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母细胞瘤4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忠德 奚政君 +4 位作者 吴湘如 殷敏智 王燕 张凤英 储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 探讨脂肪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 对 4 4例脂肪母细胞瘤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脂肪母细胞瘤 ,手术切除时的平均年龄为 (2 0 8± 14 6 )个月 ,患儿最大 5岁 ,男性多于女性。病变多发生于... 目的 探讨脂肪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 对 4 4例脂肪母细胞瘤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脂肪母细胞瘤 ,手术切除时的平均年龄为 (2 0 8± 14 6 )个月 ,患儿最大 5岁 ,男性多于女性。病变多发生于四肢、头颈部、腰背部及腋部。复发率 18 2 % ,弥漫型明显多于局限型。肿瘤最大径多为 3~ 7cm ,切面比脂肪瘤灰白。镜下见未成熟和成熟的脂肪组织小叶由丰富毛细血管、小静脉的狭窄纤维间隔分割 ,伴不同程度的黏液样基质。结论 脂肪母细胞瘤需与黏液脂肪肉瘤、纤维脂肪肉瘤和婴儿纤维性错构瘤相鉴别。脂肪母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完全良性 ,虽有局部复发 ,但从无转移及恶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细胞瘤 脂肪肉瘤 临床病理分析 肿瘤 黏液 错构瘤 多发 最大 结论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朱延波 束木娟 +3 位作者 肖家诚 杨践 金晓龙 储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AMFB)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 (AA)的鉴别。方法 :对 5例AMFB和5例AA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 ,对 3例AMFB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AMFB位于外阴或腹股沟区 ,肿瘤边界清楚 ,大小 0 .8~ 4cm... 目的 :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AMFB)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 (AA)的鉴别。方法 :对 5例AMFB和5例AA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 ,对 3例AMFB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AMFB位于外阴或腹股沟区 ,肿瘤边界清楚 ,大小 0 .8~ 4cm。光镜 :肿瘤细胞呈梭形上皮样、束状及巢状排列 ,常围绕小至中等大小的薄壁血管周围。肿瘤有细胞密集区和细胞分散区。免疫组化 :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 ,desmin ,ER和PR。电镜 :肿瘤细胞有的可见胞质内微丝和致密体结构 ,有原始细胞间连接。 2例AMFB随访 2年无复发。而 5例AA中有 2例复发。AA肿瘤细胞侵袭性生长 ,细胞核有明显的裂隙 ,厚壁血管周围常有肌样嗜伊红条索 ,有更丰富的粘液样基质。结论 :AMFB和AA是具有不同临床病理特点的肿瘤 ,可能均起源于血管周围向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干细胞 ,两者的鉴别目前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肌 纤维母细胞瘤 血管粘液瘤 病理学 AMF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术后骶棘肌损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曹鹏 吴华成 +1 位作者 边杭 杨庆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44-148,共5页
目的:阐明常规腰椎后入路手术导致骶棘肌的功能紊乱与后期残留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随访3组人群,包括初次腰椎后路手术患者12例,再次腰椎后路手术患者7例和正常健康人20例。采用EMG、Cybex肌力测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骶棘肌的功... 目的:阐明常规腰椎后入路手术导致骶棘肌的功能紊乱与后期残留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随访3组人群,包括初次腰椎后路手术患者12例,再次腰椎后路手术患者7例和正常健康人20例。采用EMG、Cybex肌力测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骶棘肌的功能状态,临床功能评价采用改良的WHO-OH评分法。结果:肌电图测试结果显示,再次手术组患者的腰背伸肌肌电活动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Cybex等速肌力测试表明,再次手术组患者的腰背伸肌力显著弱于正常对照组和初次手术组;骶棘肌的组织学检查显示,在各种染色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和修复反应以及骶棘肌的失神经支配现象,电镜结果与光镜表现相呼应。按WHO-OH评分,初次手术组多属轻或中度损害,而再次手术组则多为中度或较严重病损。结论:由EMG和Cybex等速肌力测试所反映的骶棘肌功能状态与其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骶棘肌对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紊乱可能是引起腰椎后路术后失败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分析 外科入路创伤 骶棘肌功能 组织形态学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皮质癌18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杨践 陆建波 +1 位作者 许海敏 陈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81-584,共4页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癌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重点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常规 10 %福尔马林液固定标本 ,HE染色或LSAB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肾上腺皮质癌标本 18例 ,其中男性 11例 ,女性 7例。年龄 6~...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癌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重点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常规 10 %福尔马林液固定标本 ,HE染色或LSAB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肾上腺皮质癌标本 18例 ,其中男性 11例 ,女性 7例。年龄 6~ 6 5岁 ,平均 4 0岁。功能性 8例 ,无功能性 10例。病理组织学特点 ,肿瘤体积大 ,可有包膜 ,出血坏死常见 ,核异型 ,核分裂象多见 ,嗜酸细胞 >70 % ,有包膜、血管及周围组织浸润 ,远处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未发现肾上腺皮质癌特异性标记抗体。结论 :对于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 ,应将临床和病理组织细胞形态学主要特征与肿瘤浸润及转移的生物学行为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皮质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动态增强在鉴别原发性骨肉瘤与瘤周水肿的价值(与病理标本对照) 被引量:8
5
作者 姜前 江浩 +4 位作者 丁晓毅 潘自来 杨践 张伟斌 倪根雄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401-405,共5页
目的 :评价MRI动态增强在鉴别骨肉瘤与瘤周水肿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本组收集15例标本完整用于病理取材与MRI动态增强对照研究 ,其中男性10例 ,女性5例 ,年龄11~54岁 ,平均年龄21.1岁。病变部位 :股骨下端7例 ,胫骨上端4例 ,肱骨上端2... 目的 :评价MRI动态增强在鉴别骨肉瘤与瘤周水肿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本组收集15例标本完整用于病理取材与MRI动态增强对照研究 ,其中男性10例 ,女性5例 ,年龄11~54岁 ,平均年龄21.1岁。病变部位 :股骨下端7例 ,胫骨上端4例 ,肱骨上端2例及桡骨下端1例。结果 :本组15例中8例原发性骨肉瘤软组织肿块周围在MRI显示典型水肿信号 ,其表现为边缘不清、缺乏占位效应及信号均匀的羽样外观。水肿在T1WI呈低信号 ,T2WI及STIR呈高信号。MRI动态增强首次强化斜率值2.01 %作为判断肿瘤组织的标准 ,则MR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 %及86.6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水肿 MRI 动态增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实体假乳头肿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晓颖 李晔 杨践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实体假乳头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T)的病理特点。方法 12例SPT患者的手术标本均用组织学(HE和PAS)、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方法研究。结果 光镜下,实性区肿瘤细胞呈假乳头状或片状排列,假乳头中心... 目的探讨胰腺实体假乳头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T)的病理特点。方法 12例SPT患者的手术标本均用组织学(HE和PAS)、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方法研究。结果 光镜下,实性区肿瘤细胞呈假乳头状或片状排列,假乳头中心或肿瘤间质内有PAS阳性的粉染小体。免疫组化显示,肿瘤内α1-AT、α1-ACT阳性细胞呈弥漫分布 (100%),Vimentin阳性细胞呈散在分布(83.3%),NSE和CHG在肿瘤细胞内呈局灶性阳性(分别为16.7%和33.3%),PCNA2例呈阳性(16.7%),CK8阳性细胞局灶分布(8.3%),Insulin例呈阳性(8.3%),ER均为阴性。结论 胰腺实体假乳头肿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检测ER表达均阴性,未显示肿瘤和雌激素有关系;肿瘤生长缓慢可能和瘤细胞多处于非增殖期状态有关;肿瘤可能是胰源性的,部分有向神经内分泌细胞发展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实体假乳头肿瘤 临床病理 胰腺肿瘤 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例成年起病的线粒体肌病临床与病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于文 吴华成 +2 位作者 沈帆霞 黄婷 陈生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5期471-473,共3页
目的 报道 3例曾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而后被确诊为成年起病的线粒体肌病的临床、MRI及病理学表现。 方法 对 3例病人进行临床、电生理、MRI和肌肉活检特殊染色、组织酶学等病理检查。 结果  3例患者均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与肌萎缩 ... 目的 报道 3例曾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而后被确诊为成年起病的线粒体肌病的临床、MRI及病理学表现。 方法 对 3例病人进行临床、电生理、MRI和肌肉活检特殊染色、组织酶学等病理检查。 结果  3例患者均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与肌萎缩 ,肌酶升高 ,EMG示肌源性损害 ,MRI示近端肌肉萎缩较明显。肌肉病理学检查 ,MGT特染及NADH -TR和SDH组织酶学染色中发现典型的“玻碎红纤维” ,电镜证实肌纤维胞浆内线粒体增多。 结论 对临床成年起病的进行性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与萎缩的患者应考虑线粒体肌病的可能 ;特殊染色及组织酶学在诊断线粒体肌病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肌病 破碎红纤维 组织酶学 激素治疗 病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例骨转移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饶寒敏 金晓龙 储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19-23,共5页
总结54例骨转移性肿瘤。本组骨转移性肿瘤在同期骨恶性肿瘤中占28.57%。年龄好发于30~59岁,男女之比1.84:1。x线表现以溶骨性病变为主。病理类型以转移性腺癌居多,占62.96%,原发灶明确的仅占33.33%... 总结54例骨转移性肿瘤。本组骨转移性肿瘤在同期骨恶性肿瘤中占28.57%。年龄好发于30~59岁,男女之比1.84:1。x线表现以溶骨性病变为主。病理类型以转移性腺癌居多,占62.96%,原发灶明确的仅占33.33%。2年内死亡达77.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肿瘤转移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例免疫缺陷十年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愚珍 王愚珍 +2 位作者 李云珠 俞善昌 丁长囡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29-230,共2页
1978~1987年间22例因病死亡患儿,年龄0~12岁,临床主要表现反复感染,其中间质性肺炎10例,慢性腹泻3例伴先天畸形8例,出生时重度窒息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发生机会性感染4例,贫血7例,周围血象示淋巴细胞绝对计数<1500 3例。均病程... 1978~1987年间22例因病死亡患儿,年龄0~12岁,临床主要表现反复感染,其中间质性肺炎10例,慢性腹泻3例伴先天畸形8例,出生时重度窒息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发生机会性感染4例,贫血7例,周围血象示淋巴细胞绝对计数<1500 3例。均病程迁延,症状进行性加重生长发育落后,曾经抗生素、鲜血支持等积极治疗,效果不佳。尸检证实有胸腺发育不良16例,胸腺萎缩或退行性变6例、淋巴结发育不良6例,肠系膜脾淋巴组织发育不良各3例,阑尾淋巴组织发育不良1例,提示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细胞免疫缺陷及联合免疫缺陷。故对该类患儿应及时注意免疫功能检查、及早作出生前诊断,予以免疫替代治疗,才能提高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病 病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病理甲状腺组织中TPO免疫组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春荣 王铸钢 +3 位作者 李凤英 唐金凤 陈家伦 杨践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4,共4页
探讨不同甲状腺病理组织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含量的变化,以免疫亲和层析纯化的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hTPO)作为免疫原制备了TPO特异性单克隆抗体(TPOmAb),利用7G7 TPOmAb建立了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外科切除的... 探讨不同甲状腺病理组织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含量的变化,以免疫亲和层析纯化的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hTPO)作为免疫原制备了TPO特异性单克隆抗体(TPOmAb),利用7G7 TPOmAb建立了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外科切除的甲状腺组织(16例腺瘤,18例乳头状癌,15例桥本氏甲状腺炎)及3例正常甲状腺组织TPO染色数量的差异性。结果显示TPO在桥本甲状腺炎中染色无明显降低.而部分恶性甲状腺组织中TPO含量较低。表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在良、恶性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病理组织 TPO APA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链肾病的临床与病理诊断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楠 顾峥 +2 位作者 任红 储谦 李延国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275-277,共3页
报道2例轻链肾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对轻链沉淀病肾脏损害作了文献复习,并与糖尿病肾病和轻链型肾脏淀粉样变进行比较。发现轻链肾病具有特异性的肾脏病理改变,早期肾活检对疾病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关键词 轻链肾病 病理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例艾滋病尸体解剖材料的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华成 M.Durigon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5期421-423,437,共4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的病理学特点。 方法总结 5 0例艾滋病尸体解剖资料。 结果 5 0例艾滋病中病原体感染以寄生虫和病毒感染较为常见 ,其次为细菌和真菌感染。艾滋病患者所患疾病主要是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弓浆虫脑炎、念珠菌病、多脏器巨... 目的探讨艾滋病的病理学特点。 方法总结 5 0例艾滋病尸体解剖资料。 结果 5 0例艾滋病中病原体感染以寄生虫和病毒感染较为常见 ,其次为细菌和真菌感染。艾滋病患者所患疾病主要是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弓浆虫脑炎、念珠菌病、多脏器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卡波西肉瘤。最常累及的脏器是肺、消化道、脑、皮肤和淋巴结等。 结论艾滋病患者往往同时或先后有数种病原体感染而造成多脏器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复杂且难以医治 ,80 %患者的生存期小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尸体解剖材料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53例临床病理分析
13
作者 吴湘如 卫敏江 +3 位作者 张忠德 储谦 张凤英 殷敏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85-587,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儿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FSGS)的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 5 3例肾穿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肾小球局灶节段性透明变性及间质泡沫细胞浸润在小儿原发性FSGS中是一个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原发性FSGS... 目的 :探讨小儿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FSGS)的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 5 3例肾穿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肾小球局灶节段性透明变性及间质泡沫细胞浸润在小儿原发性FSGS中是一个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原发性FSGS中 ,尖端病变一型预后良好。一部分轻微病变患者可能发展为FSGS。出现继发性FSGS则是预后不良的表示。结论 :区别原发性还是继发性FSGS对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硬化症 病灶性 儿童 病理学 临床 显微镜检查 电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例老年人肾病病理与临床分析
14
作者 张伟明 钱家麒 +1 位作者 储谦 张介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5期343-345,共3页
分析41例老年人肾病肾活检的病理与临床特征。结果显示41例中38例为肾小球疾病。老年人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布:原发性者以局灶节段性硬化最多见;继发性者以糖尿病肾病和肾淀粉样变最常见。肾病综合征是老年肾小球疾病的常见临床... 分析41例老年人肾病肾活检的病理与临床特征。结果显示41例中38例为肾小球疾病。老年人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布:原发性者以局灶节段性硬化最多见;继发性者以糖尿病肾病和肾淀粉样变最常见。肾病综合征是老年肾小球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其病理分布:原发性者以膜性肾病最多见;继发性者以肾淀粉样变和糖尿病肾病为主。此外,结合肾病理改变对老年人肾病临床特征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肾病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例胰岛素瘤及增生的病理观察
15
作者 杨践 陈志让 程佳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72-74,共3页
16例胰岛素瘤及增生的病理观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200025)杨践,陈志让,程佳胰岛素瘤是胰岛细胞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因肿瘤细胞有内分泌颗粒,它的超微结构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兴趣。本文对14例胰岛... 16例胰岛素瘤及增生的病理观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200025)杨践,陈志让,程佳胰岛素瘤是胰岛细胞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因肿瘤细胞有内分泌颗粒,它的超微结构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兴趣。本文对14例胰岛素疤进行电镜观察,以探讨其对病理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瘤 增生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照射后的病理学改变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晓虹 车锦风 郁宝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B10期85-87,106,共4页
目的 观察直肠癌照射后的病理学改变。方法 25例晚期直肠癌手术前照射40Gy,放疗和手术的间期为4周。术后病理切片行HE染色或部分TUNEL及PCNA染色,观察照射组和未照射组各25例的直肠癌坏死、核分裂和凋亡等病理变化。结果 照射后的25例... 目的 观察直肠癌照射后的病理学改变。方法 25例晚期直肠癌手术前照射40Gy,放疗和手术的间期为4周。术后病理切片行HE染色或部分TUNEL及PCNA染色,观察照射组和未照射组各25例的直肠癌坏死、核分裂和凋亡等病理变化。结果 照射后的25例直肠癌中,坏死面积(++)有8例(32%),(+++)有5例(20%),(++++)有2例(8%),与未照射组相比均有明显的差异(P<0.001)。照射组肿瘤的核分裂和凋亡指数与未照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放疗后肿瘤细胞的坏死是最直接的病理变化;照射后肿瘤坏死达到(++)可认为有效,大于(+++)~(++++)表示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照射 病理学改变 病理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例脊索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志让 兰斌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99-103,共5页
本文报道25例脊索瘤,提出肿瘤形态特点为典型液滴状细胞和细胞间充填的粘液基质。并发现瘤细胞在小叶中的三种排列结构。根据8例有软骨化生和11例有淋巴细胞浸润的随访结果,显示预后较好。本组有2例肺转移(转移率11%),复发8例(复发率44%... 本文报道25例脊索瘤,提出肿瘤形态特点为典型液滴状细胞和细胞间充填的粘液基质。并发现瘤细胞在小叶中的三种排列结构。根据8例有软骨化生和11例有淋巴细胞浸润的随访结果,显示预后较好。本组有2例肺转移(转移率11%),复发8例(复发率44%)。结合目前的进展,就本瘤的鉴别诊断,特别是与软骨瘤和软骨肉瘤的鉴别诊断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简述了本瘤的组织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骨肿瘤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例卵巢无性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18
作者 胡爱平 陈志让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90-91,共2页
本院1966~1987年所遇20例无性细胞瘤,占同期恶性卵巢瘤的9.8%。约半数病例发生在20~30岁青年女性。主要临床表现频率顺序为腹块、腹痛、腹水。4例手术时瘤己转移。20例中单纯型者16例,混合型者4例。8例在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 本院1966~1987年所遇20例无性细胞瘤,占同期恶性卵巢瘤的9.8%。约半数病例发生在20~30岁青年女性。主要临床表现频率顺序为腹块、腹痛、腹水。4例手术时瘤己转移。20例中单纯型者16例,混合型者4例。8例在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小结形成,此外并有多核细胞和瘤细胞异型。本组死亡率为3/15,但单纯型组为2/16;而混合型组则为3/4。混合型组死亡率远较单纯型组高。混合型病例的预后与其合并的恶性瘤组织成份有关。多核瘤细胞和瘤细胞异型可能与预后不良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细胞瘤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吸烟致慢性支气管炎模型气道炎症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庆云 黄绍光 +5 位作者 吴华成 程齐俭 项轶 万欢英 许海敏 邓伟吾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31-35,48,共6页
目的 建立大鼠慢性支气管炎形成过程系列模型,探讨早期不同阶段炎症细胞浸润的特点。方法 混合烟雾吸入法建立慢性支气管炎形成的系列发展模型;HE染色观察不同阶段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进行半定量评分。光镜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 目的 建立大鼠慢性支气管炎形成过程系列模型,探讨早期不同阶段炎症细胞浸润的特点。方法 混合烟雾吸入法建立慢性支气管炎形成的系列发展模型;HE染色观察不同阶段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进行半定量评分。光镜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炎症细胞计数和分类,生化测定肺组织和外周血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结果 随着烟雾刺激时间的增加,大鼠气道炎症病损逐渐加重,至第7周形成慢性支气管炎典型病理变化,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呈增加趋势(P<0.05),与气道病理变化呈正相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1周时处于较高水平(P<O.05),以后则保持一低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O.05)。肺组织MPO活性呈逐渐增加趋势,与气道病理变化呈正相关(P<0.01)。结论 混合烟雾吸入法大鼠模型用于研究慢性支气管炎炎症的发生发展简便、可靠;半定量分析的形态学评价为其提供了更客观的方法。大鼠慢性支气管炎形成过程早期,支气管管腔内炎症细胞类型符合慢性炎症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慢性支气管炎模型 气道炎症 炎症细胞 髓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病毒学免疫表型 被引量:15
20
作者 肖家诚 金晓龙 陆建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96-499,共4页
目的 研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或称Kikuchi病 ,KD)可能致病的病毒因素。方法 对 30例KD存档蜡块做HE和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另取 5例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NLD)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KD及NLD组织内HBsAg均阴性。HP... 目的 研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或称Kikuchi病 ,KD)可能致病的病毒因素。方法 对 30例KD存档蜡块做HE和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另取 5例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NLD)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KD及NLD组织内HBsAg均阴性。HPV在KD和NLD中均有高表达 (6 6 7%和 6 0 % ) ,HSV 2也在部分KD(4 0 % )和NLD病人 (2 0 % )出现阳性。此外 ,有 36 6 % (1 1 / 30 )的KD病人EB病毒阳性 ,而NLD淋巴结内EB病毒阴性。结论 HBsAg、HPV和HSV 2可能不是KD的致病因子。EB病毒在KD感染率较高 ,而在NLD阴性 ,其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病毒学 免疫表型 病毒病因学 感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