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调查的中国和美国1~66个月儿童发育状况的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缪琼 柴臻 +5 位作者 Squires Jane 严菊花 陈静仪 陈介宇 朱锡翔 卞晓燕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与美国1~66个月儿童的《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ASQ-3)常模数据,分析两国儿童发育的差异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方法资料来源于中、美ASQ-3常模数据。采用SAS 9.3和MS Excel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国儿童每个ASQ-3月龄组各... 目的研究中国与美国1~66个月儿童的《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ASQ-3)常模数据,分析两国儿童发育的差异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方法资料来源于中、美ASQ-3常模数据。采用SAS 9.3和MS Excel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国儿童每个ASQ-3月龄组各能区得分的平均值。结果中国常模总样本为4 452人,每个月龄组为218~227例;美国常模总样本为18 572例,每个月龄组为352~2 088例。中、美ASQ-3常模比较,沟通能区共有11个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 m月龄组均为美国高于中国,~20 m月龄组互有高低,~54 m月龄组中国高于美国;粗大动作能区有15个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20 m月龄组均为美国高于中国,~30 m月龄组互有高低,≥33 m月龄组及以后均为中国高于美国;精细动作能区有14个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 m月龄组为美国高于中国,之后互有高低,但仍以美国较高为主;解决问题能区有15个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美国高于中国;个人-社会能区有17个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 m月龄组美国高于中国,~36 m月龄组互有高低,其中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月龄组都是美国高于中国,≥42 m月龄组均为中国高于美国。结论中国0~2岁儿童的综合发育水平较美国儿童低,之后有逐渐赶上或超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 差异比较 儿童发育 筛查 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营养治疗对交界性糖耐量受损孕妇孕期并发症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胡峥 王曼 +1 位作者 朱昊平 胡国敏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评价医学营养治疗对交界性糖耐量受损(BGGI)孕妇母婴结局及其孕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和上海市闵行区妇幼保健院诊断为BGGI的孕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1200例,并选择同期120... 目的:评价医学营养治疗对交界性糖耐量受损(BGGI)孕妇母婴结局及其孕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和上海市闵行区妇幼保健院诊断为BGGI的孕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1200例,并选择同期120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干预方法为医学营养和运动治疗。比较各组的母婴结局和血糖变化。结果:最终干预组、非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1158例、1162例和1187例孕妇。与非干预组比较,干预组剖宫产、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DM)、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FGR)及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体质量更低,Apgar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GDM发生率、新生儿体质量及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后1天和产后6周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明显低于非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营养治疗能明显降低BGGI孕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母婴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性糖耐量受损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结局 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对盒家族基因1甲基化定量检测法与DNA倍体分析法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林晓 朱昊平 徐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2177-2179,共3页
目的比较PAX1基因甲基化定量检测技术和DNA倍体分析技术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宫颈门诊就医的高危亚型HPV病毒mR—HP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组I... 目的比较PAX1基因甲基化定量检测技术和DNA倍体分析技术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宫颈门诊就医的高危亚型HPV病毒mR—HP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组I(正常宫颈)、组II(宫颈鳞状上皮低级别病变)和组III(宫颈鳞状上皮高级别病变)。无创采集所有对象的宫颈上皮脱落细胞,进行PAX1基因甲基化定量检测和DNA倍体定量检测,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共纳入122例患者,组I39例,组II40例,组III43例。以可见或可见少量DNA异倍体细胞为阳性诊断标准时,DNA倍体分析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7%和60.76%;以可见DNA异倍体细胞为阳性诊断标准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81%和88.61%。PAX1基因甲基化定量均值组I为(4.17±1.93)%,组II为(4.05±2.13)%,组III为(10.95±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2,P〈0.001)。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提示PAX1甲基化定量检测阈值为5.71%,灵敏度为91.73%,特异度为81.97%。结论PAX1基因甲基化定量检测法比DNA倍体分析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为适中的特异度,在宫颈鳞状上皮高级别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前病变 配对盒基因1 甲基化 DNA异倍体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