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频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在监测麻醉深度中的价值 被引量:24
1
作者 许海芳 董榕 +2 位作者 任凤珍 沈永倩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577-580,共4页
目的 评估脑电双频指数 (B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MLAEP)在监测麻醉深度中的价值。方法  2 1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 (对照组 ,n =11)和Ⅱ组 (咪唑安定组 ,n =10 ) ,输入复方乳酸钠液 10ml/kg后 ,以 0 4mg·kg-1·m... 目的 评估脑电双频指数 (B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MLAEP)在监测麻醉深度中的价值。方法  2 1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 (对照组 ,n =11)和Ⅱ组 (咪唑安定组 ,n =10 ) ,输入复方乳酸钠液 10ml/kg后 ,以 0 4mg·kg-1·min-1的速度静脉推注丙泊酚 2mg/kg ,在诱导第 4分钟注入维库溴铵 0 1mg/kg、芬太尼 2 μg/kg ,Ⅱ组同时注入咪唑安定 0 0 4mg/kg。记录OAA/S镇静评分、收缩压、舒张压、心率、BIS和反映MLAEP的ARX指数 (ARX Index ,AAI)的基础值 ,以及诱导插管时每分钟的数值。结果  (1)AAI反应时间较BIS显著缩短 (P <0 0 5 ) ;(2 )OAA/S镇静评分与BIS、AAI显著相关 (r =0 86 0 2、0 85 5 0 ,P <0 0 1) ;(3)Ⅱ组注入咪唑安定后 1分钟 ,AAI较Ⅰ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2分钟后 ,BIS较Ⅰ组显著下降 (P =0 0 0 1) ;(4)Ⅰ组的插管反应大于Ⅱ组 ,插管即刻AAI差异显著 (P =0 0 1) ,插管后 1分钟BIS差异显著 (P <0 0 5 ) ;Ⅱ组在插管前后AAI和BIS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1)AAI和BIS均能反映镇静程度和插管反应 ,但AAI反应更快 ,趋于实时监测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听觉诱发电位 双频指数 麻醉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临床研究(英文) 被引量:14
2
作者 徐建青 朱波 +8 位作者 叶铁虎 吴新民 秦翔 王庚 许幸 于布为 李一亮 周静芳 王玉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872-875,共4页
目的 :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Ⅱ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个中心 12 4例择期在低位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等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 2组 :A组注入 0 .75 %盐酸罗哌卡因 15ml,B组注入0 .... 目的 :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Ⅱ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个中心 12 4例择期在低位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等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 2组 :A组注入 0 .75 %盐酸罗哌卡因 15ml,B组注入0 .894 %甲磺酸罗哌卡因 15ml。结果 :不论是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点分布、效果及效果维持时长方面 ,还是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循环、呼吸、肝肾功能等方面 ,甲磺酸罗哌卡因均表现出良好的作用 ,与盐酸罗哌卡因无明显差异 ,二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相似的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硬膜外 局部麻醉药 甲磺酸罗哌卡因 盐酸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与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的比较 被引量:26
3
作者 董榕 柏文悦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比较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与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下的应激反应以及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妇科手术病人 2 0例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靶控 (T)组、吸入 (I)组 ,每组各 10例。丙泊酚靶控行麻醉诱导 ,气管插管后T组靶... 目的 比较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与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下的应激反应以及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妇科手术病人 2 0例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靶控 (T)组、吸入 (I)组 ,每组各 10例。丙泊酚靶控行麻醉诱导 ,气管插管后T组靶控维持 ,I组异氟醚吸入维持。术中控制麻醉深度于双频指数在 (BIS) 4 0~ 6 0之间 ,记录术前至术毕不同时点的皮质醇 (Cor)、血糖 (Glu)、胰岛素 (Ins)、血压、心率和BIS值。结果 与基础对比 ,诱导后两组皮质醇值都显著下降 (P <0 0 5 ) ,切皮后 30分钟至关腹两组值均上升 ,且T组幅度略大 ,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血糖值在切皮后均显著上升 ,I组术中高于T组 ,术毕低于T组 (P <0 0 5 )。T组胰岛素值轻度上升 ,与基础值比较无差异 ;I组在插管后 10分钟时一过性抑制 ,与自身和T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诱导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基础值显著下降 (P <0 0 5 )。I组在插管后 5~ 10分钟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抑制明显 (P <0 0 5 ) ,大多数病人需注射阿托品。两组BIS值在插管后 5分钟和关腹时I组显著低于T组 (P <0 0 5 )。结论 靶控输注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 ,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吸入麻醉 异氟醚 应激 双频指数 丙泊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咪酯乳剂在老年人诱导麻醉中的脑电双频和循环的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沈永倩 金珏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84-185,共2页
目的 :采用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评价依托咪酯乳剂在老年人麻醉诱导时的深度及循环的变化。方法 :2 0例ASAⅠ~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 ,年龄大于 60岁 (n =1 0 )为老年组 ,小于 60岁 (n =1 0 )为对照组。麻醉诱导用药为芬太尼 2ug/k... 目的 :采用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评价依托咪酯乳剂在老年人麻醉诱导时的深度及循环的变化。方法 :2 0例ASAⅠ~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 ,年龄大于 60岁 (n =1 0 )为老年组 ,小于 60岁 (n =1 0 )为对照组。麻醉诱导用药为芬太尼 2ug/kg、依托咪酯 0 3mg/kg、阿曲库铵 0 5mg/kg。结果 :老年组最低BIS为 43 1± 6 4,对照组为 38 4± 4 7,无显著差异。达最低BIS所需时间老年组为 43 5± 7 4秒 ,对照组为 35 6± 8 1秒 (P <0 0 5) ;老年组用药前后的BP、HR稳定 ,对照组心率明显下降 (P <0 0 5)。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全身麻醉 依托咪酯乳剂 脑电双频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陈蕾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2期602-603,共2页
目的:在吸入麻醉术后恢复阶段,观察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是否可缩短吸入麻醉的苏醒时间。方法:在固定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和新鲜气体流量的条件下,术毕关闭挥发罐后,比较使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装置对回路内麻醉气体浓度变化的影响... 目的:在吸入麻醉术后恢复阶段,观察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是否可缩短吸入麻醉的苏醒时间。方法:在固定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和新鲜气体流量的条件下,术毕关闭挥发罐后,比较使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装置对回路内麻醉气体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使用吸附器后,回路内麻醉气体浓度降至MAC 0.3所需时间,异氟醚由20.0± 0.3分钟降至3.3±0.5分钟(P<0.01)。安氟醚由25.0±0.1分钟降至3.5 ± 0.5分钟(P<0.01)。结论:应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可显著缩短病人苏醒时间,并减少气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麻醉 麻醉气体吸附器 异氟醚 安氟醚 回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紧闭麻醉时氧流量对异氟醚吸入和呼出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正 彭章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664-666,共3页
目的 研究半紧闭麻醉时不同氧流量对异氟醚吸入和呼出浓度的影响。方法 60例静吸复合麻醉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氧流量2L/min和3L/min两组,挥发器开启浓度均为2%,辅助用丙泊酚和芬太尼维持适当麻醉深度。用Datex AS/3监测仪监测异氟醚... 目的 研究半紧闭麻醉时不同氧流量对异氟醚吸入和呼出浓度的影响。方法 60例静吸复合麻醉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氧流量2L/min和3L/min两组,挥发器开启浓度均为2%,辅助用丙泊酚和芬太尼维持适当麻醉深度。用Datex AS/3监测仪监测异氟醚吸入浓度(FI)和呼气末浓度(FA)。结果 开始吸入异氟醚的2~5 min内,FI和FA均上升迅速,以后上升速度减慢,3L/min组FI和FA均高于2L/min组。两组FA/FD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但氧流量3L/min组明显高于2L/min组,而FA/FI两组无明显差异。氧流量2L/min和3L/min组达到FA)_(MAC)时间分别为6.5和6.2min,达到FI_(max)时间3L/min组显著短于2L/min组(P<0.01),而达到FA_(max)时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半紧闭麻醉时,氧流量增加使异氟醚FI、FA及FA/FD增加,而对机体摄取异氟醚的速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紧闭麻醉 氧流量 异氟醚 吸入浓度 呼出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处理
7
作者 蔡惠敏 柏文悦 +2 位作者 周静芳 郑章华 黄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331-333,共3页
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均选用静吸复合麻醉。气腹后,膈肌抬高影响呼吸,出现气道内压力峰值(P_(Peak))和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 CO_2)的升高;一定量的CO_2经组织及大网膜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造成P_aCO_2上升,pH值下降、而SPO_... 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均选用静吸复合麻醉。气腹后,膈肌抬高影响呼吸,出现气道内压力峰值(P_(Peak))和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 CO_2)的升高;一定量的CO_2经组织及大网膜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造成P_aCO_2上升,pH值下降、而SPO_2维持在97%以上,说明气腹时期,通过增加潮气量,维持血液循环稳定,不会发生低氧血症。术巾监测P_(ET)CO_2和波形特征或作血气分析,将其值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足保证病人安全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 胆囊切除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细胞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8
作者 蔡惠敏 范秋维 席德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333-335,共3页
50例次胰岛细胞瘤手术,根据病情选用持续硬膜外或静吸复合麻醉.10例次于术前晚禁食后2~4小时静注5~10%葡萄糖1000ml到术晨5时止,入手术室前1小时静注50%葡萄糖40~60ml。40例次术晨5时静注50%葡萄糖40~60ml。无一例在麻醉前发生低血... 50例次胰岛细胞瘤手术,根据病情选用持续硬膜外或静吸复合麻醉.10例次于术前晚禁食后2~4小时静注5~10%葡萄糖1000ml到术晨5时止,入手术室前1小时静注50%葡萄糖40~60ml。40例次术晨5时静注50%葡萄糖40~60ml。无一例在麻醉前发生低血糖。肿瘤切除前补液分为葡萄糖组、葡萄糖和非葡萄糖混合组及非糖组,三组于肿瘤切除前血糖维持在2.78mmol/L以上分别占85.71%、82.61%、50%,提示术中应输入葡萄糖为每小时每公斤595.83±288.70mg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以上三组在肿瘤切除后补液均改用非糖液体,本组于肿瘤切除后30分钟,33例次有血糖升高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麻醉 胰岛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与依托咪酯麻醉诱导中血皮质醇和血糖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陈文斌 沈永倩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 :观察异丙酚与依托咪酯麻醉诱导过程中血糖和皮质醇的变化 ,以评价两药物对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40例ASAⅠ~Ⅱ级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 ,随机分为异丙酚组 (A组 ,n =2 0 )和依托咪酯组 (B组 ,n =2 0 )。麻醉诱导A组异丙... 目的 :观察异丙酚与依托咪酯麻醉诱导过程中血糖和皮质醇的变化 ,以评价两药物对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40例ASAⅠ~Ⅱ级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 ,随机分为异丙酚组 (A组 ,n =2 0 )和依托咪酯组 (B组 ,n =2 0 )。麻醉诱导A组异丙酚 2mg/kg、B组依托咪酯 0 4mg/kg ,加用芬太尼 2 μg/kg、阿曲库铵 0 5mg/kg。结果 :(1)诱导后血糖A组由 4 5 9± 0 6 7mmol/L增至 4 93± 0 6 3mmol/L ;B组由 5 0 4± 0 5 0mmol/L增至 5 6 7± 0 80mmol/L(P <0 0 5 )。 (2 )血皮质醇A组由 13 6± 5 17μg/L降至 10 4± 5 5 6 μg/L ;B组由 12 3± 5 18μg/L降至 8 37±4 13μg/L(P <0 0 5 )。 (3)诱导后 5分钟 ,A组BP、HR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而B组则上升 (P <0 0 5 ) ,10分钟后恢复至诱导前水平。结论 :异丙酚与依托咪酯均能抑制麻醉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依托咪酯 全身麻醉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片损伤模型和新型定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8
10
作者 薛庆生 夏梦 +2 位作者 于布为 王泽剑 陈红专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954-957,共4页
目的 建立不同性质脑损伤实验模型和一种方便、快速、灵敏的定量评价方法。方法 制备大鼠皮层和海马脑片 ,检测活性后 ,分别接受缺氧缺糖 (OGD)、谷氨酸、过氧化氢 (H2 O2 )损伤 ,氯胺酮、D AP5、异丙酚预处理 ,随后与TTC溶液共同孵... 目的 建立不同性质脑损伤实验模型和一种方便、快速、灵敏的定量评价方法。方法 制备大鼠皮层和海马脑片 ,检测活性后 ,分别接受缺氧缺糖 (OGD)、谷氨酸、过氧化氢 (H2 O2 )损伤 ,氯胺酮、D AP5、异丙酚预处理 ,随后与TTC溶液共同孵育 ,有机溶剂抽提 ,酶标仪测定OD4 90 值 ,同时测定孵育上清液乳酸脱氢酶 (LDH)释放率。结果 室温下恢复孵育 90min后 ,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层可记录到群体峰电位。随着OGD时间延长 ,皮层和海马脑片TTC染色明显降低 ,孵育上清液LDH释放率逐渐增加 ,组织损伤百分率与LDH释放率明显正相关 :皮层r =0 960 9,P <0 0 1 ;海马r =0 892 1 ,P <0 0 5。和对照组相比 ,谷氨酸 1mmol·L- 1 和H2 O2 2mmol·L- 1 明显降低脑片TTC染色。氯胺酮5μmol·L- 1 、D AP550 μmol·L- 1 、异丙酚 5μmol·L- 1 分别抑制OGD 1 0min、谷氨酸、H2 O2 损伤所致脑片TTC染色降低。结论 利用大鼠脑片建立的缺氧缺糖、谷氨酸和过氧化氢损伤实验模型 ,以及新鲜脑片与TTC溶液共同孵育 ,有机溶剂抽提、比色的定量评价方法具有方便、快速、灵敏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模型 动物 脑片 脑损伤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对氧供、氧耗、循环血容量和血管外肺水的影响 被引量:89
11
作者 于布为 顾敏杰 薛庆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 观察犬行不同程度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 (AHHD)时全身血液动力学、循环血容量 (CBV)、氧供 ( DO2 )、氧耗 ( VO2 )、胸内血容量 (ITBV)、血管外肺水 (EVLW )的变化。方法  10只健康杂种犬 ,体重 12~ 15kg ,基础麻醉后行气管插管 ... 目的 观察犬行不同程度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 (AHHD)时全身血液动力学、循环血容量 (CBV)、氧供 ( DO2 )、氧耗 ( VO2 )、胸内血容量 (ITBV)、血管外肺水 (EVLW )的变化。方法  10只健康杂种犬 ,体重 12~ 15kg ,基础麻醉后行气管插管 ,控制呼吸。每只犬以 80ml·kg-1·h-1的速度行5个水平的AHHD ,分别将红细胞压积 (Hct)降至 2 5 % (HD1)、2 0 % (HD2 )、17% (HD3 )、15 % (HD4)和12 % (HD5)。测定各Hct水平时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动、静脉血气、CBV、EVLW ,计算 DO2 、 VO2 。结果 所有犬均达到所要求的Hct,各时点的补液量分别为 (2 1 8± 2 39)、(42 8± 2 86 )、(84 6±3 84 )、(16 4± 8 94 )和 (19 8± 13 0 )mg/kg。在血液稀释过程中 ,MAP和心率早期无明显变化 ,直到Hct<17%才略有升高 ,CVP、CI持续升高。 DO2 随血液稀释有所上升 ,Hct为 2 0 %达最高 [(38 8± 30 3)ml·min-1·m-2 ],此时 VO2 无明显改变 ;Hct<17%时 , DO2 、 VO2 均低于基础值 ;但 DO2 仍高于最低极限 ,即使Hct降至 10 % ,氧供耗平衡仍可维持。Hct为 2 5 %时 ,CBV增加 2 4 4 % ,此时EVLW并未明显增加 ;Hct为 2 0 %时 ,CBV增加 5 3 8% ,EVLW增加 36 5 % ,较基础值明显升高 (P<0 0 5 ) ,此时 pH仍正常。于HD3 、HD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 氧供 氧耗 循环血容量 血管外肺水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急性超容血液稀释对胸阻抗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马伟 许海芳 +2 位作者 周曙 金珏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 通过术前急性超容血液稀释 ,观察急性血容量变化引起的胸部电阻抗的改变 ,以探讨用胸阻抗法评估血容量变化的可行性。方法  10例接受择期手术的成年患者 ,术中平卧位 ,全麻气管内插管后 ,分别记录 10分钟内快速输液至 10ml/kg和 ... 目的 通过术前急性超容血液稀释 ,观察急性血容量变化引起的胸部电阻抗的改变 ,以探讨用胸阻抗法评估血容量变化的可行性。方法  10例接受择期手术的成年患者 ,术中平卧位 ,全麻气管内插管后 ,分别记录 10分钟内快速输液至 10ml/kg和 2 0ml/kg时高频 ( 10 0kHz)和低频( 1 5kHz)两种电流下胸阻抗的变化以及心输出量、肺动脉压等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 与输液至10ml/kg时相比 ,术前快速输液达 2 0ml/kg时 ,低频、高频胸阻抗分别由 ( 5 2 2 7± 8 89)Ω和 ( 4 0 62±7 10 )Ω降至 ( 4 9 93± 8 86)Ω和 ( 3 8 4 2± 7 12 )Ω ,胸阻抗指数由 5 5 5 6± 11 93上升至 5 8 89±13 5 7(P <0 0 5 )。CVP、PAP、PCWP均显著增加 ,而Hb、Hct则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胸阻抗的监测能有效地评估急性血容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稀释 胸部电阻抗 血容量 术前急性超容血液稀释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罗比卡因与盐酸罗比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的效应比较 被引量:39
13
作者 李一亮 彭章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590-592,共3页
目的 评价甲磺酸罗比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的效应和安全性。方法 45例择期行下腹或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别接受用甲磺酸罗比卡因(8.94 mg/ml,观察组)或盐酸罗比卡因(7.5mg/ml,对照组)施行的硬膜外阻滞。观察两组在感觉阻滞、运动阻滞、镇... 目的 评价甲磺酸罗比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的效应和安全性。方法 45例择期行下腹或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别接受用甲磺酸罗比卡因(8.94 mg/ml,观察组)或盐酸罗比卡因(7.5mg/ml,对照组)施行的硬膜外阻滞。观察两组在感觉阻滞、运动阻滞、镇痛和肌肉松弛方面的效果,同时观察用药前后肝肾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感觉阻滞平面达到T6以上的病例分别为84.3%和76%(P>0.05),Bromage≥3级的病例分别90%和92%(P>0.05)。两组感觉阻滞平面固定时间、Bromage达到最大级别时间、最大级别维持时间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镇痛及肌松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术中2例发生低血压,2例发生心动过缓,而对照组仅1例发生低血压。两组术后24 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ALT)、尿素氮(BUN)和肌酐(Cr)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甲磺酸罗比卡因与盐酸罗比卡因行硬膜外阻滞的效应基本相同,且无明显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比卡因 硬膜外阻滞 观察 对照组 甲磺酸 运动阻滞 阻滞平面 低血压 镇痛 下肢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安定对丙泊酚诱导需要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正 彭章龙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10-612,共3页
目的 评估咪唑安定预先给药对减少丙泊酚需要量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择期手术病人 1 2 0例 ,随机分为丙泊酚组 (A组 )、咪唑安定 0 0 4mg/kg +丙泊酚组 (B组 )和咪唑安定 0 0 6mg/kg +丙泊酚组 (C组 ) ,按丙泊酚剂量每组又分为 4... 目的 评估咪唑安定预先给药对减少丙泊酚需要量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择期手术病人 1 2 0例 ,随机分为丙泊酚组 (A组 )、咪唑安定 0 0 4mg/kg +丙泊酚组 (B组 )和咪唑安定 0 0 6mg/kg +丙泊酚组 (C组 ) ,按丙泊酚剂量每组又分为 4个亚组 :A组分为 0 75、1 1 3、1 6 8和 2 5mg/kg 4个亚组 ;B和C组均分为 0 33、0 5、0 75和 1 1 3mg/kg 4个亚组。A组直接静注丙泊酚 ,B和C组分别静注咪唑安定 0 0 4mg/kg或 0 0 6mg/kg ,6min后静注丙泊酚 ,速度均为1 5mg/s。静注丙泊酚或咪唑安定后 6min内每分钟进行OAA/S评分 ,并记录BIS。结果  (1 )OAA/S与BIS具有显著等级相关 (r =0 81 9,P <0 0 1 )。三次模型拟合曲线可表示OAA/S与BIS之间的关系 (r =0 6 83,P<0 0 1 )。 (2 )以OAA/S =0分为判断丙泊酚效应指标 ,A组丙泊酚的ED50 和ED95分别为 1 0 9mg/kg和 1 6 4mg/kg ;B组和C组分别使丙泊酚的ED50 下降 5 2 3%和 6 0 5 % ,ED95下降 4 7 6 %和5 1 8%。 (3)静注丙泊酚后 1~ 2min ,BIS下降到最低值。与A组相比 ,B和C组使BIS降至相应值的丙泊酚需要量明显减少 ,同时BIS维持低水平的时间显著延长。结论 预先静注咪唑安定 0 0 4mg/kg可显著减少丙泊酚用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安定 丙泊酚 需要量 脑电双频指数 全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对不同性质脑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薛庆生 夏梦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34-737,共4页
目的 观察氯胺酮对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氨基酸中毒和氧自由基损伤三种不同性质脑损伤的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皮层和海马脑片 ,培养胎鼠皮层神经元 ,建立缺氧缺糖 (OGD)、谷氨酸和过氧化氢 (H2 O2 )三类损伤模型 ,采用脑片TTC染色... 目的 观察氯胺酮对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氨基酸中毒和氧自由基损伤三种不同性质脑损伤的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皮层和海马脑片 ,培养胎鼠皮层神经元 ,建立缺氧缺糖 (OGD)、谷氨酸和过氧化氢 (H2 O2 )三类损伤模型 ,采用脑片TTC染色和神经元MTT比色法 ,酶标仪测定4 90nm处吸光度 (A值 ) ,定量考察损伤程度和氯胺酮的作用。结果 三类损伤能够明显降低皮层、海马脑片TTC染色和神经元MTT比色吸光度A值 (P <0 0 5 )。氯胺酮对正常孵育脑片和培养神经元染色无影响 ,明显减轻OGD与谷氨酸损伤脑片和神经元所致A值降低 (P <0 0 5 ) ,对H2 O2 损伤所致A值降低无作用。结论 氯胺酮保护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和兴奋性氨基酸中毒所致脑损伤 ,对氧自由基损伤无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氯胺酮 氧自由基损伤 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兴奋性氨基酸中毒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插管型和普通型喉罩气管插管的比较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蕾 蔡惠敏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665-666,共2页
关键词 普通型喉罩 气管插管 对比分析 插管型喉罩 麻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氯胺酮吗啡及氯胺酮-吗啡配伍用于硬膜外腔术后镇痛作用的比较小剂量氯胺酮吗啡及氯胺酮-吗啡配伍用于硬膜外腔术后镇痛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4
17
作者 沈永倩 朱泳 +1 位作者 汪明洁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85-287,共3页
目的:探讨氯胺酮、吗啡硬膜外腔术后镇痛效应和伍用后是否可提高镇痛效果并减少副作用。方法:50例硬膜外腔麻醉下行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例。A组:吗啡0.01mg/kg;B组:氯胺酮0.4mg/kg;C组... 目的:探讨氯胺酮、吗啡硬膜外腔术后镇痛效应和伍用后是否可提高镇痛效果并减少副作用。方法:50例硬膜外腔麻醉下行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例。A组:吗啡0.01mg/kg;B组:氯胺酮0.4mg/kg;C组氯胺酮0.6mg/kg;D组:A+B;E组:A+C。于术后4、8、12、24、48、72h记录疼痛评分(VAPS)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VAPS评分平均为2.95,有效镇痛7例,平均持续时间为52.0h;B组镇痛效果差,VAPS评分平均为7.26,有效镇痛3例,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C组VAPS评分平均为3.60,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有效镇痛7例,平均持续时间为44.4h;D组VAPS平均评分为2.73,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平均持续时间为50.8h;E组平均VAPS评分为1.58,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持续时间为58.1h。结论:1.氯胺酮0.4mg/kg硬膜外腔术后镇痛效果差,剂量增至0.6mg/kg镇痛效果与吗啡0.01mg/kg相近,恶心、呕吐发生较少,无精神方面的副作用;2.氯胺酮与吗啡配伍,随着氯胺酮剂量增加到0.6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腔 术后镇痛 氯胺酮 吗啡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对血液动力学及脑氧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彭章龙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24-527,共4页
目的 研究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对颅内手术病人血液动力学及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 择期颅内手术病人 1 2例 ,用硝普钠使平均动脉压 (MAP)降至 5 0~ 6 5mmHg ,并维持 30min。降压前后 ,自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取血进行血气分析和血糖... 目的 研究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对颅内手术病人血液动力学及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 择期颅内手术病人 1 2例 ,用硝普钠使平均动脉压 (MAP)降至 5 0~ 6 5mmHg ,并维持 30min。降压前后 ,自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取血进行血气分析和血糖测定 ,并以CO2 复吸入法无创心排血量监测仪 (NiCO2 )连续监测心排血量 (CO)。结果  (1 )降压期间 ,HR明显加快 ,CO先下降后又回升至降压前水平 ;颈静脉血氧饱和度无明显下降 ;(2 )动 颈内静脉球部氧含量差、脑氧摄取率、动 颈内静脉糖含量差和脑葡萄糖摄率麻醉后均显著下降 ,降压及停降压后均进一步下降 ,仅脑氧摄取率降压后稍增加。结论 硝普钠控制性降压时心率增快 ,CO无明显变化 ,脑氧供需可维持平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普钠 控制性降压 血液动力学 脑氧平衡 血糖测定 颅内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氟醚对新斯的明拮抗维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陆志俊 于布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03-305,共3页
目的 研究一定浓度的异氟醚对新斯的明拮抗维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  30例病人随机分为三组 (各 10例 ) :(1)丙泊酚静脉麻醉组 ,即对照组 (P组 )。 (2 )观察组 ,以异氟醚维持麻醉。再分为两组 :术中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均为 1MAC ,... 目的 研究一定浓度的异氟醚对新斯的明拮抗维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  30例病人随机分为三组 (各 10例 ) :(1)丙泊酚静脉麻醉组 ,即对照组 (P组 )。 (2 )观察组 ,以异氟醚维持麻醉。再分为两组 :术中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均为 1MAC ,临近手术结束用新斯的明拮抗时 ,呼气末异氟醚浓度分别为 1MAC(1M组 )和 0 3MAC(0 3M组 )。术中各组均连续输注维库溴铵。术毕以新斯的明 0 0 35mg/kg拮抗并记录以下数据 :维库溴铵输注速率 ;从拮抗开始到T1恢复到 90 %、TOF恢复到 0 7和 0 9的时间 ;拮抗后 15分钟时的T1、TOF比值。结果  1M组和 0 3M组维库溴铵输注速率较P组降低 (P <0 0 5 )。新斯的明拮抗后 ,0 3M组和 1M组T1恢复到 90 %、TOF恢复到 0 7和 0 9的时间较P组延长 (P <0 0 5和P <0 0 1)。 1M组TOF恢复到 0 9的时间较 0 3M组延长(P <0 0 5 )。在新斯的明拮抗后 15分钟 ,0 3M组和 1M组的T1和TOF比值均低于P组 (P <0 0 5 )。 1M组的TOF比值低于 0 3M组 (P <0 0 5 )。结论 呼气末浓度为 1MAC和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醚 维库溴铵 新斯的明 神经肌肉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和蛋白激酶C γ亚单位的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薛庆生 储晓英 于布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和脑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变化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Ⅰ:假手术组,Ⅱ:损伤组,Ⅲ:异丙酚(25mg·kg-1)+损伤组,Ⅳ:异丙酚(50mg·kg-1)+损伤组,Ⅴ:脂肪乳剂+损伤组,每组8例。采用大...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和脑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变化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Ⅰ:假手术组,Ⅱ:损伤组,Ⅲ:异丙酚(25mg·kg-1)+损伤组,Ⅳ:异丙酚(50mg·kg-1)+损伤组,Ⅴ:脂肪乳剂+损伤组,每组8例。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缺血3h再灌注24h。异丙酚和脂肪乳剂于再灌注前30min腹腔注射。通过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观察局灶性脑缺血产生的神经细胞凋亡和异丙酚作用效果,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各组PKCγ蛋白在脑内表达变化的差异。结果再灌注24h后Ⅱ、Ⅲ、Ⅳ、Ⅴ组大鼠体重较缺血前降低(P<0.01),和Ⅰ组比较:Ⅱ、Ⅲ、Ⅳ、Ⅴ组大鼠再灌注24h后出现明显的神经体征缺陷(P<0.01),Ⅱ组大鼠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区域大量神经细胞凋亡,纹状体PKCγ蛋白表达明显下降。Ⅱ、Ⅲ、Ⅳ、Ⅴ组大鼠纹状体区域凋亡细胞密度与PKCγ染色阳性面积均没有差异(P>0.05)。结论再灌注前30min腹腔注射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神经细胞凋亡和PKCγ表达降低无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 脑缺血再灌注 凋亡 蛋白激酶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