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周静 邝远霄 +2 位作者 吴书驰 张华钰 韦家璇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针对城市更新中人文情感要素量化评估难题,构建“数据采集—情感识别—更新策略”研究框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人本主义更新路径。研究运用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系统整合社交媒体、市民热线、新闻副刊和深度访谈等海量异构数据... 针对城市更新中人文情感要素量化评估难题,构建“数据采集—情感识别—更新策略”研究框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人本主义更新路径。研究运用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系统整合社交媒体、市民热线、新闻副刊和深度访谈等海量异构数据,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开展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策略研究。研究识别出8类细分情感空间,并对3697个空间地点数据进行情感评分。研究发现:(1)情感热点空间与物质载体高度耦合;(2)怀旧、喜悦共同构成四川北路街区情感基底;(3)负面情感空间呈现“功能失配—节点聚集”分异规律。研究表明,多源数据与AI技术的协同应用能够拓展情感空间解析的观测维度,为精细化城市更新中技术工具与人文价值融合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大语言模型 情感空间 城市更新 规划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人—地”情感关联测度及启示——以上海多伦路街区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周静 邝远霄 +2 位作者 刘勇 尹嘉晟 张怡薇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在Scannell与Gifford提出的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地”坐标系的基本骨架,通过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化的心理过程,表征“人—地”情感关联,并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街区为例进行应用探索。研究发现,人们对多伦路街区这一“嵌在... 在Scannell与Gifford提出的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地”坐标系的基本骨架,通过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化的心理过程,表征“人—地”情感关联,并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街区为例进行应用探索。研究发现,人们对多伦路街区这一“嵌在居民区的景点”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反应,在此基础上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日常语言、微观行动情景有助于理解“人—地”情感的产生;二是城市街区“正在发生”的情感记忆同样重要。最后提出构建“街区记忆圈”的策略建议,以期助力上海“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城市街区更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城市街区 情感测度 街区记忆圈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基层治理的数字孪生城市工作体系初构——以花木数字孪生城市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嘉宁 张逸平 +2 位作者 汤舸 邹家唱 段睿妍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97,共7页
目前国内数字孪生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但存在“重单一应用场景,轻城市综合视角和数据底座”“重物理性数字孪生,轻社会性数字孪生”和“缺乏对数字孪生城市核心价值的评价标准”等问题。在上海探索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背景下... 目前国内数字孪生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但存在“重单一应用场景,轻城市综合视角和数据底座”“重物理性数字孪生,轻社会性数字孪生”和“缺乏对数字孪生城市核心价值的评价标准”等问题。在上海探索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背景下,初步探索当前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实践的模式和问题,围绕基层治理的目标,结合花木街道数字孪生城市的实践,探索构建数字孪生城市的3个工作体系:工作方法体系、数据底座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工作方法体系是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整体方法论和指导纲领,数据底座体系是对数据基础和技术底座的新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导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调优的评价标准和参考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数字孪生城市 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