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图像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如鸿 张涤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380-382,共3页
关键词 颅颌面外科 三维图像 解剖特征 手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的构建及其在增殖性疤痕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2
作者 杨军 杨光辉 +3 位作者 刘伟 崔磊 曹谊林 钱云良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96-298,共3页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增殖性疤痕治疗。方法 利用患者少量自体正常皮肤分离、培养、扩增表皮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成表皮细胞膜片;断层削除增殖性疤痕,膜片移植于创面、适度加压,术后10、30、90 d行大体观...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增殖性疤痕治疗。方法 利用患者少量自体正常皮肤分离、培养、扩增表皮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成表皮细胞膜片;断层削除增殖性疤痕,膜片移植于创面、适度加压,术后10、30、90 d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及广谱角蛋白、包壳蛋白、层粘连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利用自体表皮细胞和壳聚糖/明胶膜能够构建出人表皮细胞膜片,应用于临床增殖性疤痕治疗6例,经过3月随访,创面愈合时间(16.2±15)d,移植膜片存活良好,结构较完整,90 d随访无明显疤痕增生,疗效肯定。结论 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对增殖性疤痕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组织工程皮肤进入临床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表皮细胞 壳聚糖 明胶膜 增殖性疤痕 皮肤损伤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全耳再造术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群 钱云良 +4 位作者 汪希 张余光 杨军 章一新 濮哲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2期984-986,989,共4页
目的观察三种全耳再造术的疗效 ,探讨较理想的耳再造方法。方法 77例耳部缺损患者 ,分别行分期法Tanzer’s耳再造术 (未经皮肤扩张组 ,5 2例 )、扩张器扩张乳突区皮肤后耳再造术 (皮肤扩张组 ,15例 )和多孔高密度聚乙烯 (Medpor)支架颞... 目的观察三种全耳再造术的疗效 ,探讨较理想的耳再造方法。方法 77例耳部缺损患者 ,分别行分期法Tanzer’s耳再造术 (未经皮肤扩张组 ,5 2例 )、扩张器扩张乳突区皮肤后耳再造术 (皮肤扩张组 ,15例 )和多孔高密度聚乙烯 (Medpor)支架颞浅筋膜瓣加植皮一期耳再造术 (Medpor耳支架组 ,10例 )。 结果未经皮肤扩张组中有 2例部分皮肤血运障碍需再行处理 ,其余外形良好 ,轮廓清晰。皮肤扩张组外形较满意 ,轮廓较清晰。Medpor耳支架组有 3例支架外露经皮瓣修复愈合 ,轮廓较清楚 ,但耳颅角不明显。结论以肋软骨作支架的分期耳再造术是较可靠的治疗方法。扩张皮肤后耳再造术提供了充足的皮肤也较为理想。Medpor支架耳再造术易发生支架外露 ,常需再次植皮或皮瓣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耳再造术 皮肤扩张 经皮 皮瓣修复 MEDPOR耳支架 植皮 临床分析 目的观 结论 清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体外构建软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苗春雷 周广东 +5 位作者 刘天一 王晓云 崔磊 刘伟 唐胜建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46-249,283,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软骨细胞提供的软骨微环境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体外构建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将体外分别培养扩增的猪BMSC与耳软骨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9:1,8:2),均以5.0×107/mL的细胞终浓度接种于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A/PLA...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软骨细胞提供的软骨微环境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体外构建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将体外分别培养扩增的猪BMSC与耳软骨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9:1,8:2),均以5.0×107/mL的细胞终浓度接种于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A/PLA)支架作为共培养组,以相同终浓度的单纯软骨细胞和单纯BMSC分别接种作为阳性及阴性对照,以20%上述浓度的单纯软骨细胞接种作为低软骨细胞浓度对照。各标本于体外培养4周时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以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对新生软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各组细胞均与材料粘附良好。8:2共培养组及阳性对照组在体外培养4周时,外观已类似软骨组织并基本保持了材料的大小和形状,组织学显示有较连续的成熟软骨形成,免疫组化也均显示有大量Ⅱ型胶原分泌。9:1共培养组在培养过程中稍有缩小和变形,组织学上仅在培养物的边缘可见到连续的软骨样组织。阴性对照组明显皱缩变形,组织学未见成熟软骨陷窝。低软骨细胞浓度组复合物明显变薄,只在局部形成了不连续的软骨组织,新生软骨量明显少于共培养各组及阳性对照组。结论软骨细胞能够提供软骨微环境诱导BMSC成软骨分化并形成软骨,20%浓度的软骨细胞已能够达到良好的诱导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共培养 组织工程 微环境 胶原 软骨缺损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德莉 胡晓洁 +2 位作者 吴娟娟 刘伟 曹谊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4-425,438,共3页
目的 实现绿色荧光蛋白 (GFP)报告基因在组织工程化细胞中的高效、稳定、长久表达。方法 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RV GFP ,通过PT6 7包装细胞克隆 ,经G418筛选、扩增 ,获得大量含GFP基因的病毒液 ,并直接感染靶细胞。结果 转染细... 目的 实现绿色荧光蛋白 (GFP)报告基因在组织工程化细胞中的高效、稳定、长久表达。方法 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RV GFP ,通过PT6 7包装细胞克隆 ,经G418筛选、扩增 ,获得大量含GFP基因的病毒液 ,并直接感染靶细胞。结果 转染细胞于 48h后 ,在荧光显微镜蓝光激发波长下 ,可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 ,转染率达 2 0 %~5 0 %。感染靶细胞内GFP的有效表达可维持 2个月。结论 构建的重组逆转录病毒GFP载体 ,可作为组织工程化细胞标记 ,用于细胞动态研究 ,其方法简便、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 绿色荧光蛋白 细胞标记 G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三例报道 被引量:9
6
作者 蒋米尔 黄新天 +3 位作者 黄英 李维敏 陆信武 陆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9期782-782,787,共2页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中比较常见.经典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内...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中比较常见.经典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内膜剥脱术、旁路转流术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等,但均有一定的指征和局限性.我院从2003年12月~2004年2月,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新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例,取得成功,近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内膜剥脱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成形术 常见 中动脉 闭塞性 基质 病理变化 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_1、IGF-I和地塞米松诱导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天一 周广东 +7 位作者 苗春雷 陈付国 魏娴 殷德明 曹颖 崔磊 刘伟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62-266,共5页
目的 探讨体外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8周龄猪股骨骨髓,应用贴壁法分选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获得BMSCs,收集第2代细胞,以5×107/cm3的密度接... 目的 探讨体外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8周龄猪股骨骨髓,应用贴壁法分选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获得BMSCs,收集第2代细胞,以5×107/cm3的密度接种到聚羟基乙酸(PGA)制成的圆柱形三维支架材料上,7 d后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进行诱导和体外培养,未诱导组作为平行对照。4周和8周分别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体外诱导培养4周后,形成的细胞材料复合物表面光滑,质地柔韧,保持原大小形状;组织学显示有较为明显软骨陷窝,并分布有Ⅱ型胶原及聚合蛋白多糖(GAG);8周时外观灰白色,较坚硬,软骨陷窝更为明显,并连接成片,Ⅱ型胶原染色呈强阳性,有更多甲苯胺蓝异染的软骨特异性基质成分。对照组细胞材料复合物逐渐收缩,8周时直径仅约2 mm大小,组织学检测无软骨陷窝结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结果阴性。结论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可以体外诱导BMSCs在三维支架上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软骨 地塞米松 聚合蛋白多糖 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外引流方法与感染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秉玉 陈若平 +2 位作者 侍行文 樊宝华 丁美修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6期524-525,532,共3页
目的报告减少和预防脑室系统感染的新方法。 方法使用封闭式颅压监护脑室外引流装置,以及规范脑室外引流术前、中、后处理程序。 结果与传统脑室外引流方法比较,封闭式颅压监护脑脊液外引流方法感染率为零,传统脑室外引流方法感染率为2... 目的报告减少和预防脑室系统感染的新方法。 方法使用封闭式颅压监护脑室外引流装置,以及规范脑室外引流术前、中、后处理程序。 结果与传统脑室外引流方法比较,封闭式颅压监护脑脊液外引流方法感染率为零,传统脑室外引流方法感染率为27.2%,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使用封闭式颅压监护脑室外引流装置优于传统脑室外引流,其优势在于方便无菌取样及护理和观察,外引流管不易脱落、折叠,同时规范整个处理程序,明显减少脑室系统感染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外引流方法 感染 颅压监护 脑室系统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缺损伴感染创面的修复与功能重建 被引量:8
9
作者 顾斌 祁佐良 +2 位作者 董佳生 张余光 林晓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84-185,19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伴感染创面的体会。 方法自 1995年 3月以来采用筋膜皮瓣、肌皮瓣、岛状皮瓣移植治疗 5 7例 ,修复四肢软组织创伤 ,覆盖骨、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裸露及局部发生感染的创面 ,其中游离皮瓣移植 3 2... 目的探讨应用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伴感染创面的体会。 方法自 1995年 3月以来采用筋膜皮瓣、肌皮瓣、岛状皮瓣移植治疗 5 7例 ,修复四肢软组织创伤 ,覆盖骨、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裸露及局部发生感染的创面 ,其中游离皮瓣移植 3 2例 ,筋膜皮瓣 7例 ,岛状皮瓣 18例。 结果 5 4例创面Ⅰ期愈合 ,2例感染创面术后仍有化脓性分泌物 ,经换药创面延迟愈合 ,1例游离皮瓣发生部分坏死 ,清创植皮后愈合。 结论经过 2~ 4年的随访 ,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及并发感染的创面 ,功能恢复良好 ,形态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缺损 感染 皮瓣移植 创面 修复 功能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病变的疗效 被引量:8
10
作者 蒋米尔 陆民 +6 位作者 黄新天 黄英 陆信武 李维敏 刘晓兵 殷敏毅 张培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60-1163,共4页
目的探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13例患者术前均行CTA、MRA或彩超特殊检查,测定和了解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的直径和受累情况;应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例... 目的探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13例患者术前均行CTA、MRA或彩超特殊检查,测定和了解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的直径和受累情况;应用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例(均属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峡部外伤后裂口伴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肾下腹主动脉瘤2例.结果手术治疗均获成功.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第3 d发生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腹主动脉瘤应用连体带膜支架植入腔内修复术者,术后出现左下肢供血不足现象,1周后又行股一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术后恢复良好.12例患者随访1~10个月,平均4.5月,疗效满意,生活状态良好,有的已恢复工作.结论国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创伤和动脉瘤成功率高,创伤小,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吻合颞浅血管的游离耳廓瓣修复鼻翼缺损 被引量:13
11
作者 钱云良 章一新 +1 位作者 杨军 张余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5期430-431,共2页
目的提高耳廓复合组织瓣移植的成活率 ,修复较大面积鼻翼缺损。 方法应用吻合颞浅血管的耳廓瓣游离移植再造鼻翼。 结果应用该技术成功修复鼻翼缺损面积最大 4cm× 1.5cm ,最小 3cm× 1.5cm病例 ,外形效果满意。
关键词 吻合颞浅血管 游离耳廓瓣 修复 鼻翼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壁下动脉穿支横行下腹部皮瓣游离移植乳房再造 被引量:6
12
作者 董佳生 王涛 +3 位作者 张莉 戴传昌 王毅敏 祝联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8期609-611,620,共4页
目的 对下腹部横行腹直肌(TRAM)肌皮瓣的术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避免腹部并发症,扩大皮瓣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 TRAM瓣改进为保留腹直肌及其前鞘,分离出腹壁下动脉穿支横行下腹部皮瓣(DIEP),用于21例乳房再造。结果20例双侧腹壁下动脉... 目的 对下腹部横行腹直肌(TRAM)肌皮瓣的术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避免腹部并发症,扩大皮瓣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 TRAM瓣改进为保留腹直肌及其前鞘,分离出腹壁下动脉穿支横行下腹部皮瓣(DIEP),用于21例乳房再造。结果20例双侧腹壁下动脉的双蒂穿支皮瓣病例全部成活;1例仅保留单侧穿支的皮瓣远端出现缺血现象。随访5月~3年,再造乳房外形满意,未见腹壁薄弱、腹疝等腹部并发症发生。下腹供区疤痕隐蔽,同时也达到了腹壁整形减肥的效果。结论 移植横行下腹部DIEP瓣再造乳房,供区损伤小,组织量充足,血供丰富,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手术方法。DIEP瓣也能根据需要修复多种软组织缺损,因保留了腹直肌及其前鞘,对供区的创伤最小,对肥胖者还能起到腹壁整形的作用。该皮瓣的应用代表了整形外科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 动脉穿支 下腹部 皮瓣 游离移植 乳房再造 TR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细胞老化特征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艳 柴岗 +2 位作者 刘伟 崔磊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22-324,F003,共4页
软骨细胞的老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特征包括:细胞不可逆的生长停滞于G1期;老化相关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端粒长度缩短;软骨细胞分化特征的改变。目前认为其机制为基因表达的程序性或减进性改变,包括肿瘤抑制基因p53和pRb等在细胞... 软骨细胞的老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特征包括:细胞不可逆的生长停滞于G1期;老化相关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端粒长度缩短;软骨细胞分化特征的改变。目前认为其机制为基因表达的程序性或减进性改变,包括肿瘤抑制基因p53和pRb等在细胞生长停滞中的作用;端粒结合蛋白和端粒酶对端粒长度的调节;细胞骨架蛋白的重组使软骨细胞形态的变化;基质降解酶类表达增加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对软骨细胞代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细胞老化 细胞增殖 去分化 Β-半乳糖苷酶 肿瘤抑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修复裸鼠创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光辉 杨军 +4 位作者 邓辰亮 王佳鸣 崔磊 刘伟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类表皮细胞,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表皮细胞膜片,用于修复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单纯壳聚糖/明胶膜作为对照;术后行大体、组织学观...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类表皮细胞,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表皮细胞膜片,用于修复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单纯壳聚糖/明胶膜作为对照;术后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表皮细胞可以壳聚糖-明胶膜作为载体在体外培养,达到60%-70%亚融合状态时,移植人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到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人表皮细胞可以在创面存活并继续增殖分化,形成连续的表皮覆盖创面。结论人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表皮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表皮细胞 创面愈合 壳聚糖 明胶膜 皮肤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组织工程化软骨组织在体内最佳形成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夏万尧 曹谊林 +3 位作者 商庆新 刘德莉 徐蓉 吴娟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研究探讨自体组织工程化软骨在动物自体内最佳形成时间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研究和参数。 方法取猪耳廓软骨细胞 ,与可注射性生物材料PluronicF12 7混合形成浓度为 5 0× 10 6 /ml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 ,接种于猪自体腹外侧壁... 目的研究探讨自体组织工程化软骨在动物自体内最佳形成时间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研究和参数。 方法取猪耳廓软骨细胞 ,与可注射性生物材料PluronicF12 7混合形成浓度为 5 0× 10 6 /ml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 ,接种于猪自体腹外侧壁真皮下 ,分别在接种后第 1、3、6、9、15周取材 ,从组织学、生化组成对再生软骨组织进行评价。 结果第六周形成的软骨组织完全成熟 ,与正常软骨组织有相似的组织学特性。而第 1、3周大部分为未成熟的软骨细胞。各不同时间再生软骨组织中氨基糖氨多糖 (GAG)占组织干重的平均百分含量在 7.0~ 9.0之间。第 6周形成软骨组织中Ⅱ型胶原含量比第 1、3周形成软骨组织中Ⅱ型胶原含量高 ,和正常耳软骨含量接近。 结论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可在具有免疫功能自体动物内形成软骨组织 ,确定软骨组织形成的最佳时间为接种后第 6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PLURONIC 软骨细胞 软骨组织 形成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宏 许志成 +2 位作者 崔磊 刘伟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19-321,共3页
该文根据生物力学的原理,分析了直圆筒形血管的流动状况和血管的受力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的能模拟血管体内环境的生物反应器,通过血管的培养和相关检测分析,表明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是合理的,性能是可靠的。
关键词 血管生物反应器 生物力学 组织工程 平滑肌细胞 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在颅底缺损重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秉玉 吴逸群 +3 位作者 陈若平 丁美修 竺涵光 张俭国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5期451-452,464,共3页
目的用三维CT技术进行颅底重建手术的分析、设计 ,提高一期重建的成功率。 方法手术前联合采用三维CT、MRI或CT了解病变与颅底的关系 ,颅底缺损的大小、范围及所涉及的重要结构。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相应手术方案 ,以自体骨、颞肌瓣和硅... 目的用三维CT技术进行颅底重建手术的分析、设计 ,提高一期重建的成功率。 方法手术前联合采用三维CT、MRI或CT了解病变与颅底的关系 ,颅底缺损的大小、范围及所涉及的重要结构。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相应手术方案 ,以自体骨、颞肌瓣和硅橡胶为修复材料。 结果 10例中 1例颅骨纤维结构不良者发生脑膜炎。 3周后痊愈。余 9例无类似或脑组织下垂、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 结论三维CT为分析颅底重建手术方案提供了立体分析资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 颅底缺损 外科手术 颅底重建术 手术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义Smad3抑制3T3细胞增殖和TGF-β_1基因表达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丹茹 刘伟 +3 位作者 刘德莉 刘方军 曹谊林 张涤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 研究反义Smad3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对3T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构建反义Smad3质粒,以脂质体介导转染NIH3T3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并用RT-PCR方法观察TGF-β1 mRNA的表达。 结果 反义Smad3能下调TGF-β1 mRNA... 目的 研究反义Smad3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对3T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构建反义Smad3质粒,以脂质体介导转染NIH3T3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并用RT-PCR方法观察TGF-β1 mRNA的表达。 结果 反义Smad3能下调TGF-β1 mRNA的表达,并抑制3T3细胞增殖。 结论 可以通过阻断TGF-β1细胞内信号传导调控TGF-β1基因的表达并抑制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Smad3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增殖 脂质体 RT-PCR 信号传导调控基因 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表型鉴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柳向东 柴冈 +3 位作者 李东 崔磊 刘伟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02-306,共5页
目的 建立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进行检测,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Percoll(1.073 g/mL)梯度离心分离hMSCs,体外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hMSCs表面抗原表达。结果成人骨髓间... 目的 建立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进行检测,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Percoll(1.073 g/mL)梯度离心分离hMSCs,体外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hMSCs表面抗原表达。结果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原代及传代培养显示,hMSCs具有活跃增殖的能力,每10 mL骨髓可获得(1.25±0.56)×106个原代细胞,7代可获得(5.32±1.15)×1010个细胞(n=5),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生长良好的第3代hMSC显示CD29、CD44、CD106、CD105、CD166、HLA-A/B/C表达阳性,CD34、CD45、CD14、CD31、CD49d、CD54、HLA-DR/DP/DQ表达为阴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hMSCs中,S+G2+M期的细胞约占(16.25±3.18)%,其中s期为(4.12±2.35)%;而处于G0+G1期的细胞总数占(76.35±5.28)%,说明大部分细胞仍然处于静止期。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分离的hMSCs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结论 hMSCs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在体外传代培养可维持良好的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hMSCs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应用提供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培养 细胞表型 鉴定 组织工程 流式细胞仪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彩超对乳腺癌的研究并与红外线检查对照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卓 楼晓楼 +2 位作者 查跃英 燕山 徐秋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2期1307-1309,共3页
目的 比较超声与红外线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超声主要以肿块内部回声、血流等指标及同侧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来诊断 ;红外线主要以肿块灰影深浅、周围血管等特点来诊断。结果 超声检出率为 10 0 % ,红外线检出率为 94% ;超声... 目的 比较超声与红外线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超声主要以肿块内部回声、血流等指标及同侧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来诊断 ;红外线主要以肿块灰影深浅、周围血管等特点来诊断。结果 超声检出率为 10 0 % ,红外线检出率为 94% ;超声及红外线检查与病理结果一致的均为 2 7例 ,但两者误诊病理类型各不相同。结论 超声较红外线对乳腺癌检出率高 ,但两者诊断正确率无明显差异。病理类型上 ,超声对后方衰减明显的乳腺癌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高频超声 红外线诊断 高频彩色超声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