗泾古镇文化符号的设计与研究。方法 以“在地性”的提出与研究现状为基础,总结在地设计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以“人”的感知为核心,以“地”的文化为依托、以“物”的设计为表达的应用思路。通过上海泗泾古镇文化符号的在地性设计实践,解析了从在地感知调研,到在地文化符号选取与转化,再到在地文化衍生设计的方法与过程。结果 成为将设计者置于研究地域内,与当地文化视为一体,并作出设计反馈的生动案例。结论 是推动上海泗泾古镇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用现代设计构筑美好生活,从“文化自信”的视角使传统古镇文化“活起来”的一次积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泗泾古镇 文化符号 在地性 在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