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CT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术前评估中的初步应用经验 被引量:25
1
作者 胡锦清 沈建康 +5 位作者 张仲伟 丁晓毅 胡秉诚 李国文 赵卫国 林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神经外科疾患术前诊断及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患者(23例脑血管病、4例颈部血管性病变和13例颅底或高血供脑瘤)进行了43次CTA和26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神经外科疾患术前诊断及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患者(23例脑血管病、4例颈部血管性病变和13例颅底或高血供脑瘤)进行了43次CTA和26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CTA的诊断与DSA结果相同并被手术证实。CTA不仅发现8例动脉瘤和8例动静脉畸形,并且显示了这些病变的三维构造和毗邻的骨结构。CTA准确地显示了颈动脉、椎动脉的狭窄并可显示颅内肿瘤与毗邻血管及颅骨的关系。结论CTA具有简单、快速、无创和可靠等优点,适合于脑血管病、血供丰富的颅内肿瘤及颅底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血管造影 DSA 脑血管疾病 颅内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动态监测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懿 蔡瑜 +2 位作者 林东 胡锦清 沈建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394-396,共3页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监测22例脑血管病患者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体感诱发电位N20波形的变化,观察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术中、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结果 在脑血管内介入...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监测22例脑血管病患者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体感诱发电位N20波形的变化,观察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术中、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结果 在脑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4例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出现改变,并有相应神经功能障碍,18例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无明显改变,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一侧肌力减退。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与术中、术后脑缺血有相关性(P<0.01)。结论在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对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动态监测 神经外科 血管内治疗 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鞘瘤的NF_2基因2、4、6、13外显子突变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卞留贯 孙青芳 +3 位作者 沈建康 赵卫国 罗其中 张天锡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 分析神经鞘瘤NF2基因2、4、6、13外显子的突变。方法 应用PCR-SSCP、DNA测序观察36例神经鞘瘤中发生的NF2基因突变,用PCN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听神经瘤的增殖指数。结果 36例神经鞘瘤中有13个... 目的 分析神经鞘瘤NF2基因2、4、6、13外显子的突变。方法 应用PCR-SSCP、DNA测序观察36例神经鞘瘤中发生的NF2基因突变,用PCN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听神经瘤的增殖指数。结果 36例神经鞘瘤中有13个突变,包括缺失、插入所致的移码突变6例,2例无义突变,2例反义突变,3例剪接位点改变;其中发生于E2的4例、E4的2例、E6的4例、E13的2例;发生突变的听神经瘤生长指数、增殖指数亦较高(P<0.05)。结论 NF2基因突变是神经鞘瘤发生中的常发事件,是影响听神经瘤临床生物行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Ⅱ型多发神经纤维瘤病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沈建康 冯东侠 +7 位作者 赵卫国 卞留贯 张怡璐 周新民 成侃 孙青芳 高恒 徐卫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索改良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以提高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1年12月施行手术治疗的168例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前颅底者64例、中颅底23例以及后颅底81... 目的探索改良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以提高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1年12月施行手术治疗的168例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前颅底者64例、中颅底23例以及后颅底81例;中型(2~4cm)91例、大型(>4cm)77例。采用扩大前颅底入路、单侧额下入路、额下眶上匙孔入路、翼点入路、眶颧入路、眶颧颞极入路、岩骨联合入路、远外侧枕下入路及口-咽入路等9种不同手术入路方法施行手术。结果168例颅底部肿瘤患者,138例(82.1%)全切除,其中脑膜瘤全切除率为88.8%(79/89)、神经鞘瘤83.3%(35/42)、脊索瘤31.3%(5/16)、斜坡胆脂瘤93.3%(14/15)以及其他肿瘤83.3%(5/6)。手术后恢复良好者153例(91.1%),中度致残包括手术后失明或持久性精神症状者11例,重残3例,死亡1例(0.6%)。手术后新产生脑神经功能障碍25例(14.9%),与入路有关的并发症4例(2.4%)。结论合适的颅底手术入路、精良的手术技巧和正确的手术策略可以改善手术显露,扩大手术适应证,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手术死亡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适应证 并发症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颅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云峰 胡秉诚 +2 位作者 尤晨 沈建康 李国文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颅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有关机制。 方法将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外伤对照组、bFGF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建立大鼠侧方液压颅脑外伤模型 ,观察神经行为学 ,脑组织...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颅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有关机制。 方法将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外伤对照组、bFGF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建立大鼠侧方液压颅脑外伤模型 ,观察神经行为学 ,脑组织含水量 ,脑组织损伤面积及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外伤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 ,bFGF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并降低脑组织的含水量 ,减少损伤面积 (P <0 .0 5 ) ,并能减轻颅脑损伤后的病理学损害。 结论bFGF有助于颅脑损伤后的神经行为学的恢复 ,其机制与减轻脑水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神经行为学 治疗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神经瘤临床行为与其磁共振信号和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卞留贯 孙青芳 +4 位作者 罗其中 沈建康 赵卫国 张天锡 储呈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1-104,T001,共5页
目的 分析听神经瘤的大小、生长速率及增殖与其磁共振信号、组织学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听神经瘤 4 3例 ,依MR信号分为均匀、不均匀及囊性变 ,组织学包括AntoniA、AntoniB以及纤维化、含铁血黄素沉淀、黄色瘤样细胞。结... 目的 分析听神经瘤的大小、生长速率及增殖与其磁共振信号、组织学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听神经瘤 4 3例 ,依MR信号分为均匀、不均匀及囊性变 ,组织学包括AntoniA、AntoniB以及纤维化、含铁血黄素沉淀、黄色瘤样细胞。结果 信号均匀的听神经瘤肿瘤较小、生长较慢、增殖指数较低 ,组织学以AntoniA结构占优 ;不均匀和囊性听神经瘤肿瘤较大、生长较快、增殖指数较高 ,以混合型结构占优 ;不均匀和囊性听神经瘤中含铁血黄素沉淀、黄色瘤样细胞以及不均匀听神经瘤的纤维化明显增多 ,它们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较大的听神经瘤不仅MR表现为不均匀信号 ,而且组织学主要表现混合型结构 ,也可能有其他变化 ,主要是含铁血黄素沉淀和囊性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临床行为 磁共振信号 病理特征 组织病理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F和FGF对移植的兔5-HT、DA能性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姜智南 张天锡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30-132,共3页
本实验将含有5—HT和DA能性神经元的胎兔脑组织微块液用立体定向法移植至成年兔脑内。兔21只分为三组,每组7只:第一组加入NGF,第二组加FGF,第三组未加任何因子列为对照组。移植2个月后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EC)测定移植神经元的... 本实验将含有5—HT和DA能性神经元的胎兔脑组织微块液用立体定向法移植至成年兔脑内。兔21只分为三组,每组7只:第一组加入NGF,第二组加FGF,第三组未加任何因子列为对照组。移植2个月后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EC)测定移植神经元的递质(5-HT、DA)含量。结果显示1、2两组的5-HT和第二组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因此,表明NGF和FGF可能具有促进移植神经元存活和分化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FGF 血清素 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系统中的蛋白激酶C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卫国 张天锡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25-127,共3页
自从1977年Nishizuka从大鼠脑细胞的胞质液中发现蛋白激酶C(PKC)以来,这种由Ca^(2+)激活的磷脂依赖性蛋白磷酸化酶引起了人们的巨大兴趣。被视为细胞内第三信使的PKC,对膜内外信息的传递、膜功能的调节以及细胞生理功能的发挥都具有重... 自从1977年Nishizuka从大鼠脑细胞的胞质液中发现蛋白激酶C(PKC)以来,这种由Ca^(2+)激活的磷脂依赖性蛋白磷酸化酶引起了人们的巨大兴趣。被视为细胞内第三信使的PKC,对膜内外信息的传递、膜功能的调节以及细胞生理功能的发挥都具有重要作用。PKC在神经系统中特别丰富,对神经元的兴奋性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突触效能的增强等方面的作用令人瞻目。兹就近年来有关PKC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 蛋白激酶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血管内外神经介入技术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
9
作者 胡锦清 林东 +2 位作者 凌华威 沈建康 赵卫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29-32,共4页
目的 评估联合血管内外神经介入技术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 (aneurysm ,AN)的疗效。方法 对 4 0例急性破裂期AN采用电解脱弹簧圈栓塞 ,随后穿刺腰蛛网膜下腔 ,导丝导向的微导管在透视下插管至枕大池 ,2h后注入 10万U尿激酶 (UK)溶... 目的 评估联合血管内外神经介入技术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 (aneurysm ,AN)的疗效。方法 对 4 0例急性破裂期AN采用电解脱弹簧圈栓塞 ,随后穿刺腰蛛网膜下腔 ,导丝导向的微导管在透视下插管至枕大池 ,2h后注入 10万U尿激酶 (UK)溶解血块并经微导管持续引流血性脑脊液。根据CT复查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注射UK。结果 AN栓塞及枕大池插管均获成功 ,无技术相关并发症 ,术后 3~ 7d时的CT见所有患者脑池内的出血消失。除 1例有一过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CVS)外 ,其余患者无症状性CVS、所有患者无AN再出血。结论 联合血管内外神经介入技术既闭塞了AN ,又清除了蛛网膜下腔积血 ,可防止再出血和继发性CVS的发生 ,达到了对因、对症治疗的双重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神经介入治疗 尿激酶 脑血管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罕见胚生殖细胞瘤2例报告
10
作者 黄录茂 赵卫国 +2 位作者 沈建康 战侃 张天锡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8-119,共2页
关键词 脑肿瘤 胚生殖细胞瘤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神经鞘瘤的Schwannomin/Merlin表达分析
11
作者 卞留贯 孙青芳 +3 位作者 赵卫国 沈建康 罗其中 张天锡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5期399-402,共4页
目的分析schwannomin merlin(S M)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 方法用S M氨基端抗体NF2 (A - 19)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ting分析S M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发现所有神经鞘瘤无NF2(A - 19)免疫活性 (阳性细胞见于... 目的分析schwannomin merlin(S M)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 方法用S M氨基端抗体NF2 (A - 19)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ting分析S M在神经鞘瘤中的表达。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发现所有神经鞘瘤无NF2(A - 19)免疫活性 (阳性细胞见于非肿瘤细胞 ) ,2 8例 (78% )S M表达下降 (与正常比小于 70 % ) ;81%听神经瘤 (13 16 )、75 %的非听神经瘤 (15 2 0 )表达下降 ;中等度下降 (35 %~ 6 9% ) 13例 (听神经瘤 3例 ,非听神经瘤 10例 ) ,表达重度下降 (<35 % ) 15例 (听神经瘤 10例 ,其它 5例 )。在听神经瘤中 ,S M表达重度下降肿瘤的生长指数显著高于S M表达中等度下降或正常者 (P <0 .0 5 )。 结论神经鞘瘤中S M表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神经鞘瘤 Schwannomin/Merlin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榄香烯抗肿瘤作用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2
作者 郭建忠 沈建康 周洪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52-754,共3页
关键词 榄香烯 抗肿瘤药物 基础研究 细胞凋亡 活性氧 细胞免疫功能 肿瘤转移 莪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尼泊甙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远期结果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天锡 赵卫国 +1 位作者 孙青芳 田恒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3-15,共3页
报道替尼泊甙-CCNU治疗恶性脑胶质瘤96例随诊1~10年的远期结果.男性66例、女性30例.年龄5~74岁,平均39.7岁。治疗周期总数448个,平均5个/例.远期结果计:CR18例、PR21例,RR率40.7%;... 报道替尼泊甙-CCNU治疗恶性脑胶质瘤96例随诊1~10年的远期结果.男性66例、女性30例.年龄5~74岁,平均39.7岁。治疗周期总数448个,平均5个/例.远期结果计:CR18例、PR21例,RR率40.7%;SD19例、PD37例、ED1例.存活率为:1年85%、3年26%、5年14.6%、10年1%。目前仍存活之14例中已逾5年者5例.平均有效时限为CR组212周、PR组121周、SD组46周、PD组12周。平均存活时限为CR组241周、PR组133周、SD组57周、PD组18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尼泊甙 环己亚硝脲 脑胶质瘤 药物疗法 脑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成彦 孙伯民 +6 位作者 潘力 郎黎琴 李殿友 占士坤 沈健康 周良辅 赵永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DBS手术并发症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42例植入STN DBS患者,手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和产生的副作用,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①与手术方式有关的并发症为出血1例,囊袋渗液2例,电极位置不当1例。②与装置有关的电极移位和断裂各1...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DBS手术并发症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42例植入STN DBS患者,手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和产生的副作用,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①与手术方式有关的并发症为出血1例,囊袋渗液2例,电极位置不当1例。②与装置有关的电极移位和断裂各1例,功能间断2例。③与刺激有关的异动症11例,感觉异常15例,头痛2例,肌张力障碍4例,构音障碍7例,复视2例。结论 正确地选择病人和适宜的DBS手术方式,合理调整刺激参数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 治疗 帕金森病 并发症 预防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MCAO后脑组织和血浆内皮素的变化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天锡 卞留贯 赵卫国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1-82,共2页
建立兔MCAO脑缺血模型。兔48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脑缺血后2h、4h、24h组。用放免法测兔脑组织和血浆的内皮素含量。发现脑缺血后,缺血侧脑组织和血浆内皮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随缺血后时... 建立兔MCAO脑缺血模型。兔48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脑缺血后2h、4h、24h组。用放免法测兔脑组织和血浆的内皮素含量。发现脑缺血后,缺血侧脑组织和血浆内皮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随缺血后时间的延长而递增(P<0.01)。内皮素与脑水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提示内皮素可能参与缺血脑损害并加重缺血后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内皮素 大脑中动脉阻断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及栓塞治疗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华 胡锦清 +4 位作者 林东 吴达明 汪登斌 杨燕敏 陈克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均行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4例行栓塞治疗。分析其MRI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中,MRI显示脊髓内弥漫性长T2信号影11例,...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均行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4例行栓塞治疗。分析其MRI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中,MRI显示脊髓内弥漫性长T2信号影11例,脊髓斑片状强化2例,脊髓背侧异常血管影6例。脊髓血管造影均能显示其瘘口和引流静脉,并反映其病变范围、供血状况及特征。4例行栓塞治疗患者其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结论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主要确诊方法。MRI对确定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内栓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 动静脉瘘 影像诊断 栓塞治疗 硬脊膜动静脉瘘 影像学特点 MRI DSA 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血管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痉挛高峰期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9
17
作者 胡锦清 林东 +1 位作者 沈建康 赵卫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33-37,共5页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痉挛 (CVS)高峰期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 37例在CVS期 (破裂后 4~ 14d)进行的血管内治疗 ,A组 14例在脑血管造影上可见CVS ;B组 2 3例无CVS。除 2例外 ,余均为破裂第 4天起入院。结果 A组中有 2例因...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痉挛 (CVS)高峰期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 37例在CVS期 (破裂后 4~ 14d)进行的血管内治疗 ,A组 14例在脑血管造影上可见CVS ;B组 2 3例无CVS。除 2例外 ,余均为破裂第 4天起入院。结果 A组中有 2例因微导管芜法通过载瘤动脉而放弃 ,余 12例成功地进行了动脉瘤栓塞和动脉内罂粟碱注射 ,并有 3例行球囊成形术 ,该 12例患者病后 3个月时格拉斯哥后果评分 (GOS)优良 7例、中残 2例、重残 1例、死亡 2例。B组患者均成功地接受了栓塞术 ,GOS优良 18例、中残 2例、重残 2例、死亡 1例。结论 所谓的CVS期并不都伴发CVS ,在CVS期进行血管内治疗并不增加危险 ,可同时治疗动脉瘤和伴发的CVS ,可降低因等待手术而发生的院内再出血和改善CVS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缺血 暂时性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后脑细胞线粒体LPO、SOD的变化 被引量:16
18
作者 卞留贯 张天赐 赵卫国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8-29,共2页
我们利用兔MCAO模型,分别测定脑缺血后4h(I_4)、24h(I_(24))脑组织的H_2o、Na^+、Ca^(2+)、LPO,SOD以及线粒体的LPO,SOD,经与对照组(包括假手术和正常对照)对比,结果发现脑缺血后脑组织H_2o、Na^+、C_a^(2+)LPO及线粒体LPO均明显增加,而... 我们利用兔MCAO模型,分别测定脑缺血后4h(I_4)、24h(I_(24))脑组织的H_2o、Na^+、Ca^(2+)、LPO,SOD以及线粒体的LPO,SOD,经与对照组(包括假手术和正常对照)对比,结果发现脑缺血后脑组织H_2o、Na^+、C_a^(2+)LPO及线粒体LPO均明显增加,而SOD活性变化则相反地降低。结果提示脑缺血后脑细胞线粒体的LPO含量增加,而SOD活性则下降,说明脑缺血后线粒体产生的自由基参与了脑缺血脑损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线粒体 过氧化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底肿瘤术前的评估 被引量:4
19
作者 凌华威 管永靖 +3 位作者 胡锦清 潘自来 张欢 陈克敏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Multislice CTA)在颅底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4 5例颅底肿瘤患者行Multislice CTA检查 ,采用表面遮蔽显示法 (SSD)、彩色SSD法、最大强度投影法 (MIP)及透视法等方法重建图像。结果Multislice CTA显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Multislice CTA)在颅底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4 5例颅底肿瘤患者行Multislice CTA检查 ,采用表面遮蔽显示法 (SSD)、彩色SSD法、最大强度投影法 (MIP)及透视法等方法重建图像。结果Multislice CTA显示了所有肿瘤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 ,特别清晰地显示出肿瘤、Willis环的大血管、静脉窦和颅底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 ,特别是肿瘤对脑血管的压迫移位以及肿瘤破坏颅底骨质的情况。这些情况均被手术所证实。结论Multislice CTA对颅底肿瘤术前评估有其独特的价值 ,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血管成像 多层螺旋CT 术前评估 CTA WILLIS环 大血管 结论 情况 透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在宽颈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初步应用经验 被引量:8
20
作者 林东 胡锦清 +1 位作者 王懿 沈建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38-40,共3页
目的 评估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在宽颈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初步经验。方法  6例宽颈动脉瘤在常规方法应用无效后采用双侧股动脉入路 ,把 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 ,由微导管内同时或先后送入弹簧圈 ,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 ,随后再送入更多的... 目的 评估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在宽颈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初步经验。方法  6例宽颈动脉瘤在常规方法应用无效后采用双侧股动脉入路 ,把 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 ,由微导管内同时或先后送入弹簧圈 ,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 ,随后再送入更多的弹簧圈以达到致密填塞。结果  6例AN成功地栓塞 ,10 0 %闭塞 2个、闭塞 >90 %的 4个。缺血性并发症 1例 ,导致中残。术后 3月时GOS优良 5例、中残 1例。有 5例进行了造影随访 ,无AN复发和再破裂。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对于某些复杂的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电解脱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