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钩体LPS生物合成与装配途径及相关基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耿燕 郭晓奎 +3 位作者 张怡轩 缪有刚 何建勇 赵国屏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4,共6页
目的 预测问号钩体黄疸出血型赖株脂多糖 (LPS)合成、装配途径 ,并对其中几个关键基因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方法 使用NCBI/BlastX ,ProDom/Blast ,Jpred2 ,TMHMM对问号钩体黄疸出血型赖株全基因组ORF基因所编码蛋白进行在线分析 ,并使... 目的 预测问号钩体黄疸出血型赖株脂多糖 (LPS)合成、装配途径 ,并对其中几个关键基因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方法 使用NCBI/BlastX ,ProDom/Blast ,Jpred2 ,TMHMM对问号钩体黄疸出血型赖株全基因组ORF基因所编码蛋白进行在线分析 ,并使用Bioedit,PepTool软件进行蛋白质一、二级结构分析。 结果 确定了脂质A和核心多糖生物合成基因lpxA、lpxB、lpxC、lpxD、lpxK、kdsA、kdsB、kdtA、lnt、htrB和O -抗原生物合成基因簇rfblocus等以及装配、跨膜转运中的基因rf bP、rfbX、rfc、rfaL、rfe绘制了LPS合成及装配途径示意图。并对合成和装配途径中几个关键的基因编码蛋白 (LpxA、Rfc、RfbX、RfaL)的二级结构、跨膜区域、结构域等进行了分析。结论 问号钩体黄疸出血型赖株LPS合成、装配途径与典型的革兰阴性菌 ,如大肠埃希菌K - 12相似 ,主要差异在于钩体特殊的脂肪酸代谢途径和O -抗原多糖结构。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钩体LPS基因功能及其与致病性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体 LPS 生物合成 装配途径 基因分析 生物信息学 问号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粪经蝇蛆生态处理后粪臭素和排污量的变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薛纯良 吴健桦 +1 位作者 徐大钢 杨鹤萍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8-219,共2页
观察家蝇幼虫 (蝇蛆 )生态处理猪粪后 ,猪粪中粪臭素和排污量的变化。以养猪场的猪粪为试验材料 ,经当地蝇蛆处理的猪粪作为处理组 ,未经蝇蛆处理的猪粪为对照组 ,测定两组猪粪样本中粪臭素 ( 3 -甲基吲哚 ,简称 3 -MI)、CODCr、BOD5和 ... 观察家蝇幼虫 (蝇蛆 )生态处理猪粪后 ,猪粪中粪臭素和排污量的变化。以养猪场的猪粪为试验材料 ,经当地蝇蛆处理的猪粪作为处理组 ,未经蝇蛆处理的猪粪为对照组 ,测定两组猪粪样本中粪臭素 ( 3 -甲基吲哚 ,简称 3 -MI)、CODCr、BOD5和 NH3-N的质量浓度。经蝇蛆处理后每 kg猪粪中的 3 -MI、CODCr、BOD5和 NH3-N分别为 2 .76× 10 - 3、5 6.3 6、14 .84和 3 .41g;对照组中上述物质分别为 3 8.5 8× 10 - 3、12 3 .0 1、60 .0 7和 3 .64 g。经蝇蛆处理后的猪粪中的 3 -MI、CODCr和 BOD5分别减少了 92 .8%、5 4.2 %和75 .3 %;而 NH3-N的含量仅减少 6.3 %。蝇蛆生态处理猪粪可有效减少粪臭素和有机污染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粪臭素 BOD5 生物需氧量 畜牧业 废水处理工艺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端螺旋体赖株豚鼠感染模型的建立和免疫组化法对钩体抗原的检测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宏亮 姜叙诚 +4 位作者 傅爱芬 赵伶兹 李文俊 胡宝瑜 郭晓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30,共4页
目的 建立钩端螺旋体赖型赖株感染豚鼠的动物模型 ,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钩端螺旋体抗原在组织中的分布。方法 不同剂量钩端螺旋体赖株通过腹腔内注射感染豚鼠 ,观察豚鼠发病情况 ,及时解剖死亡豚鼠 ,HE染色观察肝、肾、肺等器官病变 ,E... 目的 建立钩端螺旋体赖型赖株感染豚鼠的动物模型 ,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钩端螺旋体抗原在组织中的分布。方法 不同剂量钩端螺旋体赖株通过腹腔内注射感染豚鼠 ,观察豚鼠发病情况 ,及时解剖死亡豚鼠 ,HE染色观察肝、肾、肺等器官病变 ,EnVision二步法染色检测肝、肾、肺组织中钩体抗原。结果 感染后豚鼠发病 ,死亡与感染的钩端螺旋体剂量明显相关 ,大体标本及HE染色光镜下均出现典型钩体病病变。免疫组化显示在肝、肾、肺组织中均存在钩体抗原。结论 通过钩端螺旋体赖株腹腔注射的方法成功地建立了豚鼠动物模型。应用EnVision二步法染色 ,可有效显示组织中的钩体抗原。为进一步研究钩端螺旋体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感染 豚鼠 动物模型 免疫组化法 抗原 检测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素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怡轩 郭晓奎 +1 位作者 吴春福 赵国屏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16,共7页
目的 预测问号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型赖株致病因子———溶血素基因 ,并对其编码蛋白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方法 使用NCBI ,Swissprot/TrEMBL ,ProDom ,Pfam ,Jpred2 ,TMpred ,SignalP ,ClustW对问号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型赖株溶血素... 目的 预测问号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型赖株致病因子———溶血素基因 ,并对其编码蛋白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方法 使用NCBI ,Swissprot/TrEMBL ,ProDom ,Pfam ,Jpred2 ,TMpred ,SignalP ,ClustW对问号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型赖株溶血素基因诠释 ,所编码蛋白进行在线分析 ,并使用Bioedit软件进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 确定了问号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型赖株 9个溶血素基因 ,分为两大类 :鞘磷脂酶类溶血素基因和非鞘磷脂酶类溶血素基因。并对溶血素基因编码蛋白二级结构、结构域、跨膜区域、信号肽及进化等进行了分析。结论 多种类型多条溶血素基因同时存在于钩端螺旋体菌中 ,暗示溶血素基因和钩端螺旋体致病性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溶血素 基因特征 细胞毒性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粪经家蝇幼虫生态处理后肥料养分和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吴健桦 徐大刚 +1 位作者 杨鹤萍 薛纯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9-121,共3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观察研究了猪粪经家蝇幼虫(蝇蛆)处理后肥料养分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Y株和Z株2株蝇蛆处理后猪粪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肥料养分和铜、铁、锌、锰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处理组猪粪中的全...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观察研究了猪粪经家蝇幼虫(蝇蛆)处理后肥料养分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Y株和Z株2株蝇蛆处理后猪粪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肥料养分和铜、铁、锌、锰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处理组猪粪中的全磷、速效磷、全钾、铜、铁和锰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64.2%、25%、44.2%、18.9%、37.9%、39.9%;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则比对照组分别下降19.8%和34.8%。说明猪粪经蝇蛆生态处理后其全磷、速效磷、全钾、铁和锰含量明显增加,而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则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家蝇幼虫 生态处理 肥料养分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芝糖肽和灵芝抗小鼠弓形虫感染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大刚 杨杨 +1 位作者 杨惠珍 王莉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46,53,共3页
目的 观察云芝糖肽 (cvp)、灵芝 (gl)抗小鼠弓形虫感染的作用。 方法 用 5× 10 2 量的Fukaya株弓形虫速殖子感染 6~ 8周龄昆明种小鼠 (♀ ) ,cvp连续口服 10d ,gl口服 10d或 30d ,螺旋霉素口服单用、与cvp或 gl合用 ,观察小鼠... 目的 观察云芝糖肽 (cvp)、灵芝 (gl)抗小鼠弓形虫感染的作用。 方法 用 5× 10 2 量的Fukaya株弓形虫速殖子感染 6~ 8周龄昆明种小鼠 (♀ ) ,cvp连续口服 10d ,gl口服 10d或 30d ,螺旋霉素口服单用、与cvp或 gl合用 ,观察小鼠存活时间及脑组织中包囊数。结果 感染弓形虫的小鼠 ,单服用cvp或 gl后 ,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 2 1 78~ 2 4 0 0d和 2 1 0 0~2 4 91d ,螺旋霉素组为 36 0 8d。当cvp加螺旋霉素 ,或 gl加螺旋霉素 ,小鼠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 4 6 2 0d和 5 6 4 0d ,与对照组16 2 7d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cvp或 gl与螺旋霉素合用 ,具有潜在的抗弓形虫感染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芝糖肽 灵芝 小鼠 弓形虫感染 实验观察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宠物寄生虫病的危害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恩英 徐克继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6-107,共2页
关键词 宠物 寄生虫病 危害 巴贝氏虫病 犬钩虫病 弓蛔虫病 犬恶丝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萨奇病毒B3通过caspase依赖途径诱导HeLa细胞凋亡 被引量:3
8
作者 袁建平 王洪涛 +4 位作者 赵蔚 吴凯宇 李涛 郭晓奎 童善庆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4-425,436,共3页
目的评价柯萨奇病毒B3CVB3致HeLa细胞死亡的方式及分子机制。方法用CVB3作用于HeLa细胞,在不同时间收集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HeLa细胞的病变及caspase-3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CVB... 目的评价柯萨奇病毒B3CVB3致HeLa细胞死亡的方式及分子机制。方法用CVB3作用于HeLa细胞,在不同时间收集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HeLa细胞的病变及caspase-3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CVB3作用于HeLa细胞后,细胞很快发生变性和坏死,24h后较多细胞凋亡;caspase基因在病毒作用早期即被活化,表现在caspase-3mRNA在病毒作用后6h内,迅速增高达峰值。在24h内,又降至接近病毒作用前的水平。caspase-3蛋白表达在42h内逐渐增高。结论CVB3可诱导HeLa细胞发生坏死和凋亡两种反应,坏死早于凋亡,细胞凋亡与caspase-3的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 B3 细胞凋亡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白介素2、5、13和γ干扰素的测定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向东 刘健航 +2 位作者 陈洪 汪蓓青 钱晖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辅助T细胞(Th)1/Th2亚群的平衡状态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BP患者血清、疱液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白介素(IL)-2、IL-5、IL-13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 目的: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辅助T细胞(Th)1/Th2亚群的平衡状态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BP患者血清、疱液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白介素(IL)-2、IL-5、IL-13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BP患者血清和培养上清中IL-5、IL-13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而IL-2水平降低;疱液中上述4种细胞因子水平均增高。故BP患者Th1/Th2亚群的平衡状态发生漂移,表现为Th2占优势。结论:Th1/Th2亚群的失平衡与BP的发病密切相关,通过纠正Th1/Th2亚群的失平衡来治疗BP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天疱疮 T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基因疫苗质粒稳定性测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洪 刘晶星 +1 位作者 何平 陈淑云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共2页
在研究口服基因疫苗的过程中 ,为确保口服疫苗剂量 ,对转化细菌中质粒稳定性的动态变化 ,细菌浓度OD60 0 值与有效细菌 (携带质粒的细菌 )的关系等进行了测定 ,结果显示PAR3132在培养 10h前 ,pcDNA3 VP1在培养 6h前质粒在细菌中的稳定... 在研究口服基因疫苗的过程中 ,为确保口服疫苗剂量 ,对转化细菌中质粒稳定性的动态变化 ,细菌浓度OD60 0 值与有效细菌 (携带质粒的细菌 )的关系等进行了测定 ,结果显示PAR3132在培养 10h前 ,pcDNA3 VP1在培养 6h前质粒在细菌中的稳定性可维持在 95 %以上 ,但当培养时间超过 16h ,2种质粒的稳定性在Amp为 5 0g/L时均不足 2 0 %。高浓度Amp可提高质粒稳定性。在质粒稳定性维持于 95 %的时段内 ,细菌浓度的OD60 0 值与有效细菌的量呈线性关系。因此 ,在确定口服基因疫苗剂量时 ,应根据细菌各自的情况决定振摇的时间和采用的OD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基因疫苗 质粒 稳定性 免疫方法 细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端螺旋体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怡轩 郭晓奎 +3 位作者 茅翔 缪有刚 吴春福 赵国屏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21,共5页
目的 由于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 ,出血部位发生在黏膜、脏器、浆膜和皮肤等处 ,严重者出现大面积肺弥散性出血、咳血 ,是危重钩端螺旋体病早期最常见的死因 ,其致病机理仍不清楚。本文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 目的 由于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 ,出血部位发生在黏膜、脏器、浆膜和皮肤等处 ,严重者出现大面积肺弥散性出血、咳血 ,是危重钩端螺旋体病早期最常见的死因 ,其致病机理仍不清楚。本文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钩端螺旋体基因LA2 14 4 (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化酶 ,PafAH)所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并探讨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NCBI ,Swissprot/TrEMBL ,ProDom ,Pfam ,Jpred2 ,SWISS -MODEL ,TMpred ,SignalP ,ClustW对问号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型赖株全基因组ORF基因诠释 ,编码蛋白进行在线分析 ,并使用Bioedit软件进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 确定了问号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型赖株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化酶基因 ,该基因编码蛋白质与哺乳动物 pafAH在一级结构上相似性达 4 2 % ,以牛脑 pafAH(Ib)γ亚基 (1WAB/PDB)为模件模拟该蛋白三级结构 ,发现两者立体结构与非常相似 ,催化位点完全相同 ,均由Ser-His-Asp组成催化三合体。结论 该基因可能与钩体染色体所编码的胶原酶基因 ,溶菌酶基因 ,YopM基因 ,VwA基因协同在钩端螺旋体病出血过程中起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血小板激活因子 乙酰水解酶 基因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柯萨奇B3病毒VP1基因的穿梭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孝天 陈洪 +2 位作者 吴赟 陈宏新 刘晶星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5-378,共4页
目的 构建重组柯萨奇B3病毒VP1基因的细菌 -酵母菌穿梭表达载体pGBKT7-VP1。方法 用PCR从质粒pT7-CV3- 5 5中扩增柯萨奇B3病毒VP1基因 ,经NdeⅠ和PstⅠ双酶切后 ,定向插入细菌 -酵母菌穿梭表达载体 pG BKT7中完成质粒构建。用酶切和... 目的 构建重组柯萨奇B3病毒VP1基因的细菌 -酵母菌穿梭表达载体pGBKT7-VP1。方法 用PCR从质粒pT7-CV3- 5 5中扩增柯萨奇B3病毒VP1基因 ,经NdeⅠ和PstⅠ双酶切后 ,定向插入细菌 -酵母菌穿梭表达载体 pG BKT7中完成质粒构建。用酶切和测序鉴定构建质粒。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序列分析表明VP1巳成功插入pGBKT7载体的多克隆位点 ,克隆方向和阅读框与病毒VP1基因一致。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VP1基因的细菌 -酵母菌穿梭表达载体 pGBKT7-VP1,为研究VP1蛋白与其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133病毒 VP1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体粘附侵袭相关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宏亮 李文俊 +1 位作者 姜叙诚 郭晓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4,7,共5页
使用NCBI ,Swissprot/TrEMBL ,ProDom ,Pfam ,Tmpred ,SignalP ,ClustW等网络资源和软件 ,根据问号钩体黄疸出血型赖株粘附侵袭相关基因诠释结果 ,对mce ,invA ,mviN和atsE四个粘附侵袭相关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域、跨膜区域和信号肽等进... 使用NCBI ,Swissprot/TrEMBL ,ProDom ,Pfam ,Tmpred ,SignalP ,ClustW等网络资源和软件 ,根据问号钩体黄疸出血型赖株粘附侵袭相关基因诠释结果 ,对mce ,invA ,mviN和atsE四个粘附侵袭相关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域、跨膜区域和信号肽等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使用Bioedit,Mega2软件进行氨基酸多重序列比较并绘制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 ,mce和mviN为穿膜蛋白 ,invA和atsE为菌体内蛋白质 ;许多对哺乳动物和对植物致病的微生物具有mce ,invA ,mviN和atsE四个粘附侵袭相关基因 ,其表达的蛋白质在感染宿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钩体的粘附侵袭相关蛋白与它们在一级结构上有较高相似性。据生物信息学结果推测 ,问号钩体黄疸出血型赖株粘附侵袭相关基因和钩体致病性间有密切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粘附 侵袭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与心脏发育和在心脏疾病中表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琛耘 吴建和 刘晶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82-84,共3页
关键词 整合素 细胞表面受体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萨奇病毒B3型VP1基因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孝天 陈宏新 +2 位作者 陈洪 吴斌贝 刘晶星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58-560,565,共4页
目的在酿酒酵母AH109中表达柯萨奇病毒B3型VP1基因,并检测VP1蛋白对报告基因的转录自激活作用。方法用乙酸锂法将重组柯萨奇B3病毒VP1基因的细菌-酵母菌穿梭载体pGBKT7-VP1转化酵母菌。通过表型鉴定、PCR法验证质粒导入宿主菌后,Western... 目的在酿酒酵母AH109中表达柯萨奇病毒B3型VP1基因,并检测VP1蛋白对报告基因的转录自激活作用。方法用乙酸锂法将重组柯萨奇B3病毒VP1基因的细菌-酵母菌穿梭载体pGBKT7-VP1转化酵母菌。通过表型鉴定、PCR法验证质粒导入宿主菌后,Westernblotting验证VP1蛋白的表达,最后经营养缺陷培养基和酶底物X--αGal反应检测VP1基因对报告基因的转录自激活作用。结果表型鉴定和PCR法均证实pGBKT7-VP1质粒转入酵母菌成功,Westernblotting证实AH109能表达VP1蛋白,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酶底物X--αGal反应结果显示VP1蛋白对3种报告基因均无转录自激活作用。结论柯萨奇病毒B3型VP1蛋白可作为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诱饵蛋白,为筛选与其相互作用的宿主细胞蛋白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 B3 VP1基因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端螺旋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晓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78,共3页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钩体病 基因组学研究 苍白密螺旋体 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治疗 伯氏疏螺旋体 遗传 致病性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天疱疮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测定
17
作者 陈向东 刘健航 +2 位作者 陈洪 汪蓓青 钱晖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38-438,共1页
关键词 类天疱疮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清 疱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VacA^+BCS对上皮细胞骨架的影响
18
作者 王洪涛 袁建平 +5 位作者 赵蔚 吴凯宇 李振红 时晓东 童善庆 郭晓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26,共5页
目的 为了观察VacA+ BCS对上皮细胞骨架的作用 ,并分析这种致细胞骨架病变的作用特点 ,从而明确VacA等分泌性毒力因子的致病意义。方法 利用cDNA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研究VacA+ BCS作用细胞中细胞骨架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同时利用... 目的 为了观察VacA+ BCS对上皮细胞骨架的作用 ,并分析这种致细胞骨架病变的作用特点 ,从而明确VacA等分泌性毒力因子的致病意义。方法 利用cDNA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研究VacA+ BCS作用细胞中细胞骨架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同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以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同VacA-BCS作用细胞和空白对照相比 ,VacA+ BCS作用细胞引起了细胞骨架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 ,同时 ,显微镜观察结果也从形态和结构方面证实了上皮细胞骨架的改变。结论 VacA+ BCS可以引起上皮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VacA等细菌分泌性毒力因子可能在H pylori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VacA^+BCS 上皮细胞骨架 微管蛋白 空泡毒素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胃黏膜细胞cDNA文库和pGBKT7p-37重组质粒的构建(英文)
19
作者 李振红 袁建平 +5 位作者 居忠亮 赵蔚 李萍 胡宝瑜 时晓东 郭晓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019-1023,共5页
目的 构建人胃黏膜细胞cDNA文库 ,并选取VacA毒素的p37片段将其克隆到 pGBKT7以表达BD p37融合蛋白作为诱饵。为进一步用所此诱饵来筛选所构建文库以其找到与VacA相互作用的蛋白奠定基础。方法 用TRIzol试剂从胃腺癌病人手术切除的正... 目的 构建人胃黏膜细胞cDNA文库 ,并选取VacA毒素的p37片段将其克隆到 pGBKT7以表达BD p37融合蛋白作为诱饵。为进一步用所此诱饵来筛选所构建文库以其找到与VacA相互作用的蛋白奠定基础。方法 用TRIzol试剂从胃腺癌病人手术切除的正常胃黏膜细胞中抽取总RNA经LD PCR得到双链cDNA ,参照Clontech的MATCHMAKERLibraryConstructionandScreeningKit构建cDNA文库并用文库所含的独立克隆数和含插入片段的克隆数占总克隆数的比例来评价酵母双杂交文库的质量。用PCR从Helicobacterpylor基因组中扩增出p 37基因将其克隆入 pGBKT7载体并使插入片段与GAL4BD同框 ,插入片段的大小和序列的正确性由双酶切和测序得以证实。结果 文库中共有 1.9× 10 6个独立克隆 ,含插入片段克隆所占比例为 91.7%。双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 p37的正确插入 ,Westernblot结果证明了融合蛋白的表达。 结论 构建了较高质量的cDNA文库和与GAL4BD融合的诱饵蛋白 ,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酵母双杂交 CDNA文库 LD-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姆病的实验室检验
20
作者 赵蔚 郭晓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5-27,共3页
对莱姆病的实验室检验有3种方法:组织中直接分离检测病原菌、免疫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对于典型初期和二期EM(移行性红斑),并不需要实验室证实。从皮肤样本分离培养伯氏疏螺旋体可以在临床相应时间内完成。非疫源区非典型的EM和EM... 对莱姆病的实验室检验有3种方法:组织中直接分离检测病原菌、免疫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对于典型初期和二期EM(移行性红斑),并不需要实验室证实。从皮肤样本分离培养伯氏疏螺旋体可以在临床相应时间内完成。非疫源区非典型的EM和EM样皮损也应考虑作分离培养。高度怀疑患皮肤外莱姆病的病人可以用免疫学方法检验。CDC(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推荐用两步法进行免疫血清学检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较快捷,RCR的结果可以区别持续性关节炎中活动期感染和非活动性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实验室检验 免疫学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