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畸临床预成带环的研制和应用
1
作者 沈婵琦 蔡中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0年第1期40-41,共2页
作者根据第一磨牙牙冠的统计标准值,设计了五个型号、二十种类型的预成带环。并对其制作程序和临床应用方法进行了详尽地介绍。
关键词 正畸 预成带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牙向拔牙区移动最佳时机选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袁晓 罗颂椒 +2 位作者 沈刚 陈振琦 朱庆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1-313,共3页
目的 研究拔牙创愈合的生理过程和牙齿向拔牙区移动的生物学反应 ,探讨邻牙向拔牙区移动的最佳时机。方法  30只同源雄性SD大鼠分为 5组 ,拔除上颌第一磨牙 ,在拔牙后不同的时间制作口内矫治器 ,牵第二磨牙向拔牙区移动。所有的大鼠... 目的 研究拔牙创愈合的生理过程和牙齿向拔牙区移动的生物学反应 ,探讨邻牙向拔牙区移动的最佳时机。方法  30只同源雄性SD大鼠分为 5组 ,拔除上颌第一磨牙 ,在拔牙后不同的时间制作口内矫治器 ,牵第二磨牙向拔牙区移动。所有的大鼠分别在矫治器加力前两天和处死前两天给予四环素和钙黄绿素腹腔注射 ;制备硬组织切片 ,采用骨硬组织形态测量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对向处于不同愈合阶段的拔牙区移动牙齿时的骨改建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①骨改建同时包括吸收和形成两个过程 ;②近中牙槽骨面 (压力侧 )骨吸收较远中(张力侧 )活跃 ,而远中牙槽骨面 (张力侧 )骨形成则较近中 (压力侧 )活跃 ;③骨形成参数、骨吸收参数均在拔牙后 1周存在一个峰值。结论 ①拔牙后宜早期移动牙齿 ,以便充分利用拔牙创的骨改建优势 ;②其理想的移动时机为拔牙后 1周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拔牙 牙槽骨改建 组织形态测量学 生物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摆形矫治器矫治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错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吴勇 罗颂椒 +5 位作者 赵志河 袁晓 郑翼 刘颖 米晓晖 倪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 探讨摆形矫治器矫治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错的疗效及对牙颌面的影响。方法 对30例样 本(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各10例)治疗前后的24项X线头影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 上颌磨牙在 不同的垂直骨面型中远中... 目的 探讨摆形矫治器矫治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错的疗效及对牙颌面的影响。方法 对30例样 本(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各10例)治疗前后的24项X线头影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 上颌磨牙在 不同的垂直骨面型中远中移动的距离不同,低角组移动最小,高角组移动最大;上颌磨牙在3组中均被压低,但差 别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样本第一双尖牙向近中移动量和前牙覆盖增加量不同,低角组最多,高角组最少。结论 摆 形矫治器可有效远中移动磨牙,在不同的垂直骨面型磨牙均被压低,为摆形矫治器用于矫治AngleⅡ类高角患者提 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形矫治器 磨牙远中移动 垂直骨面型 安氏Ⅱ类错H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牙区骨改建对邻牙移动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袁晓 曹惠菊 +2 位作者 罗颂椒 翁思恩 李达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拔牙创的骨改建进程及矫治力对牙齿移动的影响进行研究 ,为临床医生选择理想的矫治力和牙齿移动时机 ,缩短矫治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取SD大鼠 36只 ,随机分为 3组 ,全麻下拔除一侧上颌第一磨牙 ,3月后拔除另一侧上颌...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拔牙创的骨改建进程及矫治力对牙齿移动的影响进行研究 ,为临床医生选择理想的矫治力和牙齿移动时机 ,缩短矫治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取SD大鼠 36只 ,随机分为 3组 ,全麻下拔除一侧上颌第一磨牙 ,3月后拔除另一侧上颌第一磨牙。在拔牙后不同的时间制作口内矫治器 ,分别以 0 30、0 6 0、1 36N的力牵上颌第二磨牙向拔牙区移动 ,分别在施力前及施力后的第 1、3、5、7、10、14天拍摄X线片 ,利用图像处理技术 ,测量牙齿移动距离 ,以置入的拔髓针校正放大率。结果 ①牙齿向新鲜拔牙区移动的速度明显大于向已愈合拔牙区移动的速度。②无论向新鲜拔牙区移动还是向已经愈合的拔牙区移动 ,0 30N力组牙齿移动的距离在各时间点与 0 6 0N、1 36N力组牙齿移动的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而 0 6 0N与 1 36N力组牙齿移动的距离之间基本上从第 5天开始差别不大。③加力后牙齿移动周期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瞬时运动 ;迟滞期 ;后期移动阶段。大约在第 14天时 ,由于矫治力衰减 ,牙齿停止移动。结论 ①牙齿向新鲜拔牙区移动速度快 ,而向已经愈合的拔牙区移动速度慢。②在矫治过程中 ,中等力较为合适 ;即使使用较大的力 ,也不一定引起较大的牙齿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 邻牙移动 影响 牙槽骨改建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冬梅 严拥庆 +1 位作者 王成焘 钱玉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456-1459,1471,共5页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后倾弯多曲方丝弓在四类牵引力作用下的矫治效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多曲方丝弓的整体力学特性,比较施加不同牵引力矫治的生物力学效果,揭示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特点.结果表明,无牵引力时,以第一、二前磨牙之间为...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后倾弯多曲方丝弓在四类牵引力作用下的矫治效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多曲方丝弓的整体力学特性,比较施加不同牵引力矫治的生物力学效果,揭示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特点.结果表明,无牵引力时,以第一、二前磨牙之间为界,多曲方丝弓矫治分别使前后牙向前后倾斜,且对前牙有压低作用;长Ⅲ类牵引时,对后牙的后倾作用有所增大,且传递力的性能比长Ⅱ类牵引好;Ⅱ类牵引力作用下的MEAW弓丝矫治对前牙有伸长作用,短Ⅱ类牵引对磨牙的伸长作用和对前牙的作用效果均小于长Ⅱ类牵引.因此,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有利于下颌Spee氏曲线的整平和牙齿的个别调控,对牵引力的传递作用强,同时对开(牙合)错(牙合)矫治有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 牵引 开铪 错拾 负荷绕曲率 三维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牙釉质粘接剂粘接强度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振琦 陈林玲 彭适生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37-140,146,共5页
目的 通过离体牙试验 ,阐明口腔正畸含氟牙釉质粘接剂的粘接强度。方法 测试和比较含氟牙釉质粘接剂及不含氟牙釉质粘接剂的剪切强度以及扫描电镜下粘接剂渗入酸蚀后牙釉质表面形成的树脂钉突长度。结果 使用含氟牙釉质粘接剂与使用... 目的 通过离体牙试验 ,阐明口腔正畸含氟牙釉质粘接剂的粘接强度。方法 测试和比较含氟牙釉质粘接剂及不含氟牙釉质粘接剂的剪切强度以及扫描电镜下粘接剂渗入酸蚀后牙釉质表面形成的树脂钉突长度。结果 使用含氟牙釉质粘接剂与使用不含氟牙釉质粘接剂的托槽 牙界面剪切强度及粘接剂渗入酸蚀后牙釉质表面形成的树脂钉突长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牙釉质粘接剂 剪切强度 树脂钉突 酸蚀 托槽直接粘接技术 牙科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伏阻生牙不同平片诊断方案的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潘晓岗 钱玉芬 +2 位作者 沈刚 樊林峰 范新东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目的 :探讨对于颌骨不同部位的埋伏阻生牙应用不同平片透照技术以达到精确直观的X线影像 ,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对 3 2例埋伏阻生牙及多生牙患者使用曲面断层片、直线断层片对埋伏阻生牙定位。结果 :通过曲面断层、直线断层及曲面... 目的 :探讨对于颌骨不同部位的埋伏阻生牙应用不同平片透照技术以达到精确直观的X线影像 ,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对 3 2例埋伏阻生牙及多生牙患者使用曲面断层片、直线断层片对埋伏阻生牙定位。结果 :通过曲面断层、直线断层及曲面结合直线断层 3种断层片诊断方案可较好的判断埋伏阻生牙及多生牙在颌骨中的位置、牙轴的方向、牙体形态、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抽取 5例经手术验证 ,与X线片判别位置一致。结论 :直线断层平片诊断方案能比较准确、直观地对颌骨内埋伏阻生牙及多生牙定位 ,无需常用定位方法中考虑埋伏阻生牙相对参照牙移动的距离 ,球管移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伏阻生牙 诊断方案 直线断层片 放射影像学 曲面断层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头位与X线头影分析法主要变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军 钱玉芬 +2 位作者 蔡中 龚昕 马卫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研究自然头位时头颅定位侧位片上主要变量与头位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61名11岁~16岁的错牙合患者,男性24名,女性37名,拍摄自然头位片。结果:男女性别之间在头位变量上无显著性差异;且SNA、SNB、SN-P... 目的:研究自然头位时头颅定位侧位片上主要变量与头位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61名11岁~16岁的错牙合患者,男性24名,女性37名,拍摄自然头位片。结果:男女性别之间在头位变量上无显著性差异;且SNA、SNB、SN-PP、SN-OP、Ar-Go-Me、FH-U1等变量与头位变量之间存在有显著性意义的相关关系;且在头位伸展组(extension)与屈曲组(flexion)之间SNA、SNB、SN-PP、SN-OP、IMPA等变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头位变量与面部结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头位 错HE 头影测量 X线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段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 被引量:4
9
作者 钱玉芬 龚昕 宫耀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目的 :评价应用片段弓技术治疗安氏 类 1分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应用片段弓技术对 7例安氏 类 1分类患者 ,通过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 ,使下颌第一磨牙较快地向近中移动 ,纠正磨牙 类错牙合关系。结果 :X线头影测量... 目的 :评价应用片段弓技术治疗安氏 类 1分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应用片段弓技术对 7例安氏 类 1分类患者 ,通过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 ,使下颌第一磨牙较快地向近中移动 ,纠正磨牙 类错牙合关系。结果 :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本方法能够有效改善面部侧貌 ,控制下面部高度 ,控制牙合平面角及下颌平面角 ,使下前牙直立于下颌骨基骨之上 ,促进下颌骨向有利的方向生长。结论 :片段弓技术对于安氏 类 1分类患者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可推广运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He 片段弓 固定矫治器 正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严拥庆 蔡中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1年第6期373-375,共3页
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可用于开(牙合)、Ⅱ、Ⅲ类错(牙合)的矫治,近来其治疗稳定性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治疗后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牙槽补偿。各种力学研究从不同侧面阐明其降低负荷挠曲率,从而能产生轻而持续的矫治力、更有效地传递牵引力。将... 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可用于开(牙合)、Ⅱ、Ⅲ类错(牙合)的矫治,近来其治疗稳定性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治疗后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牙槽补偿。各种力学研究从不同侧面阐明其降低负荷挠曲率,从而能产生轻而持续的矫治力、更有效地传递牵引力。将该技术运用到Ni-Ti方丝上的临床研究也开始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曲方丝弓 错HE畸形 力学特性 NI-TI 矫治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唇腭裂患者上颌快速扩弓矫治生物力学效果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余嘉 王冬梅 +2 位作者 潘晓岗 钱玉芬 王成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5-369,共5页
研究单侧唇腭裂患者快速扩弓矫治的生物力学机理对探索影响术后复发主要因素和指导临床手术规划有重要意义。基于CT断层扫描技术、CAD建模技术和有限元建模技术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 研究单侧唇腭裂患者快速扩弓矫治的生物力学机理对探索影响术后复发主要因素和指导临床手术规划有重要意义。基于CT断层扫描技术、CAD建模技术和有限元建模技术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法研究扩弓力在UCLP患者上颌复合体的传递模式、骨缝应力状态及颅颌面各骨块位移特性,并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扩弓力通过牙齿沿牙槽骨、上颌骨、翼突、蝶骨向颞骨颅底传导,应力呈梯度递减并向上、向后传导,蝶骨是其阻抗中心,在上颌前缘、颧蝶交汇处及鼻额部等部位有应力集中,由于上颌骨不对称结构的影响,裂侧应力及位移较大;扩弓量的最大区是在牙槽区,向上逐渐递减,形成底边向下的三角形,计算结果与临床治疗结果较吻合。由此说明,蝶骨的翼板近颅底处是约束上颌扩弓最主要的因素,上颌前缘也受较大应力,如果医师能松解翼板及打断上颌前缘,临床将获得更大的扩弓量,上颌骨、鼻腔及颧骨扩弓后也将趋于稳定,其在保持期复发回缩的可能性将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快速扩弓 唇腭裂 骨缝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静 周力 吕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8-511,共4页
目的定量定性分析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颅面形态的关系。方法选择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21例作为试验组,20例恒牙列早期个别正常人作对照组,使用K6_I型下颌运动描记仪描记两组研究对象的下颌边缘运... 目的定量定性分析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颅面形态的关系。方法选择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21例作为试验组,20例恒牙列早期个别正常人作对照组,使用K6_I型下颌运动描记仪描记两组研究对象的下颌边缘运动轨迹,同时拍摄X线头侧位片,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下颌边缘运动范围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ICP_最大张口线距与前下面高呈正相关,开口度与下颌支高度及后面高呈正相关;试验组ICP_最大张口线距与前下面高及下前牙牙槽高度呈正相关,开口度与下颌体长度及下前牙牙槽高度呈正相关。结论安氏Ⅲ类错患者的下颌边缘运动与颅面形态的关系和个别正常人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Ⅲ类[牙合] 恒牙列早期 下颌边缘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