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鉴定及内皮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3
1
作者 孙龙 胡波 +3 位作者 朱洪生 连锋 吴学军 王小妹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0-501,503,共3页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体外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 (EPC)的方法。方法 :抽取SD大鼠外周血 ,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得单个核细胞 ,同时应用VEGF和bFGF诱导 ,使之向内皮细胞分化 ,以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贴壁细胞的...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体外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 (EPC)的方法。方法 :抽取SD大鼠外周血 ,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得单个核细胞 ,同时应用VEGF和bFGF诱导 ,使之向内皮细胞分化 ,以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贴壁细胞的内皮标志CD31,CD34,Flk 1和vWF。结果 :经VEGF和bFGF诱导后的EPC的内皮标志CD31,CD34,Flk 1和vWF在不同时段呈阳性表达。结论 :大鼠外周血中含有EPC ,在体外特殊诱导环境下 ,可定向分化为内皮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内皮祖细胞 内皮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内直视手术后急性心包压塞的预防措施 被引量:2
2
作者 顾旭东 黄国长 姚培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S1期86-88,共3页
报告近7年来19例心内直视手术后急性心包压塞以及预防心包压塞的有效措施。介绍手术中切开胸膜及楔形切开心包以畅心包引流。经此处理254例无1例发生术后急性心包压塞。
关键词 心包压塞 体外循环 心内直视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茛菪碱对高脂饲猪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中民 朱洪生 +2 位作者 李国荣 陈岚 徐德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1-3,共3页
采用高脂饲喂中国实验用小型猪模型,观察乙酰胆碱(Ach)拮抗剂山茛菪碱(654-2)对培养冠状动脉内皮细胞(EC)代谢、增生、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ACh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654-... 采用高脂饲喂中国实验用小型猪模型,观察乙酰胆碱(Ach)拮抗剂山茛菪碱(654-2)对培养冠状动脉内皮细胞(EC)代谢、增生、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ACh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654-2可明显减缓EC的生长、传代;2.654-2使EC的PDGF-A、B链基因表达降低;3.654-2增加EC的NO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减少过氧化脂质(LPO)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内皮细胞 山茛菪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调对离体鼠心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国荣 朱洪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22-24,共3页
应用离体灌注的大鼠工作心脏模型,研究常温及低温缺血条件下不同预调方案的心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无论在常温或低温缺血条件下,缺血预调均可促进缺血后心肌功能的恢复,诱导心肌保护作用。对常温缺血心肌单次5min缺血再灌注的预调... 应用离体灌注的大鼠工作心脏模型,研究常温及低温缺血条件下不同预调方案的心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无论在常温或低温缺血条件下,缺血预调均可促进缺血后心肌功能的恢复,诱导心肌保护作用。对常温缺血心肌单次5min缺血再灌注的预调方案产生最佳的保护作用,但在低温缺血心肌,两次5min缺血再灌注才可诱导最佳的保护作用。当最大的保护作用诱导后,进一步预调不再增强保护作用,缺血预调诱导的心肌保护作用具有饱和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调 心肌缺血 心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泵辅助循环在顽固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5
作者 黄国长 李钦传 +2 位作者 俞美娟 葛云霞 卢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S1期104-106,共3页
报道首例成功应用离心泵左心辅助循环的经过及作用对离心泵应用的改进,并结合文献对离心泵应用指征、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作了进一步讨论,认为离心泵辅助循环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应及时果断,才能提高其疗效。
关键词 离心泵 辅助循环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视下动脉导管缝闭术40例
6
作者 郑家豪 黄国长 +3 位作者 朱洪生 王永武 顾旭东 周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40-242,共3页
作者报道40例体循环下直视缝闭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在深低温转流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无手术死亡。手术后30例病人获随访,随访期4~120个月,无远期死亡。作者认为手术关键为:体外循环转流主动脉阻断后应尽早... 作者报道40例体循环下直视缝闭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在深低温转流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无手术死亡。手术后30例病人获随访,随访期4~120个月,无远期死亡。作者认为手术关键为:体外循环转流主动脉阻断后应尽早切开肺动脉,用手指堵住导管开口,保证有效的降温和预防灌注肺。在缝闭导管时切不可停止体外循环,心内吸引头不可插入 PDA 内,以防体循环气栓发生。并着重对PDA 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或继发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体外循环直视下动脉导管缝闭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缝闭术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凝血时间监测体外循环肝素化水平——四种试管检测法比较
7
作者 华东平 冯卓荣 +2 位作者 俞美娟 陈宗南 葛云霞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53-56,共4页
对105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以白陶土、硅藻土、硅藻土G三种不同的激活凝血时间(ACT)试管与进口试管(CA510),通过Hemochron半自动仪监测肝素化水平,并进行比较。四种试管的基础值和中和后均无差异,且有非常显著相关。但在肝素化后和... 对105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以白陶土、硅藻土、硅藻土G三种不同的激活凝血时间(ACT)试管与进口试管(CA510),通过Hemochron半自动仪监测肝素化水平,并进行比较。四种试管的基础值和中和后均无差异,且有非常显著相关。但在肝素化后和转流中硅藻土试管ACT值大大延长,似不能起充分激活代作用;白陶土试管亦有不同程度的延长;而硅藻土G与进口试管最为接近且有非常显著相关。如采用硅藻土G替进口试管,宜将ACT值提高至>600作为肝素化的下限,以避免抗凝不足所带来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激活凝血时间 肝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围术期呼气未CO_2监测
8
作者 成少飞 朱洪生 +1 位作者 姚培炎 华东平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5期311-314,共4页
观察20例风心和先心患者在体外循环围术期各时期的PaCO2和相应的PETCO2。结果表明:1.各时期的PaCO2与PETCO2均显著相关(P<0.05),r值为0.686~0.995;2.体外转停后风心组Pa-ETC... 观察20例风心和先心患者在体外循环围术期各时期的PaCO2和相应的PETCO2。结果表明:1.各时期的PaCO2与PETCO2均显著相关(P<0.05),r值为0.686~0.995;2.体外转停后风心组Pa-ETCO2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提示ETCO2监测可减少检测动脉血气的频率,但不能完全替代PaCO2;长时间的体外转流加大Pa-ETCO2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 二氧化碳 体外循环 围术期 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抗体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9
作者 崔世涛 朱洪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研究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抗体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12只杂种狗,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于主动脉根部灌注冷晶体停搏液(实验组中加用抗ICAM-1单抗1.0mg·kg~-1)。在主动脉阻断前和心脏... 目的研究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抗体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12只杂种狗,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于主动脉根部灌注冷晶体停搏液(实验组中加用抗ICAM-1单抗1.0mg·kg~-1)。在主动脉阻断前和心脏停跳90min再灌注30min时,分别检测心功能,从左心室部活检取心肌组织测丙二醛(MDA),抽取冠状窦血测肌酸磷酸激酶(CPK)。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再灌注后心功能恢复率有明显提高,CPK和MDA下降(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抗ICAM-1抗体对心肌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亦间接表明ICAM-1在心肌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AM-1 心肌保护 体外循环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低血浆T3状态对心肌的影响
10
作者 徐晓文 黄日太 +3 位作者 张谷兰 张有荣 张敏 朱洪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研究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低血浆T_3状态对心肌的影响。方法以14只绵羊分为治疗组(T3组n=7)及对照组(n=7)进行实验研究。对比手术前后体内血浆T3、T4及反向T3(rT3)的变化。结果实验对比发现T3在两组转流后均下降,由24±0... 目的研究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低血浆T_3状态对心肌的影响。方法以14只绵羊分为治疗组(T3组n=7)及对照组(n=7)进行实验研究。对比手术前后体内血浆T3、T4及反向T3(rT3)的变化。结果实验对比发现T3在两组转流后均下降,由24±0.26pmol/L降至13±0.15pmol/L(阻断后15min)。阻断时间延长,FT3下降更为明显,而rT3呈轻度上升。对照组及治疗组转流前(0.32±0.24;0.38±0.023nmol/L)与再灌注60min(0.43±0.042;0.47±0.034nmol/L)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时点两组间对照均无差异(P>0.05)。心肌ATP在阻断45min后两组均呈降低,但两组间无差别;再灌注60min时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心肌乳酸含量在再灌注60min时对照组比治疗组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T3能通过促进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期的能量代谢恢复并有利于心功能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肌缺血 心肌能量代谢 T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