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健康教育降低刷牙造成牙齿磨损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鸣宇 《中国健康教育》 2002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口腔健康教育 刷牙 牙齿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倍子在体外生物膜模型中对口腔常驻菌形成的致龋生物膜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继遥 黄正蔚 +1 位作者 周学东 刘天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 研究五倍子对口腔常驻菌形成的人工致龋生物膜的影响 ,探讨其防龋应用前景。方法 在体外模型中的羟基磷灰石片上定植 4种口腔常驻菌 ,以形成实验性生物膜。实验组定时给予质量浓度 4g L的五倍子提取物的蔗糖溶液处理生物膜 ,观察... 目的 研究五倍子对口腔常驻菌形成的人工致龋生物膜的影响 ,探讨其防龋应用前景。方法 在体外模型中的羟基磷灰石片上定植 4种口腔常驻菌 ,以形成实验性生物膜。实验组定时给予质量浓度 4g L的五倍子提取物的蔗糖溶液处理生物膜 ,观察其pH的动态变化 ,生物膜表面微结构与微生物组成的改变。以同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与蒸馏水分别作为阳性与阴性对照。结果 ①实验组培养室内pH值呈先下降 ,再逐步恢复正常的波浪形变化 ;②五倍子的加入能抑制变形链球菌对羟基磷灰石片的粘附 ;③五倍子的加入可使生物膜表面胞外基质的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 口腔常驻菌形成 龋病 生物膜 体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对口腔咽喉致病菌作用的体外实验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鸣宇 刘正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41-43,55,共4页
目的评价茶多酚作为口腔保健用药的可能性。方法检测其对口腔咽喉主要致病菌的敏感性及对致龋菌合成葡聚糖能力和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茶多酚对口腔咽喉主要致病菌敏感;对致龋菌合成葡聚糖能力和人唾液淀粉酶活性有抑制。结... 目的评价茶多酚作为口腔保健用药的可能性。方法检测其对口腔咽喉主要致病菌的敏感性及对致龋菌合成葡聚糖能力和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茶多酚对口腔咽喉主要致病菌敏感;对致龋菌合成葡聚糖能力和人唾液淀粉酶活性有抑制。结论初步认为茶多酚可以作为预防和治疗口腔咽喉主要疾病的保健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龋病 牙周病 咽喉炎 致病菌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口腔牙菌斑生物膜药敏实验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鸣宇 刘正 朱彩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目的 :设计一种新的口腔保健品体外药敏实验模型。方法 :以瑞典LKB2 0 2 3液相层析系统的恒温操作箱为基础 ,建立一种新的口腔保健品体外药敏实验模型。以茶多酚、鞣酸、氟化钠为实验药物 ,比较了纸片法、琼脂稀释法和液体稀释法的药敏 ... 目的 :设计一种新的口腔保健品体外药敏实验模型。方法 :以瑞典LKB2 0 2 3液相层析系统的恒温操作箱为基础 ,建立一种新的口腔保健品体外药敏实验模型。以茶多酚、鞣酸、氟化钠为实验药物 ,比较了纸片法、琼脂稀释法和液体稀释法的药敏 ,再以人工口腔牙菌斑生物法比较这些药品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敏感性。结果 :纸片法抑菌实验结果全部阴性 ,琼脂稀释法和液体稀释法比较 ,液体稀释法比较敏感。而生物膜法则需要较高浓度的药品才能起到抑菌作用 ,与液体稀释法相比 ,对于NaF两者相差 3 2倍 ,对于茶多酚和鞣酸相差 16倍。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口腔牙菌斑生物膜 药敏实验 变形链球菌生物膜 疾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多酚和氟化钠对变链菌形态学及酶学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鸣宇 刘正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为深入探讨绿茶多酚防龋机理。方法:以氟化钠为对照,观察了绿茶多酚对变链菌形态学及其蔗糖酶、葡糖基转移酶(GTF)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同时检测了培养液中蛋白含量和pH值的改变。结果:绿茶多酚和氟化钠对G... 目的:为深入探讨绿茶多酚防龋机理。方法:以氟化钠为对照,观察了绿茶多酚对变链菌形态学及其蔗糖酶、葡糖基转移酶(GTF)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同时检测了培养液中蛋白含量和pH值的改变。结果:绿茶多酚和氟化钠对GTF均有抑制作用,前者强于后者,而对蔗糖酶影响不明显。绿茶多酚对LDH无明显影响,不能阻止培养基pH的下降,对菌液蛋白总量无明显改变;而氟化钠对LDH有影响,明显减少培养基pH值的下降,且使菌液蛋白总量明显增加。结论:绿茶多酚对GTF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这是其抗变链菌致病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多酚 氟化钠 变异链球菌 形态学 酶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同聚焦显微镜观察血链菌和粘性放线菌生物膜的形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鸣宇 刘正 朱彩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5-427,共3页
目的 :观察血链菌和粘放菌体外形成生物膜的动态过程。方法 :采用同聚焦显微镜技术 ,原位、立体、动态观察血链菌和粘放菌体外形成的生物膜。结果 :生物膜形成 8h厚度达 15 .4 μm,细菌已聚集成簇 ,菌细胞分布是表层和基底较少 ,中间层... 目的 :观察血链菌和粘放菌体外形成生物膜的动态过程。方法 :采用同聚焦显微镜技术 ,原位、立体、动态观察血链菌和粘放菌体外形成的生物膜。结果 :生物膜形成 8h厚度达 15 .4 μm,细菌已聚集成簇 ,菌细胞分布是表层和基底较少 ,中间层较厚并较密。生物膜形成 16h后已基本成熟 ,细菌成簇厚度增加达 3 4 .3 μm。 4 8h后生物膜已成熟成谷穗状。结论 :血链菌和粘放菌具有相互作用促进体外形成生物膜。 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同聚焦显微镜 血链菌 粘性放线菌 生物膜 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