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的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春燕 吕蓓 +1 位作者 沈卫峰 陆国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32-335,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 (PCI)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疗效。方法  2 4 8例UAP患者 ,其中保守组 12 3例 ,接受阿司匹林、肝素和抗心绞痛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组 12 5例 ,除上述药物治疗外 ,于入院后...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 (PCI)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疗效。方法  2 4 8例UAP患者 ,其中保守组 12 3例 ,接受阿司匹林、肝素和抗心绞痛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组 12 5例 ,除上述药物治疗外 ,于入院后平均 4 .4d行PCI治疗 ,随访两组首次入院后 1年内终点事件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绞痛复发和再入院等。结果 介入组与保守组住院期死亡或AMI复合终点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分别为 0 .8%和 1.6 % ,P >0 .0 5 ) ,但介入组住院天数缩短 ,分别为 (10 .3± 5 .6 )d和 (14 .6± 10 .7)d ,(P <0 .0 .0 1) ;介入组较保守组 1年的AMI发生率 (分别为 2 .4 %和8.9% ,P <0 .0 3)、病死率 (分别为 1.6 %和 6 .5 % ,P <0 .0 5 )、死亡或AMI复合终点发生率 (分别为 4 .0 %和 13.0 % ,P <0 .0 2 )、心绞痛复发率 (分别为 2 6 .4 %和 4 8.7% ,P <0 .0 0 1)、CABG率 (分别为 1.6 %和 10 .5 % ,P <0 .0 1)、再入院率 (分别为 2 4 .8%和 4 5 .5 % ,P <0 .0 1)均显著降低。 1年无发生死亡或AMI复合终点的生存率 :介入组显著高于保守组 (分别为 96 .0 %和 86 .9% ,P <0 .0 2 )。亚组分析显示 ,PCI降低UAP患者死亡或AMI复合终点发生率的人群主要是高危患者 ,如静息型心绞痛、TNT阳性、3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疗效分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内科保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女性冠心病与血清性激素和尿酸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宇 沈卫峰 +4 位作者 张建盛 张瑞岩 施新明 张宪 郑爱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382-384,共3页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冠心病与血清性激素和尿酸之间的关系。方法  115例绝经后女性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 (6 0例 )和对照组 (5 5例 ) ,比较两组血清性激素和尿酸水平及其与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应用逐步logisti...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冠心病与血清性激素和尿酸之间的关系。方法  115例绝经后女性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 (6 0例 )和对照组 (5 5例 ) ,比较两组血清性激素和尿酸水平及其与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应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两组雌二醇、孕激素及雄激素水平无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 ,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病与年龄、血清尿酸及糖尿病显著相关。 3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尿酸浓度显著高于单支及 2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结论 血清尿酸升高是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 ,并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而性激素无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性激素类 尿酸 女(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尿激酶治疗91例急性心肌梗塞报道 被引量:4
3
作者 吴立群 傅文中 +3 位作者 唐礼江 沈卫峰 戚文航 龚兰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264-266,共3页
用国产尿激酶(UK)100万IU静脉溶栓治疗9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对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结果发现:1.国产UK的血管再通率为59.3%,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3%.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但... 用国产尿激酶(UK)100万IU静脉溶栓治疗9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对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结果发现:1.国产UK的血管再通率为59.3%,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3%.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但无致命性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2.溶栓对AMI左心室功能的改善及病死率的降低.依赖于梗塞相关动脉(IRA)的再通;3.UK静脉注射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纤溶酶活性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抗原显著下降。提示,血浆已处于明显的溶解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国产UK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溶栓疗法 尿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氏丹参片佐治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的长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罗晓颖 张凤如 戚文航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90-1292,共3页
目的:评价丹参片长期辅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00例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丹参组和常规组各50例,丹参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片(每日3次,每次3片),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 目的:评价丹参片长期辅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00例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丹参组和常规组各50例,丹参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片(每日3次,每次3片),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6 m in步行距离和心超指标的变化,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丹参组对心功能分级和6 m in步行距离的改善较常规组显著有效(P<0.05);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能进一步缩小左心室舒张和收缩末期内径,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P<0.05);丹参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长期加用丹参片能改善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室重构,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片 缺血性心肌病 心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伴糖尿病的死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凤如 于金德 +3 位作者 顾刚 王书成 龚兰生 陈一山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91-93,共3页
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伴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原因。着重分析病史、包括临床表现、血压、血糖、血脂、血清心肌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死亡原因。材料与方法选择1986~1995年住院的AMI伴糖尿病患... 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伴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原因。着重分析病史、包括临床表现、血压、血糖、血脂、血清心肌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死亡原因。材料与方法选择1986~1995年住院的AMI伴糖尿病患者112例(A组),并从同期754例A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AMI 糖尿病 死亡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疗效及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奇 沈卫峰 +3 位作者 张建盛 张瑞岩 胡健 张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15-,共1页
目的 研究左心室 (左室 )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包括 6 6例左室功能不全 (射血分数≤ 0 .35 )行冠脉内支架术患者 (左室功能不全组 )和同期 6 6例年龄、性别及一般情况匹配但左室功能正常的... 目的 研究左心室 (左室 )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包括 6 6例左室功能不全 (射血分数≤ 0 .35 )行冠脉内支架术患者 (左室功能不全组 )和同期 6 6例年龄、性别及一般情况匹配但左室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比较两组冠脉病变程度 ,冠脉内支架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左室功能不全组多支冠脉病变患者明显增多 (6 7%和 4 7% ,P <0 .0 5 ) ,完全血运重建率降低 (6 5 %和 82 % ,P <0 .0 5 ) ;两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支架术成功率均相似 (分别为 3%和 0 % ;95 %和 96 % ,P >0 .0 5 )。平均随访 2年发现左室功能不全组支架术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 (术后0 .35± 0 .11和术前 0 .30± 0 .0 4 ,P <0 .0 5 ) ,无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生存率和对照组相似 (80 %和 86 % ,P >0 .0 5 )。结论 冠脉内支架术能对左室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 ,术后患者远期生存率与左室功能正常者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不全 支架术 左室功能 冠脉病变 左心室 患者 预后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杜乃立 戚文航 +1 位作者 邱喜胜 朱鼎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左心室肥厚和血管紧张素 (Ang )受体的关系。  方法 :雄性 SHR自 10周龄始 ,给予依那普利 [enalapril2 0 mg/ (kg· d) ],氯沙坦 [losartan2 5 mg/ (kg· d) ],或二者半剂量合用 [依那普利 ...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左心室肥厚和血管紧张素 (Ang )受体的关系。  方法 :雄性 SHR自 10周龄始 ,给予依那普利 [enalapril2 0 mg/ (kg· d) ],氯沙坦 [losartan2 5 mg/ (kg· d) ],或二者半剂量合用 [依那普利 10 mg/ (kg· d) ,氯沙坦 12 .5 mg/ (kg· d) ]6周 ,并以鼠龄、性别、数量相同的未治疗 SHR和WKY作对照。测量收缩压、左心室重量 (L VM)及左心室重量指数 (L VMI)。采用 RT- 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内 AT1和AT2受体基因信使核糖核酸 (m RNA)表达 ,用放射配基结合法测定心肌组织内 Ang 受体密度。  结果 :SHR对照组的收缩压、L VM和 L VMI均显著高于 WKY对照组 (P<0 .0 0 1) ,SHR各治疗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其 WKY对照组 (收缩压 ,P<0 .0 0 1;L VM和 L VMI,P<0 .0 1) ,依那普利和氯沙坦之间无显著差别 ,二者合用比单用对降低 L VMI更有效 (P<0 .0 5 )。 SHR对照组 AT1受体 m RNA表达和 Ang 受体密度显著高于 WKY对照组 (P<0 .0 0 1) ,SHR+氯沙坦组较 SHR对照组显著降低 (P<0 .0 0 1) ,而 AT2受体无改变。 SHR+依那普利组 AT1、AT2受体m RNA表达及 Ang 受体密度均无改变。  结论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时出现 Ang 受体主要是 AT1受体上调 ,这可能与血压和心脏肥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激素、血尿酸与老年女性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宇 沈卫峰 +4 位作者 张建盛 张瑞岩 施新明 张宪 郑爱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53-55,共3页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冠心病与性激素和血清尿酸之间的关系。方法  115例绝经后女性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 (n =6 0 )和正常对照组 (n =5 5 ) ,测定两组血清性激素及尿酸水平 ,并进行比较。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冠心病与性激素和血清尿酸之间的关系。方法  115例绝经后女性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 (n =6 0 )和正常对照组 (n =5 5 ) ,测定两组血清性激素及尿酸水平 ,并进行比较。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表示。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雌二醇、孕激素及雄激素水平两组无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病与年龄、血尿酸及糖尿病有显著相关性。冠心病组内 3支病变患者血尿酸浓度显著高于单支病变及 2支病变患者。结论 血尿酸升高是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 ,并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性激素 冠心病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受体GPⅢa基因P1A1/P1A2多态性与心肌梗塞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陆林 于金德 +6 位作者 乐玮 陶蓉 尤蓓 何汝敏 蔡煦 朱鼎良 龚兰生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8年第6期425-427,共3页
冠心病心肌梗塞(MI)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关系一直广受关注.近来,有报道称美国白种人血小板受体GPⅢa基因的PIA1/PIA2多态性与MI发病相关.本研究运用RFLP和ASO技术对82例MI患者和68例对照进行该多态性的检测,并与50例美国健康白种人作比较.... 冠心病心肌梗塞(MI)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关系一直广受关注.近来,有报道称美国白种人血小板受体GPⅢa基因的PIA1/PIA2多态性与MI发病相关.本研究运用RFLP和ASO技术对82例MI患者和68例对照进行该多态性的检测,并与50例美国健康白种人作比较.结果显示150例中国人的GPⅢa多态基因型均为P1A1/P1A1,与美国白种人有显著差别.表明中国人群血小板受体GPⅢa基因的PlA1/PlA2多态性与MI发病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小板 受体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志红 沈卫峰 +3 位作者 张建盛 张大东 张瑞岩 张宪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和J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60例AMI患者于静脉溶栓治疗后90min以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估价梗塞相关动脉(IRA)前向血流情况,并观测其溶栓前和溶栓后每30min直至2h的QT和JT离散度变化以及...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和J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60例AMI患者于静脉溶栓治疗后90min以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估价梗塞相关动脉(IRA)前向血流情况,并观测其溶栓前和溶栓后每30min直至2h的QT和JT离散度变化以及72h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34例IRA血流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2~3级者,溶栓后2hQT和JT离散度显著降低,而24例IRA未开通者上述指标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较高水平。18例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QT和JT离散度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125±47ms和110±35ms,84±45ms和81±40ms)(P均<0.01)。结论成功溶栓治疗可使QT和JT离散度显著降低,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QT离散度 冠状动脉造影 A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更换原因的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建荣 钱剑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60-361,共2页
目的分析起搏器更换原因,探讨起搏器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总结瑞金医院95例111例次起搏器更换的原因。结果更换原因中,起搏器电池正常耗竭占76.6%,其它原因占23.4%,其中术后感染占8.1%,起搏器故障占4.5%,起搏阈值升高占... 目的分析起搏器更换原因,探讨起搏器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总结瑞金医院95例111例次起搏器更换的原因。结果更换原因中,起搏器电池正常耗竭占76.6%,其它原因占23.4%,其中术后感染占8.1%,起搏器故障占4.5%,起搏阈值升高占4.5%,皮袋无菌坏死占1.8%,导管断裂占0.9%,电极移位占0.9%,局部刺激占0.9%,导管与起搏器接触不良及乳房癌后移植各占0.9%。结论根据心脏起搏器更换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更换原因 起搏阈值 人工心脏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启动子区域单核苷酸多态与男性早发性冠心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艳 金玮 +4 位作者 盛海辉 金璘 沈亚云 黄薇 于金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19-119,共1页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原 (angiotensinogen ,AGT)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与中国汉族男性早发性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重SNaPshot反应 ,在 10 0例男性早发性冠心病患者和 10 0名健康对照者中 ,对AGT基因启动子区域的G 2 17A...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原 (angiotensinogen ,AGT)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与中国汉族男性早发性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重SNaPshot反应 ,在 10 0例男性早发性冠心病患者和 10 0名健康对照者中 ,对AGT基因启动子区域的G 2 17A、A 2 0C和G 6A多态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G 2 17A多态AA、AG和GG基因型分布和A、G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分别为 7、35、5 8例和 4、2 1、75名 ,P =0 .0 39;2 2 .5 %、75 .5 %和 14 .5 %、85 .5 % ,P =0 .0 12 )。A 2 0C和G 6A多态的基因型分布及其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差异无显著性 (均P >0 .0 5 )。在多支病变组中 ,G 2 17A多态的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3、2 1、2 4和 4、2 1、75例 (名 ) ,P =0 .0 10 ) ,其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 (2 8.12 %、71.88% 14 .5 %、85 .5 % ,P =0 .0 0 5 )。结论 在中国汉族男性人群中 ,AGT基因G 2 17A多态可能是其早发性冠心病的一个遗传性危险因素 ,并且G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原 单核苷酸多态 早发性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起搏与单腔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永初 顾刚 +1 位作者 胡厚达 于金德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5期372-373,共2页
本文采用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双腔或单腔心室起搏器安装前后各5例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结果提示,对于心功能和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双腔起搏和单腔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双腔起搏 单腔起搏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与心血管药物联合应用的严重不良反应 被引量:12
14
作者 钱剑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年第4期249-251,共3页
关键词 药物联合应用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严重不良反应 代谢作用 药物并用 老年患者 常规应用 毒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蓓 沈卫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32-33,共2页
为探讨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了50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与58例非溶栓治疗的老年AMI患者住院期临床表现。结果显示,经溶栓治疗的老年AMI患者,其梗塞延展、住院期严重心律... 为探讨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了50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与58例非溶栓治疗的老年AMI患者住院期临床表现。结果显示,经溶栓治疗的老年AMI患者,其梗塞延展、住院期严重心律失常和严重心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显著减少,无1例发生颅内出血。表明对老年AMI患者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益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老年人 溶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松 李刚 +5 位作者 蔡飞 王陆军 袁灵雁 张己声 黄春雨 沈永初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 观察右心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探讨不同的起搏部位对血流动力学的即刻影响及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后近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患者 6例 ,其中男性 4例 ,女性 2例。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1例 ,缺血性心肌病 5例。心房颤动... 目的 观察右心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探讨不同的起搏部位对血流动力学的即刻影响及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后近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患者 6例 ,其中男性 4例 ,女性 2例。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1例 ,缺血性心肌病 5例。心房颤动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波时限 (167± 2 0 )ms ,心功能Ⅱ~Ⅳ级。置入右心室心尖部及流出道二根起搏电极 ,连接于全自动双腔起搏 (DDD)起搏器。结果 安置起搏器术后即刻采用右心室双部位起搏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单纯右心室心尖部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 ,随访 3个月、6个月、12个月 ,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心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右心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部位心脏起搏 心力衰竭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卫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4-8,共5页
关键词 药物涂层支架 支架术 MACE 再狭窄 西罗莫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心电图在AV间期最佳化中的临床价值
18
作者 顾刚 吴立群 +3 位作者 曹敏 沈永初 苏侃 戚文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55-155,共1页
关键词 AV间期 体表心电图 最佳化 临床价值 双腔起搏器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血流动力学 瑞金医院 P波宽度 心内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细胞因子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关系
19
作者 刘艳 于金德 +3 位作者 陆林 陶蓉 金玮 沈卫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13-113,共1页
目的 探讨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α(IL 1α) ,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 ,白细胞介素 6 (IL 6 )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肿瘤坏死因子 β(TNF β)与不稳定性心绞痛 (unstableangina ,UA)的关系。 方法 在 1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目的 探讨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α(IL 1α) ,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 ,白细胞介素 6 (IL 6 )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肿瘤坏死因子 β(TNF β)与不稳定性心绞痛 (unstableangina ,UA)的关系。 方法 在 1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 80名健康对照者中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IL 1α ,IL 1β ,IL 6 ,TNF α和TNF β浓度。 结果 UA组患者血浆TNF α及TNF β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分别P =0 .0 0 0 ,P =0 .0 0 1)。UA组患者血浆IL 1β浓度与对照组有差异 ,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P =0 .0 5 3)。两组血浆IL 1α及IL 6浓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肿瘤坏死因子可能参与了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某些病理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炎症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鉴别左心耳内血栓与梳状肌的作用
20
作者 杨宗奇 沈卫峰 +3 位作者 张绍昌 施仲伟 胡厚达 陶巨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了解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鉴别左心耳内血栓与梳状肌的作用。方法:采用多平面TEE观察54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耳结构。结果:54例患者中,30例在0~90°扫描切面左心耳尖部或侧壁出现直径0.30~0.7... 目的;了解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鉴别左心耳内血栓与梳状肌的作用。方法:采用多平面TEE观察54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耳结构。结果:54例患者中,30例在0~90°扫描切面左心耳尖部或侧壁出现直径0.30~0.78cm大小回声,类似血栓形成,但当扫描切面转至110~135°时,左心耳底部可见2~4个平行排列、清晰的点状或条索状回声,为梳状肌,其中12例为手术证实;24例在0~90°C以及110~135°时左心耳和(或)左心房体部可见直径1.0~3.4cm大小边缘清楚、致密的回声光团,为血栓形成,其中18例为手术证实。结论:多平面TEE能清晰观察左心耳内发达的梳状肌,并能与血栓作出可靠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内血栓 梳状肌 超声心动图 TEE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