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敏全 周军 +3 位作者 朱燕 王瑾 戎鑫 张小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84-486,共3页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能Ⅰ级,均安置DDD型双腔永久起搏器。每例患者都分别在右室4个部位起搏,观察起搏QRS时限,以起搏时限最小部位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并随访观察心功能、胸部X线片、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8例患者均以右室近后间隔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此部位的起搏QRS时限均小于术前自身QRS时限(P<0.05),也均小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搏时QRS时限,永久起搏部位测试参数均符合正常标准。术后随访6~36个月,8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提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伴有RBBB,需安置永久心室起搏治疗时,流入道与流出道结合部(近后间隔),是生理化程度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起搏 心室 近后间隔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永久起搏器 起搏部位 心室 临床研究 缓慢性心律失常 QRS时限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高血脂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小忆 黄文红 +1 位作者 石秀萍 陆瑞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89-691,共3页
通过高血脂大鼠离体心肌缺血预处理模型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左心室收缩压 (L VSP)、左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率 (dp/dt) max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丙二醛 (MDA)的影响。发现缺血再灌注组与... 通过高血脂大鼠离体心肌缺血预处理模型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左心室收缩压 (L VSP)、左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率 (dp/dt) max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丙二醛 (MDA)的影响。发现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相比 L VSP、(dp/dt) max明显下降 (P<0 .0 5 ) ;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 ,缺血预处理组 L VSP、(dp/dt) max、GSH- Px、SOD值均明显升高 (P<0 .0 5 ) ,且接近于对照组 ,(dp/dt) max- L VSP环在重复灌注后 ,可见环体的收缩成分面积增加 ,MDA含量则下降。提示高血脂大鼠经心肌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缺血 /再灌注对高血脂大鼠心功能的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缺血预处理 大鼠 心功能 GSH—Px S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降压药对高血压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小忆 郭竹英 +3 位作者 陆晓晔 周军 邱潮林 马金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23-124,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降压药物对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Ⅱ、Ⅲ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用苯那普利、氨氯地平、美托洛尔口服治疗观察6个月。结果治疗后随着血压的降低,苯那普利、氨氯地平两组的血浆ET显著下降(P<0.01...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降压药物对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Ⅱ、Ⅲ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用苯那普利、氨氯地平、美托洛尔口服治疗观察6个月。结果治疗后随着血压的降低,苯那普利、氨氯地平两组的血浆ET显著下降(P<0.01),而美托洛尔组无显著性改变。在苯那普利与氨氯地平组,治疗后血浆ET下降幅度与血压下降幅度呈显著相关性。结论苯那普利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可以同时改善动脉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内皮素 苯那普利 氨氯地平 美托洛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