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对急性肾损伤防治及免疫防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周同 王锋 +4 位作者 孙桂芝 张玉梅 张明均 张冬青 陈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7期518-523,共6页
目的 探讨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大鼠急性肾损伤防治及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和比较经PsL-EGFmAb及其配体拮抗剂N-去硫酸肝素处理前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及其mRNA表达... 目的 探讨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大鼠急性肾损伤防治及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和比较经PsL-EGFmAb及其配体拮抗剂N-去硫酸肝素处理前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及其mRNA表达、组织病理学改变、肾功能变化以及免疫细胞功能状态。结果 肾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肾内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P-选择素表达增强,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肾功能损害;同时体内T、B细胞活性受抑,而NK细胞明显激活。经给予PsL-EGFmAb及其配体拮抗剂N-去硫酸肝素处理后,肾组织P-选择素及其mRNA表达受抑,病理学改变及肾功能损害减轻,尤以PsL-EGFmAb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大鼠体内三种免疫细胞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结论 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防治作用,其抗黏附靶向效果强于N-去硫酸肝素,并对大鼠免疫防御功能可能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P-选择素 功能域 单抗 急性肾损伤 防治措施 免疫防御功能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在人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同 孙桂芝 +5 位作者 李晓 吴开胤 张冬青 陈玉英 胡庆沈 陈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 观察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人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和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分为三组:轻度组63例,... 目的 观察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人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和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分为三组:轻度组63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2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利用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CD80+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和改变,并探讨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和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 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增强,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显著高于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而在肾小管间质表达于重度组又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CD1a+CD80+DC在肾组织中分布面积、数量和密度均显著增多,且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其在肾小管间质分布于重度组也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以及肾功能明显相关。此外,CD1a+CD80+DC肾小管间质分布状况亦与P-选择素表达显著相关。件论黏附分子;P-选择紊可能介导DC肾炎肾组织中迁移聚集,参与了肾脏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分子 P-选择素 树突状细胞 肾小管间质病变 肾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灯盏花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观察 被引量:15
3
作者 付秀兰 任红 +2 位作者 陈楠 陈晓农 史浩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35-236,共2页
作者应用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治疗2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本药具有降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作用,以 SBP 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均呈显著下降,P 值分别为0.01、0.05。同时具有提高... 作者应用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治疗2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本药具有降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作用,以 SBP 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均呈显著下降,P 值分别为0.01、0.05。同时具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及降低血球压积(HCT作用(P<0.05,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H、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MA、血纤维蛋白原(FI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 05。由此可见,云南灯盏花注射液具有一定的降压、降脂、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灯盏花 肾功能不全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阿罗洛尔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倪兆慧 钱家麒 +5 位作者 丁小强 梅常林 袁伟杰 汪年松 陈楠 陆福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2期1038-1041,共4页
目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αβ受体阻断剂盐酸阿罗洛尔 (Arotinolol)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上海市七家综合性医院肾脏科门诊的慢性肾功能不全 (血清肌酐值Scr >1.5 ~5mg/dL)合并高血压病人90... 目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αβ受体阻断剂盐酸阿罗洛尔 (Arotinolol)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上海市七家综合性医院肾脏科门诊的慢性肾功能不全 (血清肌酐值Scr >1.5 ~5mg/dL)合并高血压病人90例 ,给予盐酸阿罗洛尔治疗 12周 ,分别观察患者服药前后血压、心率和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90例中有 85例完成 12周的临床试验。与试验前比较 ,用药第 4周起 ,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1) ,降压总有效率达 81.18%。服药 4周后患者心率显著减慢 ,但平均心率 >6 0次 /min ;个别病例出现可逆性心悸、胸闷 ,但其肾功能、血脂、血常规、血糖、肝功能和EKG等均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 12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 ,盐酸阿罗洛尔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的有效药物之一 ,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慢性肾功能不全 患者 高血压 心率 多中心研究 服药 合并 结论 显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组织中的分布与作用 被引量:9
5
作者 孙桂芝 周同 +5 位作者 吴开胤 李晓 陈玉英 胡庆沈 张冬青 陈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以及抗P-选择素单抗的抗粘附调抑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和抗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各18只,按不同梗阻...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以及抗P-选择素单抗的抗粘附调抑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和抗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各18只,按不同梗阻时间(1、3、7d)再分为3组,另设假手术组(n=6)作为对照。分别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P-选择素及DC在肾组织中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 大鼠UUO第1d起即见P-选择素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在肾小管间质中表达上调,伴随CD1a^+CD80^+DC在以肾间质为主部位的浸润;第3 d P-选择素明显表达,且CD1a^+CD80^+DC显著增多;至第7 d P-选择素表达遂下调,而CD1a^+CD80^+DC在肾间质分布聚集达峰,出现了明显的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经抗P-选择素单抗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受到抑制,CD1a^+CD80^+DC分布聚集减少,且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减轻。结论 提示树突状细胞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早期病理损伤过程,其肾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选择素早期介导有关,抗P-选择素单抗对此具有抗粘附调抑和肾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大鼠 单侧输尿管梗阻 肾组织 粘附分子 P-选择素 病理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黏附分子与肾脏疾病 被引量:7
6
作者 张玉梅 孙桂芝 周同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7期524-527,共4页
由黏附分子介导的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的细胞黏附机制,是多细胞生物体最基本的生物学现象,也是参与 肾脏等多种疾病免疫病理损伤过程的物质基础。其在肾脏炎性病变、肾小管损伤、肾间质纤维化等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 针对... 由黏附分子介导的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的细胞黏附机制,是多细胞生物体最基本的生物学现象,也是参与 肾脏等多种疾病免疫病理损伤过程的物质基础。其在肾脏炎性病变、肾小管损伤、肾间质纤维化等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 针对黏附分子的抗黏附调节,将可能成为肾脏等多种疾病的有效防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黏附分子 肾脏疾病 抗黏附治疗 生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膜性肾病四联疗法的疗效 被引量:1
7
作者 傅秀兰 徐耀文 +2 位作者 张文 陈晓农 陈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四联疗法强的松、环磷酰胺、抗血小板粘附剂潘生丁、抗凝剂肝素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 ,IMN)的效果。 方法四联疗法治疗 2 8例IMN ,观察治疗前后血生化、2 4h尿蛋白定量、病理分期、小管间质病... 目的探讨四联疗法强的松、环磷酰胺、抗血小板粘附剂潘生丁、抗凝剂肝素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 ,IMN)的效果。 方法四联疗法治疗 2 8例IMN ,观察治疗前后血生化、2 4h尿蛋白定量、病理分期、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治疗后 ,IMN患者的 2 4h尿蛋白定量显著下降 (P <0 .0 1) ,血清白蛋白显著上升 (P<0 .0 1) ,CH、TG显著下降 (P<0 .0 5 ) ,总有效率为 85 .7% ,其中缓解 39.3% ,改善4 6 .4 %。 结论四联疗法治疗IMN的疗效与病理分期及小管间质病变严重程度明显相关。病理分期Ⅰ~Ⅱ期伴或不伴轻度小管间质病变者 ,疗效最佳。四联疗法是治疗IMN的首选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膜性肾病 强的松 环磷酰胺 潘生丁 肝素 尿蛋白 病理分期 四联疗法 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肾切除大鼠肾组织中分布及缬沙坦对其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开胤 周同 +5 位作者 孙桂芝 张玉梅 张冬青 陈玉英 胡庆沈 陈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7期505-509,共5页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切除大鼠肾小管间质中的分布与作用及缬沙坦对DC作用的影响。方法 建立慢性肾衰5/6肾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和缬沙坦治疗组(n=18)。分别于建模1、4、12周,采用...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切除大鼠肾小管间质中的分布与作用及缬沙坦对DC作用的影响。方法 建立慢性肾衰5/6肾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和缬沙坦治疗组(n=18)。分别于建模1、4、12周,采用免疫双染和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CD80+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在肾组织中的表达;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程度。结果 模型组CD1a+CD80+DC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以肾间质最为明显;其分布数量于12周较1周、4周明显增多,且与慢性肾功能减退呈正相关;12周时,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以肾小管间质为主表达和TIF程度明显增加,并与CD1a+CD80+DC分布数量呈正相关;经缬沙坦治疗后,CD1a+CD80+DC分布减少,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表达下降,TIF程度减轻及肾功能改善。结论 DC可能启动或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缬沙坦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和肾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肾切除术 大鼠 DC 肾组织 缬沙坦 肾功能 肾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衰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敏 刘中民 +1 位作者 刘泳 汪关煜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45-46,66,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的疗效。 方法 8例心脏术后并发ARF患者行CBP治疗。 结果 3例 (37.5 % )存活 ,5例死亡。透析 30min后患者心率显著减慢 (P <0 .0 5 ) ;1h后动脉氧分压显著升高 (P &l...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的疗效。 方法 8例心脏术后并发ARF患者行CBP治疗。 结果 3例 (37.5 % )存活 ,5例死亡。透析 30min后患者心率显著减慢 (P <0 .0 5 ) ;1h后动脉氧分压显著升高 (P <0 .0 5 ) ;4h后平均动脉压显著上升 (P <0 .0 5 )。透析 8h后血清Cr、BUN、K+ 显著降低(P <0 .0 5 )。 结论CBP是治疗心脏术后并发ARF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 急性肾功能衰竭 心脏手术 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培养及其吞噬功能的测定
10
作者 严海燕 姚建 +2 位作者 张韶瑜 刘宇清 董德长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经筛网及酶消化方法分离大鼠肾小球,在体外培养,15~20d出现系膜细胞生长高峰。运用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在吞噬刺激物的同时能释放H2O2的原理来测定膜的吞噬功能。结果表明:经胰蛋白酶消化的肾小球容易贴壁、生长良好,系膜... 经筛网及酶消化方法分离大鼠肾小球,在体外培养,15~20d出现系膜细胞生长高峰。运用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在吞噬刺激物的同时能释放H2O2的原理来测定膜的吞噬功能。结果表明:经胰蛋白酶消化的肾小球容易贴壁、生长良好,系膜细胞在体外具有吞噬功能。采用的测定方法具有简便、稳定、灵敏度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系膜细胞 细胞培养 吞噬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氨基酸谱及营养状况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施咏梅 朱萍 +1 位作者 商俊 曹伟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9-281,314,共4页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的血清游离氨基酸谱及营养状况。方法对4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饮食评估;测量身高、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体质指数(BMI)、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检测和分析血清游离氨基酸谱...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的血清游离氨基酸谱及营养状况。方法对4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饮食评估;测量身高、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体质指数(BMI)、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检测和分析血清游离氨基酸谱。结果患者平均能量摄入为115.03kJ·kg-1·d~1,蛋白质摄入为1.06g·kg-1·d~2;26.5%的病人BMI<18.5,存在营养不良。以MAMC评估,30.61%的病人存在中重度肌蛋白消耗;以TSF评估,69.38%的病人存在中重度体脂消耗。MHD病人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正常,总氨基酸量、EAA/NEAA、Leu、Ile、。Phe、Val、Lys、Thr、Ser、Ala和Gln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P<0.01),而Asp、Trp、Arg水平则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MHD病人存在明显的血清游离氨基酸谱改变,以必需氨基酸水平低下为主,为预防营养不良的进一步发展,应予以合理的营养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 维持性血液透析 患者 营养状况分析 中重度 正常人 MHD 血清游离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 血清总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营养状况 被引量:14
12
作者 施咏梅 朱萍 +1 位作者 费旭峰 曹伟新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3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病人的营养状况。 方法 :对 4 6例MHD病人进行膳食调查、人体测量及生化指标包括体重、肱三头肌皮皱厚度 (TSF)、上臂肌围 (AMC)、血清总蛋白 (TP)、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 (PA)、转铁蛋白 (TF)检测 ,... 目的 :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病人的营养状况。 方法 :对 4 6例MHD病人进行膳食调查、人体测量及生化指标包括体重、肱三头肌皮皱厚度 (TSF)、上臂肌围 (AMC)、血清总蛋白 (TP)、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 (PA)、转铁蛋白 (TF)检测 ,计算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百分比 (IBW % ) ,并作营养评价。 结果 :①MHD病人能量摄入普遍低于 12 5 .4kJ/ (kg·d) ,蛋白质摄入基本达到 1.0g/ (kg·d) ;②不同指标评估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IBW %39.13% ,TSF 71.74 % ,AMC 5 8.70 % ,Alb 30 .4 3% ,TF 82 .6 1%。各项指标均属正常者仅占 6 .5 2 %。 结论 :综合指标评价结果表明 ,本组病人有 93.4 8%存在不同表现和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营养状况 MHD 营养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体外抗黏附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同 王锋 +3 位作者 孙桂芝 张玉梅 张冬青 陈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7期514-517,523,共5页
目的 观察针对P-选择素的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体外抗黏附功能。方法 常规培养或制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中性粒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并对ECV-304和HK2细胞行炎症因子TNF-α刺激,然后观察和比... 目的 观察针对P-选择素的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体外抗黏附功能。方法 常规培养或制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中性粒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并对ECV-304和HK2细胞行炎症因子TNF-α刺激,然后观察和比较经PsL-EGFmAb和抗P-选择素全长单抗以及配体拈抗剂N-去硫酸肝素处理前后,中性粒细胞与ECV-304细胞黏附变化,以及HK2细胞的黏附分子(P-选择素)和共刺激分子(CD80)表达情况。结果 经PsL-EGFmAb等三种药物处理后,中性粒细胞与受刺激ECV-304细胞黏附量随药物浓度均下降,受刺激后HK2细胞的P-选择素表达及CD80mRNA转录水平也均受到抑制,其中尤以PsL-EGFmAb抗黏附抑制效应更明显。结论 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较其他两种药物更具体外抗黏附靶向抑制效应,为进一步研究针对P-选择索抗黏附作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P-选择素 抗黏附作用 细胞黏附 HK2细胞 抑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对人树突状细胞表型及致炎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桂芝 周同 +3 位作者 张玉梅 吴开胤 张冬青 陈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7期510-513,共4页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10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致炎细胞因子IL-12分泌的影响,探讨IL-10对DC炎性成熟过程中的负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SCF、GM-CSF、TGF-β1、Flt-3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10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致炎细胞因子IL-12分泌的影响,探讨IL-10对DC炎性成熟过程中的负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SCF、GM-CSF、TGF-β1、Flt-3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并于细胞成熟中用重组人IL-10进行干预。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CD1a、CD11c、CD83、CD80、CD86和HLA-DR;RT-PCR检测IL-12 p35、p40mRNA表达;ELISA法测定IL-12p70分泌的含量。结果 IL-10可下调成熟中DC表面CD11c、CD83、CD80和CD86的表达,同时可抑制DC内IL-12p35、p40mRNA的转录和IL-12p70的分泌。结论 IL-10可抑制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和致炎细胞因子的合成,提示其不仅可调抑DC的递呈抗原功能,且参与了炎症局部微环境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0 IL-10 树突状细胞 细胞表型 致炎细胞因子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MIBI对尿毒症继发性甲旁亢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钱莹 汪关煜 +1 位作者 朱萍 陈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了解 99mTc -甲氧基异丁基异晴 (MIBI)扫描对尿毒症伴继发性甲旁亢者甲状旁腺病灶的诊断价值及治疗的指导意义。 方法 16例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根据血iPTH水平 ,分为正常组 3例、升高组 3例、显著升高组 10例。静脉注射 370~ 5 5... 目的了解 99mTc -甲氧基异丁基异晴 (MIBI)扫描对尿毒症伴继发性甲旁亢者甲状旁腺病灶的诊断价值及治疗的指导意义。 方法 16例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根据血iPTH水平 ,分为正常组 3例、升高组 3例、显著升高组 10例。静脉注射 370~ 5 5 0mBq 99mTc -MIBI后 10~ 15min进行初始相采集 ,2~ 4h进行延迟相采集 ,观察甲状旁腺病灶 ,并与B超相比较。 结果正常组无 1例发现甲状旁腺病灶 ;升高组 1例发现甲状旁腺腺瘤 ;显著升高组有 5例发现甲状旁腺腺瘤 ,对 1,2 5 (OH) 2 D3 治疗反应差。而前 1例仅有iPTH明显升高 ,但同位素扫描无腺瘤 ,故治疗效果好。 结论 99mTc -MIBI双时相法对于甲状旁腺腺瘤的定位诊断优于B超 ,其检测阳性率与血iPTH的水平升高相一致 ,由此对指导 1,2 5 (OH) 2 D3 冲击治疗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99MTC-MIBI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测定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维持血透伴左室肥厚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关煜 钱莹 +3 位作者 王素娥 董德长 潘秀芳 施仲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19-21,共3页
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20例尿毒症维持血透伴左室肥厚(HD)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并与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HHD)、11例肥厚性心肌病(HCM)和11例正常人比较。结果发现,HD、HHD和HCM组的E/A分别为0.91±0.35,1.01±0.52和0.62&... 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20例尿毒症维持血透伴左室肥厚(HD)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并与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HHD)、11例肥厚性心肌病(HCM)和11例正常人比较。结果发现,HD、HHD和HCM组的E/A分别为0.91±0.35,1.01±0.52和0.62±0.15(P<0.05);Ei/Ai分别为1.10±0.54,1.60±1.09和0.60±0.35(P<0.05)IRT分别为114±13,101±27和132±23(P<0.05)。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E/A分别与患者血压呈正、负相关,而与尿毒症毒素不相关。提示:HD患者心脏损害与HHD相似,控制高血压对防治左室肥厚(LVH)、改善心功能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舒张功能 尿毒症 血液透析 心室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3例狼疮性肾炎并发感染分析
17
作者 李晓 陈楠 +4 位作者 任红 陈晓农 张文 徐耀文 江永娣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9-320,共2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发于年轻女性、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急性暴发性起病或慢性起病伴反复恶化和缓解,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最常受累的器官为皮肤和肾脏.40%~85%的SLE患者有明显...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发于年轻女性、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急性暴发性起病或慢性起病伴反复恶化和缓解,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最常受累的器官为皮肤和肾脏.40%~85%的SLE患者有明显肾脏受累,从单纯尿检异常到典型的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感染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患者死亡及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1,2].观察并分析LN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对临床上的治疗和随访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感染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看待人体低温保存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莹 汪关煜 《医学与哲学》 1995年第8期403-405,共3页
低温生物学是根据低温能减缓生物体生化活动速率的原理,采用各种技术有利于生物体长期保存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范围较广,包括人体低温保存,低体温医学,食品冷藏,极地生物学,医疗,畜牧业等。其中人体低温保存作为一项新技术,受... 低温生物学是根据低温能减缓生物体生化活动速率的原理,采用各种技术有利于生物体长期保存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范围较广,包括人体低温保存,低体温医学,食品冷藏,极地生物学,医疗,畜牧业等。其中人体低温保存作为一项新技术,受到自身条件的可行性、客观环境的特殊性和新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制约,且与单纯的尸体冻存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体低温保存有助于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延长人的寿命,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正确看待人体低温保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生物医学 人体保存 低温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肺的诊治 被引量:2
19
作者 颜华平 黄绍光 +1 位作者 邓伟吾 汪关煜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285-287,共3页
作者分析了31例尿毒症肺的临床表现,并与21例同期胸片阴性的尿毒症病人进行比较。结果提示尿毒症肺病人咳、痰、发热症状轻微,并且以能够平卧的胸闷气急为主要表现,近一半病人无肺部阳性体征。X线胸片以间质型改变为主,多数同... 作者分析了31例尿毒症肺的临床表现,并与21例同期胸片阴性的尿毒症病人进行比较。结果提示尿毒症肺病人咳、痰、发热症状轻微,并且以能够平卧的胸闷气急为主要表现,近一半病人无肺部阳性体征。X线胸片以间质型改变为主,多数同时有心血管异常征象。在肾脏病程、年龄、贫血程度及尿量减少、浮肿等方面,尿毒症肺组与尿毒症组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Scr和BUN水平与尿毒症肺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0.01和P<0.05)。提出了须加强肾功能和肺功能的同步监测及随访对早期诊断尿毒症肺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肾功能 肺功能 尿毒症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